八宝书库 > 魔幻玄幻电子书 > 化工大唐 >

第469部分

化工大唐-第469部分

小说: 化工大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很在理,突厥兵士为了活命,勇气倍增,发一声喊,举着弯刀,对着白道冲了过去。迎接他们地是一阵猛烈的箭,射翻了不少。现在的突厥兵士是困兽之斗,比起在中受降城时玩命得多,根本就不计生死,只管冲锋,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踩着他们地尸体冲了上去。
  在唐军密集的箭雨面前,突厥兵士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终于冲到唐军跟前,挥着弯刀和唐军进行肉搏
  突厥兵士为了活命,打得异常英勇,然而他们的装备和唐军比起来差得太远,占不到上风,地上的尸体急剧增加,大多是突厥兵士地尸身。
  默啜一咬牙,喝道:“快,放箭,射死他们!”
  这时节了,突厥兵士只想着自己的性命,哪里管同伴,闻声发射,箭矢破空声不断,密集的箭雨过后,原本还在砍杀地两军倒在了血泊中。
  不过,前面的唐军倒下了,后面的唐军又补了上来,默啜仍是无法占领道口。
  白道虽是阴山最重要的一个道口,不过空间有限,容不得太多地军队,默啜空自有一万人的败军,却是派不上用场。
  正在默啜发急时,后面传来急骤的马蹄声,追击的唐军又到了。默啜已经失去了攻占白道的机会,只得不甘心的率军向西逃蹿。
  “去铁山!”默啜在心里如是告诫自己。可是,往西才逃了半天,就遇到一支善战地唐军骑兵,一阵冲杀,默啜好不容易收集起来的败兵只剩下四五千人了。
  实在是没办法,默啜只好打消去铁山地念头,率军去阴山的南麓。败兵呼啦啦冲上山,默啜立即命令败兵搬石头,准备应战。
  唐军骑着战马冲上来,山上地石头滚下来,砸死砸伤不少,只得退了下来。唐军英勇善战,这不过是小挫锋芒罢了,不再骑马,徒步进攻,仍是给石头砸伤砸死不少,只得退下。一连攻打几次,都没有成功。
  突厥军队仓猝上山,捡到的石头不多,只要唐军再冲几次,就会用光。啜地心都提
  眼了,很是担心。然而,让他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撤走了。
  望着撤退的唐军,默啜还以为自己看花了眼,狠揉几下,这才相信是真的。
  缓攻命令已经传来,唐军这才奉命撤走,为的是给默啜收集残部创造便利。张守这一命令非常正确,突厥战败的消息传开,散居各处的牧民成群结队的逃跑。还有那些败退的突厥兵士四散逃亡,现在的河套之地,到处都有没命似的逃跑的突厥败兵,多则几千人,少则几十人,甚至数人。
  有些想着逃到阴山以北去,有些想着逃进大山里去猫着,等唐走了再出来。
  败兵分成数百上千股,在河套之地到处流蹿,虽有五十万唐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他们剿灭,让默啜把他们收集起来,再一鼓而歼之,反倒是省事得多。
  果如张守所料,默啜惊疑过后,一边派人整顿,准备迎接唐军的进攻。一边派人去招集败军,败军听说默啜还在阴山,蜂涌而至。不出两天,集结在这里的突厥败兵就有五六万,还有数十万也闻讯赶来。一时间,集结在这里的突厥口众又达到数十万,牛羊马匹不计其数。
  有了牛羊,就不愁粮草了,耗上一段时间也没有问题。
  兵势稍振地啜立即派点去攻打附近的道口,却给唐军杀得大败。唐军不仅在道口加强了兵力,附近还有军队巡逻,就是不来攻击他们,这让默啜大是奇
  又过了三天,默矩带着三万败兵了。此时的默矩不再是南下时那般生龙活虎,他的左膀没了,气色不好,奄奄一息。
  紧接着咄悉匐率着两多败兵到来。一见咄悉匐,默啜就把他拉到没人的地方问道:“左厢察,唐军为何不攻我们?他们是这是耍什么把戏?”
  咄悉匐脸色沉重,仍是实实说,道:“可汗,唐人地心思狠毒,他们是想要可汗把余部召集起来,再一鼓而歼之!”
  啜脸上变色,咄悉匐接着道:“曹操征西凉,大张旗鼓,却缓缓进军,为的就是让西凉尽可能的把军队集中,他好一战而定,省去分散清剿的麻烦。唐人用的就是这计。若是可汗不把军队收拢,散在各处,唐军要想清剿干净,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
  ”
  “可我没办法,只能收拢!”默啜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不住敲额头。
  “这就是唐人地高明处!”咄悉匐叹息一声道:“就算可汗明白唐人的用心,还是得收拢!”
  这话说得很对,默啜要是不收拢军队,他连一点机会也没有。收拢军队,虽有给唐军一战而歼灭的风险,还可以拼一阵子,总比没有一点还手之力强得多。
  默啜不由得叹口气,以商量地口吻道:“左厢察,我是想把军队往西撤,向铁山方面撤退,你以为呢?”
  咄悉匐想了想,道:“我派人打听过了,铁山方向有五万唐人的精锐骑兵,我们要是离麓,只有给他们屠杀的份。我们新败,虽然兵势稍振,可是战力不比先前,士气低落,无法与唐军的骑兵对抗。”
  突厥人自小在马背上长大,骑射精熟,他们引以自豪。然而,唐军地骑射技术并不在他们之下,就是相同条件下的对等厮杀,唐军也不比他们差。更别说,唐军还拥有精良的装备,良好的训练,丰富的作战经验,高昂的士气。
  正常情况下,五万唐军骑兵完全可以抵挡十万突厥大军。黑山之战,程务挺用三万唐军大破后突厥十万之众,那是一比三地兵力对比。现在突厥新败,默啜就是把所有的突厥军队派上去,也是打不过五万唐军。
  “东边呢?”默啜右拳握得很紧,都有些发青了。
  “也是五万精锐骑兵!”这还是发现地,没发现的有多少呢?咄悉匐地回答,让默啜的心凉透了。
  “道口拿不下来,铁山去不了,东边也没把握,我们现在该怎么办?”默啜真地是没办法了,不得不向这个善于想问题的弟弟求助了。
  咄悉匐沉吟了一阵,道:“办法也是有的,只是,可汗不能行之。”
  “能不能行,你得说出来。你是我的弟弟,你说得对也好,错也好,我都不会怪罪你。”默啜真的是无法可想,要不然绝对不会如此说话。
  咄悉匐眼里含着热泪道:“利可汗当年给围在阴山,曾经向天可汗归降,未加以戒备,这才给李靖以可乘之机,给他冲到大营来了。”
  李靖夜袭阴山之前,利可汗因为东突厥内部矛盾重重,他难以为继,就派人向唐朝乞降,唐太宗派了唐俭前来阴山谈论投降事宜。李靖和李商量,两人一致认为应该趁利观望之际,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李负责切断利的退路,李靖负责端他的大营。从政治上来说,象这种情况下,一般不会采取行动。再者,李靖选在大雨天气进攻,完全出乎利可汗的意料,当他得到消息时,又误判唐军机动性强,李靖敢亲自前来,一定是唐军的大军到了,仓皇出逃,这才有了东突厥灭亡一事。
  “你究竟要说什么?”
  咄悉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这才长叹一声道:“可汗,我是说,您可以向唐朝乞降,只有这样,才能保全数十万口。只要口众在,数十年后,仍是有可为。”
  这话说到紧要处了,当年东突厥虽然给灭了,其实人口的损失不大,唐朝把们安排在河套之地。休养生息五十多年,人口更多了,这才起兵反叛,一朝而应者,二十四州,整个漠南就不在唐朝的控制之中了。
  “乞降是能保全口众,可是,唐朝能饶过我吗?”默啜自己的事自己清楚。
  “裴行俭承诺不杀伏念,而高宗皇上听信谗言杀了伏念,这才使我们有了战心,方才立国。”咄悉匐剖析起来:“当今的唐朝皇帝虽然年青,却是英明果敢,不会重蹈覆辙。”
  突厥三十年地乱,默啜都参与其中,深知其中的变化。黑山之战时,突厥人虽是拥众数十万,名义上是反叛了,不过,他们中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还想着回到唐朝,没有多少战心。自从伏念给杀了之后,突厥人人气,誓要血战到底,这仗再次打起来,就完全不同了,唐朝没有占到便宜,这才有后突厥的立国。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失,唐朝皇帝不会不吸取教训。默啜赞成他的说法,却仍是犹豫不决:“可是,你也听到了,他们高喊着要为五回道上地边民报仇。五回道上的屠戮,是我下的命令,唐朝的皇帝会不追究么?”
  五回道上屠边民一事,的确是太惨了!就是狂傲地利可汗当年也没有做过如此之事,唐朝会不会追究,咄悉匐也是说不准,想了想,道:“可汗,可以先派个人去唐营,探探他们的口!”
  当年在五回道上,默啜骑着宝驹,着弯刀下达了屠杀令,听着边民临死前的惨叫,兴奋不已。当时地心情好得不得了,好象飘在云端一般,而如今,这却成了他的最大障碍。
  想了一阵,默啜点头道:“知何人愿意出使?”
  “若是可汗信得过,我愿意一趟!”咄悉匐请命。
  啜很是感动的在他肩头拍拍道:“唐人有句话说得好,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不离父子兵,我们是兄弟,危难时节显真情!”
  对这个兄长,咄悉匐既是钦佩,又有些怜惜:“可汗,我这就去了!”
  默啜点点头:“一定要平安回来!”
  “谢可汗!”咄悉匐转身离去。
  默啜抬起头,望着明净的天空,回想起当年在五回道上屠杀边民地事情,边民被杀、妇儿被蹂躏的情景一幕一幕浮现在脑海里。
  一个婴儿给他挑在马上,不断挥舞,听着婴儿临死前的惨叫声,让他格外舒畅。最后,他手腕一抖,这个婴儿飞出老远,给活活摔死!那,是何等的畅快,而如今,却是压在心头的一块巨石,挥之不去。仿佛婴儿突然之间变成了恶魔,锋利的尖爪对着他地胸膛抓来,默啜吓得大叫一声,摇摇头,不再回想当时的事情。
  当时,他是胜利者,他掌控着十万边民地生死。而现在,他是战败者,他的生死掌控在唐人手里,由不得他不惊!
  自从决定缓攻开始,陈晚荣就没有进军,而是在中受降城修整。唐军地修整主要有两件事要做,一是清理马匹,因为那一战,杀人实在是太多了,马匹给鲜血染红了,不清洗不能回到色。
  二是和百姓一道掩埋尸体。中受降城下十九万突厥尸体,堆了一层又一层,一眼望去,到处都是尸体,要是不掩埋了的话,天气一转暖,尸体腐烂败就会引发疾病。
  唐军阵亡将士地尸体清理干净,还要运走,集体掩埋。突厥人的尸体只需要收集在一起,把他们身上带的东西清理出来,挖个大坑,扔进去埋了就是。
  让陈晚荣想不到的是,从突厥兵士尸体上清理出来的金银堆成了山。陈晚荣其实对突厥不是很了解,就是如此,用他的眼光一眼就瞧出来,这些金银全是汉人的,应该是他们抢劫得来的。
  这些,都是他们罪恶如山的铁证!陈晚荣看在眼里,惊在心头。
  张守眉头拧在一起,心潮澎湃,很是沉痛的道:“我久在北地,素知突厥人掳掠成性,边关百姓深受其害,却没有想到竟是如此之深!”
  陈晚荣只是点点头,并没有说话,心情很是沉痛。不到边关,不知边民有多苦,突厥人真是无恶不作!
  “有东西!”正在陈晚荣痛恨突厥人之际,一个百姓惊喜的声音传来:“是箭,一杆大箭!”
  陈晚荣一瞧,一个百姓手忙脚乱的从泥土扯出一截箭杆。这箭杆很粗,足有儿臂粗细。只是露出一端,就有三尺长短,全部弄出来不知有多长。
  挖坑埋突厥兵士的尸体,不时就会挖到刀剑之类的兵器,可是,如这箭杆这么特别的还没有一件,陈晚荣不由得兴致大增:“快,弄出来!这是哪个朝代的?”
   第四十一章 怒斥使者
  煞有兴趣的道:“监军,我知道是哪个朝代的!=一丈长。”
  “你都看出来了?”陈晚荣有些难以置信。
  几个百姓过去,七手八脚的把箭杆弄出来,果如张守所言,足有一丈长短。陈晚荣大是惊奇:“大帅,给你说中了。”
  “可不是么!”张守也有几分高兴:“我不仅知道长短,还知道是哪一仗遗留下来的。”
  陈晚荣接在手里,极是沉重,再一瞧,上面锈迹迹斑斑,应该很有些年头了,问道:“哪一战?”
  张守卖关子了:“告诉你也可以,不过,我有什么好处?”
  陈晚荣还没有说话,只见一个亲卫快步过来:“启禀大帅,启禀监军,突厥人的左厢察咄悉匐前来求见!”
  “乞降的!”陈晚荣和张守对望一眼,拿着箭杆快步而去。
  二人快步回到帅,只见众将早闻讯赶来,站列两厢,个个顶盔贯甲,好不威风。
  “见过大帅!见过监军!”众见礼,声音整齐划一,好象一个人在说话似的
  “免了!”张守挥挥手道:“带咄悉匐!”
  帐外兵士应一声。带着咄悉匐进。陈晚荣一瞧。咄悉匐身材长大。很是精悍。眼睛明亮。在心里点评一句:“这是个精明人!”
  最让陈晚荣印象深刻地是。咄悉匐虽是一身突厥人装整。却少了突厥人那种粗豪之气。多了几分儒雅气质。
  归降唐朝地五十年间。促进了突厥人地汉化。受到华夏文明地熏陶。有此变化也在情理中。陈晚荣也不以为奇。
  “悉匐见过大帅!见过监军!”咄悉匐不卑不亢地见完礼。直接进入正题:“大突厥左厢察咄悉匐奉可汗旨意前来洽谈罢兵之事。
  ”
  张守不动声色道:“自从你们反叛以来,边关之上兵连祸结,三十年烽火不断,死伤无数,你们后悔否?”
  这是外交场合,要的就是一种气势,要压住对方。张守是典型的军人,这话好象感慨,用在这里不合适。不等咄悉匐说话,陈晚荣接过话头,右手重重一下拍在桌案上,喝道:“咄悉匐,你好大的胆子!”
  咄悉匐一愣,看着陈晚荣道:“不知监军何出此言?”
  “洽谈罢兵?你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陈晚荣脸沉下来了:“这是势均力敌之时地用词,若你们还有实力与我们打上一仗的话,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