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血淬中华 >

第18部分

血淬中华-第18部分

小说: 血淬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展经济,才能赚更多的钱。另外,别看他们表面上也都打着“当前应把精力放在发展军力和经济上”的旗号,其实这些人就是觉得办学没有钱赚,有些得不偿失,只不过并不敢明着唱对台戏。”
  看到李、黄二人频频点头,冯华加重了说话的语气:“要记住,‘教育兴,科技兴,国家才能兴旺’。成立学校培养各种人才,不但是根据地的第一要务,而且就是对于整个大清国来说也已经刻不容缓……”
  送走了李九杲、黄德贵;冯华一个人来到了院子里。抬头望着已经半圆的月亮,乡情、亲情以及一股莫名的惆怅之情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兄弟三人身遭异变,如今已是有家不能回,亲人再也不能相见,所有的思念与乡愁只能永久的、深深的埋在心底……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冯华他们的运气可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先是机缘巧合下收服了“铲不平”,然后又利用歼灭“小飞龙”的机会,顺利留在了“龙口街”,成为了正规的团练。目前根据地的各项发展也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势头。不过,他们面临的形势却也不容乐观。义勇军进驻“龙口街”后,为了消除当地一些士绅名流的疑虑,并尽快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冯华经与贺国光商量,提出成立义勇军指挥部联席会议,由义勇军的主要领导和“龙口街”的一些士绅名流组成。指挥部联席会议在成立时,就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各项决议都要经大家讨论通过后才能执行。这项制度,在成立之初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减少了一些反对者的抵触对立情绪。冯华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虽然小有波澜,但在贺国光的支持下,都很顺利的通过了。可是当一些改革冲击了这些“士绅名流”的原有观念,并触及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时,他们与义勇军的矛盾立刻就尖锐了起来。
  前一时期,为了扩大义勇军的影响,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邢亮曾提议在“龙口街”四乡二十八屯仿效当年抗日根据地的做法,实行“减租减息”。可是经过仔细调查才发现,当时的东北由于开禁不久,绝大部分农民都是自耕农,都拥有自己的土地。只不过是由于个人财力的不同,拥有的生产工具、骡马的多寡以及开垦的土地有多有少罢了,也只有少数大户才会在农忙季节雇工。“减租”这一条的普遍意义并不大,唯有“减息”这一项,受到了普通百姓的热烈欢迎。
  那些小户人家,因资金不足,生活拮据,免不了在添置农具或青黄不接的季节找富户借贷,而过高的借贷利息还是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过,这项政策刚一提出,立刻就遭到了拥有放贷能力的大部分地主富户及士绅名流的强烈反对。后来,在以贺国光为代表的一部分开明士绅的带动下、义勇军提出投资工商业给予优惠奖励、再加上挥发河地区说到底,还是属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谁有兵,谁有势,谁就说了算。那些没有见过多大世面的土财主和惟利是图的士绅名流们终究还是闹腾不起来,他们抱着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想法也就默认了。但是由于义勇军的很多做法都会触及这些士绅名流的利益,因此他们之间的这种观念与利益的冲突仍然是不可避免。
  月明星稀,灿灿河汉也被月光夺去了迷离的光辉。迎着习习秋风,冯华把思绪转移到了当前的形势上来:如果不是有贺国光支持,义勇军在根据地推行的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都会举步唯艰。就拿今天上午讨论成立学校的事来说,这帮封建思想严重的士绅名流们,看到无利可图,又出来作梗,真是让人心头起火。
  想到这儿,一向温文尔雅、性情平和的冯华,心里也不禁有些浮躁:这统一战线是不好搞,团结和斗争的火候如果掌握不好,还真是会影响大局。哼,这民主,还真是不如独裁干脆利落!
  平静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冯华缓缓的在院中跺起步来,下午开会时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眼前:下午会议重新召开后,一直没有发言的贺国光率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立新式学堂,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富国强兵的关键,是百年大计,他坚决予以支持。贺国光发言之后,上午尚提议“缓办”的张立三也表示他没有异议。看到形势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那些持反对态度的士绅们也一个个没了话说。
  “贺大哥在根据地的作用还真是不可或缺啊!”想到这里,冯华的心中忽的升起了一丝隐忧:“真是有一利就有一弊。现在,虽然自己基本上掌握住了根据地的军权,在龙口街的威望也在不断提高,在义勇军内部的威望更是无人可及,但义勇军名义上的总指挥贺国光的影响力也实在不容忽视。毕竟大部分的义勇军战士都是来自“龙口街”四乡二十八屯,而且有不少人是冲着贺五爷的威望才来的。如果遇到了紧急突发事件,自己还真没有把握能将全部的军队都控制住。虽然自己目前与贺大哥相处的极为融洽,但没有了军队的支持,一旦发生变故,形势不堪设想啊……”
  冯华深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至理名言,也知道黄埔军校在北伐时期的巨大作用。“要抓好部队干部的建设,军校的建立至关重要!”冯华在心中默默地想着。
  新式学堂中,首先成立的是龙口军事学校和龙口技术学校,校长分别由邢亮和周天宇兼任。校舍很好办,街里还有不少的空地,人力和物力也是现成的,很快两座学校就初具规模。军事学校暂设步兵科、炮兵科、特种兵科和通讯科。第一期学员步、炮、特各招收20人,通讯科招收10人,共计70人;技术学校暂设机械工业科、财会商贸科和医师护理科,每科各20人,共计60人。学期暂定为两个月,冯华、邢亮、周天宇和李九杲、林喜,以及老中医李济棠等人分别兼任两校的授课老师。另外,在冯华的提议下,会议还决定:由情报部长黄德贵负责,郑偃武辅助,立即着手在吉林、奉天、营口、天津、威海和青岛等城市寻找一些有军事、机械、经济和医疗特长的外国人,高薪聘请他们来学校授课。
  从义勇军进驻龙口街以后,经常有新鲜的事物出炉,人们已经逐渐习以为常。但是,成立学校、招收学生以及请洋人当老师,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纷纷打听进学校有什么好处?招生有什么规定?跟洋鬼子能学些什么?一时间,这些事情成为了挥发河地区的热门话题。
  军事学校的招生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很快就召满了人。除了从义勇军干部战士中选拔出来五十七人外,还有十三个是从吉林、奉天和龙城等地慕名而来的外地年轻人中,经过考试后选拔出来的。他们不但思想观念比较新,而且还都识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技术学校在招收学员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医护科和商贸科还可以,毕竟人们对于经商、账房以及郎中这些行当还比较熟悉。然而机械工业科招生就困难多了,那时的读书人大多是通过私塾这个渠道培养出来的,满口“之乎者也”,许多人认为机械是奇技淫巧,对此不屑一顾。招生几天,才来了九个报名的,其中有六个人还是兵工厂里识几个字的青年,包括天宇的弟子陈五阳,另外三人是从吉林来的年轻人。最后还是又从部队里挑选了11名平时接受冯华、周天宇科学思想熏陶较深、喜欢鼓弄一些小玩意儿的干部、战士才算凑齐了人数。
  虽然技术学校的招生遇到了一些麻烦,但寻找老师的工作却进展很快:短短几天,黄德贵和郑偃武就居然从奉天找到了两个懂得军事和机械制造的洋人,而且已经和他们谈妥,据说十天内就能到达“龙口街”。另据天津传来的消息,有一位洋医生也有意向到龙口街任教。其余各地招募洋人的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至此,新学堂的建立已经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第十八章中秋夜遇险
  转眼间,甲午年的中秋佳节就要到了,这是冯华他们三人回到这个时代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这个传统的团圆节日,免不了把他们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那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重新激活,那些与父母亲人中秋赏月、吃月饼团圆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虽然冯华他们心中都有些伤感,但是想归想,这三个豁达的年轻人的情绪、工作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人历来重视“中秋”这个节日。在龙口街一带,今年的“中秋”更是与往年不同。这些年,兵匪、战乱以及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闹得人心惶惶,人们哪有心情去欢度佳节。自从义勇军来了以后,周边的几股悍匪相继被剿灭,稍远一点的土匪轻易也不敢到挥发河一带骚扰,捋义勇军的虎须。义勇军控制的地区社会安定,买卖公平,老百姓的日子要比其他地方好过得多,人们手里有了点儿活泛钱,过节的心思也自然就盛了。进入八月以来,接连几个集日,龙口街和附近的几个大集市都是人山人海,买卖兴旺。
  贺国光顺应民心,由商会出头筹办,专程从吉林、海龙请来变戏法、唱莲花落和奉天调鼓词的戏班子,搭台演戏。龙城、关街和二道江等地也纷纷效仿,一时间挥发河地区呈现出了一片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歌舞升平景象。
  八月十五这天早晨,冯华应邀去关街参加关街商会筹资兴建的酿酒厂烧锅出酒仪式。因为恰逢“中秋”,关街也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剪彩仪式后,冯华参观了酿酒厂,又与关街商会会长等人商谈倡导私人开办工厂的问题。下午,观看了关街团练的军训和操练后,来到关街平民学堂(近半个月,龙口街及附近的几个大镇都兴办了平民学堂),给全体师生作了《先进的科技知识是富国强兵的基础》的演讲。
  从学堂出来,天已近黄昏,冯华本想立即赶回龙口街,但受到了关街商会、团练负责人的极力挽留。由于盛情难却,他只好又赶到位于关街十字路口的春香楼酒家,向参加关街中秋夜宴的各界人士敬酒致意,酒过三巡后方以工作为由提前告退。辞别主人,步出南门后,因惦记着龙口街的庆祝会,一行五人飞身上马,疾驰而去。
  圆月当头,夜空如洗,皎洁的月光为坡岭、大道、树木披上了一层银亮的白霜。山道上,马蹄声声踏碎秋夜的宁静,婆娑的树影、月光照射下黑白分明的巨石,都被飞速地甩在骑马人的身后。冯华是第一次在这明月当空的夜晚飞马驰骋,月明星稀,天高云淡,顿感环宇辽阔,心境清朗,似是体验到扬鞭驱马,关山飞渡的那种意境。
  忽然远处林梢上一阵“唰喇喇”作响,一群飞起的寒鸦宿鸟惊碎了寂静的月夜。飞驰的五骑人马警觉地勒住缰绳,侧耳细听。微风习习,四周杳无声息,夜很快又回复了它惯有的宁静。
  虽然周围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宿鸟惊飞还是提高了众人的警惕性,他们不约而同地放慢了速度,握紧着枪支。前行不远,山路突然变窄,这是关街至龙口街之间最险峻的一段道路,约摸三里有余。
  冯华身边的警卫员小董小声提醒着说:“首长,得注意点儿。这个地方叫‘挠头沟’,地势险要,可别在这里碰上什么凶险的事儿!”
  另一个警卫员老蔡笑骂着:“乌鸦嘴!”老蔡嘴里虽然骂着,但丝毫也没有大意,只见他提枪拍马赶到冯华的前边。
  就在几人进入“挠头沟”约莫一里路远时,异变突生,路两边的崖顶上突然轰隆隆的落下了无数的巨石。巨大的石头夹带着碎石泥土,连带着山坡上被压倒的小树滚滚而下,很快就将山路堵了个严严实实。几个人急忙勒转马头后退,但走在最前面、离冯华他们有三四个马身距离的老蔡却躲避不及,被冲力极大的石块当场砸死。紧跟着,冯华他们的头顶上、身后边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枪声。
  小董是据此不远的二道沟人,对这一带的路径相当熟悉,他借着月色观察了一下,拉着冯华说道:“快,跟我走!”四个人迅速退到了二十多步外,路边一处方圆十余米的石窝里。这里地势略高,除非是石头从天而落,否则滚动而下的巨石是威胁不到他们的。
  自从消灭了“小飞龙”以后,在挥发河一带,别说是大股土匪,就是连小股蟊贼也罕见,因此人们的麻痹思想也就逐渐滋生。关街到龙口街,不过四十华里的路程,快马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来回,所以谁也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危险出现。
  可是只有贺菱儿一个人不这样想,这倒不是菱儿能掐会算,会什么未卜先知,那只是一个女孩牵挂着一个男人时很自然的表现。看到冯华出门只带了四名警卫,菱儿不无担心地说:“大老远的路,多去几个人吧?”
  看着菱儿关切的样子,冯华笑了:“放心吧,没有事情的!”
  本来是说好的,冯华要赶回来参加龙口街中秋宴会和庙会演出。申时刚过,估摸着冯华应该回来了,贺国光来到冯华的办公室想商量一下晚宴讲话的事,谁知却扑了一个空。菱儿也就借着这个茬口跑到大门外,眼巴巴地望着北圩门,盼望着冯华快一点回来。在与父亲一起去聚英楼酒家的路上,她又提起这个已经问了好几遍的问题:“爹,怎么冯大哥他们还不回来呢?”
  贺国光心可不粗,多多少少地看出了女儿的心有所属,笑呵呵的安慰女儿:“放心吧,不会有事的!关街商会也有庆祝活动,人家挽留,你冯大哥能不多待一会儿么?”
  父女二人进入大厅,贺国光忙着作揖抱拳与众人打招呼,菱儿在一旁却显得有点儿心不在焉,就坐后两眼还时不时地瞄向厅门。
  为了等候冯华,宴会时间往后推迟了半个时辰。贺国光看看时间已晚,大厅里早已经坐满了客人,低声与邢亮、李九杲等人商量后,宣布中秋庆宴开始。在贺国光致简短的欢迎词后,宴会进入了高潮,人们频频举杯,气氛欢庆热烈,可是在女宾席上就座的菱儿却如坐针毡,根本就没有吃出菜肴的味道。
  周边屯子里来看戏的乡民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