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血淬中华 >

第44部分

血淬中华-第44部分

小说: 血淬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座诸人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听说,都知道冯华才思敏捷,见解非凡。可是听了冯华的这一番话,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还是太小看了这个年轻人:且不说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对“遇刺”一事有了如此清晰的认识,已不是自己等人所能企及的,就是他这种处理问题的坚决果断更是非有大将之材也万万不能做到。
  惊讶和佩服之余,众人不由得纷纷点头认可,认为此四点建议皆属切实可行之议。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些人也确实拿不出什么较系统的意见来,冯华的想法就此很顺利的在这次会议上予以通过。
  刘坤一对冯华提出的四点建议尤为欣赏。他一方面把冯华的建议写成奏折电告皇上,另一方面按照冯华的意见命令辽东清军各部立即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大对辽东日军的军事压力。
  光绪皇帝接到刘坤一的电报后,丝毫也未作耽搁,立刻传召恭亲王奕訢和翁同龢二人速到瀛台涵元殿觐见。
  恭亲王接到圣旨,换好官服匆匆乘马车赶到西华门外南长街西侧的西苑,下车后恰巧翁同龢的马车也刚刚赶到。二人见过礼后,一同踏上了连接中海与南海之间的那座石桥,一路快行把两位老人走得气喘吁吁。
  涵元殿是一座两层的殿堂,在瀛台的西南面。涵元殿楼下除正厅之外,还有东西暖阁,是皇上读书和儒臣讲经的地方,遇有机密之事,皇上也会在这里召见臣下。
  在西暖阁,奕訢和翁同龢把皇上递过来的刘坤一奏报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待二人看过后,光绪方问道:“恭王爷和师傅怎样看?”
  奕訢说道:“皇上,以老臣所见,冯华这个年轻人的头脑相当清楚,这四条都是可行之计,如果运用得当会有不错的效果。岘庄手底下有如此人才,在辽东对日作战中,我国应当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有恭亲王在,翁同龢当然不便抢奕訢的话头,也跟着附和说:“恭王爷所言极是,这几件计议确实都很妥当,应该尽快予以办理。”
  当下,君臣三人详细商讨和拟定了皇上发表谈话的内容。
  3月25日下午,大清帝国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在总理大臣恭亲王奕訢和户部尚书帝师翁同龢的陪同下,约见了《纽约时报》、《泰晤士报》、《伦敦每日新闻报》、《中央新闻》等欧美国家驻北京的记者,发表了《强烈谴责日本暴徒刺杀清国头等全权议和大臣,呼吁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声明;同日,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恭亲王奕訢会见了英国公使欧格讷、俄国公使喀西尼、美国驻华代办田夏礼、德国公使绅珂等各国驻北京使节,要求各国发挥影响约束日本的行为,并再次表示,如果日本人不希望和平,清国将动员全国力量,继续战斗下去。
  当天晚些时候,光绪皇帝以太后及自己的名义,给李鸿章发去电报慰问伤势,指示其立即回国治疗休养;按照刘坤一奏章的意思,又指示军机大臣徐用仪、孙毓汶到俄、法、德三国使馆,分别拜会了三国公使。
  处理完这些事情后,皇上又让翁同龢草拟几条电谕:要求刘坤一从军事上对辽东日军施加更大的压力,以保证辽东四条奏章的顺利实现。同时,宣调原驻扎在山海关的广东连镇总兵方友升率兵三千赴山东,协助山东巡抚李秉衡加强黄河沿线的防守;调驻扎在莱州的原广西右江镇总兵夏辛酉,改任山东登州镇总兵驻守登州,就近监视威海日军的动向。
  李鸿章身为中国使臣,竟在日本遇刺,实为国际外交史上罕见之事,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日本政府也大为不安,担心中国因此中断谈判,使欧美列强有机会借题发挥,插手其间。
  此时,欧美列强的态度也开始有了转变。战争开始时俄国持观望态度;美国则纵容偏袒日本;英国初始推测战争的胜利可能属于中国,黄海战役后又默认了日本把战火扩大到中国。如今各国不愿看到日本单独获取更大的利益,纷纷对中国表示支持,首先展开行动的是德国。
  德国深恐战败的中国将成为日本的保护国,而强大的日本加上中国将会成为德国在东亚扩大影响的严重障碍。德国还顾虑日本割据中国领土的结果,将会招致英俄秘密安排,而把自己排斥在外,并影响他与中国的军火贸易。所以在绅珂会见了奕訢和徐用仪之后,德国政府首先向日本发出了照会,指出:中国已要求欧洲列强干涉,而日本对割让中国大陆上领土的要求尤其易于惹起纠纷,列强中某些国家已决定联合干预。相较之下,合理的解决对各方最为有利。但是德国的“劝告”并没有影响日本政府的既定方针,在遭到日本政府的婉拒后,德国立即转而与英俄两国政府接洽。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人便已成功的破译了清政府的密码,因此中方代表团与中枢往来的电文,日本大本营皆一览无余。此刻,日本外相陆奥宗光把一份已经破译了的北京发给中国使团的电报递到了首相伊藤博文手中。
  看着电文,伊藤博文气得大骂小山丰太郎(刺杀李鸿章之人)是白痴、混蛋。这个小山丰太郎是日本“神刀馆”的成员,从属于右翼团体“黑龙会”。这些右翼团体,都是战争狂热分子,他们不满中日停战,认为是李鸿章阻碍了日本的战争意图,所以策划了刺杀李鸿章事件,妄图扩大中日矛盾,中止谈判把侵华战争继续下去,直至占领北京。
  陆奥宗光说:“伊藤君,要是李鸿章真的就此回国,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
  伊藤博文仍然怒气未消:“这些白痴根本就不懂得天皇陛下的策略!想一口吃掉中国,我们现在有那么大的实力吗?就是能吃掉,欧美列强能坐视不管吗?列强一旦出面干涉,我们就前功尽弃呀!”
  陆奥宗光点点头:“不错,刚刚接到驻德公使的报告,德国已向我国发出外交照会,虽然措辞不甚强硬,但这也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另据情报机关报告,俄国已经在秘密向中国北部边境部署军队。”
  伊藤博文说:“黑龙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干的蠢事简直比战场上一、两个师团的溃败还要严重,情况糟糕透了!溃败犹能挽回,这样的事情还能够挽回吗?”
  陆奥宗光劝慰地说道:“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再抱怨也无济于事,目前要做的就是如何才能挽回此不利的局面。伊藤君,您看清国发来的这个电报似是还有文章可做。”
  刚才伊藤博文已被北京发来的“让李鸿章回国养伤”的电文气昏了头,此时听了陆奥的提醒眼光不由一亮,沉思了片刻说道:“好!咱们马上去看望李鸿章,把他送进最好的医院,让最好的医生给他治疗,无论如何也要尽力把他挽留下来,不让欧美列强再找到攻击我们的新口实。”
  第四十三章雨过倭惶急
  3月25日傍晚,暮色中马关淅淅沥沥地下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场春雨。在中国使团行馆内,史蒂文森医生正在与德国驻日公使馆、法国驻日公使馆派来的医生以及几位日本医生一起为李鸿章的伤情进行会诊。
  日本医生建议立即开刀取出嵌在李鸿章左颊内的子弹,但遭到了德国和法国医生的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贸然开刀有可能会危及李鸿章的生命安全,既然目前子弹对眼睛的正常工作尚无大碍,不如先暂时留在体内,待伤情稳定住之后再行动手术。
  就在医生们为如何处理李鸿章的伤情而争执不下之时,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一行在凄风冷雨中来到了中国使团行馆。二人先是说他们是受天皇陛下的委托,前来看望中堂大人,然后再次表达了此事件纯属意外的观点。
  “中堂,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对这次不幸的事件我感到非常难过。不过,此次刺杀事件只是一些激进分子所为,绝对与日本政府无关。目前,我们已经将凶手缉拿归案,请中堂放心我国政府对凶手一定严惩不贷,无论如何都会给中堂一个交待!”伊藤用他那纯熟的汉语一脸诚恳地说道。
  看到李鸿章对自己的说法不置可否,伊藤博文再次将话题一转,语气更加的真挚:“中堂,我们已经为您准备了最好的医院和医师,希望您能够按照老朋友的安排,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最妥善的休养,争取早日康复。”
  如果换一个场合,看着他们被雨水打湿了的鬓发,听着他们诚挚热切的话语,任谁也会感动万分,但李鸿章却早已对日本人极度的不信任。他面上微笑地听着,心中却暗想:倭人自古以来就是无信无义之辈,别看嘴上说的好听,谁知道他们心中打得什么鬼主意?要是到了他们的医院,听从他们医生的摆布,说不定又会生出些别的事端来。
  想是这样想,李鸿章嘴上还是很客气地说道:“感谢天皇陛下的关心,谢谢伊藤君和陆奥君,不过嘛……”
  伊藤和陆奥心中一紧,几乎异口同声地问道:“中堂,不过什么啊?”
  和外国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鸿章当然不会放过试探对方的机会,他沉吟了一下,缓缓说道:“蒙太后、皇上恩宠,鸿章不久前已接到圣上谕旨,着鸿章即日回国治疗养伤。”
  听李鸿章提到了回国的事,陆奥宗光插嘴道:“中堂,海上风疾浪高,轮船颠簸摇荡,以您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恐不利于贵体康复啊!”
  陆奥宗光的话音刚落,伊藤博文马上又将话头接了过去:“目前,在马关已集中了各国的著名医生,中堂的枪伤定会得到最好的治疗。如果现在回国,一方面会延误治疗,另一方面即使是回到中国也不一定就比这里的治疗条件好啊!”
  看到日本人关切着急,一心想将自己留下来的神态,李鸿章这位外交界的老江湖心中也就明白了十之八九:自己这次遇刺必然会在国际上引起不利于倭人的影响,看来日本政府也是万分着急,唯恐局势会有什么不测。想至此,他心中又暗暗地打起了主意。
  其实,冯华对刘坤一讲的四点意见应该算是最恰当的策略,毕竟他曾经阅读过很多有关《马关条约》的历史书籍,早就预知了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不过李鸿章由于身在局中,以及“外须和戎”思想的局限,因此对这件事他并没有看得那么远、那么透。
  在心中迅速考虑了一下利弊得失,李鸿章对此事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来日本之前就已经很清楚的知道,不管自己在谈判桌上怎样努力,也难以避免割地赔款的结局。‘弱国无外交’,此时的李鸿章比任何人都更能痛切地感受到其中的含义。中日战争期间,他也曾考虑过全国动员,当然绝不是全民抗战的思想,只是动员全国各地的军队、团练。但是黄海海战后他向南洋水师求援,结果却为派系、成见所累,终于不了了之,从此他也断绝了全国动员的念头。虽然新近有了辽河大捷,为他的和谈增加了一些底气,可是他很清楚即使冯华的义勇军战斗力再强,大清朝现在也只有一个冯华呀!几千义勇军仍然是独木难支。从全国总体战场上看,这次中日战争中国还是战败了。
  遇刺以后,李鸿章也曾想过,可以借口养伤退出谈判,避免卖国、误国的历史罪名。可是此时,看到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焦虑的神情,他却犹豫了: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呀!只要能利用好此事估计以后和款也必易商办。如果现在就此回国,将来一旦谈判破裂战事再起,就再也不会有如此有利的和谈机会了,大清朝难不成真的要来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吗?想到这里,李鸿章暗暗地改变了主意,他决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尽量减轻议和给大清国带来的损失。
  伊藤博文与陆奥宗光并不知李鸿章心中在想些什么,四只眼睛阴晴不定地望着这个微微闭着眼睛,面色萎黄躺在病榻上的七旬老人,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回答。那一刻,他们真切体验到了度日如年的感觉。
  在他们二人的感觉中是过了许久,李鸿章才睁开眼睛,声音低缓地说道:“好吧!回国的事先暂缓两日,看看伤势的情况以后再做决定。谢谢二位的关心了!”
  得到了这种回答,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总算是松了半口气,“李鸿章遇刺”事件带来的焦燥心情也慢慢平复了下来。不过接下来几日,由此事件引起的一连串变化又使他们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之中。
  李鸿章由于遇刺受伤需要治疗休养,中日和谈不得不暂时停了下来。但日本方面却害怕夜长梦多,担心李鸿章会再次提出回国治伤,让和谈一事横生枝节,因此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一再提出清国方面可改为由李经方代理全权大臣,出场继续和谈。而李鸿章也想趁热打铁,利用此事的影响多为朝廷争取一些利益,在电告皇上之后很痛快地就同意了。
  此前,日本政府一直在用拖延停战刁难清政府,企图通过战场上取得的既定事实,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可是李鸿章遇刺事件引起的国际责难,使他们开始考虑同意在关东、直隶和山东等地区无条件停火,但是却把即将得到的澎湖列岛和认为已是他们囊中之物的台湾排除在了停火之外。
  就在中日双方还在为是全面停火还是局部停火争论不休之际,辽东日军的形势已经处于了极为不利的境地,一份份紧急求援电报雪片似的传送至了日本大本营。
  3月26日,先是驻守叆河一带的清军在民众武装的配合下,袭击了鸭绿江支流蒲石河重镇宽甸堡,毙伤日军百余名;接着驻守在连山关的吕本元部,利用日军第五师团主力未归的机会,连夜突袭通远堡毙伤日军一百五十余人,直接威胁到了第五师团的后勤补给线。
  3月27日,清军在博罗堡伏击日军运输队,完全切断了海城与盖平日军的联系。
  3月28日,清军再次进攻宽甸堡并一举将其收复;同日,从凤凰城西进试图打通通往海城交通的日军受阻,不得不退回凤凰城。日本兵力、物力不济的困难终于在这个时候逐渐的显露了出来。
  后方的接连被袭,让日军第五师团的奥保巩中将大感不安,为了确保后方安全,防止后勤补给线被切断,避免自己所部重蹈第九混成旅团的覆辙,他只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