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名门 >

第111部分

名门-第111部分

小说: 名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坛。为我大唐地兴旺效力。”
  张焕并不为他的话所动,而是笑了笑,慢慢走到元载的面前,凝视着他道:“元郎中,你是今年的主考,你能否告诉我,今年七大世家的子弟参加科举人数是多少?”
  “二百人左右?”元载不加思索答道:“准确说是二百一十四名,其中以裴家子弟最多。为五十五人。”
  张焕点点头,又走到崔寓面前道:“崔侍郎,那你能否告诉我,这七十七名新步入官场地世家子弟中有多少是进士出身。又有多少人参加了今年的科举?”
  崔寓脸一沉,却没有理会他。
  “或许是我问得多此一举了,考中进士还需要门荫吗?得了门荫又何须再去考进士?”张焕讥讽地笑了一声,他忽然提高声调直视韦谔道:“韦尚书,你口口声声说世家弟子优秀。那为何他们不去参加科举。去证明他们的优秀?难道是他们胸中才学已经远远高于我大唐的进士,不屑于去参加这个低水平的省试吗?抑或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水平。不敢去考场上露丑,只能借父辈的荣耀爬进官场?如果这七十七名世家弟子真如韦尚书所说的优秀,已经优秀到一步便当上从六品的员外郎,那好!现在就请他们来接受一番考试,让我们瞻仰一下他们地文采风流!”
  张焕这几句话掷地有声,大殿里一片沸腾,痛恨者有,叫好者却更多,他的话一下子便撕开门荫的遮羞布,所谓门荫不过是世家子弟们考不中进士而利用特权进入官场的手段。
  “够了!”一直沉默不语地裴俊忽然站起来,他怒斥张焕道:“你才当了多久的官,知道多少官场之事,就胆敢在含元殿上咆哮,门荫新规执不执行自然有太后做主,你一个偏州小吏,轮不到你来多嘴,给我下去!”
  他是在斥责张焕,旁边的崔圆却猛地收缩了瞳孔,太后作主!好一个裴俊,竟然趁这个机会把崔小芙给扯了出来,企图将事情弄复杂,他一扭向崔小芙看去,只见崔小芙含笑着点了点头,“裴相国说得有理,此事哀家自当好好考虑一下,会给出一个定论。”
  朝堂的格局忽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一瞬间,崔圆地心中闪过无数念头,这显然是裴俊见韦谔偏向自己而采取地针锋相对的举措,你崔圆要和韦谔结盟,那我便将权力送还太后,让太后处处制肘于你,一时间,崔圆地心中紧张起来,他已经意识到,这件事并不仅仅是讨论门荫新规那样简单,一个处置不好,将引发朝廷权力格局的巨变。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楚行水忽然站出来打圆场道:“张都督说话虽然过急一点,但念他是为了大唐的社稷考虑,出发点是好的。裴相国就不要过于责备于他。”
  说着,他又对崔圆笑了笑道:“既然太后需要时间考虑此事,那不如就暂时休朝半个时辰,崔相国看如何?”
  崔圆看了看一脸笑容地楚行水,又看了看一脸冷笑的张焕,他若有所悟,便呵呵笑道:“楚尚书的提议非常及时,大家也站累了。暂时休朝半个时辰。”
  随着一声钟鸣,殿中监宣布散朝半个时辰,崔小芙深深地看了一眼裴俊,抱着已经要醒来的小皇帝到后殿去了,太后和皇帝离开后,含元殿上的群臣开始三三两两向殿外龙尾道走去。
  崔圆站在一旁,将崔小芙眼中的细微变化都看在眼里。他心中冷冷一笑,见裴俊也正要离去,他急忙快走一步,叫住了他,“裴相国可有闲暇。不妨我们一起去喝一杯茶如何?”
  裴俊见崔圆笑容真诚,便轻轻点头笑道:“难得偷闲片刻,那就同去吧!”
  按一般的程序,大朝中的短暂休朝时间是给内阁进行紧急磋商,以明确大朝中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今天的大朝更应该是这样,门荫新规被张焕掀起来的波澜所冲击,明显引起了大多数朝臣的共鸣。怎么样修改它,怎么样减少反弹的力度,这些都是急需内阁进行磋商的问题,可两个相国却似乎忽视问题地严重性。竟要一起去喝茶。
  几个本来正等着的尚书见状皆相视一笑,跟着大臣们离去了,只有韦谔紧紧地盯着崔圆的背影,眼中射出了一道怨毒的目光。
  张焕离开含元殿,他一路上不停地和人打着招呼。口中谦虚。但也同样不断地有人从他身边擦肩而过,重重地哼了一声。
  半个时辰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小时。时间并不长,朝房在大明宫地官员都返回自己的署衙休息,而大部分官员的署衙在皇城或是外地官员,他们无处可去,便三三两两聚在丹凤门广场前享受晚冬的阳光,或寒暄聊天,而话题自然就是今天惹起掀然大波的新门荫制度,这也难怪,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没有人会置之度外。
  “十八郎慢走一步!”
  张焕本打算去楚行水处歇息片刻,但后面的张破天却叫住了他,将近两个时辰的朝会非但没有使他疲惫,反而在脸上看到了一丝久违地笑容。
  张破天一直在冷眼旁观,起初他见张焕贸然出头反对崔圆,心中也略略有些替他担心,但随着事情的发展,随着韦谔的出头反驳,他也慢慢看出了一些端倪,事情绝不会是那么简单,果然,当裴俊忽然出头训斥张焕,并将太后也拖下水时,张破天终于明白了这是张焕和裴俊精心设计的陷阱,就算韦谔不出头,张焕也会利用韦清排在七十七人中第一,来寻衅韦谔,看来在他们地背后必然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否则韦谔怎么会突然倒向崔圆?
  “你准备几时返回武威?”张破天象聊家常一样,心平气和地和张焕搭话。
  “回四叔的话,小侄被安排在明天述职,准备再过两天便回武威。”
  张破天笑了笑,忽然又问道:“听说张灿在你那里做了个仓曹参军事,可有此事?”
  张焕微微点头,他不明白张破天问这些话的意思,不过从他现在的语气及脸上地气色来看,他与早上初见时已经大不相同了,难道是目睹一场朝会地斗争,他的死心也渐渐复苏了不成?
  想是这样想,但张焕却不敢说破,唯恐张破天地面子拉不下来和自己翻脸,只得笑而不言,等他继续说下面的话。
  果然,张破天沉默了片刻,背着手有些感慨道:“你去转告张灿,让他千万不要灰心丧气,张家虽然败了,但人还在,只要他坚持复兴的信念,就一定有重振张家的一天。”
  说完,他深深地看了一眼张焕,向他略略一拱手,仰天大笑而去。
  第一百六十六章 机会
  位于大明宫内的中书省政事堂是大唐的最高权力中心,唐初时设在门下省内,设立政事堂的原因很简单,“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这样,政事堂就渐渐成了宰相们议事妥协的地方,其后,高宗时的裴炎由门下侍中迁为中书令,同时也将政事堂改到了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相国日渐权重,张说为中书令时,便将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议事之所演变成了相国的固定办公之地。
  庆治三年,右相裴遵庆为适应七大世家共议朝政,又改回了政事堂之名,并在自己朝房之侧重新修了六间对应的副朝房,给其他六名内阁成员作为办公之地。
  当然,内阁大臣们的真正办公之地并不在政事堂,比如裴俊在门下省办公,杨则因年老多病长年呆在家中,由其儿子往来传递文书,而其他四名尚书的朝房都在位于皇城的尚书省内,政事堂的副朝房内只有他们各自的心腹在内负责整理文书、传递信息。
  此刻,在政事堂旁边的休憩室内,崔圆和裴俊正对坐喝茶,房间里点着炭盆,十分温暖,两位相国各自坐在一席软褥之上,闲聊着少年时的轻狂之事,聊到兴起时,两人皆仰天大笑,气氛十分融洽。
  崔圆见时机已经成熟。他慢慢吮了一口茶,微微笑道:“裴兄似乎对这次地修正门荫一事抱有一些成见?”
  “成见倒没有。只是事出突然,我甚至连草案都没见过,就要叫我表决,崔兄,这可不符合你一贯的做法啊!”
  崔圆一愣,他惊讶道:“难道昨日崔寓没有将草案送给大家预览吗?”
  裴俊摇了摇头,崔圆坐不住了,他正要命人去找崔寓。裴俊却拦住了他,淡淡笑道:“这只是一件小事,就不必问责了,或许崔侍郎昨天有更重要地事,才忘了。”
  说到这里。裴俊慢慢站起来,走到窗前闭上眼睛细细地体会风中那一丝春的气息,良久,他才回头笑道:“改定门荫一事不妨放一放,过几天我们再好好地讨论,在一两处细节上修改一下我看也是可行的,只是新任礼部侍郎一事,我想先和崔兄通一通气。”
  崔圆已经听出裴俊言外之意。他是想用同意门荫新规一事来换取礼部侍郎呢!他心中不由冷笑了一声,却什么也没有说,阴沉着脸等待裴俊的后续之言。
  裴俊瞥了他一眼,又坐下来端起茶杯微微笑道:“崔兄与我认识已经快五十年。难道还不了解我裴俊是个什么样的人吗?再者我们又共事多年,何曾为你长我短之事红过脸,去年解决河东危机我们不就合作得很愉快吗?”
  “呵呵!裴兄说得对,是我小心眼了。”崔圆的语气立刻变得愉快起来,他已经听出了裴俊之意。要两家共分礼部。这也好,在情理之中。若和韦谔合作,被裴俊报复的代价也实在得不偿失,不过崔圆更关心的是门荫一事,他必须要裴俊亲口答应下来。
  沉吟一下,崔圆便试探着问道:“那门荫一事。”
  “很简单!”裴俊痛快地说道:“段秀实为朔方节度使,只要崔兄答应,门荫一事我现在便可拍板,不作一字修改。”
  崔圆一怔,他明白裴俊地目的,他是决定要全力扶植张焕了,虽然张焕成了他的女婿不假,但他应该也知道这个决定将来会有的后果,崔圆没有立刻答应,他沉默了半晌才道:“裴兄难道从未考虑过张焕的身份吗?”
  “崔兄未免把此事看得太重了,我当然知道他地身份,不过崔兄想过没有,当年豫太子死的时候,那些李家的人是怎么表态的,难道他们会容许豫太子的儿子登上皇位吗?退一万步说,就算那些皇室之人说话无用,那还有崔相国呢?还有我呢?我们二人若不答应,他又有什么能力登上那一步。”
  说到这里,裴俊轻轻叹了口气道:“他是我的女婿不假,可我支持他的原因并不在于此,而是要他去收回西域故地,这才是最关键的,我们都老了,也应该考虑一下身后之名了。”
  裴俊最后地话触动了崔圆内心之痛,他当初也是考虑到身后之名,才决定逼韦谔放张焕进河西,只是后来张焕的优异表现才使他担忧起来,现在裴俊又提到此事,他沉思了半天,心中终于暗暗松了口气,或许裴俊说得也对,张焕想登上那个位子,那会是那么容易之事。
  又想了片刻,他才缓缓道:“那好吧!我们就先定下礼部侍郎一事,崔贤累官至上郡,资历已足够,可升为礼部右侍郎,至于段秀实,我同意他任朔方节度使。”
  他话音刚落,裴俊也接口笑道:“元载是礼部元老,现在又代行侍郎事,我举荐他为礼部左侍郎,并且崔相国所提门荫修正一案我完全赞同。”
  两人对望一眼,皆哈哈大笑起来,这喝茶的妙处便在于此了。
  宣仁二年的新年大朝,在中午时分终于慢慢地拉下了帷幕,在休朝地短暂时间里,崔圆和裴俊达成了妥协,裴俊以支持崔圆的门荫改革方案换取了崔圆同意段秀实任朔方节度使,在礼部侍郎一职的分配上,两家也达成了分割协议,设立两个侍郎,崔右裴左,这无疑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当然,只有一个人例外,韦谔在大朝地当天下午便愤然返回了陇右。
  大朝结束以后。朝廷地各部、各寺监开始恢复了正常运转,一年一度地地方官述职也开始举行。张焕的述职是排在正月初八地下午,这种述职因为人员众多、时间紧迫,所以大多只是走走形式,主要看一看述职人是否尚在人世,听听他们的一些个人意见等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过参加述职的官员在仪表上都非常讲究,大唐选官第一看重的就是外表。若在述职时给上位者留下个好印象,说不定将来某个重要职位空缺之时就会想到自己。
  所以每个参加述职的官员都精心修饰,都要将自己最威仪的一面表现出来,张焕也不例外,从上午起他就开始被裴莹折腾。虽然他本人并不太看重此事,但裴莹却很在乎,她不希望自己地丈夫形象不佳地出现在述职会上,给她丢面子。
  唐朝时男人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个子,一个是胡子,汉族男人的身材外形在几千年来有了很大的变化,秦汉时男人身材普遍高大。到魏晋时由于北方气候变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使得男人的身材也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南高北矮。
  到了隋唐,尤其是唐朝。充裕地物资基础和大国的自信,使得这一时期的审美观一改魏晋时的风骨柔弱,变成以高胖为美,可惜到了宋以后,身材矮小民族的入侵渐渐改变了汉人的外形。以至于我们看到清末的照片就会以为自己祖宗都是那般萎靡。殊不知汉唐时我们的祖先是何等自信威武,有些走题了。打住。
  张焕是在渡过黄河以后开始蓄胡,现在下颌地胡须已经有两寸余长,在被裴莹拔去一些凌乱的杂毛后,再换一身挺拔的军服,配上他高大的身材和冷峻地目光,倒也显得气度威武,颇有阳刚之气。
  张焕刚走出裴府大门,迎面便见裴明远飞骑而来,昨天晚上裴俊找到张焕,坦率告诉他,希望裴明远也能到河西任职,虽然这里面多少有一点监视的意思,但张焕知道裴俊更主要是想让裴明远去河西历练,他便痛快地答应了裴俊的要求,任命裴明远为河西屯田使。
  “去病!”裴明远飞身下马,叫住了张焕,“今天你述职结束后尽快回来,不要在外耽搁。”
  “为何?”张焕有些诧异,不解地望着他问道。
  裴明远苦笑一下道:“你昨日在大朝中的言论已经在长安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