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名门 >

第186部分

名门-第186部分

小说: 名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知道了。”张焕点点头又问道:“这家店铺里还有多少手下?”
  “回禀都督,店铺里大多是真正地伙计,只有两名手下,另外还有五名探子。负责收集情报。一般都不在店里张焕半晌没有说话,应该说他并不满意。规模太小,很多深层次的情报无法获得,功能也太简单,除了收集情报外,别的事情都无法胜任,比如暗杀、绑架、盗取,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不过只有短短地两年时间,能做到这一步,已经不错了。
  他沉思片刻便道:“长安是大唐都城,这里的情报对我们的决策至关重要,我希望你不要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珠宝店,不要害怕,放开胆子去做,酒楼、青楼、客栈、乐坊都要办起来,人员也要增加,让消息来缘更广,你就不要做事情了,给我统管各个分支,还有要注意收罗一批武艺高强的能人异士
  张焕一口气说了许多,胡掌柜的心里又是感动又是羞惭,这两年他虽然建立起了一个简单的情报网,但他至少一半地精力都用在经商之上,严格说起来他已经是渎职了,可都督却没有处罚他,而是鼓励他做大做强,和都督地期望相比,自己这个小小的长安情报管事,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都督的教诲属下铭记在心,我明日便回一趟金城郡,和杜总管商议扩大之事。”
  张焕站起身,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要小瞧情报的作用,它可是我所有决策的基础,这次能顺利拿下蜀中,及时完整的情报便是立了第一大功。”
  “是,属下记住了。”
  “好了,我要回去了,你给我挑几件上好首饰,明日派人送到我府里去,我会如数付账。”说完张焕微微一笑,便带领众人扬长而去。
  东市大街上此时人更多了,人挨人、人挤人,一刻钟也走不出十步去,张焕眉头紧锁,这么多人,他可没半点兴趣,可又无路可走,难道真要他也看灯尽兴才能返回吗?
  这时,后面跑来一人,却是吴珠越宝店的一个伙计,他跑上前拱手施礼道:“张东主,我家掌柜让我带路,有一条小路可直接出东市。”
  张东主?张焕呵呵一笑,“那就麻烦你了。”
  所谓小路其实就是店后专门送急货的一条通道,只有一人宽,肥胖的人也只能侧着身子走,约走了三四百步,前面已经远远看见了东市大门地门楼,这里道路十分宽敞,虽然也人来人往,但已经可以健步如飞了。
  “张东主,你顺着大路一直走便可出去,店里忙,我就送到这里。”
  “多谢你了。”张焕微微向他一拱手,伙计连忙还一礼,便转身匆匆走了。
  张焕抬头向周围看了看,这一带似乎是个广场,无数小商贩在这里摆下了地摊,卖泥人地、卖狗皮膏药的、算命的、卖木削的刀剑、摆摊射箭赌彩的等等等等,琳琅满目,吸引了无数凑热闹的百姓。
  “卖牛肉面,正宗的金城郡牛肉面。”一个粗犷地声音远远传来,标准地金城郡口音。
  “都督,这里居然还有金城郡牛肉面,难得啊!”一名亲兵笑了笑道。
  张焕这才想起自己晚饭还没吃。他回头看了看十几个亲兵,一个个眼睛都冒出光来,他便笑道:“也好!他乡遇故知,咱们认认老乡去。”
  十几个人掉头便向面摊走去。面摊摆在一堵墙边,生意还算不错,地上摆了二十几张胡凳,基本上都有人,或许是寒冷地缘故,靠墙边还扎了两个小帐篷,其中一个帐篷前站了两名家丁。不准别人进去。他地服饰张焕却隐隐有些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却一时想不起来。
  “客官要吃面吗?”那摊主见来了十几个人,立刻眉开眼笑地迎了上来,一名亲兵道:“给我们来三十碗面,帐篷我们要一顶。”
  摊主约三十余岁,一脸的憨厚老实相,他回头看了看帐篷,有些为难道:“两顶帐篷里都是女客,要不等她们吃完。”
  “算了!”张焕摇了摇头。
  “那帐篷就不要了。快给我们下面。”亲兵见张焕无所谓。便找一个胡凳,靠墙放好。
  张焕坐了下来,他又忍不住看了看两个家丁,脑海里搜索着他们的衣服在哪里见过,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这时,一名亲兵端来了一碗面笑道:“都督快趁热吃吧!”
  张焕见面上浇了厚厚一层肉末,不由食欲大动。笑道:“看起来倒象是金城牛肉面。”
  他接过面便大口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连声称赞,“不错。做得果然地道。”
  这时,帐篷里隐隐传来一个年轻女子地声音,“我的大小姐,你是来吃面还看面?面都冷了,快吃吧!”
  “我不饿,你自己吃吧!”这是另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声音温柔而忧伤,听到这两个声音,张焕身子猛地一震,他不可思议地向身边的帐篷望去。
  “既然你不吃,还拉我来做什么?”
  “没什么,我只想在小摊上坐一坐。”
  张焕一下子站了起来,他丢下碗大步向帐篷走去,两个家人见他来势凶猛,不由吓了一大跳,各自按住剑柄,“这里面有女眷,你不能进去!”
  张焕已经知道了这两个家人的来历,他连忙拱拱手道:“我是崔相国的故人,并没有恶意。”
  这时,帐帘也猛地挑开,露出一张美丽绝伦的脸庞,张焕身体僵住了,呆呆地望着她,她也慢慢走了出来,目光忧伤地看着张焕,两人就这样互相凝望着对方,眼中仿佛蕴藏着了千言万语。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张焕忽然张开了臂膀,眼睛里充满了期望和等待,崔宁终于喜极而泣,她扑进了爱人地怀抱,两人紧紧相拥,三年来地相思在这一刻化作丝丝飞雨,浸润进了彼此的心灵深处。
  “焕郎,如果我回来,你还要我吗?”崔宁仰起白玉般的面容,痴痴地望着爱郎
  “这次还要!”张焕笑着擦去她的眼泪,“可是你如果再跑,那我真的就不要你了。”
  崔宁深深地将脸埋进他的怀里,“焕郎,我再也不会走了,三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
  “三年了!”张焕抚摸着她的头发,喃喃道:“三年的分别,我才终于知道,原来你在我心中竟是谁也无法替代。”
  这时,躲在帐篷背后的林平平呆呆地望着他俩,她眼睛里隐隐闪烁着一丝泪意,她仰头看了看无尽的苍穹,长长地呼了一口白气,黯然转身而去。
  良久,崔宁忽然惊觉,她连忙擦去眼泪难为情地道:“糟了,又要被她笑话了。”
  她回过头,却不见了林平平地人,“平平!”她呼唤了几声,“你在哪里?”
  “小姐,林姑娘已经走了。”一名家人远远指着林平平快要消失地身影道。
  “平平!”崔宁慌了神,她急忙回头对张焕道:“焕郎,我要先回去了,明天再来找你。”
  张焕恋恋不舍地点了点头,“那好,我送你回去!”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两只狐狸
  崔府就在东市对面的宣阳坊里,横过一条大街再进坊走两里便是,这条路张焕当年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可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轻松愉快,无意中的巧遇使得他的人生又充满了阳光,那种从内心深处舒展开的畅快淋漓,使他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
  “焕郎,你在想什么?”崔宁悄悄拉开车帘,眉眼里荡漾着娇媚的神色,张焕心里一荡,笑道:“我在想,你已经是我的妻子,为何不跟我回家,却要让我送你回娘家。”
  崔宁想起了林平平,她低声劝道:“焕郎,你把平平娶了吧!这么多年她一直不嫁,便是因为你,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痴情的女子,她从少女时代便喜欢你,一直等到今天,她都二十六岁了,你又于心何忍呢?”
  “我何尝不歉疚于她呢?”张焕微微一叹道:“她从小和我一起长大,我母亲早早出家为道,便是师傅一家照顾着我,这种亲情让我一生都难以回报,我自小便将平平当作妹妹看待,总希望她能嫁一个好人家,本来王思雨很喜欢她,我也有意想撮合他们,可是平平却去了西域,后来我也慢慢明白了她心中的倔强,其实我也曾想过娶她,可是我心里总觉得对不起她,甚至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就这么犹犹豫豫,一年一年地耽误下来,现在我心中又是惶恐,又是自责,已经没有勇气去对面这份责任。”
  “你是做大事的人,有些事应该当断则断。”崔宁轻轻摇了摇头,又象是对张焕说,又象自言自语道:“总归是要解决的。你若不早点解决,你以后心中的歉疚就会更深,这件事,就由我来出面吧!”
  张焕没有说话,事实上他心里很清楚,就算自己站在平平面前对她道,“好吧!我愿娶你。”她也未必肯接受自己施舍似地姻缘,这么些年来。她心里爱的或许还是多年前那个十八郎吧!岁月流逝,自己和她似乎已经错过了缘分。
  马车慢慢减速,在崔府前停了下来,张焕跳下马,将崔宁扶出马车,他忽然想起一事笑道:“你那两个丫鬟呢?明月、明珠,怎么不和你在一起。”
  话音刚落,两个姐妹便跑了出来,三年不见。两人就仿佛完全变了模样似的,出落得俊俏水灵,明月拉着崔宁埋怨道:“主母,你出去怎么不带上我们,害我们担心一晚。”
  “你们怎么知道我回来了?”崔宁有些奇怪地问道。
  “刚才林小姐回来了,她说你就在她后面。”妹妹明珠嘴快。一下子说了出来。
  崔宁无可奈何地笑道,“这个精灵古怪的家伙。竟然一直在我前面。”
  这时,明月忽然看见了张焕。吓得拉了妹妹一把,两姐妹连忙上前跪下,“婢女叩见老爷。”
  “好了,你们服侍小姐吧!”张焕命她俩起来,又回头对崔宁道:“我的新府邸在永乐坊,明天我会派人来接你。”
  崔宁默默点头,她上前给张焕整理了一下衣服。叮嘱他道:“焕郎。你也早点回去休息吧!我明天会等你的人来。”
  “我知道了,你进府吧!目送你进去。我就走。”,
  崔宁娇媚一笑,向张焕招了招手,便在两个丫鬟一左一右的扶持下进府去了,张焕一直望着她动人的娇躯消失,他心中顿时热了起来,对明天他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走吧!”他翻身上马,正要催动战马,就在这时,一名十二三岁地少年跑出了出来,高声喊道:“张使君请留步!”
  张焕拉住了缰绳,回头打量这个少年,见他眉眼依稀和崔圆有些相似,他忽然想起崔宁给自己说过,她有个聪明绝顶的侄子,便微微一笑道:“你就是崔曜么?”
  “正是!”崔曜向张焕躬身长施一礼,“我祖父请张使君进府一叙。”
  路上,张焕见崔曜相貌虽然还略显稚嫩,但举手投足间从容不迫,隐隐有一种大器将成之感,张焕微微一笑问道:“我听说崔少君这几年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可曾去过陇右?”
  “我在去年曾去过河湟,看我汉家旧地,并考察过张使君在湟水所建的十几所学堂。”
  “那你以为可有不足之处?”
  崔曜点了点头,“小子信口雌黄,若有失礼处,请张使君莫怪。”
  张焕眼中流露出浓厚的兴趣,笑道:“不妨,你说就是。”
  “我以为张使君建学堂是为了使湟水的汉人子弟重新回归大唐文化,立意是很好,但具体的做法上却有值得商榷之处。”
  说到这,崔曜瞥了一眼张焕,见他笑容仍旧,并无不悦之色,又道:“河湟被吐蕃窃据多年,那里的汉人被强制推行去汉化,他们对故国的印象大都已淡忘,更何况他们的子弟,而现在张使君请人教授他们四书五经,一日学五个时辰,倒有四个时辰在背书,我认为这种教育有些流于形势了,不如让他们分批到大唐内地来看看故国地壮丽山河,增强他们大汉民族的荣耀感,这岂不比死读经书要强得多?”
  张焕不由暗暗点头,他早闻崔曜被朝中大臣誉为神童,现在看来果然是有点名堂,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识,他日崔家的振兴,难道就在此子身上么?
  想着,他又多看了崔曜一样,少年文士目光淡泊,不动神色的冷静,使他若有所悟,或许崔圆的突破就在此子身上了。
  说话间,二人来到了崔圆的内书房,自崔圆半身瘫痪后。他地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里度过,读书、教授孙儿、品味朝中大事,成了他每天必做地三件事,在山东时是这样,回长安后也是这样,没有了公务地烦扰,更重要是超脱于事外,他开始有时间审视自己这十几年所走过的路。审视自己地思想,审视大唐的现实和未来。
  诚然,崔圆的理想是建立一种君弱相强的制度,纵观本朝历史,帝国的强盛无不种因于辈出地名相,贞观之治的房谋杜断、开元盛世地姚崇宋,而帝国地衰败也无不起因于皇权独裁,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罢张九龄。连续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将相国之鉴臣服于君权之下,又建翰林院、集贤殿,架空相权,黄麻之旨与白麻之敕并行,若般种种。终于引发了使大唐走向衰败的安史之乱。
  为此,崔圆极力主张世家朝政。以世家地权力平衡来制约皇权,十几年来。尽管风平浪静下暗流汹涌,但始终没有掀起滔天白浪,帝国经济开始恢复,人心思安、朝臣奋进,这更激发了他维护世家朝政的决心,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世家朝政一直无法解决的军队问题终于成为帝国一步踏入深渊的陷阱。深渊里激流疯狂。而且最暴烈地一道暗流竟然就是自己崔家,崔庆功的反叛使崔圆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他开始反思世家朝政的利弊。总结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根,潜移默化中,他一直坚持的世家朝政观点已经不那么固执了,不!应该说不那么过激了。
  “祖父,门下省张侍郎来了。”孙儿的禀报声打断了崔圆地思路。
  “呵呵,请他进来吧!”崔圆将手中的书放下,随即两名侍妾将他扶着坐正了。
  “你们先去吧!再上两杯好茶来。”崔圆吩咐一声,两名侍妾应了,从旁边地侧门下去了。
  “晚辈参见崔阁老!”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