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国炮兵传奇 >

第11部分

中国炮兵传奇-第11部分

小说: 中国炮兵传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进行了不到两个小时, 109师就被解决了,只剩下牛元峰率领一营亲兵,还在小寨子里坚守。
  这个小寨子当初红军指挥员看地形时本已看过,而且估计到敌人有可能利用,因此在作战之前已派人将主要建筑物拆除,然而由于战前人们对这儿重视不够,对一些石墙拆除不彻底,结果牛元峰占领后,稍加修整,便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红军多次冲锋,都未攻克。
  红15军团长徐海东立刻把军团炮兵连调过来,对小寨进行集火射击。当时的15军团炮兵连名曰一个连,其实只有两门炮,一门平射炮,一门迫击炮,在这样地形较复杂的山地战中压制目标, 其实还是迫击炮的威力更大些,无奈全军团只有4发迫击炮炮弹,平射炮的炮弹倒有好几十发,没办法,徐海东只好命令迫击炮相机发炮,摧毁敌寨的主要任务交给了平射炮。
  说实话,在平原作战中,平射炮的威力是不可小视的,可打对面山头上的火力点,平射炮威力难以发挥了。炮兵连的官兵们接受任务后,仔细观察了小寨的地形特点,对红军冲击时威胁较大的几个主要火力点,进行了具体地测量和标定。
  新的一轮进攻又开始了,这一次炮兵的平射炮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它用准确的射击,为步兵开辟出一条胜利的通道。
  敌人苦心经营的火力点随着一声声炮火的轰鸣,变成了一堆堆残垣断墙,敌人只能蜷缩成一团,最后收缩在小寨中心的一两个掩体里。
  牛元峰此刻已是灰头土脸,肥胖的草黄呢军衣上沾满了泥土,且被飞迸的弹火烧得斑斑点点尽是焦洞。
  “报务员, 给我叫106师,我要同董英斌讲话,让他拼命向我们靠拢,伸出手来拉我们一把……”牛元峰对着报务员暴怒地喊。
  报务员一遍遍地呼叫着,许久,报务员才摘下耳机,惶恐地对牛师长说:“和106通上话了, 董师长说,他们也遭到了共军的阻击,全师受到重创,在黑水寺损失一个整团,现在他们实在没有力量再往前冲击了……”
  “他妈的,饭桶,都是饭桶……”牛元峰一迭声地大骂之后,颓然坐在冰凉的石板上。
  “怎么办?”守候在牛师长身边的几位军官绝望地看着他。
  官兵们发现,两天前,这位声言要踏平陕北,一举剿灭共军的不可一世的师长,此刻似一条丧家之犬,满脸懊丧。
  是夜,牛元峰率众悄悄摸下了山,妄图趁人不备溜出红军的包围圈。然而他们刚刚冲出第一道警戒线,黑夜里顿时亮起了无数的火把。
  山上有人大呼:“牛胖子跑了,快追呀!”
  山下有人高喊:“放心吧,牛跑不了,我们一定把牛牵回来。”
  牛元峰一口气跑了25里山路,当他跑到直罗镇西南的一个山头上时,实在跑不动了,只得蹲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粗气。
  红军75师的一个班追了过来,大声喝道:“举起手来,缴枪不杀!”牛元峰肥嘟嘟的两臂举了起来,可腰身还在一躬一躬地大喘粗气。
  此役,红军共俘敌5300余人,缴获迫击炮6门,一大批枪支弹药,红1军团和15军团的炮兵连都得到了加强。
  直罗镇战役,证明了毛泽东打歼灭战军事思想的正确,全歼牛元峰师和董英斌一个团后,彻底打乱了蒋介石进攻陕北的部署,迫使敌108师和111师不得不退回甘肃境内,东路入侵的杨泉源师也不得不连夜遁逃。这一战役,真正为红军扎根陕北,举行了一个颇为精彩的奠基礼。
  1936年10月9日, 红4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10月22日,红2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将台堡, 先后与红1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至此,红军炮兵有了较大发展,主要兵力如下:
  红军总部特务团炮兵连;
  红1方面军有两个炮兵连和一个炮兵排,即第1军团炮兵连、第15军团炮兵连、第28军迫击炮排;
  红2方面军有山炮五门,迫击炮数门;
  红4方面军有两个炮兵连及五个炮兵排,即第30军迫击炮连,第31军迫击炮连,第31军91师276团和277团迫击炮排,第93师第21团、24团、279团迫击炮排。
  此外,中央军委后方办事处还有三个独立炮兵排,即第29军迫击炮排、第30军迫击炮排、陕甘宁独立第1师迫击炮排。
  三大主力会师后,红军的炮兵应该说还很弱,总共不过10个炮兵连,大小火炮不到100门。
  第五章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蒋介石回想起许多往事;林
  彪首战平型关,贺龙伏击雁门关;陈锡联夜袭阳
  明堡机场,重创日空军,中华民族看到了胜利前
  景
  蒋介石签署改组红军的手令
  庐山,浓缩着一部蒋介石的盛衰史。
  1926年,蒋介石第一次登庐山时,身分尚是北伐革命军总司令,可是转过年来,他便撩开了伪装革命的面纱,露出了专制独裁、反共反革命的嘴脸。此后的数年中,他几乎年年登庐山,在这里谋划的是如何消灭红色革命根据地,如何将弱小的红军扼杀在摇篮之中。
  1937年7月, 这是中国人民遇到的又一个历史转折关头。蒋介石再一次登上了庐山。夜已经很深了,蒋介石在他下榻的美庐别墅里,久久不能成眠。望着窗外的星空, 他索性披衣下床,走出屋来。7月庐山的夜风吹散了白昼的燥热。蒋介石仰望夜空,心头骤然回想起半年前在西安的那个可怕的寒夜……
  枪声,炒豆般的枪声,从华清池的四面响起。蒋介石陡然间从睡梦中惊醒,只见身边的几个亲兵衣衫不整地跑进来,断断续续地哭喊着:“蒋委员长,快藏起来,共产党的军队杀进来了。”
  蒋介石顿觉骨软筋酥,抖抖索索地披上黄大褂,连桌上的假牙都未及戴,便被亲兵们搀扶着出了五间厅。
  寒夜里,只见火光闪闪,枪弹乱飞,手榴弹的爆炸声震得古堂廊柱摇摇欲坠。蒋介石被亲兵们托扶着,好不容易翻过一堵矮墙,只听见那边传来几声惨嚎,他明白,那几位亲兵恐怕是一墙永隔了……
  那一夜是多么的漫长和阴冷。正是12月呵气成冰的天气。他从二道门里翻墙而出后,就只身躲在半山腰的一块山石后边。由于是仓皇出逃,根本未及穿他那件皮袄,只披了一件单薄如纸的大褂。且脚上非但没有穿鞋,连线袜都不曾穿。如今蹲在这寒风如刀的山坡上,被山石划得伤痕累累的脚面已失去了知觉,好像早已离开了他的躯壳……
  就在那次西安的“兵谏”中,自己与西北军和共产党签订了一个“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六条协议”。
  不过,那是迫于当时情势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在蒋介石的思想深处,从未有过丝毫对共产党的宽容……
  想到这些,蒋介石心头阵阵发紧。他长叹一声,走出了美庐,在五老松下的石亭上默坐。
  山风一阵阵从天际吹来,在山的豁口盘绕回旋时,发出一声声状如呼啸的怒号。周遭古树不停地摇曳着树冠,在起伏的松涛林浪中不紧不慢地摇晃着。
  尽管蒋介石已经把策划“兵谏”的张学良软禁,杨虎城放逐,可他仍觉难消心头那口恶气。
  如果没有芦沟桥事件,没有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也许他还不至于这么快就同共产党言和。
  一个月前,也是在这山上,当讨论到政局时,自己的几位心腹一番高论曾让他颇为心动。
  孔祥熙的妙论是:“抗战不如参战,参战不如观战。让日本人同共产党或者苏联、或者美国人打去。”
  张群的14字真言更是说到了蒋的心坎里:“和必乱,战必败,败而言和,和而后安。”用张群的解释,与日本人讲和,必然会遭到国人的反对,尤其是共产党人的反对,从而自贬声威,国家必乱。而战则必败无疑,连美、苏这样的大国对日本都惧怕三分,更何况贫弱的中国乎。但败也要战,只要战败,就能言和,这样可以堵住老百姓的嘴,让他们说不出什么,还能缓和中日间的矛盾。和而后安,只要中日两国安定了,那么主张抗日的共产党就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但国军会全力剿之,连日本人也会发兵征伐,共产党即便有天大的本事,难道会抵挡中日两支大军的会剿么。如此一来,岂不是和而后安么?
  那一刻,蒋的心境是何等的畅快。
  然而,局势突变,日军在此时不合时宜地大举进攻起来,这叫他想和而不可能了,更何况,中国工农红军又主动请缨,愿意捐弃前嫌,为国效命,拥戴他的领导,接受政府的改编。
  蒋回到书桌前,展开桌上的一份文件。
  宋美龄发现丈夫不在身边,急忙起身,她担心晚间风大,将一件大氅披在蒋的身上。
  “达令,又有什么心事?怎么半夜起来办理公务啊!”
  蒋心绪烦乱地说:“难啊!国难当头,全民抗战,当然是大局所逼,可如今收编共匪,或许会种下养虎遗患的祸根啊!”
  宋美龄惊讶地问:“怎么,共产党的军队同意收编了?”
  蒋:“是啊,正因如此,我才举棋难下啊!”
  宋美龄看到桌上的那份文件,正是红军接受改编的部队序号。文件中说:根据两党达成的协议, 中共中央军委将发布命令,于1937年8月始,将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全军4。2万人,编为3个师:第115师,辖第343旅、344旅,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第120师,辖第358旅、359旅,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参谋长周士第,政训处主任关向应;第129师, 辖第385旅、386旅,师长为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参谋长倪志亮,政训处主任张浩。
  此外, 红军留在湘、赣、闽、粤、浙、鄂、皖、豫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全军1。03万人,步枪6200支,编为4个支队,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第3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第4支队司令员兼政委高敬亭。
  蒋介石最先看到这份名单的时候,生出了许多感慨,这其中有许多人出自黄埔军校,是他熟知偏爱、能征惯战的战将,可现在都投到共产党的门下,这使得他又心疼气恼,又无可奈何。
  宋美龄阅后,有些惊讶地问道:“同红军打了这些年的仗,难道他们就这么点军队么?”
  蒋介石不得不面带愧色地喟叹道:“是啊!想当初,调集数十万人马,先后五次进行围剿,然而功败无成。如今国难当头,再行征讨极易引起民愤,故而只能收编安抚了。”
  宋美龄提醒道:“既然他们服从委员长指挥,就应打破他们的指挥体制,让我们的人也参加进去。”
  蒋介石苦笑道:“我何尝没努力过,只是中共代表周恩来机谋善断,他坚决不肯,并认为这是对他们的猜忌,不利于团结抗战。话争到此步,也不好硬来,只能先这样定下了。”
  宋美龄说:“共军名为接受改编,会不会隐瞒兵额,藏掖建制呢?”
  蒋介石说:“我想不会,因为共军需要我的军需供应。只是我看了中共报来的炮兵建制令人费解,近10万人的军队,仅有10余个炮兵连,各种火炮不到百门,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宋美龄说:“莫非他们有意隐匿不报,以求得中央发给么?”
  蒋介石默想片刻,狡黠地笑道:“如果是这样,那他们就打错算盘了,我不会把重武器给他们的,将来打败了日本人,我们还是要和共产党争天下的……”
  此后,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蒋介石虽然也在统一抗日的旗帜下,发给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一部分兵饷,一些枪支和弹药,但威力大、战斗力强的新式武器,尤其是各种火炮,却从未有配给过。从而逼迫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只能从敌人手中夺取,用日本的兵器来壮大和武装自己。
  林彪首战平型关
  1937年9月。一列军用列车不停地吼叫着,沿同蒲铁路向北急驰。
  列车上载的是八路军115师的万余名健儿,他们奉命驶往华北抗日前线。
  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后, 日军的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向华北扑来, 意欲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驻扎华北的蒋军80万大军,其薄弱的防线根本经不住日军的冲击,刚一交手, 防线便土崩瓦解,随后调头逃窜。当时报纸戏言逃跑之速为“闻风四十里,枪响一百三”。十分准确地描摹出国军败退的情景。
  列车第二节车厢里, 115师师长林彪正在与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守在地图前研究部队的下一步计划。本来,部队从晋西南的侯马市登车后,准备一路北上到最前线的,没想到国军丢城失地,跑得比兔子还快,将一座座城堡拱手让给了日寇。
  面对急剧恶化的军事态势,部队只能在原平下车了。
  一向少言的林彪腰板挺直地坐在窗前,默默地注视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
  初秋的原野上,一人多高的玉米和高粱都已褪下绿色的铠甲,披上金黄色的长袍了,满坡的大豆和谷子还在拼命地疯长。不用说,如果没有战乱,今年是一个不错的年景。可沿途之上,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已是墙倒屋塌,人踪难觅,连令人感到温馨的鸡鸣和狗吠声,都难以听到。
  林彪知道,日本军队还没有打到这里,这些村庄是被蒋介石的军队所洗劫的,从这些村庄被毁弃的程度中,林彪在思索着蒋军败退的时间表,进而也在估算着日本军队前推的速度。
  从南昌起义到井冈会师,从五次反围剿再到两万五千里长征,10年之间,身经数百战,几次履险地而绝处逢生,使得林彪从一个血气方刚的排长,升任一师之长。经历了太多的胜利和失败,看惯了太多的杀戮和血腥之后,这位肤色苍白,有着一副姑娘面孔的战将,其深透的心机和独断的性格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