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35部分

四书五经合集-第35部分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孳孳(ZT):同“孜孜”,勤勉不懈。②腑(Zhi):通常作“跖”,相 传为柳下惠的弟弟,春秋时的大盗,所以又称“盗跖”。③间(jian):区 别,差异。
  【译文】
  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行善的人,是舜一类的人 物;鸡叫便起床,孜孜不倦地求利的人,是盗路一类的人物。要 想知道舜和路有什么区别,没有别的,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读解】
  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
  “好忙啊!好累啊!好辛苦啊!”
  这些都是现代人常常听到,而自己也常常发出的感叹,几近 于口头禅了。
  同样的,我们也爱问同事和朋友:“这几天忙什么?”
  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时时处处似乎都在疲于奔命之中。虽然 “鸡鸣而起”往往已被“睡懒觉”取而代之,但“三更不寐”不也 同样是“孳孳”而为的吗?
  还是那句话:“忙什么?为什么?”
  处于连“君子也要言利”的时代,我们十有八九不会同意孟 老夫子关于“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如果真是这样,那 我们的世界岂不成了“盗蹠”满街走了吗?“君子”不也都成了强 盗了吗?
  但是,为谁辛苦为谁忙?这倒的确是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番 的。虽然我们不同意“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的看法,但如果 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 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 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 呢?
  所以,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 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右铭来读。
  ………………………………………………
  举一废百,贼道也
  【原文】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 爱②,摩顶放踵③利天下,为之。子莫④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 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注释】
  ①杨子:战国初期哲学家,名朱,魏国人。他的学说与墨子的学说在战 则代都很流行。他重视个人利益,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但也反对侵夺 别人。他没有留下著作,事迹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 秋》等,《列子》里有《杨朱篇》,但不一定可靠。②墨子兼爱:墨子 (约前468一前376),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兼爱”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  ③摩顶放(fang)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形容不畏劳苦,不畏劳苦,不顾价格体伤。放,  到,到。④子莫: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译文】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  不肯干。墨子主张兼爱,即便是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只要 是对天下有利,他都肯干。子莫则主张中道。主张中道本来是不 错的,但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道权变,那也就和执着一点一样了。 为什么厌恶执着一点呢?因为它会损害真正的道,只是坚持一点 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
  【读解】
  这是孟子对杨朱和墨翟学派非常著名的一段评论,至今仍然 是对杨墨的权威性论断。我们这里不是搞学术研究,所以对他关 于杨墨的评论不予深说,而是侧重于他对子莫的看法。
  子莫执中。
  照理说符合儒学的中庸之道,应该受到大加赞扬。事实上,孟 子也的确说了“执中为近之”,应该是很不错的。但“执中无权, 独执一也。”这就出了问题。这里的“权”是指“权变”,通权达 变。也就是说,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没有变通,那就 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而我们知道,中庸之道本来是“执 两用中”(《中庸》)的,既然只是“执一”,当然也就不是中庸之 道了。因此,并不符合儒学的主张。
  为什么“执一”就有问题呢?因为它“举一而废百”,坚持一 点反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具有片面性,其结果是“贼道”。 “贼”在这里作动词,指对真正的中庸之道有所损害。
  回过头来说到杨子的为我,墨子的兼爱,在孟子看来,都是 “执一”之道,因此,“为其贼道也”,是孟子所反对的。
  可见,这一章从对杨、墨的评论出发,表达了孟子主张“执 中”而变通的思想主张。对我们来说,既有学术史的价值,又有 思想方法上的启示。
  ………………………………………………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 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 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 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 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 妨害吗?心灵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样的 妨害去妨害心灵,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
  【读解】
  饥渴对嘴巴和肚子的妨害使人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类似这 样的妨害如果对心灵发生,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的需求,对思想、 学术和主张也出现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现象,失去辨别力。统 便会管它什么主义,管他什么意识形态都一古脑儿接受下来,缺 乏消化能力,最终误入歧途。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就 不会失去选择力和辨别力,对于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 识,有所鉴别,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 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能够做到这样,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 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要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别无良方,只 要使心灵经常吸收养份,就像我们平时不感到口渴也喝茶滋润,不 测饥饿也按时吃饭补充养价一样。这样,就不会导致心灵空虚, 以致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甚至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回想前些年文化开禁,读书人如饥似渴,而西方各种思潮纷 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学生们不辨古今,不管倾向而一 古脑儿吞食下去,今天是尼采、叔本华,明天是弗洛依德,后天 又是萨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是很 有点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味道吗?
  所以,心灵的修养也和身体的营养一样,是一个长期的,循 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担苗助长,也不能使之饥饿干渴而缺乏养 价。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良性发育,茁壮成长,成为一个身心都 健康的人。
  ………………………………………………
  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
  【原文】
  孟子曰:“有为者辟①若掘井,掘井九动②而不及泉,犹为弃井 也。”
  【注释】
  ①辟:同“譬”。②九轫:韧,同“用”,古代量词,一用六尺或八 尺,九例则相当于六七丈。
  【译文】
  孟子说:“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没有见水,仍 然只是一口废井。”’
  【读解】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为井九仞,同样也可能功亏于最后一仞。而一旦功亏,不管是一仞还是半仞,都是半途而废,留下的,是废井一口。
  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而 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孔子最赞赏的,则是弟子颜渊的精神:“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 其止也。”(同上)见其进而未见其止,当然也就不会“为山九仞, 功亏一贯”,不会因为“掘井九何而不及泉”便停止了。
  所以,孔子也罢,孟子也罢,都是反对半途而废,激赏积极 进取精神。这也算是儒家先贤所着力推崇的一种风范吧,时至今 日,也仍然对我们有激励价值。
  ………………………………………………
  君子不素餐
  【原文】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①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 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注释】
  ①不素餐兮:引自《诗经·魏风·伐檀》。素餐,白吃饭。
  【译文】
  公孙丑说:“《诗经》说:‘不白吃饭啊!’可君子不种庄稼也 吃饭,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居住在一个国家,国君用他,就会安定富足, 尊贵荣耀;学生们跟随他,就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忠诚而守 信用。‘不白吃饭啊!’还有谁比他的贡献更大呢?”
  【读解】
  还是孔子所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和孟 子自己所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论于人”(《膝文公上》)的意思。强调社会分工,强调脑力劳 批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对我们今天来说,公孙丑所提的这类问题是不会有多少人提 了。但倒回去二十年,我们还时常可以听到送公粮进城的公社社 员骂街的声音:“俺农民伯伯不种出来,你们城里人吃狗屎!”理 直气壮,字正腔圆。倒回去二十年如此,倒回去二千年呢?想一 想吧,我们也许就可以理解孔子、孟子为什么要反复讲这个在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了罢。
  ………………………………………………
  士尚志
  【原文】
  王子垫①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注释】
  ①王子垫:齐王的儿子,名垫。
  【译文】
  王子垫问道:“士做什么事?”
  孟子说:“使志行高尚。”
  王子垫问:“使志行高尚指的是什么?”
  孟子说:“仁和义罢了。杀死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 己的东西却去占有,是不义。居住的地方在哪里?仁便是;道路 在哪里?义便是。居于仁而行于义,大人的事便齐备了。”
  【读解】
  所谓大人的事齐备了实际上是指大人的修养就够了。这里的 “大人”指一般意义上的君子,也就是士人。
  “士尚志”,士人的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志行高尚。而高尚的 标准就是“居仁由义”。这一段其实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还是孔、 孟所一贯呼吁的“仁义”二字,还是强调士人作为一个特殊阶层 的修身精神。
  不过,“士尚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对士人的要求,给人的感 觉,好像士人的“专业”就是“尚志”而施行仁义,失去了这一 点,士人也就不成其为士人了一样。由此影响到后世的读书人一 直把“尚志”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把“仁”、“义”作为最基本 的道德品质。而“尚志”一词,也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成 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词语,甚至为很多人的名字所采用。。
  ………………………………………………
  道德两难怎么办?
  【原文】
  桃应①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②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 身沂然③,乐而忘天下。”
  【注释】
  ①桃应:孟子的学生。②敝屣(XT):破鞋子。(3)訢(xin):同 “欣”。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 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 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 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读解】
  这是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有人问:“母亲和妻 子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或者问:“妻子难产,母亲和 孩子只能保住一个,你保哪一个?”
  一方面,“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父犯法也应与庶民同 罪。所以孟子回答说:“执之而已矣。”
  但另一方面。眼看父亲出事而坐视不救,又不符合孝道。对 一般人来说,这个道德难题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对舜来说,这 个道德难题叫做“公(或法)孝不能两全”。怎么办呢?
  孟子的解决动作可就大了,“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连天子 之位都不要做了,弃官救父,隐居海滨。这不就为了父亲而改变 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了吗?
  但在孟子看来,的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公孝两全:一方面, 作为天子,在天子之位上,只能发令让司法官去逮捕作为罪犯的 瞽瞍;另一方面,抛弃天子之位,便作为儿子,锭而走险,冒死 救出父亲,隐居海滨,奉养父亲,不以失去天子之位而遗憾。
  这个两难问题,在我们今天来回答可就不一样。因为,我们 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已把个体行为的“孝”归结为私人问题了(虽 然在总体上说“孝”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公孝不能两 全”就成了“公私不能两全”,既然如此,那也就不难解决了。虽 然在情感上仍然难,但至少在理论上是不难的了。
  何况,我们今天的人,有几个会为了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