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76部分

四书五经合集-第76部分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升:登,登场。 ②钻燧改火:古代钻木取火或敲燧石取火。改火 只与钻木有关,燧系连带提到。钻木改火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 秋取柞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论 语集解》引马融注)③期:一年。④予:宰予,即宰我。
  【译文】
  “宰我问道:“为父母守丧三年,为期太久了吧?君子三年不习 礼仪,礼仪一定会被败坏;三年不奏乐,乐一定会被毁掉。陈谷 子吃完了,新谷子不登场,钻火改木周而复始,一年也就可以了 吧?”孔子说:“守丧不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花缎衣,对于你来 说能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那你就那样 做吧!对于君子来说,有丧在身,吃美味不觉得味美,听音乐不 觉得快乐,闲居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像你说的那样做。现在你 既然觉得心安,那你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 真不仁啊!子女生下来三年,然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守 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 三年怀抱的爱抚吗?”
  【读解】
  宰我就是那个大白天睡觉的“朽木”,被孔子骂了个够。可偏 偏这块“朽木”就是“不可雕”,挨了臭骂仍然是冥顽不化,这一 次又提出了大逆不道的问题,居然想把天下人通行的三年丧期改 为一年。
  说起来,宰我的改革思路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守丧三年 在我们看来也的确是太久了一点。但按照孔子的解释,守丧三年 不过是对父母怀抱自己三年的回报罢了,没有什么苛刻的地方。何 况,守丧不到三年,自己也于心不安。前一方面是理,后一方面 是情。论情论理,守丧三年都不为过。而宰我于理不回报三年,子 情能够心安,所以孔子斥责他是一个不仁的人,就像自己没有承 受过父母之爱一样。
  宰我既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行也”,又是一个不 仁的人,真该被一脚踢出孔门!
  可是,礼仪风俗,与世推移,到我们今天来看,不合时宜的 反倒是圣人孔子而不是朽木宰我。守丧不仅不是三年,而且也不 是宰我提出的一年,而仅仅是三天了。人死如灯灭,三天以后,早 已是灰飞烟灭,形迹全无了。还守什么丧,戴什么孝,禁什么歌 舞礼乐呢?不在三天内猜拳行令,麻将不休就算谢天谢地了。
  其实说来也不是什么天大的问题,还是用孔子的那句话来 衡量:“这样做,你觉得心安吗?心安,那你就这样做吧!”
  只不过,你不是君子,而是像宰我那样不仁的“朽木”和 “粪土之墙”罢了!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①者乎?为 之犹贤乎已。”通丧也,予也有三 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①博奔:博,即六博,古代的一种棋局游戏,近似后代的双陆,弈,即 围棋。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一点也不肯动脑筋,这样的人可 真是无聊啊!不是有下棋之类的游戏吗?玩玩这些,也比一点不 动脑筋好啊。”
  【读解】   
  孟子说得更为尖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膝文公上》)
  虽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仁者叮咛,一个是智者雄 辩,但两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学,有 所思,有所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吃懒做,消极无聊 地打发日子。而庄子却借广成子的口说:不看不听,清静无为,不 劳动身体,不费心思,就可以长生不老。多用心智,乃是祸害的 根源。(《庄子·在宥》)
  由此可见儒道精神大异其趣。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能够真正做到“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什么也不想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说不定这本身还是一 种难能的修养,一般人就是想修还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 经济发达,生活超过了温饱线以后,一些人无所事事,闲得无聊, 似乎采纳了圣人的建议,没日没夜地打起麻将来了。圣人若是知 道了这情况,会不会感到哭笑不得呢?
  ………………………………………………
  君子尚义不尚勇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①率?”子曰:“君子义以为上(2)。君子有勇 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注释】
  ①尚勇:尚同“上”,以勇敢为上,也就是崇尚勇敢。(2)义以为上: 崇尚义。
  【译文】
  子路问:“君于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崇尚义。君子只 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惹乱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 盗。”
  【读解】   
  孔子尚德尚义而不尚勇,主张用礼义来规薄约束勇敢。当然, 这并不是说勇敢这种品质不好,而是说如果不加以规范约和勇 敢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出问题。这就是他在“六言六蔽”里所说 的,“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以及在《泰伯》篇里所说的“勇而 无礼则乱。”
  尤其是对那些道德品质败坏的小人来说,无勇倒还没有什么, 一旦有勇,那便真会成为害群之马;肆无忌惮,无恶不作,闹得 社会不得安宁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随时用道德规范或者说礼义来约束自己,特 别是在那些容易引起“一时之忿”的场合下,多想想后果,以义 为上,以免闯下祸乱,给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危害。
  ………………………………………………
  君子僧恶什么?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①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 居下流②而讪③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⑤以为知者,恶不孙(6)以为勇者, 恶讦(7)以为直者。”
  【注释】
  ①恶:厌恶,憎恶。②居下流:指处于低下的地位,晚唐以 前的《论语》没有“居下流”中的“流”字,所以一般认为是衍文。③ 汕:毁谤。④窒:阻塞不通,这里指顽固不化,固执到底。 ⑤徼(jiao):抄袭。6)孙:同“逊”。(7)讦(jie):揭发检举别人的 隐私或过错。
  【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僧恶吗?”孔子说:“有憎恶。憎恶宣扬别 人坏处的人,憎恶身居下位却毁谤上司的人,憎恶勇敢却没有礼 义的人,憎恶果敢却刚愎自用的人。”
  孔子问:“赐啊,你也有憎恶吗?”子贡回答:“ 恶把抄袭当 作有学问的人,憎恶把傲慢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发别人隐私 当作直率的人。”
  【读解】   
  老师和学生的憎恶加起来,一共是七种。这七种憎恶在一般 意义上说都不难理解,但也有几种值得引起我们特别的注意。
  一是憎恶宣扬别人坏处的问题,在《颜渊》篇里,孔子已经 说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季氏》篇里, 孔子又强调过”乐道人之乐善”。其实,这些也就是《中庸》里 面所说的“隐恶而扬善”的品质。这种品质,正如我们在《中庸》的 讲解里已经说过的那样,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 才能修炼得成。对于一般人来说,容易犯的,恰恰是称人之恶的 毛病。
  二是憎恶把抄袭当作有学问的问题。所谓“千古文章一大 抄”,“剪刀加浆糊”居然也可以使人“著作等身”。稿酬、学位、 职称,专家、学者珠头衔都可从中诞生,欺世盗名,那可真是 “盗亦有道”啊!
  三是憎恶把揭发别人的隐私当作直率的问题。在《子路》篇 里,我们已经读到过叶公与孔子关于“直”的问题的讨论。叶公 认为,那种过父亲犯了过错儿子都要起来揭发的行为就是直率坦白, 孔子却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率坦白也就在其中了。所以, 孔子并不认为揭发别人的隐私或短处是直率,而是主张隐恶 扬善,说人家的好而不说人家的坏。
  至于说到毁谤上司,勇而无礼,刚愎自用等等,其弊病不言 而喻,也就勿需我们多嘴饶舌了罢。
  ………………………………………………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不好和他们相处的,亲近了就会 放肆无礼,疏远了就会产生怨气。”
  【读解】   
  孔子如果只说小人而不说女人,恐怕这段话就不会在后世一 再受到攻击了。
  其实,实事求是他说,孔子这段话对一般女子某些特征的概 括不是没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在恋爱中的女子,恐怕就是有些 难缠,有些拿她不好办不好伺候吧?你对她太好了,大宠爱了,她 往往会恃宠而骄,动辄赌气不理你(近之则不孙),弄得你啼笑皆 非,不知要怎样去讨得她的欢心。反之,你只要稍稍对她有些疏 远,要么两天没有电话,要么自己一个人去看了一场电影(更不 敢说还约了其他人了),那她就会怨气冲天,恨死你,非得要你给 好说上几箩筐的好话,认罪悔改,永不再犯才行。
  所以,如果单单是说这些,孔子的话并没有错。麻烦的是他 把女子与小人并列,这就得罪了,起码被认为有轻视妇女的倾向。 这样一来,在妇女解放,“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尤其是在所 谓“女权主义”兴起的时候,孔老先生这段话要被狠狠批判也是 可以理解的。
  那么,孔子是不是蓄意要轻视妇女,所以把她们与“小人”并 列而论呢?话也不能这样说,因为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时代背景来 看问题。孔子时代的社会结构是以男权为中心,女性的确大都没 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信息相对闭塞,思想相对落后,心胸相对狭 窄,这些都是事实。而孔子自然是站在男性中心的角度说话,也 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不能认为圣人对女子们特别有偏见,而是 有社会和时代的种种复杂因素。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今天如果有人问你这个问题,那你就赶快否认罢。
  ………………………………………………
  人过四十万事休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四十岁了还被人厌恶,那他这一生也就算完了!”
  【读解】   
  一方面,“四十而不惑。”(《为政》)一个人的发展到了四十 岁就基本上定型了,能辨疑解惑,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立的看 法了。
  另一方面,“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 罕》)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没有什么,但如果是被人厌恶,具有坏名 声,那问题可就麻烦了,所以圣人感叹说:“其终也已!”那他一 生也就算完了!
  俗话说,人过中年万事体。准确他说,这中年的标志也就是 四十岁左右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人过四十万 事休。
  当然,另一种看法是。“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左右正是干事 业,出成果的大好时候,怎么能够说是万事休呢?
  ………………………………………………
  微子第十八
  本篇主要介绍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而且大多是通过与隐士 的思想比较来表现的。具有一定故事性是本篇在《论语》中的突 出特点。全篇原文共11章,本书选7章。
  时代的病态
  【原文】
  柳下惠①为士师②,三黜③。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 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①柳下惠:鲁国的贤人,本名展获,字禽,又称展季。柳下可能是他的 住地,用作号。据《列女传》记,“惠”是他的妻子倡议而给的私谥。② 士师:典狱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法官,③黜:罢免。
  【译文】
  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 国吗?”他说:“若用正直的态度进行工作,在哪个地方又能够不 被多次罢免?若用不正直的态度进行工作,又有什么必要离开自 己的祖国呢?”
  【读解】   
  引申一下柳下惠的话,那意思是说,只要你坚持原则,认真 正直地工作,那随时都可能丢官,起码也要停职检查好几次罢。我 们鲁国如此,到其它国家去还不是一样,这是时代的病态,不是 我们一两个人能把它治疗得好的。相反,只要你不那么认真正直, 不那么坚持原则,而是拿原则当儿戏,以权力做交易,多做人情, 多拉关系,圆滑老练,把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勾兑”得好好的,那 你根本就不会丢官,连停职检查都落不到你的头上来,又有什么 必要出走到国外去发展呢?
  那么,柳下惠作哪种选择呢?是坚守正直的态度宁可丢宫,还 是为了保住官位而委曲求全呢?
  我们知道他是坚持走正路而绝不走歪路的,所以,他成了鲁 国著名的贤人,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把他和伯夷、伊尹、 孔子等相提并论为圣人之列。(《孟子·万章下》
  所谓丢官事小,失节事大。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个国家,个人立身处世都可能遭到不 公平的待遇。人们常说:“事情做得越多越容易犯错误,越认真坚 持原则越得罪人。”大致都是这些意思。
  关键是我们要选取一种自己立身处世的态度。
  ………………………………………………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原文】
  齐人归女乐①,季桓子②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①归女乐:归,同“馈”,馈赠。女乐,歌妓舞女。②季桓子:季孙斯,鲁公国自定公五年至哀公三年时的执政上卿。
  【译文】
  齐国送给鲁国一批歌妓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治 理政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