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墙 >

第116部分

汉墙-第116部分

小说: 汉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姓刘,而不是姓韩。”

“康成公恕罪,文约教子无方,冲撞了康成公。”韩遂歉意的说道。

“无妨,老夫还不至于与一小儿计较。只是文约,扪心自问,你韩家能否抵挡张掖王兵锋,一旦远在西域的张掖王回军,韩家是否还能守住金城?”

“……”韩遂沉默不语。郑玄见状也没有再劝,只是轻声说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郑康成言尽于此,文约自己回去好生想想。”

话说到这份上,韩遂也实在没有继续待下去的必要,命令驿站的驿卒好生伺候,自己则带着一双儿女回到了自己的府中。

“父亲,孩儿今晚就带人去宰了那个老穷酸!”韩进一脸激动的对韩遂叫道。

韩遂闻言大怒,一巴掌甩在了韩进的脸上,怒声骂道:“孽畜!你还嫌给为父添的乱子不够大吗?”

韩进捂着挨打的脸颊,一脸的不服。一旁的韩见状轻叹一声,上前问韩遂道:“父亲,今日若是没有哥哥出面打岔,父亲是否就准备应允那郑康成,投靠张掖?”

“这个……”韩遂一时语塞。

“父亲,你甘心吗?”韩又问道。

这句话算是问到韩遂心坎里了,要说甘心,韩遂自己都不信。为了出人头地,自己年轻时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连反贼都干过!别看旁人都说自己是凉州名士,可背地里,谁不说自己是个反贼出身?要论出身,自己根本就比不上马家那个马寿成。

要让他把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实力拱手让与他人,韩遂不甘心,说什么都不甘心。可不甘心又如何,郑康成的话问得很实际,当张掖王率军返回张掖的时候,一旦兵发金城,自己又要如何抵挡?拿什么来抵挡?

。。。

第114章刘福的野心

郑玄的到来令刘福很开心。时隔一年,郑玄终于带着他的徒子徒孙到达了张掖。一行数十人,最让刘福喜出望外的,就是这些人中除了有管宁、邴原这一条龙中的两位,还有孙乾这个内政人才。而刘福手上如今缺的就是内政人才。

西域的战事已经接近了尾声,刘福留下乞活、游奕两军继续扫荡西域的残余抵抗势力,自己则带着解烦跟自己的直属亲军返回了张掖。但打下了如此大的地盘,总要有人去治理。那些受刘福资助正在张掖官学苦读的学子,眼下还派不上用场。所以郑玄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刘福手中内政人才不足的尴尬。这也是刘福为什么对郑玄来到张掖感到很开心的最主要原因。

郑玄,字康成,汉末经学大师,他就如同一面鲜亮的旗帜,他的出现,就意味着大汉境内的诸多儒生在考虑出仕的时候会考虑刘福这边。张掖地处偏僻,地广人稀,想要自己培养人才,短时间内是办不到的,想要尽快发展,唯有借助外来人才的帮助。

管宁、邴原等人很快就被刘福安排与步鹫、阚泽等人一同入官府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观政。这三个月不需要管宁这些人为张掖的将来出谋划策,只是为了让他们这些人可以尽快熟悉官府的日常运作,免得将来上任以后不知该如何行事。

对于刘福的这个安排,郑玄感到很满意。在接到刘福的邀请信以后,郑玄考虑了很多,印刷机固然是郑玄要来张掖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郑玄希望可以为自己的那些弟子谋划一个出路。袁绍、陶谦那些人,说实话郑玄看不上。说得好听是汉臣,但心里又有几分还念着汉室的好。一次诸侯讨董,已经让郑玄看清楚了袁绍等人的真实嘴脸。在郑玄的嘴里,中原的各路诸侯都是乱臣贼子。与其让自己的弟子助纣为虐,倒不如将这些人托付给在西域大振汉室雄风的张掖王刘辨。

张掖王刘辨兵指西域,耗时一年有余,灭西域四十九国,所占领土接近雍凉两州总和。在中原大地陷入诸侯混战的时候,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那些依然心向汉室的有志之士在不经意间将心中汉室振兴的希望放在了刘福的身上。

凡事总是需要对比的。人比人得死,与张掖王刘辨相比,生活在长安的当今天子就显得令人失望了许多。朝堂被董卓把持,自身懦弱无能,许多人不由想,若是当初继承皇位的是大皇子,如今的大汉会是怎样一副景象?

当然刘福没兴趣跟身在长安的倒霉刘协比。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个在外人眼中懦弱无能的当今天子不是那种甘于寂寞的人。说心里话,刘福挺同情那个刘协的,虽然是出生皇家,但出生的年代不好,自登上皇位以后就备受董卓的欺凌,好不容易除掉了董卓,又要受李郭汜的继续欺负,等鼓足勇气从长安出逃,要不是当时的曹操出兵来迎,保不齐就要死于野外。可等到了许昌,还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又要被曹操挟持,而且一挟持就是几十年,临到老了,还被逼出演了一出禅让的闹剧。

这倒霉孩子的一生就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

不过同情归同情,让刘福帮这个兄弟,刘福是绝对不乐意的。抛开皇位这个原因,最主要还是刘福看出刘协是个为人刻薄,自私自利的人。用得到你时好话说尽,百般笼络,一旦用不到你,那就对不起了,弃之如敝履。王允那种除董的大功臣,在李郭汜兵临城下的时候说放弃就放弃,这未免叫人感到心寒。

刘福可不想在自家后院里安放一个随时可能要自己命的不定时炸弹。

远道而来的郑玄受到了刘福的热情欢迎,但郑玄似乎对这些并不太感兴趣。在欢迎宴结束以后,郑玄立刻迫不及待的拉着刘福要参观印刷厂。对于郑玄的这个要求,刘福自然不会拒绝。亲自带着郑玄以及他的徒子徒孙来到了命人建立的印刷厂。

虽然已经不是头一次来,但蔡邕看着那些被印制出来装订成册的书本,心中还是忍不住一阵阵的激动。趁着郑玄还没来张掖的那段时间,蔡邕除了帮忙处理张掖的政务,剩余的时间基本就是在印刷厂里过的。

在进入印刷厂后,蔡邕立刻主动担任起了为郑玄介绍印刷厂的解说员。通过蔡邕的介绍,再加上自己的亲眼所见,郑玄愈发坚定了自己来张掖途中所定下的决心。

欣然接受了刘福提出的出任兴汉学院名誉院长的邀请,并且向刘福保证,自己会广发“英雄帖”,邀请那些还在中原一带生活的至交好友同来张掖共聚文坛盛事。

“兴汉,不知这书本准备作价几何?”郑玄拿起一本刚刚装订完成,还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一脸笑容的问刘福道。

“回郑师的话,学生的目的是想要让天下有心向学的人总有机会读书,这书本的价格自然不能订的太高,所以打算就卖两文钱。”刘福笑着冲郑玄竖起两根手指答道。

“两文钱?好!好!好!”郑玄听后连连点头。

人老精,马老滑,活到郑玄这个岁数的人,什么事情看不透。见到刘福将书本的价格定在两文,郑玄立刻就明白刘福此举是在收买人心。日后但凡是手中有书的读书人,心里都会念刘福的好。

至于长安的当今天子,在诸侯讨董以后,郑玄就已经不再关注。在郑玄的心里,如今身在长安的当今天子实际上就是董卓手中的傀儡,更何况听说董卓在撤离洛阳的时候把代表皇权的玉玺给弄丢了,这件事更让郑玄认为这是上天都不认同刘协成为当今天子。

离开印刷厂回到刘福为自己安排的府邸,郑玄并没有让刘福离开,反倒是拉着刘福的手来到书房,微笑着问道:“兴汉,你的志向是什么?”

兴汉这个字是刘福在灭掉龟兹五国联盟后,蔡邕与卢植一同为刘福所取的字。其寓意明显,刘福心里也清楚。就如那座被刘福下令兴建的学院一样,都在向世人暗示着刘福那颗不甘寂寞的心。

对于郑玄,刘福并不想要隐瞒。光是人家千里迢迢带着徒子徒孙前来投奔自己这条,刘福就不能对郑玄有所隐瞒。更何况以郑玄的年纪跟人品,刘福不觉得自己向郑玄吐露心声以后,郑玄会给自己散播出去。

“郑师,您觉得危害天下最甚的是什么?”刘福一边替郑玄倒茶一边轻声问道。

“唔……世家。”郑玄想了想后答道。

“郑师果然高见,学生也是这么认为。那郑师觉得,学生该如何消除大汉这个隐患?”刘福又问道。

“……此事有伤天和,不可为。”郑玄又想了想,脸色忽变,急忙劝阻刘福道。

刘福见状笑了笑,说道:“郑师想歪了,学生非是嗜杀之人。那些世家虽然可恶,但终究是我大汉子民,学生对外族可以痛下杀手,但对自己族人,还是会保留几分情面的。”

“那你准备如何做?”郑玄好奇的问道。

“郑师,在您看来,世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世家,最大的依仗是什么?”

“唔……人才。”

“不错,正是人才。世家垄断了天下人读书的权力,而想要成为人才,读书是必须的。虽然也有人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许多书,但那终究是少数,朝堂之上,把持朝政的人多是出身世家。而学生想做的,就是打破世家的这种垄断。与天下人相比,世家的人数并不占优,虽然他们可以通过先天的优势条件继续出人才,但天下人中出现人才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只要能够坚持百年,学生相信,朝堂必不会再成为世家的一言堂。”

“可以我大汉的举才制度……”郑玄犹豫的说道。

“关于这点,学生同样也有想法。本朝的举才制度在学生看来已经过时了,举孝廉这种事很多都已经成为世家拉拢人,为自家牟利的工具。而且学生既然打破世家的垄断,这种举孝廉的制度自然也要放弃。”

“那你如何招贤纳才?”

“眼下还不是时候,学生估计这大汉还要乱上好一阵子,所以招贤纳才这种事还需要照着以往的规矩来。不过这不代表我们就不可以现在开始准备。”

“准备?”

“嗯,准备。学生打算借着推广新书的机会,在治下开设乡学,以后还会有县学、郡学、最后才是太学。而日后朝中的官员,则是从郡学以及太学中挑选。”

“如何挑选?”

“考试。统一的试卷,能者上,弱者下。”

“可有章程?”郑玄又问道。对于世家的死活,郑玄并不关心,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郑玄更希望天下尽是读书人,而刘福的计划,虽然是在挖世家的墙角,但却可以让郑玄看到天下尽是读书人的美好前景。

“暂时没有,这只是学生的一个构想,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像郑师这样的饱学鸿儒出谋划策。”刘福闻言答道。

长安

生活在董卓阴影下的当今天子刘协正在与大臣王允见面。自打被董卓带到长安以后,刘协已经很久没有跟朝中大臣见面了。杨彪、马日等朝中大臣根本就没有机会拜见刘协,而之所以能够见到王允,那也是因为王允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而董卓已经去了坞,需要一个给刘协带话的传声筒。

通过王允之口,刘协总算是知道了一些外界的消息。不过在听到自己的兄长刘辨率兵西进,攻打西域的消息后,刘协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察言观色的王允见状轻声劝刘协道:“陛下,眼下还需忍耐,不可轻举妄动。”

“……可朕究竟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刘协强忍心中怒意的低声说道。

听到刘协的话,王允看了看四周,确认没有外人以后这才压低声音对刘协说道:“陛下不必再等多久,老臣已经暗中联络对董贼不满之人,只等想办法将吕布、李儒二人调离长安,老臣就会带人诛杀董贼。”

“……王卿联络了何人?”刘协闻言惊喜的问道。

“陛下恕罪,陛下身边人多嘴杂……”

“好啦,王卿不必为难,朕不问就是了。”刘协善解人意的对一脸难色的王允说道。王允听后心中暗松口气,起身对刘协说道:“陛下,宫中尽是董贼耳目,老臣不能多待,先告退了。”

“嗯,王卿要多保重。”刘协关心的叮嘱道。

送走了王允,刘协当即又恢复了往日的冷漠,一个人坐在宫中沉默了半晌,这才出声吩咐道:“来人,我要去见董太后。”

董太后没死,在被董卓动手手段撵出宫以后也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就又被董卓派人给带到了长安。与刘协的不死心相比,董太后如今已经老实了许多,或许是因为被撵出宫的经历,终于让董太后清楚认识到了自己当前的处境。对于自己眼下的处境,董卓并不是董太后心里最恨的人,她最恨的人是董重,这个吃里扒外,被自己信任却为了银钱出卖自己的本家子侄。不过董重早在董卓撤离洛阳的时候死于乱兵之手,究竟是死在董卓手里还是真死在乱兵手里,对董太后来说不重要。

如今的董太后已经完全能够做到心如止水,每日里躲在宫中念经,旁的事一概不理。也正因为董太后的识趣,董卓对董太后的待遇反倒比刘协要好上些许。

看到刘协,董太后放下手里的经文,轻叹一声问道:“协儿此来,所为何事?”

“皇祖母……”刘协有些动情的看着董太后叫道。可惜如今董太后的心境已经锻炼到了心如止水,对于刘协打发的亲情牌,触动并不大。听到刘协的呼唤以后,董太后神色不变的说道:“协儿,又有何事要找哀家?”

看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董太后,刘协忽然不知该说什么。本来还想要来跟董太后分享一下董贼马上就要完蛋这个好消息,可在看到董太后以后,刘协忽然觉得这事还是不要告诉董太后的好。

“多日不见,甚是想念,故协儿前来拜见一番。”刘协轻声说道。

董太后闻言点点头,示意刘协坐下说话。祖孙二人说了一些套话,似乎就找不到共同语言了。没办法,当前的处境,二人的确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即便是痛骂董卓,这事虽然干起来痛快,可若是被董卓知道……

“皇祖母既然身体无恙,那协儿就放心了。”刘协起身准备向董太后告辞。董太后见状连忙起身相送,口中说道:“陛下慢走。”

祖孙二人不欢而散,回到自己的寝宫,刘协挥退左右,自己仰面躺在地上,心里不住的祈祷王允可以成事,让自己可以有机会做一个真正的天子,而不是眼下这种傀儡。

离开皇宫的王允回到府中,得到家中老仆来报,李肃前来拜访,已在客厅等候多时。王允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