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墙 >

第175部分

汉墙-第175部分

小说: 汉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关中谋划益州的时候,中原各路诸侯同样也没闲着,而且他们做事更加干脆,说干你就干你,连点理由都懒得找。也就在中原各家相互攻伐的时候,一件大事发生在青州。北海太守孔融辞去太守之位,让给了刘备,而自己则带着家小前往了长安。

孔融是孔夫子的后人,从小就有神童之名,这一次突然让位,而且还是让给名不见经传的刘备,这实在是叫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不管别人心里如何不服,琅琊王的女婿刘备如今成为了北海太守,有了一块完全属于自己的地盘。

一年多前,当刘备发现自己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徐州以后,立刻果断的选择了放弃,掉头开始专心经营青州,借着琅琊王女婿的名头,刘备这一年多来在青州结交了不少能人志士。收纳黄巾贼这一项措施让青州境内的人口数量暴涨,也为刘备增添了不少名望。

人常说宁斗君子,不惹小人。与孔融相比,刘备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他虽然没有公开与孔融作对,但私底下的小动作却是不断,孔融就是被刘备这种小动作给挤兑的不得不带着家小离开了北海。临走之前还要帮着刘备稳定人心,做出一副心甘情愿退位让贤的姿态,这让正人君子的孔融有点受不了,可为了家小的安全,孔融也只能就范。好在刘备也算是一个真小人,倒是没有出尔反尔,在孔融按照他的要求做事以后,还是大方的放走了孔融以及家小。

“成王败寇,孔文举那种书呆子是不会将咱们暗算他的事情公诸于众的。既然他不会说,我们也犯不着为了杀这个人而得罪清流。他治政的本事虽然不行,但在清流间还是有几分颜面,杀他容易,可也容易阻塞我们日后招揽贤才的计划。”刘福对劝他斩草除根的简雍解释道。

“主公英明,是简雍糊涂了。”

“宪和过谦了。土豆的事情已经安排妥了吧?”

“主公放心,已经让人选地种下,那些一同前来的农人也安置妥当。”

“好生照料那些农人,除了不能让他们四处乱走,其他要求尽量满足他们。还有,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一旦他们出了事,关中王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主公,不过是几个老农,关中王难道还会为了几个老农兴师动众?”简雍有些不信的问刘备道。

刘备闻言苦笑了一声,“宪和,你是没见到如今的关中王。我见到的时候几乎都不敢认了。不要怀疑我的话,他对自己治下百姓的看重,绝对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在逗留长安期间,我对关中王也打听过一些消息,有一条消息让我感到震惊。”

“什么消息?”简雍好奇的问道。

“说是雍州的一户汉人牧民被路过的匈奴骑兵给灭了门,一家五口尽数被杀。若是这事换作你是关中王,你会怎么做?”

“既然是匈奴骑兵干的,想要找到凶手恐怕很困难,只能自认倒霉。”简雍想了想后答道。

“是啊,自认倒霉。可你知道关中王是怎么干的吗?在得知这件事以后,关中王调动了汉安军以及直属亲军中的两部,将被害汉人牧民周围五个千人部落给剿灭,随后从行商人的口中推断出了行凶的匈奴人是哪个部落的以后,又带着汉安军跟直属亲军深入匈奴驻地,硬是将那个窝藏凶手的部落全灭,这才收兵。”

“匈奴王就眼睁睁的看着?”简雍有些不信的问道。

“除了看着他还能怎么样?不是没有部落出面阻止,可无一例外的被关中王率兵剿灭。在被连续干掉两个五千人的大族以后,匈奴人就再也不敢窝藏招惹了关中王的部族了。”

“……这匈奴人还真是欺软怕硬啊。”

“可不是嘛,不过这也跟关中王手里的那支关中军的战力有关,要不是关中军强悍,那些匈奴人还真不把关中王放在眼里。可经过这一次事后,匈奴人再也不敢轻易招惹汉人,对于汉人商队也学会了等价交换。”

“主公,你在长安的时候就没有跟关中王私下接触一下?”简雍想了想后问道。

听简雍问起这件事,刘备不由苦笑着摇了摇头,“关中王如此强悍,我怎么会不想跟他拉拉关系。可他太忙,根本就没有时间见我。我估计他是不想见我,毕竟我先前不顾公孙瓒的死活,带着人马脱离了战场。”

“……主公,青州四战之地,一旦公孙瓒败亡,袁绍的目标不是曹操就是我们,以曹操跟袁绍的关系,十有会先对付我们。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我们需要早作准备。”

“如今公孙瓒那里已经没有什么指望,袁绍想要灭掉公孙瓒只是弹指之间。要是这时候关中王跟袁绍斗起来就好了,那样我们又可以多争取一段时间。可惜关中王很聪明,在接走了大批黑山贼以后就退回了关中,并没有跟袁绍争夺并州。”

“主公,要不然我们想办法跟曹操结盟吧,只要跟曹操结了盟,至少我们不需要会受到袁绍跟曹操的夹击。”简雍对刘备提议道。

“好主意,那就劳烦宪和出使一趟曹营。我会让卫旌出使吕布那里,争取三家联盟,应对将来袁绍的来袭。”

为了日后打算,刘备分别派人去曹操、吕布那里商议结盟事宜,而离开北海前往长安的孔融一家也终于到了长安。好在孔融的面子挺大,沿途也没有人刻意刁难,即便遇上不长眼的劫匪,也被护送孔融一家前往长安的武安国给打发了。

“主公,我们到长安了。”武安国看着长安高大的城墙,有些兴奋的对马车里的孔融说道。

“忠节,我如今已经不是北海太守,不过是一个落魄文人,当不得你主公了。谢谢你一路护送我们前来长安,你若是有意从军,我会将你推荐给关中王。”

“主……先生言重了。先生如今虽然身无官职,但以先生的才学,想要在关中一展所长也不是没有机会……先生,你快看看,出城的那些人是不是关中王的人?”

听到武安国的话,孔融探头看了一眼,脸色不由一变,急忙下了马车对武安国叮嘱道:“忠节,走在最前头的就是关中王,一会你切记不可失礼。”

“忠节明白。”武安国连忙答道。

得知孔融来投,关中王不敢大意。虽然孔融的本事差点,但名声极佳,留在学院里教书育人是极好的人选。郑玄如今年岁已经太大,卢植、蔡邕等人的岁数同样也不小,孔融的风骨可以保证文学院的风气不会在日后变得阿谀。虽然这样做容易培养出一些日后给自己添堵的大臣,可这点小毛病并不是不能忍耐。

“刘辨见过孔先生。”刘福上前对孔融一躬到底,绝口不提官职地位,只将自己摆在一个学子的身份上。这让孔融感到很舒服,来关中前他还担心会不受刘福待见,可看到刘福如此做派,孔融的心里不由微微松了口气。

“孔先生,此处非是说话的所在,且随我回府,我们再作详谈。”刘福说着扶着孔融上了马车,随后坐在车辕上一甩马鞭,驾着马车将孔融一家拉进了长安。

这是作秀!赤果果的作秀!目的就是告诉所有人刘福的礼贤下士。这世上什么最重要?人才!只有有了人才,才能够成功!才能不惧来自各方的挑战!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可人才都是有脾气的,越是有本事的人臭毛病越多!诸葛亮为啥非要刘备三顾茅庐,司马懿为啥屡次拒绝曹操的征辟,到最后察觉到曹操对他动了杀心,这才老老实实的接受任命。说白了都是毛病!认为自己是大才,别人想用自己就必须忍受自己的臭毛病。

刘福虽然不想要惯这些人的臭毛病,可眼下想要争夺天下,还是必须用到那些人。学院可以为刘福解决治下中下级官吏不足的问题,但却无法为刘福提供像郭嘉、贾诩那样的大才。那些大才,还需要刘福自己去找。

根据刘福手里掌握的情报,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才智之士基本上都已经有主,剩下的不是还没出生就是还在吃奶,刘福想要招揽那些已经投靠他人的智者,那必须等到干掉那些智者原来主公的时候,在这之前,刘福必须给那些智者留下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印象,让他们明白,就算他们日后投靠了刘福,所受到的礼遇只会更好,不会变差。

不过作秀归作秀,孔融没瞧出来,武安国没瞧出来,在附近看到这一幕的平民百姓也没瞧出来。这场秀做得很成功!其实不管是不是抱着其他目的,只要做到了,别人就会承认。没用多长时间,刘福亲自驾车迎接孔融的事情就在中原大地上流传。

孔融是孔夫子的后人,这个身份让孔融在清流中拥有着极高的声望,之前刘福通过土豆收买了天下农人的人心,而礼待孔融,又为刘福收获了那些清流名士的好感。对于刘福安排自己去学院教书育人,孔融很是满意。为官数载,孔融已经清楚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当官的料,尤其是在被刘备夺权以后,孔融更是对官场没有好感。而且孔融认为,一个官员如果品德低下,那日后必将为害一方,学院的学子日后都是要进官府做事的,提高这些学子个人的品德修养,是他孔文举作为孔门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去学院报到之前,孔融向刘福推荐了武安国。对于武安国,在知道武安国一路护送孔融一家来长安以后,刘福就对武安国这种忠义之人很有好感。不管是谁,都不会希望自己身边有小人出现。征询了武安国的个人意愿,刘福将武安国安排给了赵云。

赵云身为一军主将,总不能回回都冲锋在前,那是先锋才干的事情。而武安国这个人能够跟吕布交手十几合,充当一个先锋绰绰有余。

一开始武安国对刘福的安排还有点不满,但在被赵云完虐了一顿之后,乖乖接受了担任赵云副手的职务。不过让武安国感到郁闷的是,自己一个武人,除了要练武外,还要识字。这些读书人才要学会的事情,管自己一个武人什么事!?

武安国不是没有抱怨过,也不是没有反抗过,可赵云的处理十分简单粗暴,就是一顿狠揍,并且给武安国撂下话,只要武安国能赢了他,到时武安国想要干什么都行。武安国很想赢,可惜本事不济,每回被收拾了以后还是要识字。

其实教育这种事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个字,打!人常说棍棒低下出孝子,其实放在教育上也同样适用。虽然所用的武器要更加繁杂,但效果却奇好。武安国就是这样,他的学习过程就是一部血泪史。

刘福不会干涉赵云如何手下,他也没工夫去管,与黄权、杨松的谈判还在继续。刘福已经看出来了,不管是黄权还是杨松,他们如今已经不再打算请关中军为援,之所以还留在长安跟自己谈判,其实就是在为自家争取时间。

如果换了旁人,早已终止了这种谈判。但刘福心怀不轨嘛,他想要的就是益州,刘璋跟张鲁打得越激烈,他关中日后收服益州就更容易。再加上还有刘范这个选择的存在,等到时机成熟,刘福完全可以扔下刘璋、张鲁不理,跟刘范结盟后直接动手收拾其余两个人。

杨松觉得自己计谋得逞,可黄权却隐隐感到了一阵不安。以他对刘福的判断,即便一开始没有察觉,事情已经拖到现在,关中王也该有所察觉,可事情古怪就古怪在这里,关中王似乎一点异状都没有发现,依然每天跟自己讨价还价。

这不正常!即便刘福没有觉察,难道他手底下的那些智谋之士也只是徒有虚名的酒囊饭袋?

“国山,我总感觉有点不对劲,你发现了什么没有?”想不出个所以然的黄权找到王甫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公衡,你想多了吧?”王甫有些不以为然。

黄权皱眉看了看王甫,提醒道:“国山,我们如今还是刘益州的臣属,那就该尽到做臣属的本分……”

“好啦好啦,少对我说教,你要是不愿去跟关中王讨价还价,那就换我去好了。反正我们这回来了两个使者,可以轮番上阵。”王甫有些不耐烦的打断黄权的话道。

黄权闻言心中一动,问道:“国山,你刚才说什么?”

“我说我可以替你去跟关中王讨价还价。”

“……是啊,你可以替我……”

“……公衡,你想到什么了?”王甫见黄权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好奇的问道。

黄权没有理会王甫的询问,凝神沉思的片刻,心念一动,一种可能在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一想到这种可能,黄权不由感到惊骇莫名。一把拉住王甫的手说道:“国山,我们中计了!”

“啊?中了什么计?”王甫不解的问道。

“关中王打从一开始就无意与我们结盟,当然他也不打算跟张鲁结盟。除了我们两家外,在益州还有第三家势力能够跟关中王结盟。”

“……你是说,巴西的刘范?”

“没错……我甚至怀疑,巴西的刘范就是关中王布在益州的棋子。好算计啊,刘范是前任刘益州的长子,借着与刘范结盟收拾掉主公跟张鲁,然后再让刘范献降,顺理成章的将益州收入囊中……”

“公衡,你想多了吧?”王甫有些不信。

“是不是如我所料,明日一试便知。”

“如何试?”

“……向关中王辞行。”

。。。

第173章识时务

一个平时口碑不错的人如果撒谎,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相信那个谎言。就比如现在,关中王刘福将刘璋派来的使者黄权一行人给关在了军营里,对外则宣称黄权一行人中有人得了病,而且这病还会传染,为了防止病情扩大,这才将黄权一行人给暂时隔离。

刘福在民间的口碑不错,再加上华佗这个医术高超的大夫带着众弟子在军营里进进出出,给黄权带来的人诊断,灌汤药,别说糊弄住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就连黄权自己带来的人,也变得有些疑神疑鬼。

只有黄权跟王甫知道事情的真相。在跟关中王请辞不久,关中王的军队就来了,把正收拾行囊准备返回益州的黄权一行人带走,这要跟先前黄权的推断没关系,打死黄权也不信。可黄权又不好把事情的真相说出去,一来关中王并没有要他们的命,二来黄权也被王甫劝住了,不愿意过分得罪关中王。唯一将黄权感到不解的,就是不清楚关中王日后准备怎么攻取益州,一城一地的强夺,这似乎不太符合关中王的行事风格。

把黄权一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