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墙 >

第269部分

汉墙-第269部分

小说: 汉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刘福的势力越来越大,代表各方利益的团体也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哪怕刘福身为后来人,但有些事情不是想避免就可以避免的了的。

在刘福的势力内,虽然严禁结党,但每个人都是有好恶的,通过地域、人情等等不同方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圈子。这些虽然不能算是结党,但在遇到朝中大事的时候,每一方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进行一番较量。而这些较量都是在刘福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进行的,所以刘福对此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只要不影响大局的利益,这些小势力之间的争斗,并不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唯一叫刘福感到担忧的,是世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作出了对大局不利的事情。在刘福的眼里,世家就是毒瘤,是改朝换代的幕后黑手。身为后来者,对于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有一定的了解。

百姓造反动摇王朝根基,世家或推选代言人或亲自赤膊上阵。如果没有刘福出现,此时的大汉的北方应该已经基本完成一统,而在曹丕当权之后就会由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出身定未来,将所有人出人头地的机会牢牢把握在世家的手中。那就意味着无论谁想出人头地,那都必须得到世家的同意,可如何得到世家的同意,除了“卖身为奴”外,刘福想不出还有别的办法。

无论是曹操还是诸葛亮,都看出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所以当这两人还在世的时候,世家不敢轻举妄动。至于九品中正制的出台,那完全可以说是曹丕这个冒失小子一手造成的。曹操死后,曹丕不甘心只做魏王,他十分迫切的想要一尝做皇帝的滋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引起出身寒门的官员不满,而导致西蜀刘备紧跟着称帝,对外宣称继承汉统。

为了收买人心,已经做了皇帝的曹丕不可能宣布退位,只能选择拉拢世家来平衡内部的不稳。曹操在世上,世家子弟在曹魏并没有担当要职,但在曹操死后,曹丕颁布九品中正制以后,世家子弟在曹魏逐渐开始把持大权,直到曹丕死后,光从曹丕留给儿子曹睿的几个顾命大臣就可以看出世家已经开始把持朝堂。

拥有大量人力物力的世家的确更容易培养出人才,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却极大,堵死了朝廷对人才的选拔不说,更将权利集中在了一小部分人手中。在没有外力干扰的前提下,世家万万年也可以期待的,但对整个民族的伤害却是极大,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活力,变成了一潭死水,纵观人类历史,被灭族的种族还少吗?

刘福不希望汉族像玛雅人一样被杀的只能在文字记载中。而汉族面临死亡存亡也的确不是一次两次,五胡乱华时,汉族被杀成了一个少数民族,元灭宋后,又变成了四等贱民,而到了清朝,汉族又变成了家奴。

有的时候,知道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刘福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经历那些叫无数人惋惜,不堪回首的惨事。为了避免五胡乱华,刘福对外族虽然没有赶尽杀绝,但也绝对不会像司马家的人那样养虎为患。

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然都是要融合,让别人流血总好过要自己流血。对待外族,刘福的态度很明确,要么顺从,要么灭亡,概况起来就是四个字顺昌逆亡。不是没有饱学鸿儒对刘福的这个态度口诛笔伐,但刘福对此毫不理会,而那饱学鸿儒也一辈子没有机会进朝堂或者兴汉学院。

刘福希望自己的朝堂是个对外铁血,对内宽仁的朝堂,可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总是有人喜欢异想天开,希望通过宽仁让外族归心。对待这些人,刘福总是会将这些人打发去边境,让他们可以去切身体会一下外族对汉族的态度,希望这些人可以从白日梦中清醒过来。

大汉已经吃过自以为是的亏不止一次了。自大汉初立,大汉与外族的和亲就一直没有终止过。可大汉又从和亲中得到了什么?将自家的贵女送给那些野蛮人糟蹋,而那些野蛮人又何曾考虑过与大汉的亲戚关系,该打该杀照做不误,而大汉却依然在和亲,总希望有一天可以令外族驯服。

如果刘福没有回到汉末而是回到汉初,他一定会想办法弄死刘敬。就是这孙子向汉高祖提议与匈奴和亲,开始了大汉屈辱的和亲史。可惜刘福回到的是汉末,而不是汉初,所以刘福对已经死了几百年的刘敬没辙,唯一能做的,就是终止和亲。

事实证明,和亲对外族屁用不顶,能让外族臣服的,只有将士手中的钢刀,胯下的战马,铁与血才是外族惧怕的。想要驯兽,首先要做的不是要让野兽知道自己的善意,而是先确立自己于野兽的主从关系,唯有惧怕才会臣服,一味的示好,只不过是让野兽得寸进尺而已。

对待外族刘福从来没有心慈手软过,征讨西域时,那些不选择臣服而被灭族的种族不是用两只手就可以数过来的。而现在呢,西域三十六国已经成为过去,西域各族已经成为了大汉境内的汉族子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少数民族。

本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原则,对于那些选择臣服的外族,大汉接纳了他们。而既然接纳了他们,自然就要一视同仁,说汉话,习汉字,遵汉律,一视同仁,绝不搞什么特殊化,这些年下来成绩斐然。最明显的就是最早被大汉融合的羌人,本来就没有多少文化传承的羌人如今已经快要忘记祖宗姓什么,都是汉姓汉名,除了一些老羌人还记着一些有关羌人的传说,羌人的传统只能在兴汉学院的各族风土人情记录馆中去查找。

对外刘福已经不需要多做担心,只要继续保持下去,大汉会逐渐吞并融合外族势力。而对内,才是刘福最头疼的事情。对外刘福可以欺负他们的无知,但对内却不能这么做。倒不是都是同族下不去手,而是内部这些人,跟刘福一样狡猾狡猾的。

科举的出现让世家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世家之中有能人,这世上也不是只有刘福一个聪明人。在科举举行了数次以后,世家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来自刘福的满满恶意。世家之所以可以成为世家,就是因为世家手中集中了无数的人才,而科举却是在挖世家的根。

科举出现之前的大汉是用举孝廉的制度来选拔人才,不过举孝廉的权利集中在了那些名士大儒的手中,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得到朝廷的认可,那就必须得到名士大儒的认可,而名士大儒多出自世家。

可科举不同,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有才有自信,都有机会得到朝廷的认可,从而出人头地。这样一来,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就不需要去费尽心思的讨好世家,只要参加科举,就有机会为官一方。

而一旦没有了人才的补充,世家又如何保证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科举是世家的杀手锏!施行科举的刘福自然也就成为了世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当自身利益遭到侵犯,甚至会因此毁于一旦的时候,任何人都有可能奋起反击,甚至会铤而走险。刘福很担心在博望坡埋下伏兵等候自己的人背后有世家的影子,所以在改道之后没去宛城,而是直接去了武关。

不是说刘福不相信司马懿的忠心,而是刘福不想因为自己的一点猜测而让自己的内部充满猜忌。

刘福并不是想要将世家一网打尽。世家是不断更新换代的,老牌世家会消亡,新兴世家会出现,这是必然规律,不可逆转。刘福针对的是那些妄想让世家保持万年不变的世家,那种光知道自私自利的人,刘福觉得还是死干净最好。

博王遇袭虽然因为太史享的及时发现而避免,但同时也给刘福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刘福对自身势力内的世家加大的监视的力度。尤其是那些老牌的世家,更是刘福重点关注的对象。

新兴世家不太可能针对刘福,他们的荣华富贵都是因为刘福才拥有,干掉刘福就等于自杀,再没眼光的人也不会干出这种傻事。唯有老牌世家,在受到新兴世家的挑战又感到科举对世家未来的危害,才有可能铤而走险。

在西汉,刘福是所有新兴世家的主心骨,只要刘福活着,新兴世家就会不断壮大,进而挑战老牌世家的地位。可一旦刘福身死,少主年幼,新兴世家内斗,老牌世家也就有重整旗鼓的机会。

刘福知道自己现在不能死,正常人也没有盼望自己去死的。为了安全起见,在返回长安的时候,刘福接受了武关守将韩德的建议,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与接到军令赶到武关的虎卫军汇合以后,这才动身前往长安。

在离开武关的时候,刘福给了韩德一道密令,严密监视宛城的动向。韩德没有问为什么,只是拍着胸脯向刘福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刘福就喜欢像韩德这种武将,没什么心眼,听命行事,让干嘛就干嘛。为了奖赏韩德的听话,刘福答应了让韩德长子和次子进兴汉学院武学院进修的请求。

如今的兴汉学院早已不是当年那座教授数十人,学生数百人时可比,在西汉,兴汉学院已经取代了太学的地位,成为了西汉的最高学府。来自各地的学子充斥着整座学院,因为刘福是兴汉学院的院长,所以但凡是从学院出来的学子,都可以自称天子门生。光是这一条,就足以让无数年轻学子以进入兴汉学院求学为荣。

兴汉学院并不同于以往的学府,在兴汉学院内,联系朝堂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文学院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即便朝堂有一天忽然人死绝了,刘福也可以从学院内找到足够替代的人,唯一的问题恐怕只是经验少的问题。

回到了长安,刘福安排了邓艾母子。邓艾被送去跟刘福的几个孩子一同进学,而邓艾的母亲则被安排在宫中担任了一个管事。虽然蔡琰等人对邓艾母亲曹氏的到来心存疑惑,但刘福不说,她们也不方便问。

而刘福此时没工夫跟自己的妻子们花前月下,命人通知郭嘉,一起去兴汉学院。得到通知的郭嘉匆匆赶到兴汉学院,发现刘福找的人远远不止一个,除了自己外,但凡是人在长安的老臣,一个都没拉下,尽数都被刘福找来。

看到要找的人到齐,刘福这才沉声将自己在博望坡的遭遇以及自己事后的猜测告诉了众人。眼前这些人都是刘福认为可以信任的人,而这些人也没有辜负刘福的信任,在得知刘福险些在博望坡遇袭,武将们义愤填膺,喊打喊杀,而以郭嘉为首的一班文臣则是保持沉默,若有所思。卢植、蔡邕这种早已退居二线的人,则是一脸欣慰的看着刘福。

第273章乔氏双姝

兴汉学院分文武,武学院的院正一直是卢植,而文学院的院正则是郑玄死后由蔡邕补上。这两个人都是刘福的死忠,是看着刘福长大的老人,也是对刘福帮助极大的老师。

在刘福年幼的时候,是他们二人默默支持着刘福,如果没有卢植,刘福连张掖这个立足之地都没有,没有蔡邕在清流中的名声,刘福也不可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士林的支持。郑玄之所以会看重刘福,除了刘福自身的条件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刘福是蔡邕的弟子,而且还是最为器重的弟子,否则郑玄怎么可能会在年迈之时千里迢迢来到刘福的身边。

在刘福的心里,卢植与蔡邕的地位甚至比那个便宜父皇要更重,也因此,对卢植和蔡邕的看法,刘福一向重视。这次之所以会选在兴汉学院召开这次会议,刘福更想要知道两位老人的态度。刘福实在是不愿意与这两位老人的意见相左。

而这两位老人也没有叫刘福失望,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蔡邕与卢植还是态度坚决的站在了刘福这边,这让刘福一直悬着的心放下。既然不会惹蔡邕和卢植不满,刘福便放下了心事可以放手施为,至于别人的不满,刘福会重视吗?

表明态度的蔡邕和卢植似乎并不愿意过多掺和刘福的事情,兴汉学院才是这两个老人关心的事情。刘福也不强求,送两位老人出去以后,便与那帮富贵全在自己身上的手下开始商量对策。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既然已经察觉到了,只要时间足够,那就必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为了避免出现恐慌,刘福没有大张旗鼓的展开调查,而是选择了暗中监视,那些老牌世家就是这次刘福派人暗中监视的重点关注对象。

没有谁知道刘福与手下那些人是在商量大事,只认为这是一次平常的视察学院的活动。郭嘉等人并没有对外漏出一丝口风。调查会在暗中进行,众人只要走到心中有数就可以。

回到宫中,刘福先去见了何后,说明了自己对宛城何家的安排。自大将军何进死后,宛城何家就散了,一部分投奔了何后,一部分人另谋出路。这次宛城被刘福夺回以后,得到刘福支持的何家总算是再次在何家落户,而这也是何后的一个心愿,刘福有意为何后实现。

何后很满意自己的这个儿子。这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让自己失望过,这次也不例外。知道刘福与妻儿久别重逢,何后并没有过多占用刘福的事情,在知道何家已经被安排妥当以后,便打发刘福去和妻儿团聚,用不着在这陪伴自己一个老婆子。

刘福也的确有些想念自己的妻儿,与何后告别以后,便来到了妻儿的面前。孩子们都很喜欢自己的父亲,见到父亲归来,纷纷拿出自己这段时间的成就向父亲做汇报,而蔡琰等人则笑看着刘福与孩子们笑闹。

等好不容易把孩子们都打发走了,剩下的时间就是刘福与妻子们的时间。小别胜新欢,刘福本来想要今晚来个大被同眠,不过蔡琰等女似乎有事要和刘福说,除了蔡琰留下外,其他几个人都十分默契的各自回宫。

“哎~别走啊,反正床很大的,足够我们大家一起睡。”刘福有些遗憾的冲离开的几女叫道。

“都已经是皇帝了,怎么还那么无耻。”蔡琰忍不住掐了刘福一把,口中嗔怪道。

刘福握住蔡琰的手笑嘻嘻的说道:“我跟自己的婆娘亲热碍着谁了?琰儿,天色不早了,咱们不如早些安歇吧。”说着刘福就拉着蔡琰往屋里进,负责伺候的宫女很有眼色的退下了。等到就只剩下蔡琰跟刘福,蔡琰抓住刘福伸过来的爪子嗔道:“先别忙,妾身有事问你。”

“什么事啊?”刘福有些不耐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