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墙 >

第325部分

汉墙-第325部分

小说: 汉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没死,先前宣称刘福派人暗杀刘协的谣言自然不攻自破,刘福、刘协兄弟二人联手耍了刘备一通,刘备没恶心到别人,反倒让自己的名望大跌。尤其是刘协当众向刘福表示臣服,同时催促之前宣称支持他的刘备、孙权不要再负隅顽抗,尽快放下武器向刘福投降。

刘协的这一个声音,顿时就将刘备、孙权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本来有刘协这块招牌在,刘备、孙权还是自居汉臣,可眼下,同意投降是不可能,但不投降,两家就会变成叛逆,那些跟随孙刘二人的文臣武将也在转眼间就变成了乱臣贼子。

刘备原本想要借刘协之死搅乱一下刘福的内部,却没想到刘协没死,反倒被刘福将了一军,被逼到了墙角。

投降是万万不能的,刘备唯有一口咬定出现在刘福身边的刘协是假的。双方在打嘴仗的同时,手上同样也没有闲着。刘备一改之前的守势,转而开始了进攻。除了赤壁那里的三万水军没动外,夷陵、樊城两处主战场都在刘备的催促下转守为攻。

面对刘备突然发起的攻势,刘福及其手下众将早有预见,别看刘备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模样,其实却是在虚张声势。强大的情报系统早已将刘备在背后搞得小动作一一送到了刘福的手中。

要说起刘福的情报系统,那早在刘福还没有去张掖之前就开始布置,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经营,一张完善的大网早已罩住了大汉这块土地。对于孙刘两家的一举一动,即便不敢说了如指掌,但也不离十。

刘备、孙权都清楚自己的治下隐藏着来自西汉的奸细,可如何找出那些奸细,却是刘备、孙权面临的最大问题。即便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却因为牵涉太广而不得不中止。西汉的奸细身份甚多,有些甚至还是出身孙刘两家的世家子弟,可孙刘两家的根基就是来源于世家的支持,动了世家,那就相当于自毁根基。

在权衡利弊的时候,往往就会失去那点好不容易才找到的蛛丝马迹。刘备治下出了一个刘巴,可谁又知道孙权的治下又有谁会是西汉的奸细。所以在得知刘巴的真实身份以后,孙权并没有因此而取笑刘备的识人不明,而是加强了对手下众臣的暗中监视。

上位者怀疑下属的行为是人之常情,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凡事都有个度,适当的监视手下能够理解,可若是过分了,搁谁也受不了。刘备那边还好点,至少刘备还晓得隐蔽行事,而孙权在这方面就做的有点差了,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用来监视百官。江东的众臣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或多或少有些不痛快。

被人怀疑的滋味并不好受,尤其是那种莫须有的怀疑,更是叫人难以接受。可这种事又不能明说,官字两张口,怎说都有理。你反应激烈点说你心中有鬼,你反应冷淡点又说你不配合他们的工作,文臣还好点,不至于当面给人难堪,可武将就不行了,暴脾气的他们对孙权直属的那些所谓查找奸细的人就没有什么好脸色了,轻则破口大骂,重则直接动手。

孙权也知道此时不该如此,大敌当前,当时万众一心之时,可孙权又实在是不想自己的治下出现另一个刘巴,只能一面安抚那些感觉受了委屈的臣子,一面依旧叫人继续查探。

相比起孙权臣子的不满,刘备那边就安稳了许多。不过这种安稳也只是相对的,随着刘协被救走,尤其是刘协公开要求刘备向西汉投降以后,刘备治下人心浮动,刘备想要再如以前那样收拢人心与西汉决战,难度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尤其是在襄阳一带,世居那里的世家更是态度变得暧昧了起来,不再像以往那样对刘备有求必应。

刘备敏锐的觉察到了这点,对于那些喂不熟的世家,刘备失望到了极点,可眼下又不是跟他们算账的时候,相比起襄阳世家,刘备更加注重荆南的人心。那里是刘备的发家之地,更是刘备日后与西汉划江而治的重地。在荆南,刘备的基础还是很牢靠的。只不过随着大量百姓的南迁,荆南的人心也随之出现了变化。

不是演义里所讲的刘备被迫离开新野时有大量百姓跟随,而是刘备动用武力强迫那些百姓背井离乡,这中间的差别即便不说,那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些被迫南迁的百姓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园,对将他们迁来这里的刘备,能有好感才怪。只不过刘备手中有兵,这些百姓只能将对刘备的不满藏在心里。

刘备也不是不知道强迁百姓南下这一招会让他丢失民心,可与大局相比,这点民心的损失刘备已经顾不上了。百姓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想要成大事,那就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哪怕百姓不支持,可只要手里有兵,那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荆南一直人口不足,虽然蛮人的数量不少,但终究不是汉民,用起来也不叫人放心。刘备既然已经打定主意要与西汉划江而治,那大量的汉民就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可汉民不会凭空增加,只能从别处找补。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才对刘备强迁百姓南下一事保持沉默,因为诸葛亮也清楚,刘备会这么做是为了将来打算。

刘备君臣都清楚意识到西汉此次南下势不可挡这个现实问题,而在清楚认识到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以后,刘备和诸葛亮不得不为日后坚持斗争做准备。别看刘备在赤壁留下三万水军交由周瑜指挥,但那并不是关键,刘备除了派兵阻拦西汉军的南下外,更多的精力是将荆北的百姓尽量往荆南迁徙。当然对于那些世家,刘备就没有采取强制手段了,愿意跟着来刘备欢迎,而不愿意的刘备也不强求。反正没了百姓,世家也就不成世家了。不来更好,少了跟自己抢权夺利的人。

襄阳世家明知道刘备此举是在刨他们的根基,可却又没有胆子反对已经红了眼睛的刘备。以前刘备还顾忌一点影响,但在西汉的压力下,那点名声上的事情刘备已经顾不得了。虽说还没有公开撕破脸,但只要世家稍有反抗,刘备说不得就要杀鸡儆猴。

谁也不愿做那只被用来警告猴子的鸡,但眼睁睁的看着刘备将百姓尽数南迁,世家又是说什么也不愿意。他们需要一个领头人,而这个领头人,不是蒯家,而是蔡家。

自从蔡瑁死后,蔡家就几乎退出了众人的视线,明哲保身的守着祖业在襄阳行事低调起来。也正是这份主动退让的态度,才让刘备没有对蔡家赶尽杀绝,默许了蔡家的存在。但作为当初荆州世家龙头的蔡家,自然不肯就这样没落下去。不过蔡家也清楚自己与刘备力量悬殊,单凭一己之力无力回天,只能等待时机。

而如今,时机终于等到了。西汉大军南下,而蔡家在西汉是有人的,西汉皇帝的岳父,当今国丈蔡邕,就与蔡家沾亲带故。不过这层关系蔡家一直不敢对外声张,以免引起刘备的注意。可现在好了,刘备自顾不暇,而蔡家也想要凭借与蔡邕的那层亲戚关系重新夺回荆州世家龙头的地位。

烂船都有三斤钉,更何况是世居荆州,在荆州常年盘踞龙头位置的蔡家。蔡家的底蕴是刘备这种外来户无法比拟的,在蔡家的暗中串联下,一股暗流正在襄阳的内部涌动。

襄阳是荆州的治所,不过随着刘备将防御重心南移,襄阳的地位也随之降低。别看关羽如今正在樊城与庞德打得热闹,可襄阳世家却不认为关羽能够重夺樊城,即便真的夺回了樊城,对荆州的大局也没什么影响。一旦西汉水军在赤壁击败孙刘两家联军,西汉的大军可以完全不通过樊城到达襄阳。而对于孙刘两家能够在赤壁击败西汉水军,襄阳世家并不看好。

不说双方的力量对比,但看双方内部的稳定情况,那就可见一斑。西汉那边万众一心,紧密团结在刘福身边,那真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再看刘备、孙权这边,孙权那边正在展开白色恐怖,而刘备这边虽然行事更加隐秘一点,但世家却并不认为刘备对他们的监视就放松过哪怕一星半点。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凡事就怕一个比较。两相一对比,孙刘两家这边要说不羡慕西汉那边的几乎没有,哪怕是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也是暗自羡慕庞统在西汉所受到的信任。

刘备虽说将夷陵的大权交给了诸葛亮,但刘备依然留在夷陵,坐着他的太上皇。诸葛亮的任何想法必须先说通刘备,否则就难以执行。诸葛亮原本还想要借着夷陵这块地方再与庞统一较高下,可现在看来,这种念头纯属空想。

在南蛮的失利诸葛亮一直不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会失败非战之罪。可眼下看来,诸葛亮倒霉就倒霉在遇上了一个对他无法做到完全信任的主公。

但老话说得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比起庞统,诸葛亮是羡慕嫉妒,但要是比起周瑜,诸葛亮又暗自感到庆幸了一些。至少刘备没有派人以照顾的名义软禁自己的家人,也没有为了防备自己故意在自己身边安插几个平时跟自己不对付的人。

作为荆州水军的代表,吕蒙奉命率领三万水军留在赤壁听候周瑜的调遣,对于江东水军内部的那点烂事,吕蒙知之甚详。而吕蒙知道了,也就意味着刘备跟诸葛亮都就知道了。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周瑜没有替孙权留脸的心思。自己的老婆孩子被人软禁了,还能忠心不二才怪。更何况周瑜自始至终就没有忠过孙权,他忠的是孙策。孙策死后,周瑜想的就是让孙绍长大以后继承孙策一手打下的江东,但随着张昭身死,周瑜也发现这个愿望难以实现,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将孙绍的安全,为孙策留下一条血脉当做主要目标。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周瑜才会不在乎孙权的态度派人接应了孙尚香。如今孙绍在长安一切安好,周瑜剩下的心思就是保住江东这个孙策一手打下的基业。对孙权,周瑜的态度一直是合作,绝对不是什么臣服。可没想到孙权却走错了一步,将周瑜的家小接到府中用以防备周瑜。

周瑜虽然因为家小的缘故暂时听命于孙权,但可以想见,周瑜绝对不会甘心为孙权所用,一旦情况有变,孙权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个变化,在刘福的指示下,正在悄悄出现……

344第344章龙虎斗二十一

秣陵张府

自从张昭死后,张府就变得冷清了起来。张昭出身江北,在江东属于外来户,自身颇有才干,与同样出身江北的张纮被人合称为“二张”。在孙策平定江东时贡献颇多。但老话说得好,一代新人换旧人,在孙策死后,张昭的地位就随着孙权不断提拔新人而日趋减弱,昔日积累的威信也在不断降低。

等到张昭遇刺身亡之后,那些原本将张昭视为领头人的江东文臣顿时纷纷改换门庭,张府也就随之变得无人问津。

现任家主张承很清楚如今自己张家的现状,他并不埋怨那些见风使舵的人,只是深恨暗杀了自己父亲的孙权。虽然孙权将刺杀张昭的凶手推到了西汉的头上,可张承是打死也不相信这一调查结果。原因无他,在张昭遇刺之前,西汉已经派人与张昭进行了接触,不可能在张昭流露出投靠之意的前提下派人刺杀。

大难临头各自飞!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的张承很清楚自己父亲的心思。当初辅佐孙策,那是因为张昭觉得孙策有可能平定乱世,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可随着西汉强势崛起,张昭觉得自己先前的看法有些草率了,而随着孙策身死,张昭就越发的不看好江东的未来。

与周瑜不同,张昭更多考虑的是张家的利益,之所以当初会答应与周瑜一起支持孙权尚未,那是因为当时西汉的势力还没有扩张到与江东相邻。孙权派人刺杀也算是歪打正着,否则此时此刻,江东内部必定会出现一个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

不过虽说孙权歪打正着,但同样也让张家有了名正言顺的反水理由。父仇不共戴天!张承即便投了西汉,日后也不会因为背主而遭人轻视,毕竟是孙权无义在前。别说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是糊弄傻子的屁话。

张承自接任张家以后,以守孝为名拒绝了孙权的任命,带着一家老小留在府中为张昭守孝。而孙权也因为张昭一死,张家的威胁尽去而对张家放松了警惕,在孙权眼里,张承明显没有继承张昭的智慧,更没有张昭在江东众臣中的名望,对自己完全构不成威胁。但就是这个在孙权眼里已经构不成威胁的张家,此时家中正在接待来自江对面的客人。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刘福在赤壁与周瑜对峙的时候,也派出了一队使者前来出使江东。孙权如临大敌,连忙命人严密监视,但江东的注意力落到了西汉使者那里,对其他地方的监视当即就相应的减弱。张松与邓展就是利用这个机会神不知、鬼不觉的进了张家。

张松自从投了刘福以后便在人前消失,一直跟着郭嘉做事。这次来江东主持大局,一方面是刘福考虑张松这么些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总要跟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郭嘉对张松的考验,希望日后张松可以接自己的班。

不过张松并不知道这些,他只知道刘福出于信任自己的能力才派自己前来江东,如今一门心思的想要干净漂亮的完成刘福所交代的任务。

通过张承,张松大致了解了江东的现状。虽说还不到人人自危的地步,但也只是还差一把火而已。对于孙权的个性,以刘福为首的一帮西汉精英早已进行过研究,最后得出一个善于隐忍,冲动易怒的结论。善于隐忍是指孙权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而冲动易怒则是说孙权一旦冲动起来,就会不管不顾。从这段时间孙权的表现来看,的确符合这个结论。

如今为了大局着想,孙权还没有到不管不顾的发飙之时,但所欠缺的也就是一个楔子。张松觉得,一旦自己顺利完成这次任务,孙权就会发飙,而到那时,江东就会不战自乱。至于张松带着邓展来江东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设法将周瑜的家眷救走。

周瑜的妻子并不是历史上的小乔,孙策没有打下庐江,自然也就失去了与二乔见面的机会。周瑜所娶的妻子是张昭的侄女,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张承才能见到被软禁在孙权府中的张氏。

堂兄探望一下自己的堂妹,这事说破天去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