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346部分

唯一战胜国-第346部分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例如后世美国要卖石油,那么石油卖完了又卖什么?美国佬自然有其出路,那就制造一种能够生产燃料的水藻,这是一种地球上之前没有的物种,这种物种也非是克隆产生,而是全新的人造生命技术。
  人造生命技术,这在二十一世纪已经公开了,其后美国的能源公司就迅速与该实验室签订了制造水藻的合同。
  意图很明显,我卖完了石油,我卖水藻燃料。
  夏钧作为一个不合格的政客,最不合格的地方就是不懂盘剥,因此他根本不在能源方面设卡。
  这导致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内燃机的应用飞速发展。
  华东集团的汽车、摩托车、三轮车等使用汽油、柴油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造出来就卖完,成为了当前中华帝国盈利最高的产业之一。
  经过几年的建设,各省的交通情况迅速好转。
  起码在公路上,已经没有什么阻碍了。
  而在水运方面,中华帝国的水运则是最发达的,沿海省份的优势就在这里,毕竟水运是比铁路运输成本还要低的运输方式。
  加上此时中华帝国的水运十分发达,沿海省份的经济发达也是地理因素。
  随着内陆省份的交通限制的消除,中华帝国的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向内陆转移,那些不需要太考虑运输因素的工厂纷纷往内陆搬迁。
  内陆省份方面,湖北、湖南、四川三省发展势头很猛,云南的发展势头还差一些,主要是交通的问题上。
  但云南连通缅甸,随着铁路的修通,云南也走上了较快的发展道路。
  陕西做为通往西北的门户,关中地区的发展也十分迅猛。
  陕北地区大量的居民从黄土高原上迁移了出来,那里的生态不好,抗灾能力极弱,确实不容易生存,这也是为什么陕北容易出流贼的缘故。陕北百姓大多都被迁移到了西域、中东省、漠南、漠北等地区,分到了大量的良田和草场。
  这些移民,大大巩固了中华帝国在漠南、漠北、西域、中东省的大片版图。
  而陕西的大量民俗也成为了帝国保护的重点对象,例如安塞腰鼓等传统民间艺术,此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腰鼓队在各省都极有市场,只有市场才是最好的民间艺术保存的动力。
  像春季晚会,中华帝国此时极少有西方人的东西,而是越来越多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搬上舞台。
  不过毕竟此时年代不同,传统的东西也是要经过一些包装的,例如在表演时的服饰穿着等等,适当的包装是需要的,这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关中平原素有小江南之称,帝国在接管了陕西之后,迅速对关中平原、汉中平原等优势农业资源进行整合。
  随着帝国不断向西扩张,陕西的农业蓬勃发展,大量向西供应。
  在炎炎的夏日中,各省各市各县都在疯狂建设,这种建设蔓延到了村级单位。
  这种疯狂的建设并非是单纯的靠人力,而是应用大量的工程车,就如一架小型挖掘机,一天的作业可能一百个人挖上一天一夜都比不上,若是中型,大型,那就更恐怖了,生产力提高何止百倍?
  铁路的建设到了今年就更疯狂了,单单是上半年,就已经铺设了一万四千公里长的铁轨,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年底保底估计都能够铺设三万公里的铁路。
  这样疯狂的铁路建设,用的都是亚联储的钱。
  随着美联储疯狂的印票子了,亚联储也开始疯狂的印票子了。
  这些票子印出来,直接就投入到建设之中,像农村道路建设专款,全是亚联储印出来的新票子。
  等于说,此时中华帝国,正在加大铸币税。
  而且已经是走上了为了发展,可以把通货膨胀撇到一边去的地步了。
  对于此时的中华帝国来说,福利这么好,农业这么发达,通货膨胀对百姓影响不大,处于一种可接受状态。
  毕竟很多钱进入市场流通,人们还是吃那么多的东西,农业产量并未降低,不可能说钱多了我就比原来能吃两倍……三倍了。
  农场品涨价,必然不是因为供应不足,而在油价方面并没有涨,生产资料成本也未上涨。唯一的可能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促使农产品涨价,而农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代表着工人的劳动成本也随之上升,因此尽管物价涨了,但农民、工人等底层民众的收入也增加了。
  因为这些增印的票子,都是用来修工程等用途了,最终还是流入人民的口袋,至于工程利润,这是给工程队更新设备的,保持一定利润是需要的。这些工程队有70是华东集团组建的。
  那些大型工程队,则95都隶属于华东集团。
  而华东集团又涉及建筑材料制造,因此利润实际上大多都是被华东集团所攫取,而华东集团到年底,都是将利润大部分上缴国家。
  国家又把这些钱花在人民福利和建设上。
  这些票子,实际上都是印来给国民花的,以及用来服务国民的,这些票子的花出去之后,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负面影响是有的,那就是出口上会一定程度受影响。
  但就出口问题,中华帝国向来是有优势的,起码比美国有优势,美联储既然已经比中华帝国更疯狂的印票子了,中华帝国如何不能。虽然是五十步笑百步,但五十步起码比一百步好,五十步比一百步还是有优势的。
  中美就是当前世界上两大出口国家,美国在中国崛起前,有19的农业依赖出口,这是美国在十九世纪末的经济萧条中,意识到出口重要性从而发展起来的。
  但在中国崛起之后,美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小麦和棉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基本上是全线阵亡。
  而在一些新兴产业上,美国也一直被中国所压制。
  例如飞机、汽车、电器等东西的出口上。
  轻工业的出口则是被中国给全面压制了。
  中国的轻工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沿海省份,沿海省份的交通不受限制,对外竞争势头极为猛烈,粉碎了一个又一个美国轻工业出口,还一度打入美国市场,将美国轻工业蹂躏得苟延残喘。
  美国当前在出口上还有优势的就是重工业,但在新兴的重工业上却又没有任何优势,显得很是畸形。
  只要中国发展起来了,那些传统的重工业自然不会放过的。
  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产品制造上并非落后于美国,只是产能受限。
  这种产能受限是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技术工人上的限制,第二就是优势生产设备制造上的限制,说白了就是夏钧靠作弊堆上去的,要想扩大产能,第一得有足够的技术工人,随着德国的大量工人来到中国,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第二就是如同炼钢要用电转炉,那么电转炉自己会不会造?
  造当然会造,夏钧在这方面的技术也是买了的,但暂时还造不快,说白了,也还是人不够。
  而制造电转炉发方面,德国都还没有这种技术,他们的技术工人用是有用,但不像传统的工业项目那样,有了工人就迅速能扩大生产规模,这些工人也得学习一段时间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业项目上的出口竞争力上也在不断增强。
  之前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说技术比美国差,成本比美国高,只是生产还不足内部需求,哪里能够顾及到出口上。
  十年的发展,严格的说,已经是十二年了。
  辛亥**之后开始算,才是十年。
  而夏钧在建安开始发展工业起,到此时已经是十二年了。
  十二年下来,中华帝国已经培养出了一批高端人才,同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中华帝国的人才培养已经是走上了正轨。
  走上正轨之后,培养人才就简单了,这时候是已经到了可以大量‘量产’人才的时候了。
  要知道,此时中华帝国的义务教育以及非常普及了,基本上各省到龄儿童和少年都入学上课去了。
  而义务教育也从之前的六年,提高到了九年。
  小学定为六年,中学定为三年,然后直接上大学。
  基本上,议和就是将后世的高中那一阶段给砍掉了。
  小学六年,要学的东西主要就是基础的,识字、算术,同时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素质。
  到了中学,再继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外,则重点普及民族主义思想,同时重点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狠抓。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已经是十二三岁,这时候已经基本上开始走向成熟了,这时候是要突击学生素质的同时。
  中学三年之后,直接上大学。
  有人问,那高中的知识怎么办?
  但高中知识真的能用到现实中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大学里,根本不需要那么全面的知识。
  例如学文科的,他干嘛要学数学?那么高中数学不就没有意义了。而且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去学英语?
  后世的高中,实际上就是虚度青春。
  至于所谓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上了大学再去学。
  到时候这个专业要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就教什么基础知识,那样岂不是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轻?而且效率更高。
  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是培养全才还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问题。
  中华帝国的教育并非是培养全才的,社会并不需要那些全才,更需要的是一个个能够更专业的专业性人才。
  中华帝国的学生,不需要去学英语,也不需要去学别的什么外语,但学校也是会有几节英语课的,但这只是业余的课程,如果有学生感兴趣,能够学得好,那么中学读完马上可以去外语大学上课了。
  同时中华帝国的学生,也不需要每一科目都完全会懂。
  绝对要懂的科目只有一个——历史
  历史是最强制性学生要懂的东西,语文也是一门需要一定程度上过关的,数学也是如此。
  但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只要懂基本的东西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能做出什么优美的作文,能算什么高深的数学题。
  除了每个学生要记历史以外,其他的科目只要及格就可以了,甚至是不及格也没关系,若是有的学生语文不及格,但在数学上表现出极强的天赋,马上会被很多大学盯上。
  各所大学,会根本招生专业来选择学生,例如某一专业需要的是懂数学、物理的,那么这所大学就会优先选择那些数学、物理的学生,同时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以及一些兴趣爱好。
  每一所大学的招生标可能并不一样,大大致上就是这样。一些大学可能会侧重素质,一些大学可能会侧重成绩,但侧重的也是专业性基础知识的成绩。
  学生上大学,也是有门槛的,这就比专业基础知识。每所大学,在成绩上也是有要求的,但是看科目成绩,而不是看各科目总分。
  科目和科目之间,没有太大关联,但可能也有一些关联,例如有些专业,需要用到数学和物理的,那就要招收这种两个学科都很出色的学生。
  基本上三年的中学,就能够判断出一个学生的天赋了。
  由于不考虑总体分数,而是分开来看科目成绩,因此中华帝国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他们只要在确保语文、数学及格,而及格线也不是太难,都是一些生活中会用到的,生活中用不到的,可以选择不学,同时确保历史分数达到良的界限。其他的,只要选上一个学科或两三个学科进行深入研读就行了。
  只要选择的学科成绩够出色,最好的大学都有可能上去。例如一些数学成绩非常好,语文却不及格的,很多顶级大学也要。
  而到了大学,则是边继续学习基础专业知识,边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的学习效率就高了,学生只要专心学一门,而且有应用上的课程,使他们更容易记住这些知识。
  事实上,国家要的只是一批人数不多的高端人才,这就像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学这一个门槛,就是把没有可能成为高端人才的一批国民过滤掉,让这些过滤掉的成为工人,或者个体户、资本家等等。
  那些读了大学的,也并不是说会成为高端人才,这上面还有筛选机制存在,那就是考试等等。
  一层一层之后,高端人才也就出现了。
  高端人才服务于最重要的岗位。
  不是太高端的人才,则服务于更低级的层次。
  而国家大部分所需的是工人,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
  技术工人可以成为普通工人,普通工人也可以成为技术工人。
  实际上技术工人,技校是可以培养的。只有少部分的技术工人比较难培养,那么就成立专门的学校进行培养。
  如果说培养太多了怎么办?
  可以让他们去学习其他技术,反正技校那么多,培训班那么多,只要能够保证这一领域的技术工人供应足够就行了。
  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把关,培养太多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而那些好培养的技术工种,泛滥了都没关系,反正到时候要转业了,再进培训班就是。
  就一个社会的社会分工来说,此时中华帝国的教育机制是最合适的。
  这是一种以最快速度对人才进行量产的模式,很多学生刚进大学就一年甚至是半年就被拉去实习了,边实习边上课。
  实在是缺人,只能这样,而且效果还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有些专业,大学里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四年,还有的甚至是六年、七年才能毕业的,等于说是高中被砍掉了,大学里有什么是缺了的,那就补上。
  但很少有专业会达到七年的,普遍都是四年到五年,就能毕业出去工作了。
  很多大学生没毕业就被企业给预定了,十分的抢手。
  中国毕竟是一个已经走上国家资本路线的国家,是自由市场经济加一定程度的规划模式经济。
  在经济已经快要赶超美国的如今,已经是需要大量的人才了。
  之前中国没有太多的人才积累,就好比打仗时没有预备役一样,这就很难产了,所以也造成了大学生抢手的现象。
  毕竟发展了十二年,很多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已经平稳下来了,不像当初那样疯狂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