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352部分

唯一战胜国-第352部分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的私人医生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可取性的,但却不是不能完全照搬。
  以美国这样的一个完全以钱至上的资本国家来说,私人医生就是制药公司的皮条客,专门用来卖药的。
  之所以搞私人医生制度,就是让国民最大程度的买更多的药品。
  没病都可以用健身的名义给你吃上一大堆的药,像维生素七七八八的东西还好,可能不会有什么副作用,若是其他一些药品,让你没病都可能弄点病出来。
  中华帝国的私人医师,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而不是推销药品,主要的药品还是自然药物,而且如何吃,都是有一套理论的。什么样的人能吃,什么样的人不能吃,什么季节吃什么药膳,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东西。
  这些养生私人医师的出现,迅速受到了热捧。
  此时中华帝国毕竟是一个已经初步富裕起来的国家,很多人已经富裕起来了,自然很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
  如何养生,很多人不懂。
  正如那句话说的,少年不知**贵,老来望比空流泪。很多人少年时不懂这些,搞得乱七八糟的,一生都毁了。
  节欲只是一个比较粗浅的养生环节,上了点年纪的都明白。养生医师则是懂得更深入的养生知识,有这些养生医师专门的长期指导,人们的健康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这是私人医师,国家不负责这一块的,私人掏钱吧
  等于是让国民自己掏钱预防疾病,以减少国家负担,这是两利的事。
  养生有多重要?
  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养生排在第十,对人的一生还是有所影响的。
  所谓命运,命运,就是命和运,这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
  随着国家的富强,以及对社会的深入治理,人们的日子好过了,整个国家的国民的‘命格’都提升了。
  至于运好不好,看个人。
  但作为一个繁荣而且尽量公平的国家来说,只要是有能力,人的运气都普遍也有提升。
  至于风水,这东西确实也是存在的,风水这东西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能量层面的问题。
  风水分阳宅和阴宅,阳宅就是生人住的地方,阴宅就是亡者住的地方。阴宅风水,以血脉为纽带,人死后若是葬在阴煞之地会变成僵尸,尽管人死人,但躯体还是会吸收能量的。若是风水宝地,吸收了能量之后可以平衡子孙的五行。
  五行若平衡,则做事会顺风顺水。若不平衡,则可能会大起大落,诸多波折。
  五行不是单纯的金木水火土,实际上这是一种能量的变化方式。
  是极阳、极阴、阴消阳涨、阳消阴涨、阴阳平衡五种。
  万物皆有五行,虽然只有五种,但却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
  极阳有很多形式,例如火就是极阳,但各种的火温度不同,这就有变化了。极阴也是如此。
  阴消阳涨可能是阴多,也有可能是阳多。阳消阴涨同样也是如此。阴阳平衡则可能是量的平衡,也可能是质的平衡。
  这些的不同,在不断的细化之后,形成了这个世界的万物的属性。
  金木水火土只是方便人们记住能量的变化方式,只是一种代表符号。
  人在五行之内,自然是身纳五行。
  之所以叫风水,则是‘气’遇水则会停在一个地方,相当于是个篱笆一样。气遇风则散为云,因此要藏风,不过藏风是次要,水是首要。风与水皆适宜,则可聚气。
  但山川地势是随着自然改造和人类改造不断变化的,因此也就有了‘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的说法。
  龙脉可能到处都有,但并非是当时就能用。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满清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派人去挖洪秀成的祖坟,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洪秀全的祖坟风水确实不错,是个龙脉。
  风水的作用排在第三,当命格提升到一定层次了,只要是命硬了,时运好了,风水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中华帝国的强势发展,以及政府对国家内部的精细化管理,使得国民命格都在随着国运而不断提升。
  这是一种整体上的提升,而非是只提升一个群体。
  ——————
  第三更到
  第一卷 第374章 恐慌的美国
  第374章 恐慌的美国
  “告别父老离家去,参军入伍最光荣。君不见,边疆战事久未息,吾亦当为众人先。抛洒热血建伟业,只愿华夏永安宁。君可知,大汉昏睡数百年,吾辈今日恍然觉,蛮夷胡虏竟称王,欺我大汉无传承,肆虐汉土意猖狂。他日深仇犹未雪,吾辈岂可且偷生,踏平寇土待何时。今以此歌与君听,男儿生来当刚烈,建功立业在今朝,参军入伍是正途……”
  全国各地,此时依旧有招兵宣传,私底下的号召方式也各式各样,而且很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宣传方式。
  而在舆论上,中华帝国则是宣扬仁爱,当然,这东西是用来忽悠别人的,所以帝国只是表面上喊几嗓子,下面却是在搞另外一套。
  儒家之所以能够在古代建立正统地位,那是因为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尽管儒家不如道家优秀,但道家无法建立一个社会秩序,这是道家最大的弱点。
  儒家的君臣父子,常伦朝纲,春秋大义等等,都是为了统治集权需要,仁爱等等七七八八的东西,也都是统治者用来忽悠百姓的。
  但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上,却出现了一个非常让人无语的现象。
  那就是在统治者忽悠臣子和百姓时,统治者也反过来被臣子们给忽悠了。作为皇帝,也是要受教育的。
  而皇帝受的教育,很多都是儒家教育,以明代来说,翰林院学士每隔多少天就给皇帝来一次讲课,给皇帝灌输种种儒家的东西,皇帝整天在宫中,接触外面的世界都是靠这些臣子的口述之类的,结果一个个都被愚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汉唐时期,中国还能不断向外扩张,而在宋明时期,则基本上不扩张了。
  汉唐时期虽然儒家也是正统地位,但统治者起码还没有被忽悠掉。
  宋明时期,可以说是儒家忽悠的巅峰,整个社会都被忽悠了,所以也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君主集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内部统治地位很稳固了,起码在内部来说,想要篡位却是很难的。
  当前中华帝国可谓是在内部否定了儒家,但表面上却又宣扬儒家思想,这种宣扬主要是用来忽悠外国佬的,自己就不用太入戏了。
  又到招兵的时候了,大量的青年已经摩拳擦掌,纷纷前往报名。
  每年帝国招兵,场面都十分的火爆。
  对于那些错过了入学年龄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目前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得有文化,要想获得文化,一个是去成人学校,或者夜校就读。另外一个就是参军入伍,若能在军中建立军功,那将前途大好,就算不留在军中,退伍了也极易找到一份好工作。
  此时帝国有诸多参军入伍而获得成功的例子。
  帝国成立之后,帝国对于烈士家属的补偿最为丰厚,抚恤金年年都有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钱自然一定程度上是慢慢贬值的,加上个人劳动收入的增加,烈士的抚恤金自然也是年年在加。
  每一次提高抚恤金,那些已阵亡的烈士也都有增发。
  不过那些是帝国成立之前的烈士们享有的待遇,那些烈士可谓是开国功臣,帝国自然不会让人寒心。
  同时帝国对于那些没有阵亡的开国功臣们的封赏也是很丰厚的,不过主要是对普通士兵的奖励。
  那些军官,多都是以升军衔来进行奖励,那些奖励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是很丰厚的,对那些军官来说并不是很多。
  这也是帝国一贯的手段,团结底层,制衡上层。
  跟随元首在建安起家的士兵,最差的此时都已经是个中尉了,不过在职务上,有的还只是排长。
  能力上不去,自然不会提太高的职务,但跟随元首草创事业的功劳又不能不赏,所以把军衔提上去,等于是把军饷提上去。
  而那些有能力的,只要一打仗,马上把职务提上去。
  虽然说如今参军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但却并不意味着参军就没有前途。
  此时帝国还未开始封爵呢
  以帝国的很多现象表明,真正的封赏还未到来。
  “等我们中华帝国称霸全球,才是帝国大封天下的时候。”
  社会各界普遍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毕竟无风不起浪,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夏钧所许诺的。
  当初帝国成立时,本应大加封赏的才是,不过夏钧觉得时机还不成熟,此时封赏了将士,只会消除他们的上进心。
  帝国成立之后,三军将士并非没有目标,新的目标只有一个——称霸世界
  夏钧给将士们画了个大饼,从而再次激励全军的奋斗精神。
  这样的做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反效果倒是没有,毕竟夏钧说不到享受的时候,而自己做了很好的带头楷模作用,下面的将士自然没有什么想法。而且帝国三军是有理想的,共同的理想可以使人团结。
  虽然说,此时参军并非能够想当初那样很容易就能当上军官,但也并不是没有机会的,只要有能力,还是可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帝国的内陆省份的那些错过了受教育年龄的青年,都将参军入伍看作一个良好的出路。
  而在沿海省份,以及一些早期就纳入华东政府管理的省份,那些错过了入学年龄的青年有的已经被招入军伍,有的则进了成人学校,然后学了一门技术,成为了工人,基本上已经消化掉了。
  往年,帝国招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毕竟往年入伍的人也不少,而兵额有限,自然是选了又选。
  而如今情况不同了,帝国对于报名参军的青年,只要是身体素质上差不多就召入军伍,甚至是身体素质差一些的也要。
  因为帝国今年将扩招生产兵团,那些身体素质差一些的,则招入生产兵团之中。
  这些生产兵团主要从事的生产项目,除了传统的农业,目前还加入了工业生产。即便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也都是用了最先进的技术。
  帝国在招收这些生产兵团兵员时,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让这些没有文化的青年能够在军中学到文化,并且学到有技术含量的生产技术,以便他们退伍后能有一技之长,给他们提 供晋升中产阶级的阶梯。
  这个政策主要是面对内陆地区,而沿海地区,目前入伍的都是义务兵,全是学校里出来的。
  华东各省,算下来已经各有十年的教育发展,目前适龄的兵源都是学生了。
  内陆地区的青年,就算是进了夜校,也不如入伍学习,毕竟入伍之后可以接触到来自全国各省的战友,而且可以去边疆等地区,可以让他们开拓眼界。同时军队对人的改造,并不是夜校能够相比的。
  生产兵团的建立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减轻军备负担,毕竟这些生产兵团平时的生产也是可以产生效益的,这些效益将花在生产兵团的装备、训练消耗等花费上。
  作为回报,帝国给生产兵团的士兵们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退伍后可享受更高级的创业指导。
  同时培养这些内陆的子弟兵们创业,是有助于发展内陆经济的,为此帝国还专门出台了各种内陆退伍士兵回乡创业的扶持政策。
  义务兵制度,目前只适用于沿海等地区,针对的是在校学生。而内陆地区,则暂时没有采取义务兵制度,这还需要再等几年。
  在沿海地区,义务兵制度也不是说每一个人都得参军,而是身体素质过关的才招入军中,只需服役两年。
  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已经接受过了一定程度的军事训练,在列队等方面都没问题,对基本的枪械操作上也没有什么问题,入伍后重点训练项目就是一些更深入的军事战斗技巧。
  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已经演变成了陆空一体的运动战,战争的形式已经改变为使用空军、火炮、战车进行强行突破,然后进行纵深穿插、包围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步兵已经退为次要位置,主要的战斗就是对敌人进行穿插包围后的近距离战斗。
  因此传统的练兵模式已经成为了过去,应对新时代的战争需求,士兵必须学会近距离的战斗技巧。
  这是普通士兵的任务,而职业兵种,则是装甲兵、空军驾驶员,以及炮兵部队这些首要的兵种。
  在这种战斗模式下,单兵火力变得比较重要,毕竟包围歼灭战比的就是近距离火力,但也不是说太近。
  在中日战争,以及苏俄内战中,都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冲锋枪确实有很大的作用,但有时射程不够却也是缺点。
  当前这也就是一个不是缺点的缺点,因为其他国家的火力不如中华帝国,以中华帝国的09式步枪来说,火力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步枪都要猛,而且精度也高,因此没有谁认为这是缺点。
  不过需求还是有的,军方已经有提出了相关的武器装备改进方案,那就是制造一种威力适中,射程适中,火力猛,又便于携带的步枪。
  中华帝国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一发展趋势的国家。
  帝国今年扩招生产兵团,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普通士兵。
  这些普通士兵上了战场,任务就是向前冲,然后消灭敌人,并不需要太强的技术性,但危险系数极大,因此这是最容易消耗兵力的地方,帝国既然要做战争准备,就得多培养普通士兵。
  两年时间足够培养一名合格的冲锋士兵了,退伍之后就转为后备役,等战争一到,马上对这些后备役进行动员。
  说白一些,那些后备役,实际上就是炮灰预备役。
  但战争就是如此,总得有人来当冲锋陷阵的炮灰,那些职业兵所面临的危险同样也很大,以装甲师来说,得进行正面强行突破,空军得进行空战和敌后轰炸。
  当然,如果军事技术比敌人强,那么危险性会降低很多。
  中华帝国的军事技术,此时还是领先于世界的。
  中华帝国在1921年,陆陆续续的招募了近三百万人,大多转为生产兵团,中华帝国的兵力总数,已经增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