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383部分

唯一战胜国-第383部分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东西都分给那些控股轻工业,同时华东集团靠这些东西,增加了持有的股份。
  那些合股企业,本身在掌控了大量的技术,并且大量竞争对手倒闭之后,实力就很强大,毕竟能够在这次经济萧条当中坚持下来的企业,都是实力很不错的企业,在被华东银行进行整合之后,实力就更强大了。
  再加上《第三世界联盟工业复兴法》的市场份额支持,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以高枕无忧了。
  在这种资本模式下,垄断并非是公开的说你不能进入这个行业,而是当银行几乎控制了整个国家的各个经济领域后,投资者根本就挤不进去。
  要买工厂,没人卖。
  没有底子,那只能自己建设工厂,在该行业发展初期还说能够争一争,但该行业已经发展很长时间了,一个没有经验的投资者想要从头开始办厂,几乎是不可能。同时就算是工厂建成了,还要面对一大堆的专利费什么的。
  就算这些都成不过去了,大不了利用雄厚的资本挤死该企业,同时又不给该企业放款。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制造泡沫经济,然后使泡沫经济突然破碎,绝对是死一大片的民企。不少民企就是这样被华东银行给搞死的,破产、倒闭的工厂已经上升到了十万计了。
  富者愈富,穷者愈贫,企业间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华东集团的高度垄断已经形成了,就算是轻工业领域,华东集团也掌控了大量的股份。
  而在整个国家的不动产方面,华东集团在这次经济大萧条当中,接收了很多土地、建筑,不过相比后世的那种土地公有化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
  华东集团终于是露出了獠牙。
  所谓反垄断,实际上只是一个口号,垄断才是资本的王道。
  能够与华东集团一起分一杯羹的就是华夏会的那些民族资本商人,任何统治都得有一个利益群体来共同维持。
  这些民族资本商人,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断选拔,已经组成了一批极具民族意识的民族资本商人团体。
  尽管华夏会的高级民族资本商人已经达到了两百多名,但相比整个国家来说,这依旧是极少数人。
  极少数人的垄断,和少数人垄断是不同的。
  极少数人的垄断,尽管这极少数人的钱多得花不完,但也正是如此,才不会造成社会矛盾。
  因为就算是这些人过得很好,也不会造成太广泛的影响。毕竟只有两百多人,若是几百万人,那就不同了。
  同时极少数人的掌控大部分资源,可以将资源集中使用,最大程度的避免资源的浪费。
  正因为他们是民族资本商人,一旦战争时期,必须要出钱出力,也肯出钱出力,这也是夏钧与他们分享利益的主要原因。
  因为华夏会的民族资本商人始终团结在华东集团周围,他们代表着主流商人阶级,在出次经济萧条当中,都是和政府一唱一和。
  尽管这次经济萧条,是一次国进民退的大变革。
  阎马内阁通过种种政策改革,迅速的壮大以华东集团为代表的国有资产总量,大大的确定了国有资产的垄断地位。
  同时这些政策,迅速的加强了中华帝国的战争潜力。
  同样也使萧条的经济顿时有了气色。
  ——————
  第二更到
  第一卷 第406章 疯狂建设,希特勒上台
  第406章 疯狂建设,希特勒上台
  这些政策的效果是很明显的,首先政府突然抛出了一个无比浩大的工程建设总量,遍布全国各省各地区,即有民用工程设施,也有军用工程设施。
  民用工程设施的建设也是能够加强战争潜力的,例如民用生产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原本要十个人去搞的生产,可能只需要五个人就够了,另外五个人在战争期间可以投入到战争生产当中,或者直接走上战场。
  例如防灾设施,现在投入这么多钱,就能够避免该地区遭受洪涝等灾害,那么未来这一地区的生产也就不会被打断,物质财富不会因灾害遭受损失。
  如黄河地区,中华帝国甚至是在冬季出动工程车在黄河河道作业,将河道的泥土清挖出来,同时对黄河堤坝进行了高强度的加固,使决堤、改道的可能性约等于零。
  如黄河、长江,这时候的主河道基本还是按照原本的模式流淌,中华帝国并未在主河道上建设什么水电站。
  黄河入海口和长江入海口,此时依旧保留着填海造陆运动,单以长江入海口来说,每年能够增加十万亩的土地。
  同时大量的有机物冲击到入海口地区,使入海口一带的渔场一直得以保留。
  大量的工程开工后,虽然是以工代赈,工资水平比较低,但总是有的。同时原材料制造方面,开始带动就业,随着施工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失业人群返回了工厂,再次找到了工作。
  全国上下,工资水平普遍降低了一倍。
  国民消费持续保持一种相比繁荣时期十分萎缩的状态,但相比经济萧条时期,却开始有了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大。
  但工人还是得努力干活,而这时工人也有了活干。
  政府大量建设工程,成为了这一阶段的经济支柱,一个主要的经济支柱。
  在这一时期,工人的日子其实过得还是可以的,因为这些工人普遍都有了住房,虽然很多工人欠下了放贷和车贷都还没还掉,但一般的车子和房子银行却是不收的。除非是那些破产企业老板。
  尽管工资水平降低了很多,但在还了车贷和房贷之后,衣食方面还是比较宽裕的,只是价格高一些奢侈品买不起,若是在以前繁荣时期,就算是普通工人家庭,也能偶尔买一些奢侈品。
  工资水平低,是因为经济还未恢复过来。
  对于开始恢复的经济,中华帝国六亿国民神情振奋,在舆论媒体的宣传下,中华帝国做为世界上最晚爆发经济危机的国家,却能够最早的开始复苏,这说明我们中华帝国的强大。
  这种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振奋国民的精神,扫除经济萧条时期的阴霾极有意义。
  至于什么证明中华帝国十分强大的东西,自然是假的。经济萧条和复苏,是人为可控的,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太多的问题。
  但国民就信这一套。
  中华帝国率先从经济危机中走出,确实能够极大的振奋国民的精神。
  整个国家,在1933年逐渐又恢复了蓬勃的朝气,虽然有很多行业陷入不景气的状态,但民生方面却在快速的恢复,同时整个国家再次进入一种疯狂建设状态。
  这种疯狂的建设状态,同时还表现为军工业的基础生产设备开始大规模的生产,华东集团开始疯狂的生产各种高精密机床。
  一旦到了战争期间,就能够疯狂的扩张生产线。
  各地的矿区也在建设之中,一旦到了战争期间,就能够加大开采,同时中华帝国还储备了不少军工业原料。
  国家开支在这一阶段飞速增长,不仅加大了个人所得税征收力度,而且还使劲印票子,加重了铸币税。
  若是一般的国家,根本经不起这么搞。
  但中华帝国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就算是将国民的很大一部分收入征收上来,国民依旧能够过得不错。
  之前的发展,增加了国民的承受能力。
  经济开始有了气色,但在税收加重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并未快速恢复,但在建设上,却比经济繁荣时期来得也不差。而且在增加战争潜力方面,目前的建设速度,远比经济繁荣时期要快得多。
  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是有明显效果,但要想恢复到繁荣阶段基本上是不可能。而对于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来说,那就更糟糕了。
  由于他们没有跟进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政策,没有加大政府开支。加上以工代赈政策是中华帝国施行的,中华帝国只给那些成员国国民支付较低的劳动报酬,而原材料都是从中国运过去的。
  这使得那些成员国的经济一直未能迅速好转。
  因为经济非常不景气,越来越多人跑到了工地,用劳动换取赈济。这使得成员国的经济稍稍有一些起色,但结果就是劳动力被中华帝国廉价的攫取。
  同时中华帝国在那些成员国境内大量建设工程,这些工程未来可都是要收费的。
  道路、电站、水库,可以收取路费、电费、水费,虽然看上去钱不多,但却是源源不断,人们生活中根本离不开这些东西。
  同时还有电话线路等基础设施,可以收取电话费、月租费、电视信号月租费等等。
  利用这些基础设施,中华帝国还发展起了华东快递公司,这些快递公司在运货当中可以获得价格优惠,几乎没有什么同行业的企业能够竞争的,华东快递公司的业务已经是跨国运营了,整个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都有该公司的业务。
  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剥削,加上又是很大程度上是垄断经营,因此剥削起来很是顺手,当数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就引起质变了。
  第三世界联盟高级成员国近2。5亿人,在以工代赈施行六个月后,已经有近4000万人加入了工地施工,比中华帝国还要多。
  中华帝国加入以工代赈的群体只有3000多万,尽管失业人口达到了1亿,但这些失业人口并非都是穷光蛋,中华帝国本身是有发展的,民众是有储备的。加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带动了就业,很多失业人口都重新找到了工作,因此不用去工地。
  因为经济开始恢复了,工地的劳动价格也开始上涨,以工代赈用不了多久就会从中华帝国消失,转而是正常的工资。
  通过这次经济萧条,中华帝国加强了在第三世界联盟各成员国内部的市场垄断,同时也将各成员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了起来,更是将本国的基础设施彻底的进行完善,第三世界联盟的基础得到了很长足的发展,为日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中华帝国开始恢复,美国也等不住了。
  美国民众看到中华帝国的经济开始恢复,也强烈呼吁美国政府跟进,美国总统大选当中,胡佛失去了民意支持,结果惨败。
  罗斯福于1933年上台,上台后迅速跟进中华帝国所采取的经济改革政策,同样是以工代赈、贬值纸币、推出《工业复兴法》。
  这些改革出奇的顺利,因为中华帝国已经先一步进行了,美国民众看都了效果,因此反对声音很小。
  美国经济也开始恢复,美国也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各种工程。
  但相比中华帝国的速度,美国的建设速度显然不怎么样,工程建设总量根本就是一个天一个地。
  美国的人口和中国的人口差距摆在那里,中华帝国的生产力又不比美国落后,资源也不比美国少,有什么理由不远远赶超美国?
  由于中华帝国有先进的生产力,加上良好的教育体系,只是二十多年,就造就了一个超级大国。
  一个无法被超越的奇迹
  美国已经被中华帝国远远甩开了,就算是加上英法德,经济总量依旧比中华帝国的经济总量少上一些。
  但中华帝国还有一堆的小弟,就算不算入这些小弟,只算入南洋共和国和果敢郡国,经济总量就超越了美英法德四国。
  日本、苏联的经济、工业实力也有一些,不过再算上中华帝国的那些小弟,世界两大联盟的实力看上去还是差不多的。
  但战争潜力方面,中华帝国已经将以美国为首的联盟甩到了身后。
  而且美国为首的联盟已经出问题了,小胡子希特勒在1933年,在选举中连连获胜,他所代表的党派已经赢得了33的选票。
  经济危机的到来,让德国人开始支持擅长演说的小胡子。
  小胡子的演讲极具煽动力,几乎除了犹太人之外,其他的群体都能在他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中获得一些利益。
  德国工人开始指望小胡子能够兑现诺言,因此支持小胡子。
  魏玛政府已经开始走向死亡了。
  魏玛政府是亲美政府,因此在魏玛政府时期,德国是美国一边的,美国从未想过德国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但小胡子的上台,魏玛政府的气数也就快尽了。
  不过希特勒上台后,还有各种阻碍,德国魏玛政府时期的宪法是很难**的,同时兴登堡并不是很支持希特勒。
  希特勒在与其他党派对抗中,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
  德皇虽然退位了,但在德国还是有很大权威的,随着德皇的支持,希特勒迅速取得了立法权。
  而立法权拿到手中之后,希特勒就走上了合法的**道路。
  ——————
  第三更到
  没了……
  第一卷 第407章 日内瓦裁军会议
  第407章 日内瓦裁军会议
  美国经济危机,德国自然是一个宰杀对象,美国利用帮助德国还赔款的条件,资本大规模进入德国,德国在战后完全就是一头美国的奶牛。
  希特勒走向**,则意味着德国将摆脱美国的控制。
  德国要想强大,首先就必须摆脱美国的债务,同时停止支付赔款,同时小胡子希特勒对于法国有着强烈的政府欲望。
  他要称霸欧洲,并扩张出足够的民族生存空间。
  他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开拓德国的生存空间被视为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但让希特勒此时感觉很郁闷的是,波兰已经加入了第三世界联盟,德国向西扩张的道路直接被波兰堵死了。
  然而越过波兰,就是苏联和俄国,俄国也属于第三世界联盟,而且是比波兰还要重要的第三世界成员国。
  以此时弱小的德国,要和常设兵力在八百多万的第三世界联盟作战,简直就是个笑话,此时德国的军队才十万而已。双方兵力差距是八十多倍。
  德国和第三世界联盟抗衡是没有好结果的,希特勒已经明确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觉得德国应该与第三世界联盟保持一定的友好关系,然后取得欧洲霸权,向非洲、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扩张。
  然后再伺机选择是加入第三世界联盟,还是与美国联合,只看谁能够给德国更多的好处,德国就和谁联合,对于德国的军事实力,希特勒是有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