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唯一战胜国 >

第385部分

唯一战胜国-第385部分

小说: 唯一战胜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亚元的贬值,让中华帝国的出口业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一直比美国来得繁荣,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一直稳压美国一头。
  此时国际贸易市场陷入冰点,中华帝国根本不考虑什么出口问题了,亚联储也开始疯狂的印票子,开始进入全面发力阶段。
  亚元的贬值情况逐渐削减,向与虚高的美元的程度进发,让汇率真正保持在2:1的程度。
  当美元和亚元的汇率与购买力真正程度的持平,那么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将会继续拉大到一个十分恐怖的程度。
  届时,中华帝国的国民年生产总值,最少都会翻到美国的国民年生产总值的四倍,甚至还有许多增长的可能。
  只要有资源,人口多并非是坏事。
  中华帝国对于资源的抢占是非常有意识的,人口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源不够,但资源够了,生产力上去了,人口就等于是国力。
  中华帝国此时有比美国多四倍的人口,相当于国力将比美国强四倍。
  同时中华帝国未放松对朝鲜、交趾两国的劳动力利用,这两个国家作为中华帝国绝对支配的郡国,政策所以揉圆搓扁。中华帝国给朝鲜和交趾两国同样先进的生产力,但却给两国人民非常低的劳动报酬,基本上就是当牛当马来用。两国的人口加起来,此时已经上亿人了。
  这个年代的人,生殖能力是非常强的。
  因为这个时代,美国的杀精玉米、毒疫苗之类的东西还未出现,尽管美国在相关研究上已经进行了近三十年了。
  后世的日本人口为什么一直上不去?日本人绞尽脑汁的想要增长人口就是搞不上去,国内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发育都是不成熟状态,有人归结为日本人太yin乱,实际上这个解释不太靠谱,真正的原因就是美国暗中做做的手脚。
  美国之所以要限制地球人口增长,总的来说还是两个字——资源
  美国把视自己为地球的主人,在他们看来,地球的资源也就只有他们自身才有资格享用,那些低劣的有色人种是没有资格的。
  美国那么积极的对付中国,一是人们所看不到的高度的因素,二就是资源问题。
  交趾和朝鲜的人口都在快速的增长着,中华帝国与这两个国家逐渐开始进行生产分工。
  一些劳动力产值低下的轻工业,全部都丢给朝鲜和交趾,尽管看上去中华帝国的就业受到了影响,但实际上并非是如此的。
  就业也就是那么一回事,政府想多就能多。就如同这次经济恢复,中华帝国靠印票子和征税,不断建设工程,同时加大军费支出,也就把经济拉上去,就业岗位直接就上去了。
  交趾和朝鲜两国的人民没有好的福利,虽然生产力也如同很高,但从事的主要是利润低的轻工业,而且这些工厂还都是中国资本开的,而两国的不动产什么的大多又被中华帝国所掌控,基础设施也全是中华帝国的,加上两国政府在中华帝国面前没有发言权,而中华帝国又让他们欠下了大笔的债务,直接出口一些重工业产品,就把利润压榨回来。
  在多重的压榨手段下,交趾和朝鲜的民生也就保持基本的状态,饿不死,房子也有得住,但想要买那些奢侈品什么的,那就不可能了。
  两国就是牛马,脏的累的,利润低的东西全在两国进行生产,可能在交趾生产的半成品价格只要一元,运到中华帝国随便处理一下,成品价格就到了上百元。
  两国的人民永远都有活干,但民生也就只能发展到一定程度,但为了起到一个模范作用,也会比贫困国家的人民生活宽裕很多,但也宽裕不到哪里去。
  因为交趾和朝鲜剥削得顺手,因此交趾和朝鲜所获得的机遇也就更多,中华帝国会将更多的东西放到两国去,因此发展起来,远比暹罗、拉希德阿拉伯、波兰等国要快速。
  其他的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也在中华帝国的剥削范围之内,但并未达到交趾和朝鲜那样顺手的程度。
  像其他的第三世界联盟成员国,中华帝国首先采取资本掠夺手段,在其国内进行高度的垄断,从而源源不断的进行剥削。第二就是靠给这些国家出口军事武器以及高端工业产品、设备、奢侈品等等,随便卖一件就利润超高,就把他们给盘剥了。
  因此对于这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中华帝国也是有投入的,把蛋糕做大了,不仅能够盘剥更多的利润,最主要的是,未来要面临一场残酷前所未有的大战,因此让这些成员国发展起来,能够增强联盟整体的战争潜力。
  发展经济,实际上也就是那么回事,只看肯不肯消耗资源让他们去发展,只要肯消耗资源,就能够使某国从一个赤贫国家发展成富裕国家。
  人都是差不多的,只要组织好了,每个人都干活了,那么经济自然也就上去了。
  这些成员国的人口相比中华帝国来说少了很多,目前人口也就是2。5亿左右,中华帝国完全舍得这些资源让他们发展,反正战争打赢了,就能拥有全球的资源,弄点资源给这些成员国当发展,让他们起到一个带头模范作用是很不错的。
  因此中华帝国在1934年开始,也着手恢复第三世界成员国的经济,让这些成员国也加入到疯狂建设的行列当中去,以充分发挥劳动力价值,增加联盟整体的战争潜力。
  中华帝国甚至从朝鲜、交趾两国招募了不少青壮劳动力来到中华帝国的工地当苦力,以加大工程建设规模。
  交趾和朝鲜受中国辐射较大,因此两国也形成了古代中国差不多的农业制度,人民也比较吃苦耐劳。
  而暹罗人就差得多了,中华帝国基本上就让暹罗人在自己国内建设就好了。
  俄国的国土面积较大,人口又少,建设速度比较慢。
  因此中华帝国也从朝鲜抽调了不少工人前往俄国建设,至于交趾就算了,交趾位于热带,工人到了俄国不适应寒冷气候。
  所以朝鲜工人多去俄国,交趾工人则到中华帝国。
  两国工人做牛做马的不断干,但却干得心甘情愿,因为有对他们来说很高的酬劳。
  生产力发展到这个时代,完全有能力支撑这样大规模的不计成本的工程建设。
  共产主义虽然看上去人人也都在努力的干,但生产力方面不如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技术革新上有问题,因为那种制度在生产组织上有问题,生产力进步较慢,因此实际上是比不上当前中华帝国这种建设模式的。
  而此时的中华帝国在人口分布上开始发生了第二次大变革。
  第一次人口分布变革是在华东政府时期以及帝国成立初期,人口开始向沿海地区流动,使得人口分布十分畸形。
  而这次变革,则是人口开始向内陆等地区回流,并且向西部、北部等人口稀少地区大规模流动。
  因为这次中华帝国的主要建设区域不在沿海省份,工人待在沿海省份找依旧找不到工作。
  再则因为市场经济持续的不景气,出口业又受到重创,沿海经济受到较大程度的打击,沿海地区已经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了,随着帝国建设重心的转移,工人也随之转移工作阵地。
  这次的疯狂建设,将彻底扭转内陆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畸形状态。
  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已经差不多到了建无可建的地步,只有内陆地区还存在大规模的建设项目。
  帝国将在未来几年里,将内陆等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和沿海差不多的程度,而人口也将不再是畸形的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这大大增加了生存空间,或者说是更充分的利用生存空间。
  人太多挤在一起,自然就出矛盾了,什么房子不够用了什么的,交通太拥堵什么的。而内陆地区人口少了,有生存空间却经济上不去,和沿海又闹矛盾。
  这就是畸形的后果。
  这次疯狂建设,将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
  内陆的基础设施上去了,工厂多了,人口多了,经济也就上去了。同时沿海的人太挤的问题也消除了,内陆和沿海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消除了。
  当内陆和沿海都发展到看上去建无可建的程度时,那时候就可以深入挖掘建设项目,例如城市清洁,把城市打扫得一尘不染,以及城市绿化,把城市绿化得无比美丽,多多挖掘这样的细节,以为国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优化生活环境。
  除了深入挖掘小细节,还可以搞新的大工程,例如高速公路、高铁。
  这些搞完了,还可以搞更大的工程,绿化沙漠、改造黄土高原、改造黄河、大规模的南水北调……
  美国之所以那么发达,让人感觉发达到不可思议的一些东西,就是这么搞起来的。
  提高生产力,革新生产技术,同时进行高度垄断以普及优势生产技术,是这种模式的先决条件。
  生产力越高,可以把人力投入到那些没有回报性的建设的力量也就越大。
  此时中华帝国并不急着发动战争,因为发展得越久,中国就越有利。
  因为中国的生产力是比美国还要强大的,光是农业上来说,生产力就比美国强大十倍以上。
  工业方面中华帝国毕竟是一个直接跳到第二次工业**的国家,技术革新比美国还要来得彻底,同时在工业技术上,在夏钧的不断购买新技术的情况下,以及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科研,工业生产力已经超越美国了。
  而且随着发展,夏钧还会兑换更多的先进技术,同时中国在生产力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已经高于美国近三倍,加上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核弹出现之前,搞定美国就可以了。越往发动全面战争,中国就能够把美国甩得越远,总体实力将对美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说到核弹,夏钧实际上在十五年前,就启动了原子弹工程,此时该研究项目已经很明朗了,用不了多久就能够成功了。
  十几年下来,中华帝国研究出了大量的军用技术,储备非常的充足。
  而这次国家开始疯狂的搞建设,这军事技术研究的规模再次扩大,人力、物力供应充足。
  因为经济强大,所以中华帝国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挥霍,而人民依旧是能够承受得住的。
  后世的美国就是和苏联比了一个什么‘星球大战’计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yin*苏联跟进,苏联显然没有那么雄厚的家底去搞,结果就出问题了。
  中华帝国此时在很多研究方面都是秘密进行,多数重点研究项目都设计在西部戈壁滩上,方圆数十公里里不允许生人靠近。
  ……
  1935年,中华帝国在海军的卫青号以及岳飞号正式下水,中华帝国算是拥有了三艘超级战列舰。
  英美日三国在海军建设方面此时不留余力,疯狂跟进。
  在世人都不知晓的情况下,1935年3月,西北一处荒凉的戈壁滩上,传来‘轰’的一声巨响,一朵蘑菇云高高升起。
  一颗超级炸弹爆炸了
  这一年,皇汉六年
  中华帝国成功试爆了一颗小型原子弹。
  那一刻,将被永久记录
  夏钧在爆炸远处的观察基地中看着那朵蘑菇云,他知道,未来的那场战争,中华帝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十六年的研究,不断的技术攻关之后,第一颗原子弹终于是成功了,原子弹研究所内一片欢腾。
  然而接下来的研究还有很多,如何把原子弹造得更大,如何把制造成本降低下来,这些都是要研究的。
  不过相比之下,后续的研究将简单得多。
  另外原子弹研制出来了,得能够投放才行。
  鲲鹏Ⅰ的航程达到5000公里,投放原子弹到日本、苏联很容易,但要把原子弹投放到美国只能说是勉强,阿拉斯加并没有什么太有价值的目标。
  不过配合空中加油机的话,鲲鹏Ⅰ最高记录是非了一万公里,从北极航线出发,轰炸到美国是绰绰有余了。
  ——————
  第二更到
  第一卷 第409章 军事装备更新
  第409章 军事装备更新
  1935年,希特勒在取得了合法**权之后,兴登堡在这一年也挂了,这让希特勒失去了最后的阻碍。
  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公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将德国陆军从十万扩充到了三十万。
  英法两国的反应十分敏感,纷纷反对德国的行为。
  不过这一时期的美国却是对德国的态度暧昧,因为小胡子希特勒和美国走得很近,美国许诺德国,只要与美国保持共同战线对付第三世界联盟,美国允许德国一定程度的扩张行为。
  美国不反对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是因为德国边上就是已经加入了第三世界联盟的波兰,德国如果也倒向第三世界联盟,那么欧洲也就完蛋了,非洲也就不复保留,届时美国将彻底陷入第三世界联盟的包围之中。
  让德国的军事力量一直空虚也不是个办法,只有让德国强壮起来,才能为美国抵御第三世界联盟的扩张。
  美国的态度很快也被英国所认同,美国和英国都想祸水东引,让德国去对付第三世界联盟。
  希特勒也表现出了一些仇华情绪,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中德之间却保持着很频繁的政治联系。
  同时中华帝国还在给德国偷偷输入一些军用技术,甚至是把13式战车的图纸都给了德国人。
  希特勒的仇华情绪自然是装出来的,为了取得美国的支持而已,希特勒未来必然要回过头去对付法国,而这又是美国所不允许的。
  但夏钧也知道,中德在未来极有可能是要打上一场的。
  此时希特勒的仇华情绪,未必不会变成真的。
  但为了挑起白种人世界的战争,夏钧目前还是支持德国的。
  ……
  1936年,中华帝国的经济恢复到了年6500亿亚于,虽然相差繁荣时期还要少1000亿亚元,但创造的东西实际上却是更多。
  到了这一年,中华帝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开始呈现出较为平均的状态,沿海居民总量开始下降。
  中部、西部、北部、西南部、西北部的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其中以中部和西南部的发展速度最快。
  如四川在1936年,经济发展已经不比沿海省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