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天烽 >

第62部分

天烽-第62部分

小说: 天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年的最后一个月。

    顶着北风、踏着及膝积雪,荀彧用了四十多天几乎走遍了玄菟、辽西二郡,相当精准的掌握了二郡的人口分布、年龄组成,同时右北平赵胜也完成了普查,人口数据送至荀彧处。

    高顺组织三郡郡兵进行第一轮筛选,挑出合格者四千余人。随后借助十余次剿匪行动将合格者中那些兵痞、怯战、临阵脱逃、抗令不遵、欺压百姓和与敌相通者统统剔除移送郡府,无论他们是什么人的亲属、有什么背景。

    有了这许多人倾心相助,高勇感谢上天同时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未来的设计之中。

    对于看过许多史书了解各种政治制度优劣的高勇,深知社会生产关系要和生产力相适应的基本原则。超前的社会生产关系不但不能让社会进步,反而会导致生产力的倒退。东汉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由于儒家重农抑商的思想,商业发展极其缓慢。然而,历史证明,工商业的大发展是促进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为了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革,高勇决定做一次豪赌:打破社会陈规,集中力量先行发展工商业!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高勇曾认为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两院制是相当优秀的国家体制,当然也有其弊端。因为联邦制度虽然照顾到了各州的情况,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及自我修正能力,但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的时代,联邦制有可能成为国家分裂战乱的根源,特别是有着极强地域色彩的中国。

    至于君主立宪制,高勇则很难决断,毕竟东汉皇权思想经过数百年发展仍处在上升期,如果实行了君主立宪制,搞不好碰上一个厉害的皇帝三下两下把军权收回……到时候又回到封建统治的老路……看看现在的小日本,不就有些人在嚷嚷要求小日本的那个所谓的天皇重新执掌国政吗!

    至于其它的共和、联盟等等都各有优缺点。

    综合考虑各种情况,高勇最后决定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一套具有集权特征又能兼顾地域自治且拥有足够的自我矫正、修复、改进的社会制度。初步构想是:中央政府采用集权式的行政系统,辅以国会或议院制衡,立法、执法各自独立,军事系统归国家元首指挥,但是重大军事行动要经过国会或议院审批通过方准执行,且每年的军费预算、征兵、换防、军官晋升任免亦要报国会或议院审批。

    州府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负责巡查、督促、监督等职责,作为中央的代表常驻地方。自郡以下主要官员均由选举产生,但要经过背景审核上报州府备案获得许可后方可参选。郡以下享有一定程度的经济、法律自治权,但一切都要上报州府获得许可后才准执行。当然,这还仅是设想,具体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改进完善。

    光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高勇修得正果,一整套完整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发展规划设计成型,共为六个部分:1。土地改革;2。初级工业;3。实行临时管制,试行新政;4。发展商业,逐步建立完善的商业网络;5。推行新军制,建立新军。6。推行普及教育政策。

    十六日,三郡核心官员聚集于玄菟郡府上报人口普查及郡兵整训的最新情况。

    荀彧首先将数据呈上:“禀告主公,至十二月十日止,三郡人口共146396口,22085户。右北平郡,4城,8370户,63475口;辽西郡,9城,6621户,39758口;玄菟郡,4城,7094户,43163口。其中,根据主公要求按照年龄细分:十五岁以下23256口,十五岁至四十五岁85562口,四十五岁以上37578口。”

    高顺继其后禀告:“三郡共有兵卒七千五百人,首轮筛选挑出合格者四千二百人,而后经过实战检验剔除怯战、通敌、违令、兵痞等约七百人。主力郡兵三千五百人分驻各郡城,其余四千余人分驻各边境城池。”

    高勇起身施礼感激道:“诸公辛苦。如此一来,两件大事得以解决,为今后铺平道路。三千五百郡兵加紧训练,达到能随时出战的要求。”稍顿,拿起身边十几本小册子交给分坐左右首位的沮授和高顺。“诸公传阅,这是明年初的工作重点。这是手抄本,字写得差了一些,不过都是勇亲笔书写。”

    众人拿到后细看,册子上写着:《三郡农业及工商业初步发展实施细则》,字确实比较烂,而且还是横排书写,读起来相当别扭。

    这是高勇综合历朝历代的治政得失,精心设计分阶段实施战略改革方案的头两步。

    第一步,土地改革。在中国引起朝代更替的最根本原因即是土地兼并,大量的土地兼并造成广大农民无地可种,只好成为大地主的佃农。大地主在各朝代都或多或少拥有少纳税或者不纳税的特权,而封建朝代官府的税收中农业占据着主体地位,农税的减少直接导致官府入不敷出,为了维持政权不得不加重赋税,加重了赋税又引发了更多的自由农(有自己的土地,仅够生活)成为佃农,土地加速向地主豪强集中,并最终引发了农民暴动朝代更替。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高勇借鉴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策略:土地改革!当然这些都写在其他的地方,发给众人的册子仅写着实施办法。

    首先,于农耕前彻底清查三郡所有土地状况,登记造册并画出三郡土地分布图,分为农业耕地、城镇用地、林地、水源地、沼泽地、山地等数类,务求严谨细致。因为历来土地清查工作都会受到各种阻力,尤其是握有大量土地的世族豪强。此次,为防不测,暂时先不动他们,而是将重点放在荒地、无主地上面。由郡府出钱雇佣民夫将靠近河边利于开渠灌溉适合耕种的土地清理出来,不过对于水源地、林地等要给予保护。

    其次,按照每户五十亩的标准,将土地划拨给农户使用,并签署协议书,土地所有权归郡府,农户仅拥有使用权,协议每签一次时效五十年,到期时双方无异议便可自行延长五十年。土地可由子嗣或指定人继承。若无人继承,待协议人故去后土地收归郡府。此外,规定首年税率为30税一,次年为40税一,从第三年起每年均为50税一。不过,郡府拥有根据环境临时加征农税的权利,当然要取得相关机构的批准。而作为无偿使用土地的代价,农户需在五十亩土地内栽种一定数量的树木,当郡府需要征用该土地时,可用另外五十亩土地交换,在赔付相应的搬迁补偿后,农户必须无条件服从。

    再次,借助划分土地的时机,将郡内百姓重新集中安置,以城池为中心辐散,或沿河流呈条形分布。

    阅读到此处,荀彧十分不解,问道“主公,如此实行,虽然农业得到恢复,农民逐渐富足,但是郡府少了这一大块税收该如何运作?难道仅靠商人缴税吗?况且现在三郡商税仅占税入的一成,少了农税郡府绝难维持!还请主公三思。”

    高勇解释道:“这一点荀公不必担心,税收吗……勇自有办法。至于那些农户,则是勇有意使其富足。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乐!农户有了余钱会购买衣服、鞋帽及一应家居用品,这些皆是商人所卖,商人因此而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要缴税。换句话说农民依然要向郡府缴税,只不过以前他们是被迫的,以后他们是自愿的。呵呵!这点与减免苛捐杂税是一样的。”

    第二步,建立基础手工业。高勇要求三郡利用各种资源尽量多的招收幽、冀、并三州的木匠、铁匠、泥瓦匠、烧陶匠等等手工艺人,以许诺郡府给予安家费和优厚报酬为条件,将他们招至玄菟郡,具体工作待计划实施之后再详细布置。

    此外,高勇特别嘱咐赵胜打探巨匠郑浑的情况,“得知其下落后派人告诉他想知道如何提高炼铁炉温的方法就立刻赶到幽州玄菟。如果他不愿意……把他绑来也行!到时候我自会解释。”

    赵胜点头应诺,心道:“主公够狠!不愿意来就给绑来,还好当初我主动投靠,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众人各自离开安排工作。此时已近晌午,高勇来到后院,几名老木匠早已等候多时,却仍未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得知太守相请后,几人担惊受怕了好一阵,虽然新太守口碑好,可是当官的谁又说得准……

    推门而入,高勇首先开口道:“年前把几位乡亲找来多有唐突,如有怨言还请乡亲海涵!”言罢抱拳施礼。

    几位木匠吓了一跳,大半辈子了不曾见过一位这样的官员,更何况眼前的是一郡的太守。“扑通”、“扑通”几人相继跪倒不停叩头:“太守相请是草民的荣耀,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来的怨言?”

    高勇笑着将几位扶起,“刚刚在前堂商讨政务耽搁些时间,不知不觉已近晌午,老几位看样子出门时肯定没吃饭。如不嫌弃,午饭便在这里解决,我请客。”说完不等几人拒绝便直接让王信准备。感动得几人热泪盈眶,不知说何是好。

    高勇示意几人坐下,自己由内屋取出十余张图纸交给他们,说道:“这些图上所画的器械是郡府近期内要用的,几位是郡内技艺最娴熟的木匠,看看能否按图造出。”这些是高勇凭记忆画出的早期纺纱机及织布机的图纸。

    几人拿着图反复细看,或眉头紧皱,或神色凝重。这时,王信带人将准备好的午饭送来。高勇把手一摆:“先吃饭,然后再慢慢研究。”

    几人恭敬的将图纸放在案边。午饭陆续端上,食物虽然简单却仍有荤菜,主食是两张烙饼。看到如此午饭,老木匠们再次流泪,这是一郡太守请的,说出去肯定让邻居们羡慕死!几人边吃边看,目光不离图纸。虽然饭食是他们许多年来吃的最丰盛的,却仍挡不住他们看懂图纸报答太守的殷切心情。

    突然,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人面露喜色,将手中碗筷放置一边,拿起图纸详细察看。

    高勇见状急忙问道:“老几位,这个能造出来吗?”

    那位老人猛然抬头,兴奋道:“高太守,草民年轻时到过扬州,在那里曾做过织布机,刚才想起此事,只觉得图中所画和那织布机有几分相似,却又精巧复杂许多。”

    高勇兴奋道:“如此说来可以造出?”

    老人点头道:“凭经验应该不难,不过可能需要些时间。”

    高勇喜道:“能造出就好。这些设计图你们饭后拿回去,尽快做出来样机。郡内其余木匠随你调用。不过,图纸还有将来你们造好的东西,谁都不准向外人说,如果被郡府知道……”

    几人同道:“草民一定替太守保守秘密!死也不说。”

第二卷 立足东北 第八章 效法强秦(中)

    十二月十八日,右北平送来消息,蓟县的造纸、印刷设备均秘密运至郡城开工生产,幽州商贾亦逐渐向无终聚集,张倩儿、张辽、郭嘉及苏雪莲将会在年底前赶至玄菟。赵胜此前来时带来大量钱财,郡府亦由此得以展开多项工作。

    在众人忙于安排明年工作的时候,高勇着重调查城内的陶器铺,了解当时的制陶工艺。因为仅凭造纸和印刷两种行业创造的利润很难同时支撑三郡建设,即便是全力支持一郡建设亦捉襟见肘。故此必须再开财源,考虑当时的环境以及发展条件,符合低投入高产出的只能是吸引富家大族眼光的奢侈品,其中又以中国自古以来闻名世界的陶瓷为首选。

    东汉的制陶工艺比之前朝代有很大提高,为唐代以后陶瓷工艺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当然,此时的技艺与高勇在以前的时代所见所闻所学相差甚远。于是,在东汉基础上提高陶瓷工艺造出精美瓷器即是短时间内大量增加收入的捷径。

    在与自己的记忆相印证之后,高勇详细写出烧制精美优质陶瓷的条件、原料等,还有几种在电视中见过的加工技艺。(唐三彩,是盛于唐代的一种带有多种釉色的彩色陶器的通称。它的釉色有绿、蓝、黄、白、赭、褐等多种,而一般以黄、绿、赭为主,所以称为唐三彩。)

    基本资料备齐后,高勇将玄菟郡内经验丰富的制陶匠召集在一起,于城外山中选址,此地拥有相当储量的石灰石和粘土,开采容易运输方便,且便于保密。做好几个烧窑后初步设想的小规模烧瓷基地正式完工,开始瓷器的试制。同时另抽调一批陶匠开始研究烧砖和水泥,在高勇讲解了现代烧砖法以及水泥制法(主要是石灰石、粘土及其他相关物质在高温下煅烧)及其所需原料之后,就让他们自己试验去了。

    之后,高勇立刻带人直奔东北方向的高显(即今铁岭附近)寻找铁矿石。这里的铁矿石矿层浅易于挖掘,且矿脉绵长是上佳的铁矿石基地,尽管富矿储量少,但早期应用足矣。

    秦风仍在严密监视山贼动静,得知高勇到达高显后连夜赶回拜见。高勇详细了解情况后,对其一番嘉奖并指示他继续监视山贼,同时抽调郡兵入山寻找矿石。秦风很是奇(网…提供下载…)怪:天寒地冻的找什么矿石?没有多想,自己亲自带人入山搜寻。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天内即有数处发现矿石。高勇一一查验,用上学时学习的分辨铁矿石品质的方法分出等级,对于埋藏较浅的优质铁矿石矿层详细做好标记,等待日后开工挖掘。

    铁矿石事毕,高勇马不停蹄南下,在玄菟郡的偏东部(今抚顺附近,有巨大的优质煤矿,而且煤层埋藏浅,适宜露天开采)找到了丰富的煤矿资源。这次寻矿工作相对容易,当地百姓早有使用这种黑亮石块的纪录,但是量不大,且由于交通、通讯原因并不被外人知晓。

    按照当地老人的指引,高勇在一片树林中找到了几块黑石。老人说道:“禀告太守,这便是能烧的黑石,树林里还有许多,不知由哪里生成。每到冬天,村民常常拾捡回家取暖。”

    高勇掂量着煤块笑道:“向下挖,下面一定还有更多!”

    老人奇(网…提供下载…)怪:“这个乡亲们也试过,挖了几尺深也不见,兴许这黑石可遇不可求。”

    高勇将煤块往地上一砸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