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强秦(晶晶亮) >

第240部分

强秦(晶晶亮)-第240部分

小说: 强秦(晶晶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百四十三章 罢黜李政

西征诏令,就如一道霹雳闪电,划破新秦安逸的夜空。

燕王韩信首先响应。幽燕之地,尽管地处东北,但因接壤着匈奴、东胡诸部,天然牧场哺育的高头健马,给予韩信训练骑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军人总是血性的。

尤其是那些刚刚入伍不久的新卒,五年来,他们聆听着先辈们在统一之战中的丰功伟绩,渴望着自己也能投身于神武大帝的旗帜下,现在,李原终于发出了诏令,他们怎么不群情振奋。

在韩信榜样的示范下,各部秦军中的少壮派将领纷纷上书,其中更不乏激动的年轻将校以衣襟战甲为帛,以己身之血为墨,以破指为笔,慷慨激昂陈言,请求参加征西大军,就算为一小卒也无怨无悔。

秦军诸将之中,年老者、心老者,自不必多叙,不过,总体而言,依旧渴望再立功勋者,还是占了大多数,这要归功于李原十余年的循循善诱,理想、信念、荣誉和永不满足的豪情壮志,这些虚幻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在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改变什么,但潜移默化之下,在人心的最深处,其影响力非同小可。

李仲翔、骆甲、曹信、季心、桓楚甚至于远在岭南的冯宣,都纷纷表示,愿意继续在神武大帝、不败君王李原的麾下征战——。

秦新历七年,三月。

李原在长安石林祭祀阵亡将卒之时。当着众文武百官、当着来自各地的使者,正式的发出了向西扩张的讯号。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东有大秦,如日方升,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在禁卫军雄壮悲凉的战歌声中,李原全身黑色的制式战甲,两块简单的木板高挽在发髻上。这样的穿着打扮站在人群之中,粗看上去就和周围的将士没有什么两样,当然,如果仔细打量的话,还是能从个人的气度上,找寻到帝王的威赫气息。

“诸君——安静!”负责维持现场的禁卫军将校一迭声的叫喝。

“大秦承平日久,你们还记得手中的剑是用来做什么的吗?胸膛中还保留着那一腔热血吗?如果记得。那就跟着本王,一起向西——!”李原声音低沉浑厚,凌厉的目光扫过四周黑压压的人群,这一刻,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那些解释的话。已经在诏令中讲述的清楚,今天,当着地下军团诸多亡灵的面,李原言简意骇,直抒胸意。

“向西。向西!”

“大秦,大秦无敌!”秦军将士呼喝之声一浪高过一浪。久久不息。年轻人总是很容易冲动,又何况,李原的功绩和身份摆在那里,与将士一般的简易打扮,更拉近了他与普通士兵之间的距离。

大秦的战争机器隆隆启动。

在鼓舞将卒的士气的同时,李原也加紧了对朝廷内政事务的控制,一系列官员调整任免的诏令下达,有些中低级官员在短短的十余天内平步青云,从地方郡县踏入中枢,另有一些官员则从高位上跌落下来,直接被罢免回家养老去了。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的人是长史李政。

三月二十日。

先父李斯生诞之日。

李原在永安宫中设下家宴,宴请李政一家。李斯一脉,在经历了胡亥大屠杀之后,存活下来的,就只有李政、李原两人。

或许是因为平素的沟通不够,或许是由于年少之时的经历不同,又或许是因为李原的思想超过了这个时代,李政在与李原这个便宜三弟交谈时,往往自卑得紧,他迫切的渴望证明自己,但却又匆匆的步入到了歧途之中。六年前是如此,这一次也不例外。

秦国以法治国。

其它学说,在李原的强力压制下,基本上没有成为主导的机会。在李原势力崛起的过程中,以商山四皓为首儒学势力曾经纠集了数千的儒生拦路告状,试图改变儒学不受重用的境况,但却遭到了李原的无情镇压。

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儒学中坚痛定思痛,终于改变了以硬碰硬的想法,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来渗透进秦国的中枢之中。

这一次,儒生势力依旧将目标放在了长史李政身上,而突破口则是李政新纳的如夫人。

在家宴之中,李政的这一位新夫人表现的很是低调,细说起来,这位年不过二十的新妇其实是李政的第三任夫人了。李政的原配,本来也是秦国的宗室,不过,在廷狱之难后,身体亏损早早的去世,随后,李政纳的新妇又是宗室陈棣的女儿,在那场关系着宗室命运的变局之中,陈棣一系被连根拔起,李政为自保计,自然不可能再在身边留一个隐患。

有了这二次教训,李政的第三次婚姻很慎重。当然,身为秦国长史,李政的身份摆在那里,年纪又不过四十上下,正是一个男人最为成熟的黄金年龄,他的择偶标准不会降低多少,尤其是对女子的年龄和面貌这两块上。

最终,来自家乡上蔡的同宗李姓大族在这场婚姻争夺战中笑到了最后,秦国对于同宗之间的联姻并不象后世那样严苟,只要血亲不是三代之内,这种宗族内部的紧密结合更让人觉得放心。

然而,李政千算万算,却忽略了一点。这位李夫人并不是目不识丁的愚妇,相反,她曾经师从儒学大师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在她的潜移默化影响下,李政的政见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每一个利益集团的背后,都有其代言人。李政不仅仅是秦国朝廷的第二号人物,而且还是法家学说的代理人。大秦长安书院的名誉院长,如果有他在朝中为儒生们撑腰。那孔门的这些后辈学子们日子就要好过的多。

长安书院。

是由秦国朝廷举办的公学。创建于新历三年,迄今已有四年时间,不仅仅在长安,在三十六郡的其他郡治所在,它的分院也遍布极广。它的存在,也为秦国各级衙门各个岗位提供了后备的年轻人才储备。

书院之中,不仅有管仲、子产、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法家著作学说,不仅有《韩非子》《始皇对李丞相语录》等秦国体制之本的著作。更有儒、墨、纵横、道等春秋时盛行的流派。这些年来,随着接触儒生、博士、纵横家的增多,李政个人的政治主张也随之转变。

儒家之精要,在于感化,在于相信人性本善,这与李原现在倡导的先下手为强做法相互矛盾,而李政在学院众儒生的推举下。脑子一热即陈书上言,请求李原以大秦苍生安宁为念,放弃率军征西的想法。

在朝堂之上,李政坚持己见,并纠集了一批博士、御史为后援。除了儒生的影响外,李政同时也认为。李秦的江山,还不稳固,李烨还未成年,当不起皇储的责任,所以。秦国现在还离不开李原这个强悍的领导者。一旦李原在西征时有什么闪失,那秦国就会重导始皇驾崩之后的分崩之局。

眼见不同。政治立场也不同。

结果,这次家宴从其乐融融开始,到不欢而散结束,兄弟之间,最后只留下彼此一个背影。

与李政的激烈反对相比,丞相陈平的反应则要平静的多,他对于李原的这一诏令也没有更多的异议。

陈平对自己的定位很准确,在李原这里,他是个打工的,老板的决策既定,他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好的执行好。在这一点上,陈平更象是一个职业的经理人,要他忠心耿耿是不可能的,而让他谨守本份,做好自己丞相任上的份内事,倒是不会出多大的问题。

“大军西征之事,属下已经吩咐下去,各部、司一应人等均已安排妥当,这是志愿加入大军的名册,请陛下过目。”

这是陈平在朝堂上做出的回答,与李政的夸夸其谈相比,他无疑要明智和务实的多,这位性格有些阴柔圆滑的秦国丞相一直以来,都把自己隐藏于幕后,从不流露出自己的锋芒,这一次,他也不例外。

尽管从内心来讲,陈平并不希望因为庞大的军费开支,而让秦国健康的财政陷入到危机之中,但伴君如伴虎的古训还是让他选择性的忘记了反对。

与陈平的服从相比,对于李政这种出于好意,但却在无意中被人当枪使的做法,李原很快就给予了回应。

杀鸡骇猴。

在家宴二天之后,李政即被解除了长史之职,就连长安书院的名誉院长也被一并革除,要不是他是李原的兄长,估计这一回政治风暴就直接要了他的性命。

受此雷霆风暴影响,长安书院中的那些擅自评论时政的儒士们,一个个噤若寒蝉,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平素看上去基本不管国事的大帝李原,竟然会如此的“丧心病狂、不顾一切”,就连亲兄长也能下狠手。

阎乐的治靖司、蒙虎的军情司迅速行动起来,有异心的人被清除一空,在高压态势下,秦国各级官员就表现出了空前一致的团结,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快速的运转起来,一队队来自各郡的战卒,一辆辆装载着辎重和武器的辎重车从晋阳、江东、邯郸等地向长安缔结。

与此同时,张良也在终南山召集道众,明确天师道的宏大目标,除了三月下旬到长安讲解道义外,天师道的传道重心将向西倾移,重点在来往于丝路上的胡商中发展道徒,并且开始在西域等地建立分坛。

皇权、宗教合而为一。

这种政教一体的体制,让秦国上下陷入到了紧张和忙碌之中。

长安城出现新的变化。

使得关注强秦动向的边地各异族部落紧张万分,尤其是在阿尔泰山一带苟活的赫连部落和呼衍部落,这两个匈奴残部在秦军的压迫下,不得不从科尔多湖、北海一带继续向西北方向逃窜。这几年来他们的日子过得可谓辛苦之极,可就是这样,赫连壁和呼衍邪他们也还是会感到庆幸。

与翰难河一带的冒顿余部相比,他们至少还能保持部落的独立性,还能拥有自己的军队,而冒顿余下的那些部众,一多半被秦国强行的内迁到了中原一带,仅留下一小部分,被囚禁在草原上用于教授来自南方的农耕民族放牧的知识。

移民内迁。

这是李原在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威胁时的策略。

这种强行驱散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可谓血腥之极,这也导致了翰难河一带烽火持久不息,匈奴人在不停歇的反抗,匈奴部落的反抗,不过是给苏角的边军部队增添了几分功劳罢了,秦军利用匈奴人的反抗不间断的练兵。

苏角之名,在匈奴人中,几乎与屠夫等同。

第四百四十四章 黄祸到来

第四百四十三章

药杀水畔。

呼衍邪与赫连壁一对难兄难弟相逢。

与李原这个的时空作弊者同生在一个时代,是每一个与秦国作对的英雄豪杰的悲哀。

项羽、刘邦早已埋骨荒土。

冒顿、赵佗也成为了历史的代名词。

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剩下的象赫连壁、呼衍邪、丘力金等几个匈奴部落的漏网之鱼在听到李原又一次开始插手军中事务,并已经诏令秦国各地组建西征军时,立时惶惶然不可终日起来。

大月氏全族尽灭之后,西域、河西一带的秦军力量空前强大,加上又有乌孙这个外援,呼衍部落在科尔多湖一带已经无法立足,从居延海到科尔多湖,再到阿尔泰山,呼衍邪和他的部落子民不得不一路北逃。

在颠沛流离之中,曾经强大的多达二十万众的部民,到了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三万人。除了部众大为减少之外,呼衍邪更是失去了他最为钟爱的二个儿子,如今,他虽然贵为呼衍部落的酋长,但子谪方面却只有一个未成年的孙子。

与呼衍邪的狼狈相比,赫连壁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从河套谷地到翰难河,再到北海、阿尔泰山,赫连壁和他的部落也一样狼狈奔逃,曾几何时,苍狼民族的骄狂在秦军的持续打击下,早已不复存在。

幸好,赫连壁在逃往北海之时,胁迫了附从于冒顿的几个部落。这才让他堪堪保留了七万部众的实力。这点力量,放在蛮荒冷凛的西伯利亚冰原上。那是足够强大的力量,但要是和秦军相比,那就根本不够看的。

原因不仅仅在于兵员数量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上的落后,不要说秦军的秘密武器天雷,就是在制式冷兵器方面,由于技术上的封锁,匈奴部落迄今还在使用简陋的青铜武器。其中用锻铁打制的武器寥寥。

在这种落后状态下,要是真的和秦军撕杀起来,就算匈奴的士兵再勇猛再有力气,也挡不住第一个回合就断了兵器。

穹庐王帐之中。

部落之间的内斗与冲突早早的消耗了这个草原民族的锐气,年过六旬的呼衍邪已经满头银发,以他这个年纪,在匈奴人中算得上是长寿的了。与之相比,赫连壁年不过四十上下,正是一个男人最为鼎盛的时期。

“左贤王,你说说,这秦国征兵是不是针对我们,李原难不成真想赶尽杀绝不成。这大单于已经死了有七年了,这些年我们也是东躲西藏,没过上一天安稳日子,他怎么还不罢休?”赫连壁一边说着,一边仰起脖子。将皮袋子里的烈酒直直的倒入张开的大嘴中。

从北海到药杀水,赫连壁西逃途中精神高度紧张。又怕当头被哪一支秦军给追杀纠缠上,要是那样的话,他实在做不到象丘力金那样屈膝低头向秦国投降,唯一的选择就是象冒顿一样战死于逃亡途中。

“什么左贤王,我这个老家伙能够把手底下这些儿郎们带出来,就已经了不得了,又哪里敢去做什么贤王?”呼衍邪长叹一声,浑浊的眼眸中充满了回忆。

往事不可追。

想当年,大匈奴鼎盛时期,大单于麾下,不仅有左右贤王,还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骨都侯等一大批的悍将,而现在这些同僚不是降了秦国内附,就是跟随了冒顿成了大草原上的一具腐尸。

“呼衍大酋长言过了,我们这些大匈奴人子孙们,还需要靠你来指引一条明路,据长安传来的消息,秦国大军西征就在眼前了,我们要是继续留在阿尔泰山、药杀水一带的话,只怕会被秦军首当其冲消灭?依大酋长之见,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赫连壁放下皮袋子,身体微微前倾,目视对面的呼衍邪。

“赫连酋长,听说你的部落控弦之士有近七万,可谓兵强马壮,呼衍部落的可战之兵不及你的一半,可不敢妄加议论用兵之事。”呼衍邪默然良久,最后支吾着说出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来。

对手是李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