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强秦(晶晶亮) >

第242部分

强秦(晶晶亮)-第242部分

小说: 强秦(晶晶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搅硕サ悖居忻鹱逦O盏奈谒锕惨蛭庖怀〈笫ざ榷讼吕础

五月初六。

乌孙、大夏联军在咸海南的叶水一带与赫连壁的匈奴军展开决战,乌夏联军动员了约十万人的军队,而匈奴一方的兵力几乎与之相等,按理说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况且战事又是发生在大夏境内,乌夏联军有着地利人和的优势。

然而,战事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赫连壁以奇兵一部为诱饵,将失去警觉猎骄靡引入到匈奴人预设的埋伏圈内,在这一场精心伏袭面前,久疏战阵的大夏军惊惶失措,仅仅支撑了三个时辰就告崩溃,大夏王也被赫连壁的亲兵斩去首级。

被大夏军拖累,猎骄靡的乌孙军士气一落千丈,又不得不独立应对匈奴人进攻,在苦苦支撑了四天之后,乌孙军终于败退。

从大夏王都至伊犁谷地,这一路三百余里的道路上,乌孙士兵伏尸一路,出征的近四万乌孙大军,最终逃生的不足六千人,而更为严重的是乌孙王猎骄靡在此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在好不容易支撑回到伊犁谷地之后不久,即伤重身亡。

在咸海一带,乌孙与大夏是同盟关系,其中乌孙算是宗主国的身份,而放眼于整个西域,乌孙在秦国的面前,也不过是一个跟随的小弟而己。

猎骄靡在临死之前,总算清醒了过来,他一面吩咐将国事托付给了国相和年幼的皇子,另一面并嘱咐国相迅速的派人向东方的强国求救。

匈奴人再强悍。

也不过是泥滩里的乌鱼,只要有秦国这一条巨龙镇着,就翻不起什么大浪。

第四百四十七章 西方文明史

在公元交替的冷兵器时期,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领导人的能力是占据最主要位置的因素。

秦国因为始皇赢政的强悍而一统六国,也因为二世胡亥的妄为而失去江山,如今,新秦的复兴,更证明了李原无人可以代替的崇高地位。

秦国是如此。

西方的诸国也是一样。

乌孙国迁涉至伊犁谷地已有三十余年,这三十年中,前二十五年是被压迫被欺凌的苦难日子,只有最近的五年,在新王猎骄靡的英明领导下,乌孙选择与东方的强国秦国结盟,一举将压迫自己数年的大月氏击败。

占据丰饶的伊犁河谷、势力波及天山西麓,就在乌孙朝着强盛的目标不断前行时,他们最为英明的国王猎骄靡却伤重而亡。

噩耗传出,乌孙举国大怮。

年幼的新王、残破的军队,根本不可能挡住如虎似虎扑来的匈奴人,在绝望之中,乌孙国相急遣数路使节东往大秦求援。

五月末的这一天。

几名乌孙使者跋涉了万水千山,狼狈不堪的到达天山脚下的孔雀河一带,在这里他们惊喜的看到了一面腥红底边,黑色如墨的大旗。

“大秦,大秦的天兵来了。”惊喜交加的乌孙使者几乎是连滚带爬的扑了上去,在饱受了匈奴人的摧残之后,乌孙人就象失散的孩子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样。

这种离家失散的感觉,是每一个从河西一带被迫迁移的民族所特有的,不管是乌孙,还是大月氏,也正是源自于血脉中的这一份独有的情感,让这些河西后裔对东方的文明始终心怀敬慕。

在大夏与乌孙两国的边境地区,还有康国、石国、米国、曹国等九个同样来自于祁连山脚下的小国,这些小国现在的力量不强,但在八百余年之后。他们所代表的粟特昭武九姓可是在中亚地区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西域情况发生剧变。

让征西的秦军不由得加快的进军的步伐,率先到达天山以西的秦军一部,正是白羊部落的斥候兵们。

当年,李原执意相救白羊鬼方部落的恩情,现在是到了报答的时候了。这一次,女巫王晋希没有随军,代替她统领这支斥候队伍的。是部落中的第一勇士,当初只是幼童中一员的林哥儿。

林哥儿长相膘悍,颇有先祖勇烈之风,这几年来,他先是加入到秦国的河西骑兵队伍中,不仅练就了一身的马上功夫。而且还成长为一名基层的带兵军侯。至于晋稀则把部族的兴盛和繁衍放在了人生最为重要的地位。

白羊部落如今在祁连山弱水一带生息,其部落复苏的势头让人欣喜万分,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不断壮大和新生的牛羊、人丁,无不显示出这个历经磨难的草原小部落的坚韧。

事实也让每一个白羊人明白,要想让部落再兴盛一步,白羊部落只能将自己更加的融入到秦国内部。在文明与愚昧选择哪一个面前。白羊人走出了最为关健的一步,就算这种融入的结果,是最终被中原文明同化,他们也无怨无悔。

参与征战。

是白羊部落必须的报答。

整整二千名骁勇的百战部卒,皆是青一色的壮年男丁,而且均是数年前那一场东归长征中的勇士,当林哥儿率领着这些白羊部落的勇士们跟随着乌孙使者来到伊犁谷地时,他们看到的是乌孙王都一片狼籍的惨状。

西域诸国的国都。

与中原的青砖石墙、深沟高壕不同。中原农耕民族对于城池的偏爱,是这个星球上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相比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融入到了血脉之中,也就有了长城这一条象征东方文明的万里巨龙。

西域一带,诸国林立,草原民族之间争夺生存权的战事此起彼伏,一个国家的诞生与灭亡,就象日起日落一样寻常。这里的游牧民族生性豪放。又不喜小节,所以,对象建造房屋、城墙这样的技术活不感兴趣,虽然猎骄靡这些年来也遣了乌孙人从大秦学了一点筑城的技术。但也不过是能砌起几面土墙罢了。

这样的防御,显然不可能挡住如狼似虎的匈奴人,不及一个人的黄土墙被高头大马一跃而过,而王城中的最醒目处,乌孙王仅有的三楼土楼,也在一把大火中被烧为废墟。至于倒霉的刚刚登上王位十余天的小王子,则直接被匈奴人砍了首级,悬在了土墙的城门旗杆上,以此作为震慑乌孙人的鉴证。

凡与秦国有牵扯者,国灭,族诛,不论男女老少,皆死。

匈奴人高举的战刀在日月星光下闪烁着慑人的寒芒,赫连壁的计划已经再明白不过,这是要拿乌孙为例子,以此来诫告西域各族疏远秦国。

姑师城下。

秦军大本营所在。

秦国征西大军这次分三路西进,南线部队由新任楼兰王、联军统帅李仲翔率领,由楼兰、精绝、于阗方面,沿着昆仑山进抵疏勒、月护。

北线部队由副帅、燕王韩信指挥,幽燕骑兵从北海、翰难河一带出发,绕过阿尔泰山,直插匈奴人位于阿尔泰山以北的栖息地,至于中路军,则由李原亲自指挥,沿着天山山麓向葱岭、伊犁河谷一带进发。

白羊部斥候紧急送回乌孙国灭的消息,让正沉浸在乐观情绪中的秦军诸将大为惊讶,在他们的印象中,匈奴人不过是一群被打得四处逃窜的野狗,就算再扑腾,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却没有想到,赫连壁在吞并了呼衍部落之后,突然一下子牛气冲天起来。

中军王帐中。

李原迅速的召集中路军诸将商议应对之策,乌孙国的覆亡,不仅仅是让秦国少了一个可以信任的盟友,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西征秦军由此缺少了一个在葱岭以西的落脚点,没有了当地可靠的部落支持,秦军又是远道而来,人生地不熟,要想长期立足中亚地带,难度变得更加的大。

“陛下,我们不能任由匈奴人为所欲为,必须迅速的找到他们、击溃他们,让所有的信任我大秦的人明白,只有我们才能拯救他们——!”季心站在众将中间沉声谏道,脸庞上流露出惋惜之色。

作为与猎骄靡联系最多的秦军将领,季心对于这个幼小苦难的异族盟友,还是相当的钦佩的,不仅仅是个人感情方面,更多的是猎骄靡对东方文明的钦慕,而这种钦慕上升到一国之君层面,则更是民众潮流和思想的引领人。

“匈奴人在短短的二个月内,就占领了乌孙和大夏,有了这两国的财富和奴隶,赫连壁的实力暴涨,我们切切不可轻敌冒进?”与季心不同,来自秦匈边境的骆甲、曹信、李左车个个神情凝重。

出于对匈奴人情况的情楚,赫连壁这个名字一出现,就让这些久经战阵的将领们提高了警觉。

猎骄靡一死,秦国在中亚一带的代言人就没有了,这是很致命的一点。秦军诸将一时议论纷纷,“都肃静,乌孙国覆灭了,我们失去了预定的盟友,这是匈奴人给我们出的难题,怎么办?我们每一个将领,在回答之前,都要好好的了解清楚葱岭以西广阔地域的历史,看看我们的对手是谁?”在众人意见不一之际,李原的声音如震钟惊鼓响起。

西域的西边,是什么地方?又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在统治着,这对于来自东方的征服者们来说,是一个谜团。

如果李原不是一个穿越时代的人,那么他也会一样的迷惑。而这种迷惑如果持续下去,就会给秦国大军造成战略上的分歧。

“向西,不断的向西,一直到地中海的东岸,一直到交汇另一个文明的尽头。”西征以来,李原心中就一直有这样一个念头在翻腾奔涌。

东方的强秦。

西方的罗马。

会相遇吗?

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东方人在这个时代史籍记载最远的行程,是张骞的三次出使,而他踏足的地方,也不过是葱岭一带而已。

在众将的目视之中,李原缓缓的讲述着西域、中亚、西亚、两河流域一带的文明史,这些异国它邦的此起彼伏的历史,就如同一页页陈旧的书页,让人感慨又萌生激动。

葱岭。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穆天子传记录有“其山高大,上有大葱”,因此而得名。其地理位置实际上是指帕米尔高原一带。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葱岭也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分界线,秦国的势力在葱岭以东的西域、天山南北发展,而葱岭以西的中亚一带,另一个古代文明波斯帝国的影响力要更加有力一些,当然,波斯帝国如今已经日落余辉,作为它的继承者安息虽然架子还在,但实力已经不可与那个打败了古希腊文明的最强盛期同日而语。

如果从安息再往西指向的话,从马其顿帝国分裂出来的泛希腊化的塞琉古帝国余威犹在,刚刚登上皇帝位置的安条克三世颇有几分中兴帝王的样子,由他发动的东进战役连战连后捷,将安息人、月护人打的狼狈不堪。

塞硫古以西,则是正在崛起过程中的罗马共和国,这个时期的罗马还没有到达最为顶点的帝国时代,它的执政官是刚刚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打败了汉尼拔的西庇斯,而在对东方的征服方面,罗马人已经占领了希腊半岛,并逐渐将势力范围已经波及到地中海的东部。

第四百四十八章 秦匈三番战

李原的声音虽然不大,语气也尽可能的平缓,这些异国他乡民族的生存发展史,对于过去的他来说,只是历史教课书里面的一段记录,而现在,他们则是活生生的同行于这个时代的人。

聆听的秦军众将个个表情严肃,李原所说的这些话,就如同为他们推开了一扇窗户,他们本以为自己已经站在了世界的顶峰,但在猛然回头的刹那,却发现窗外还有更高更险的山峰在等着他们去征服、去攀登。

李左车若有所思。

这位足智多谋的赵国名将后裔,突然间发现,自己过去的那些见识,在庞大而又陌生的信息量面前,是那么的幼稚和渺小。

曹信张大了嘴巴,瞪着不可置信的眼睛,嘴里喃喃自语着。

西方的大国,强大的步兵方阵,还有掷石车、长枪兵,这些与他麾下的小月氏兵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但这又能证明什么?在未知的战场上,究竟是秦国的骑兵厉害,还是西方的步兵更加强悍,没有人能知道答案。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

究竟哪一个更占了上风,这是一个历史的谜题。

文明各有千秋。

强敌接二连三,究竟是进是退,将会在今后的战场上,一次次的考验这些义无反顾的年轻人。

骆甲、李左车、曹信、季心等将领久久无语,神情肃穆,在褪去了最初的狂热过后,他们发现,对于西征路途上的秦国大军来说,未来的对手不是弱了,而是一个比一个更加的强大,更加的难缠,与之相比,极力向西逃窜的匈奴人反而算不得什么。

“咳!”李原重重的咳嗽了一声。将沉浸于想象中的众将们拉回到现实之中:“好了,大秦的将军们,都振作起来,抬头看一看,西边的尽头,有着更广阔的土地,有着更加难以对付的敌人。有着我们梦昧以求的财富和荣耀,但凡是我们能够到达的地方,就是我大秦的铁蹄踏处,你们准备好了吗?”

李原迭声大呼。

这一问喝,如同惊雷贯日。

将骆甲等人从初知未知世界的震惊中拉了回来。

“大秦无敌!”

“陛下神武!”

一声声由衷的叫喊声,让李原有一种初为人师的满足感。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次的解说,秦军诸将的心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以前,他们只是盲目的追随李原的脚步,而今,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有了自己的目标。

“陛下。你下命令吧。不管什么任务,我曹信都决不皱一下眉头。”五大三粗的独眼将第一个叫嚷起来。

“老曹你叫唤什么,这里可不止你一个能打的?”曹信的话音未落,即引发了众将之中的又一场争夺。

“都肃静,下面我命令——!”李原长吸了一口气,大声道:“骆甲听令,你部骑军立即出动,沿驰道向伊犁谷地的天池进军。那里的牧场青草正盛,赫连壁的部众要想休整的话,选择的地方一定是那里——!”

“曹信、季心,你两部人马为骑军左右翼,沿途接应先锋部队的供给,同时必须保护粮道安全,以防止匈奴人和盗贼的破坏。”

“诺——。”

“诺!”

曹、季二人兴奋的对视一眼。各自领令下去。

随后,李原又将最后一道虎符握在手中,将它郑重的交到李左车的手里:“李将军,你部为后队。我将江东军调配给你——。”

长途远征。

最为关健的,除了先锋部队的矛足够的锐利外,后队的盾牌是否坚固也同样重要,江东军在攻击力上或许有所不足,但在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