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官声 >

第655部分

官声-第655部分

小说: 官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领导经验丰富,驾驭全局和组织领导能力强。作风扎实深入,为人坦荡,胸怀宽阔,公道正派,要求自己严格……”

张继民继续以套路性的官话对李大年的成绩进行肯定,然后接下来又说了这么一段有意思的话:“中央认为张德福同志担任东山省委书记是合适的。张德福同志政治上坚定,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态度坚决,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经过多岗位锻炼,领导经验丰富,组织领导和驾驭全局能力强。思想解放,思路清晰,有开拓创新精神……但因为张德福同志最近身体健康欠佳,暂时留在燕京治病不能到任。中央临时决定,在张德福同志治病期间,由安在涛同志代理主持东山省委日常工作……”

“下面,我宣读一下张德福同志写给全省干部群众的一封信……”



尽管明知道在这种严肃的场合下“喧哗”不合规矩,但听了张继民的话,在场的厅级干部们还是震惊莫名。任命一个暂时不能到任的省委书记或许还能说的过去,可能是在中央决定任命之后,张德福突然发病不得不暂时不到任留京养病;可省委书记不到任,应该是由省长阚新民主持省委工作,怎么会让安在涛代理呢?

这意味着什么,可能傻子都会明白了。看上去,中央这一次对于东山省权力格局的调整,相当不按常理出牌,但其实仔细一想,又并不奇怪了。

直接任命安在涛为省委书记,一来违背组织原则惯例,二来有欠稳妥,或者说中央是担心安在涛太过年轻威望资历不足压不住东山的局面,所以就任命了张德福这么一个“空头书记”下来,实际上是利用张德福的威望和资历替安在涛“震慑群雄”,暂时先过渡一下,等安在涛真正站住脚跟,再行调整。

至于让安在涛代理主持省委日常工作,而将省长阚新民“抛”在一边,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下一步的干部调整新动向:可能用不了多久,甚至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省长阚新民也将被中央调离。之所以没有同时更换东山省委书记和省长,想必中央还是出于平稳过渡的考虑。

当然,安在涛虽然是摆在桌面上的下任省委书记,但暂时来说,他还只是“代理主持省委日常工作”而并非“主持东山省全面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暂时东山省事实上的一把手还是阚新民。中央没有明确由阚新民主持全省全面工作,显然是出于某种更稳妥更隐晦的干部配置考虑。

事实基本如是了。昨天,中组部主要领导才通过电话跟阚新民谈过话,点明了中央的意思。阚新民尽管心里很不舒服,但也无可奈何。他来东山省刚刚站稳脚跟,就要被“调整”到另外一个新的省份去任职,而且,在临走之前,还要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东山省权力的平稳过渡、安在涛下一步的成功上位“发挥余热”,换成谁也不会“舒服”。

好在,几个月后他基本上会获得另外一个省省委书记的职务,这又让他的心理多少平衡一些。

……

……

未来东山省高层权力的格局基本上明确了:省委书记安在涛,省长陈亮,中央还会继续空降或者提拔一到两个的副职领导,或者是副省长,或者是副书记。

而在当晚的央视新闻联播上,播出了这样一条极具有政治导向意义的新闻: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学习会议,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会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年轻化进程,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把最优秀的干部用在最关键的岗位上。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

虽然与安在涛相比,陈亮并不算年轻,但与其他同级别的干部相比,他就算是年轻一辈了,显然也是中央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41岁当南河省副省长,43岁当东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这个升迁速度其实也是不慢的。

……

……

任命大会上,李大年发表了热情洋溢又充满感情的离任讲话,阚新民代表东山省委省政府也发表讲话,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央的决定,欢送李大年同志到新的领导岗位上为党工作,欢迎安在涛同志和陈亮同志来省里工作云云。

任命大会后,中组部常务副部长张继民还参加了新一届东山省省委班子的见面例会,还做了简短的讲话。既明确了安在涛“代理省委工作”的必要权限,又指出了阚新民稳定全省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言下之意非常明显了。

临走的时候,张继民握着安在涛的手微微一笑轻轻道,“在涛同志,你年富力强,中央对你寄予厚望,你一定要努力工作,注意团结和尊重省里的老同志……把工作做好。”

第九卷走向辉煌 第729章【位置决定话语权】

中组部的常务副部长张继民当天就乘机赶回燕京。送走了中组部的人,安在涛无疑要和中央要求立即上任的离任省委书记李大年进行一番工作上的交接。当然,是“省委日常工作”,而不是“东山省全面工作”。

省委书记的工作,不交接给现任省长,而是交接给一个刚上任履新的省委副书记,这看上去似乎多少有些诡异。

但这种涉及高层权力配置的“至高问题”,对于东山省的干部们来说,顶多是心里意淫一下,背后议论都不敢。有些事情可以传播议论,但有些事情却就是雷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触碰。

安在涛的新办公室在李大年办公室的隔壁,面积和装修什么的,比起李大年的办公室来乃至其他的省委领导都要差一些。因为时间太匆忙,省委办和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本就来不及给安在涛重新装修配置办公室及办公设备,只能暂时腾出了一间差不多符合安在涛如今职务身份的办公室,临时做一过渡。

省委办副主任兼省委副秘书长薛秋田再三向安在涛表示“最诚恳的歉意”,但安在涛却显然没有把这种事情放在心上,只是吩咐薛秋田没有必要太过铺张浪费,办公室嘛,简简单单方便实用就可以了。

安在涛不是矫情,他在什么地方任职,都对办公室、专车什么的,没啥讲究。只是作为到了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办公室和专车这种公开的官面待遇,他也不能不要,否则的话,会引起其他领导的“反弹”。

但话是这样说,对于安在涛这样一个未来的东山省一把手,省委办公厅的主要负责人薛秋田如何敢怠慢,领导说简单点不过是客套话,下面的人不能当真,领导可以不在乎,但属下却不能不在乎。省委核心领导的办公室,代表着省委的形象,怎么敢小觑?

去了自己在东山省委的新办公室坐了一坐,安在涛颇觉有几分感慨。十几年过去了,他从一个年轻的乡镇干部起步,一路青云直上,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风雨兼程,如今竟然已经坐到了东山省最高权力机构的核心位置上,想起过往的一幕幕,如同梦境一般。要说此时此刻他心头没有一丝“波澜”存在,显然是虚伪的话。

在外界和别人看来,他的仕途顺风顺水青云得意,但在安在涛自己看来,他所走过的每一步路,脚步都非常坚实,都如履薄冰,都殚精竭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是一种矫情和作秀的话,也是一种愚民的话,但这些年他确确实实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轻权力纷争重做实事,以民生为先,尽到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可以说,他无怨无悔也心地坦荡,对得起自己的道德良心和政治良知。

唯一的遗憾是,在国家煤监局的工作没有做到他一向追求的“尽善尽美”。但他深知,煤矿安全监管之难,远远超乎了这个行业和领域之外,潜藏着诸多“深水区”,现在的他,根本就无力去触碰这些。有些事情,自不量力强行为之,只能是自讨没趣兼伤害自己。基本上,就相当于政治上的自杀了。

这种政治风险,安在涛不能去冒。他的目标远大,要想实现自己更大的目标,他必须要继续前行。

……

……

缓缓起身,安在涛向隔壁的李大年办公室行去。站在门口,他发现,李大年的秘书和几个省委办的年轻干部在忙碌着替李大年收拾东西,而李大年本人更是在收拾自己书橱里的一些书。

安在涛大步走了进去,几个机关干部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恭声打招呼道,“安书记”

“好。”

安在涛向他们微笑着点点头,然后就向李大年走去,半开了一个玩笑,“李书记,你的东西不少嘛。怎么,还都要带走?不给咱们省里留点,也好让我们对领导留点想头……”

李大年瞥了他一眼,呵呵一笑道,“在涛同志,我的东西不多嘛,大多数都是一些文稿和书……咋,喜欢看?要不然我留一些给你?你来看,这几套书很不错,这还是我当初从燕京带来的,中华古籍影印版,全国发行量不过数千套。”

李大年递过来一本线状的古籍,安在涛接过来略略翻了一翻,就笑道,“李书记,这种书很珍贵,您还是自个儿留着吧,我可不能夺人所爱哟。”

两人坐在沙发上,开始小声攀谈起来。帮着收拾东西的机关干部察言观色,知道两位领导要进行私下交谈,赶紧就交换了一个会意的眼神,悄然退了出去,同时为两人把房门关紧关严实。

“小涛啊,上面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都是为了让你稳妥地接我的班,由此可见,中央领导对你的高度重视……中央越是看重,其实你的压力就越大,越是容不得有半分懈怠。”办公室里没有了外人,李大年的矜持和架子自然一扫而空。

安在涛默然点头,“我明白,我会小心谨慎的。”

“你虽然很有才干,但是省级领导层与下面还是有所不同的,高层之间的权力关系本就非常微妙,如今这一次又因为你的到来而变得更加微妙……小涛啊,凡事务必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栽跟头。”

见安在涛认真听着,李大年又压低声音道,“省里的形势很复杂,几个常委各有各的心思,你要想在东山站稳脚跟,必须要学会制衡和玩人,不偏不倚,尽量不要公开表现出个人的喜好和立场来,免得遭人利用。关系很微妙,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慎之又慎……”

李大年一连用了好几个“必须”和“谨慎”。他当然是好意,在他看来,安在涛无论能力多强,但始终还是年轻人,让安在涛这么一个年轻干部去领导那些混迹官场数十年的老油条,李大年心里着实有些担心。

这从一个侧面说,别看李大年跟安家的关系很好很亲密,但其实,李大年根本就不真正了解安在涛。李大年对于安在涛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他儿子李南对于安在涛的了解。在李南看来,要是论起权谋和手腕来,安在涛一点都不比李大年这些“老狐狸”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安在涛的大局观,他开放的视野和独到精准的思路,都决定了他的高度。在这样的高度下,安在涛的从容布局和果断掌控,都有了无限的可能。安在涛天生就是一个做官的材料……这是李南对安在涛的深度评价。

安在涛虽然对李大年的话并不以为然,但却知道长者是一片善意,便点头微笑着应下。只不过,口头上的答应未必就代表行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性格和工作作风,李大年用他当省委书记那一套去“要求”安在涛,显然并不适宜。

十多年官场的历练和风雨,安在涛一步步从基层走来,升迁速度虽然快,但他的基础却是牢固的,基层干过,机关呆过,中央机关也挂职过,党政都有工作经验,他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为官思路和政治风格。有些东西,适合李大年,未必适合安在涛。

换言之,在李大年看来稳健且能收到效果的做法,安在涛用了未必就取的同样的效果,而那些在李大年眼里的激进做法,出现在安在涛的身上,也未必就会一定出乱子。

“还有一个事情,你需要注意一下。”李大年犹豫了一下,轻轻道,“最近省里准备调整地市的干部,这个事情做了一半,中央就准备动我,调整省委的班子,没有办法,这事儿就搁置下来……”

李大年轻轻说着,拐弯抹角地跟安在涛说了好半天。虽然李大年没有直说,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这一批调整(主要是新提拔)的厅级干部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他提议的人,或者说是他准备扶植的亲信,有一部分是省长阚新民提议的人,还有一部分是其他常委领导推荐的人选,比如省委副书记孙嘉雍,省纪委书记周佳,省委常委、天南市市委书记麻明良等等。

李大年的弦外之音无非是托付安在涛,尽管他离任了,但这批干部希望安在涛还是要给他一个面子,继续往前推一把,让他们成功上位。

安在涛心知肚明,没有任何犹豫,立即答应下来。以他和李大年以及整个李家的关系,李大年这点请求也不算什么,安在涛怎么可能拒绝。况且,他初来乍到,李大年一系的人如果运作的好,都会成为他标下的心腹干将。

见安在涛答应地痛快,李大年当然非常高兴。尽管他明知安在涛不会拒绝,但听到安在涛当面答应下来,心里还是很舒服。

“小涛啊,你要注意一下麻明良这个人。这人长期在东山任职,势力根深蒂固,比任何人很难缠。而且,他已经看准了自己前途无望,对于很多东西就都很较真较劲……”李大年轻轻说着,眼神有些闪烁。

其实,李大年对于麻明良这人是非常憎恶的,这人倚老卖老经常卖弄老资格,在很多事情上插手过多……但出于稳定政局和掌控局面的需要,李大年对麻明良采取了一定的“宽容”态度。

但年轻气盛的安在涛,会容忍麻明良吗?或者说,安在涛这个昔日的下级干部,一跃成为麻明良等人的顶头上司,这些人会服气吗?李大年都表示怀疑,而且很担心安在涛会跟麻明良产生激烈的冲突,从而陷入权力纷争的泥潭中去。

安在涛微微一笑,既没有回应,也没有回避。

他心里很清楚,东山省委这么多核心领导,麻明良现在的政治地位其实很靠后,但李大年谁都不提,专门点出这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