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151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151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桂保插话道:“镇海将军早年与我家老爷一同从龙,不过在关外老将军家是姓瓜尔佳氏的,只是因为入了汉军旗这才要改汉姓,故而姓了石。老将军长子石华善娶的是豫亲王多铎的女儿,授和硕额驸,另一子石琳现为陕西提督。”
  难怪石家能入汉军八大家,单是石廷柱最早投降后金就足够石家显摆了,何况还出了个和硕额驸和陕西提督。
  众人如此想道,李率泰却是暗自摇头,石家能有今天的地位靠得可不是石廷柱早年从龙,也不是他的两个儿子,而是靠得当年石廷柱在大凌河劝降祖大寿的这桩大功。当年若非石廷柱,怕是这八大家要少两三家。
  洪士铭继续说道:“祖家指得是祖大寿他们家,不过祖大寿自归我大清后倒不曾出仕,之所以将他祖家列入八大家,却是因为平西王和祖大寿一干部将的缘故。”
  这个倒不劳洪士铭过多解说了,世人皆知平西王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当年在大凌河和锦州随祖大寿降清的一干将领现在也多是位居要职,如祖大寿的副将张存仁便先后任闽浙总督、兵部尚书、直隶三省总督,祖大寿的三个儿子也都在旗中任要职,有这么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还有吴三桂这个外甥,祖家不为八大家之一都说不过去。
  八大家的最后两家蔡家和王家分别指的是漕运总督蔡士英家和四川提督王世选家。
  蔡士英是同祖大寿在锦州一块降的清,降清后隶汉军正白旗,顺治元年随清军入后关便率部征讨流贼,后又从征福建,皆有功,授佥都御史,旋升右副都御史。顺治六年总管八旗红衣将军炮,往山西征叛镇姜瓖,叙功授阿思哈尼哈番世职。顺治九年奉命巡抚江西,十二年升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最后一家王家家主王世选是八家内唯一资历最浅,却以战功荣升八大家的家主。他早年就任明军副将,崇祯二年清军入关时降清,授总兵,隶属汉军正红旗。
  降清后王世选作为前锋,几乎参与了清军入关前后的全部战事,他先随皇太极、阿巴泰、豪格三次入关,后又随征朝鲜,更参与了松山大战,因功授三等子爵,任汉军正红旗、镶红旗两旗都统。顺治二年王世选随清军入关追李自成至潼关,又随多尔衮征江南,破扬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路征战下来满手汉人鲜血。顺治六年他又随阿济格讨伐姜瓖,收复大同、汾州,现仍任汉军正红、镶红两旗都统,子弟也都在军中有要职。
  一气为左清他们解说了汉军八大家的显赫家世后,洪士铭不无伤感道:“其实若不是定南王战死于桂林,八大家内肯定会有孔家。”
  闻言,李率泰轻笑一声道:“若真算起来,洪家也未必差过八大家了,另外镶黄旗的范家(范文程)、马家(马得功)、刘家(刘良臣);正黄旗的左梦庚,正白旗的夏成德、宜永贵、孙得功,正红旗的宁完我、鲍承仙、李国英,镶红旗的赵一鹤、孟乔芳,正蓝旗的甘应祥、张士彦,镶蓝旗的张存仁、刘光弼、巴泰,这些家又哪一家不是为我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所谓汉军八大家不过是京中汉军旗的闲人自吹自捧而矣,我李家可一直不敢自居这八大家的。”


第299章 良将吴六奇
  李率泰这话可是有些言不由衷了,他爹李永芳娶得是大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女、四大贝勒之一的阿巴泰女儿,他本人又娶得是太祖弟舒尔哈齐女。如今他兄弟九人,除他已贵为大学士、两广总督外,另外还有一个官至宣府总兵的三弟刚泰,任正蓝旗固山额真五弟巴颜,其余兄弟也都是各居要职,说是一门显贵也不为过。
  再说放眼汉军八旗上下,又有哪家能父子同娶爱新觉罗家女人的?所以他李家不入八大家,又哪家敢宣称自家是八大家!
  厅中众人除了洪士铭都是李率泰的下属,他们自然不会腹诽总督大人谦逊,反而纷纷恭维李家的功绩起来。
  洪士铭也不免俗,不着声色的将父亲洪承畴平日夸赞李经泰的话说了两句,顿时让李率泰倍感成就,也很有面子,须知这世间能得洪承畴夸赞的人可不多。
  “不管朝廷是否真的要调我去闽浙,身为臣子的总要奉旨而为,闽浙那里也有海寇郑氏和南明鲁王残部二张骚扰内地,治安不靖,民生也是凋敝,不比广东这里轻松半点,我这一去可是任重而道远啊。”
  李率泰有感而发,忽听一武官肚子不争气的叫了一声,忙想到众人在花厅等他怕是都没有吃饭,赶紧吩咐下去让厨房送上酒菜。
  “朝廷还未有正式旨意下来,大人也不必过于担心,万一是讹传呢。”左清劝道。
  “空穴不来风,洪经略能给我书信提及此事,那多半假不了。”
  李率泰现在倒也想开了,万一朝廷真调他去闽浙,他去就是,何苦为之着恼。
  “广东这边其实我也没什么可担心的,新会虽然叫明军占了,但陈奇策不是李定国,想要借新会攻打我广州城,我看他比登天还难。去年腊月三江口一战,明军战斗可是不堪得很。唯一可惜的就是葬送在新会的我绿营精兵了。”
  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整编拉扯出来的绿营精兵被尚之信葬送了七八千人之多,李率泰就肉疼不已,也更加痛恨尚之信的无能,若非广东绿营在新会折损了那么多骨干精兵,太平军又怎么可能把香山占了后转眼又攻陷了增城。
  左清原先跟着的广东巡抚李栖风就是被尚可喜逼离广东的,所以他对尚可喜没有好感,加上他也知道自己这位总督大人是明里暗里都不对付广州城的二藩,也是朝廷派来监视二藩的,故而在他面前也不必藏着什么,便幽幽说道:“平南王世子自诩将门虎子,受点挫折也好。”
  洪士铭是外人,他父亲洪承畴虽和李率泰交好,但同样也和尚可喜他们有交情,明面上尚可喜和耿继茂还是受洪承畴的指挥,所以他不好对尚家说些什么。
  其他几位绿营的武官都是李率泰从行伍之中简拔出来的,也是李率泰用来抗衡平、靖二藩麾下将领的,自然不会站在尚可喜那边,而且他们平日也被二藩麾下的将领欺负得很,这会听了左清的话,顿时一个个就讥讽起来了。
  李桂保这当口也是口不择言,见众人说得起劲,自家主子也没有什么制止的意思,便也嚷了声:“什么将门虎子,我看还不如耿家那小子呢。”
  不想他这话却惹得主子大怒,李率泰一拍案几怒喝道:“狗奴才,不得胡言!”
  “奴才不敢!”
  李桂保被惊醒了,明白这话可不是他能说的。
  洪士铭只作未见,左清他们彼此看了一眼,均是沉默。
  这时正好下人端着酒菜已经上来,李率泰命下人们摆好酒菜便回避,抬手示意众人吃饭。他虽已在哈哈木那里吃过一顿,但今日有洪承畴的儿子在,他便也放下总督架子与众人边吃边谈。
  席间众人都识趣不提刚才的事,所谈都是公事,左清向李率泰诉苦,说是因为修建满城导致藩库亏空,现在帐上都没银子了,二藩和满州八旗那边却不断派人跟藩库要银子,使得他这几日都是愁得睡不着觉。
  “藩库的事情我知道了,你且先应付着,我会向朝廷说明此事,请朝廷拨些银子下来。”
  李率泰拍了板,左清不好再说什么。几个绿营武官也都各自向李率泰禀报营中事务,谈了约摸小半柱香时间才一一议定。
  洪士铭是一直等李率泰的部属向他奏事完毕后,才将广东乡试的事情提了出来。
  开科取士乃历朝历代收揽读书人的不二法门,满清自占领广州后也一直想开乡试收纳广东读书人入清为官,但因李成栋的反正及其后李定国二攻广东而耽搁。李率泰去年上任两广总督后,便决意将广东开科取士的事情在自己任上办起来,为此他上奏清廷请于今年开广东首届乡试,尔后再送中举士子去北京参加恩试,以显大清对广东读书人的优待厚遇之意,瓦解南明在广东的统治基础。
  清廷接李率泰奏疏后部议同意了广东乡试事,因科举考试的事情是由礼部负责,顺治便责令礼部派员到广州和地方协商具体举办事谊。礼部满汉堂官在商量南下人选时选定了去年才任礼部主事的洪士铭,如此算是变相卖了一个好给湖南的洪承畴。只要广东乡试顺利举行,回京后洪士铭肯定能借此功劳升上一级。
  洪士铭说得详细,李率泰也是听得仔细,不时还询问左清督抚都做了哪些准备,待得知一切都无问题,李率泰大为高兴,一扫因朝中有人要挪自己到闽浙的烦燥,对众人的劝酒也是来者不拒,皆是一口干了,谈天说地的好不热闹。
  酒到酣处,一个绿营的武官又说起新会之战,说道若是当时统兵的并非平南王世子,而是一员良将的话,那新会之战绝不会打成那样。
  此人所言让李率泰有些失神,想了半晌,突然一拍椅背,失声笑道:“说起良将,我怎么忘了吴六奇!此人可是个治军将才,文治武功皆为一流,若是得了他,这良将不就有了吗?”


第300章 家乡人也杀
  吴六奇?
  左清为之一怔:这人虽说是个良将,可却是尚可喜的人,总督能挖他过来?
  不过见李率泰很是高兴,有意要用吴六奇这个良将来撑广东绿营的场子,左清也不扫他兴,便附和道:“吴六奇能文能武,麾下水陆二师都是骁勇善战,去年他向督抚禀报其在潮汕地区禁海卓有成效,已使郑氏不得再犯潮汕一步,年前大人可是亲自为他向朝廷请功的。”
  闻言,李率泰点了点头,一脸欣慰道:“提到禁海这事,不得不说吴六奇眼光长远,想出了好法子。禁海一策真是一针见血,不仅治下再不复有刁民为祸,更绝了郑氏染手潮汕念头,为我粤北稳定立了大功。本官身为两广总督,治下有如此能人,岂能不向朝廷为之请功旌表。”
  洪士铭虽是洪承畴的儿子,但一直在家学业,中进士后又到礼部任职,故而对各地战事并不甚解,对于李率泰所说禁海有些不解,也不知这吴六奇何等人,更不知何为禁海,又如何禁海,禁海之后又有何好处。脸色甚是茫然。
  左清投桃报李,感激他先前为自己解说八大家的事,便笑着与他说道:“我广东潮汕地区与福建郑氏地盘接壤,又是鱼米之乡,故而郑氏对潮汕一直虎视,想占据潮汕以为粮源之地。潮汕地区又多心向郑氏之刁民,或为之通风报讯,或为之提供粮饷,官军禁绝不得,潮州总兵吴六奇才向朝廷建议禁海……所谓禁海便是在海边立下界石,官府明下榜文,凡越过界石一步的人一律杀无赦,同时使官军在界石两侧反复拉网搜捕,又使水师官兵日夜在沿海巡逻,要是有人敢冒险出海,也是捉住便杀。这样一来,海边便无人居住,郑氏海船靠岸后得不到岸上人的粮草供应,也无向导,自然无法深入,而官军却可闻讯即至,几次下来郑军只能无功而返。”
  “原是如此禁海,这倒是个釜底抽薪的好办法,既能巩固地方,又能隔绝敌军,一石两鸟,妙,妙!”
  洪士铭听后也佩服起吴六奇这个禁海的法子,他却是不知洪清区区几句话可是未能将吴六奇之功说得通透,也不知这禁海背后有多少性命在那界石碑上面呜咽。
  ……
  向清廷建议禁海后,吴六奇就把禁海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他派出麾下清军日夜沿海巡逻,捕杀迫于生计而冒险出海的渔民,唯恐不能把他这些贫苦的广东同乡斩尽杀绝。同时他在海边设立的办石标志也是密不透风,每隔一里地便有一块。
  吴六奇对麾下清军下了严令,凡是越过界限一步的汉人,不论对方是谁,也不必上报,清军必须马上将他们当场格杀,如果清军手软的话,要与越界的渔民同罪。
  在禁海令的早期,清军有时还会接受贿赂,有时也会对女渔民和小孩网开一面,毕竟很多绿营兵都是潮汕人,对他们的老乡下不了死手,能网开一面便网开一面。但吴六奇这条军民同罪的命令下达后,清军便再也不敢手下留情,以前的通融统统消失。
  海边的汉人百姓被迁到内地后因为衣食无着,很多人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冒着杀头的风险偷偷下海,结果全被清军杀死。男人死了,女人们望着饿得嗷嗷叫的孩子却没有食物可以喂养,只能重走死去丈夫的路。结果数以万计的潮汕女子和她们的丈夫一样被清军杀死在海边,女人们的首级也和自己的丈夫一样被摆在界石上用铁丝串起排成一串,以此震慑那些想要出海的贫苦汉人。
  吴六奇是在去年九月开始禁海的,现在潮汕沿海地区的封锁线上首级密密麻麻,有鲜血淋漓的,更多的则是白骨骷髅,任何新鲜的人头很快就会被鸟兽吃得干干净净。那些风化的白骨吴六奇也不叫人拿走,仍摆在那,每到夜间,就可见界石上荧火丛丛,好似鬼火一般。
  ……
  欣赏吴六奇禁海妙策的同时,洪士铭对这位两广总督口中的良将生出了兴趣,他问左清道:“却不知这位吴将军是何地人?”
  左清吃了一口菜后抬头随口道:“也是潮汕人。”
  “唔……”
  洪士铭嘴角一抽,吸了口冷气,暗自寻思这吴六奇是如何对家乡人能下得了如此狠手的?
  又寻思此人心狠手辣倒是堪称枭雄,所谓乱世用重典,也唯有这种人能震得住地方,这倒是与乃父所提倡的治国治民治军理念相吻。
  “总督大人,吴六奇的潮州总兵官是平南王向朝廷保举的,他也向来唯平南王马首是瞻,他虽和咱们同出一脉,可一点情份也不与我们讲。大人挑选各地营兵建督标时,吴六奇一个兵将都不肯交,平南王一道命令,他先是送了500兵,其后更将麾下水师献了出来,这种人再能打仗再能治军又如何,总不会和总督大人一条心的。大人在这夸他,怕他却在潮州想着如何讨平南王的好吧。”
  说这话的是连州绿营守备王化成,他这番话立时引来其他几员绿营武官的共鸣,都说吴六奇是势利小人,未必肯为总督大人所用。
  左清原本也是存了这心思,李率泰若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