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499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499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必须是要解决的,可如何个解决法子?真要缉捕那些贩私盐的逃人,大朗这手头的力量可是大大不够,大朗手头能够动用的人手只三百多人,盐贩子却是以千计的,而且着实的凶狠,让人轻看不得。
  元末之时以高邮一座孤城力拒元朝百万大军的张士诚,可就是盐城县的私盐贩子出身!
  有张士诚前车之鉴在,大朗便不得不慎重对待此事,他可不敢激怒那帮盐贩子,若是这些亡命徒发起凶来聚众攻打县城,县城真若有失,他这官也是当到头了。不过不管也不行,淮安府的措词可是严厉,他派到府里打探到的消息也是说,这一回盐政若是整顿不了,齐王是要杀人的!
  大朗左思右想,却是有了主意,盐贩子既在盐城县境,没理由让他这外来的知县一力承担吧。当下就召集境内一干乡绅,先将府里发下的公文告诉他们,使他们知晓厉害,尔后再与他们讲道理,让乡绅们劝谕那些隐藏逃人自行归案,再出钱出人帮助县衙对付盐贩子。
  仅此显然是不够的,大朗又差人禀报淮安府,请府里派兵前来协助此事,另行文两淮盐政,着盐政司下辖的巡检兵丁协同办理。


第951章 好话与你们说
  盐城县民多是洪武年间打苏州迁移过来,民间谓之曰“洪武改迁”。境内大姓者有吴、杨、张、王、周五家,官府若是有事,通常便是与这五家大姓族长商议办理。不过若是其他小姓有功名者,亦有商议之权。
  周大朗初至盐城时,县境只有丁口四千余人,经大朗五年治理,招集流民,如今有丁口八千余,其余未成年丁亦有三四千,内中县城居民占了一半,余者散于乡间,各成集镇,里正管之。明制,男子自十六至六十为丁,妇女为口,官府派征丁银、徭役皆以丁口为准。大朗能在五年时间将本县丁口增加半数,却是难得的治材了。
  盐城县的士绅多是在明朝有功名,出过仕的,不过毕竟是江北之地,肯定不如江南那么人文荟萃,大官云集,因此这帮士绅多是些低级官员,如在籍乡绅陈之元做过南京户部主事,又有那杨德清做过崇祯朝徐州府下某县的学官,其他还有曾为登州通判的赵某、松江某县县丞的杨某,此外还有一二举人功名者,秀才不过五六人。
  这日,一干乡绅俱是到齐,大朗于衙门召见了他们。因事先叫差役说得明白,故而五大姓的乡绅俱是到全,其余小姓有功名在籍的也都奉召前来,各里正也是全部到齐,无一人漏了。
  一众乡绅先是齐齐给大朗作了一辑。清朝承认明朝的功名,愿意做官都给官做,甚至还能比明朝官大上一级,故从前周大朗这个知县是受不得这帮士绅下跪的,因为不知他们当中哪个会突然起意出籍仕清,现在盐城重新归明,这帮人的功名更是自明朝而来,大朗更不敢怠慢他们,只受了众乡绅半礼便行谦让。至于那帮里正,却一个个都是磕足头后才得起身。
  周大朗示意众人坐下后,款款说道:“诸位父老,今日召你们前来非为别事,只为如今朝廷颁下严令,为免诸位受那无枉之灾,故本县特请诸位前来说道此事。”
  一干乡绅在衙门中都有消息,知道淮安府来了公文要周大朗整顿盐务,但具体如何整治法,他们却是不得知,因此都没有说话,只看着大朗等他的下文。无人接话,大朗感到无趣,轻咳一声,缓缓与一众士绅说了。
  见众人听得聚精会神,大朗微一点头,道:“如今大明中兴,南都恢复,朝政清明,上理下顺。这盐务的事从前一直乱着,尔今必须要整顿,上面下了严令,本县不能不办……”说到这,话锋一转,却道:“本县知道你们当中有不少人和盐贩多少有些勾连,此前本县睁一只睁闭一只眼,只要你等不是太过出格便罢了。现在却不行了,功令森严,你们必须收手,万不能对抗王法。当真大兵过来,吃苦的还是你们。本县劝你们勿要为了一点蝇利而害了一家老小性命。另外,本县还有句话,你们要带到那些逃人盐贩那,便是现在已经没有什么逃人法了,大家自此以后都是大明子民,不必再东躲西藏,只管到县里来报备,本县这给你们造册,从此上了黄册,分你们田地,好好耕作纳粮便是,有甚难过日子?你若再躲在那私自煮盐,挑运贩卖,撞上关卡巡兵,担惊受恐的又何苦来哉?东住住,西藏藏,流来流去,没一日安稳居停,藏头露尾,终是叫官兵拿了,甚是犯不着。”
  “县尊说的是,我等定将县尊所说带到。”
  众乡绅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都纷纷表示领会了知县好意。
  周大朗拿来案边的茶碗饮了一口,顺了顺气,又道:“诸位如今要知,整顿盐务乃本县现今第一急务,朝廷特设盐务大使负责此事,地方各官也以缉捕私盐为来年考核要绩。因此本县对缉盐一事分外看重,亦请诸位能够协助,万不能因一己糊涂而害人,要明白这法令的厉害,免误了身家性命,后悔不及。”
  一气说完,大朗自感说得不谓不全,也不谓不动人心,更是说得明明白白,不夹文夹白的,让人听着不真切,抬眼去看众乡绅和里正们,见都是凝神秉气,似有所悟,心下不由开怀,定了片刻,扬声问道:“本县该说的都说了,诸位可有话说?”
  县尊这话自然不是问里正们的,众乡绅彼此互望,稍后便由杨之元起身代大伙说道:“这私盐害人害己,县尊劝谕甚是合理,我等记下了。”
  大朗听后,却是抬手道:“光记下不行,你们回去后务必要劝谕族下之人不得再贩盐,要那逃人盐贩自个来衙门报备,免得惹祸,若是牵涉到你们,本县可保不住,到时免不得株连进去。”
  杨之元忙点头道:“我等明白,县尊放心好了。”说完,微欠身子,以为大朗已把话说清,便要与众人一道告退,不想,大朗却是摆手道:“不急,还有一事本县要与诸位商议。”
  众士绅一怔,杨之元问道:“不知县尊还有何事交待?”
  周大朗扫视一众乡绅,不紧不慢道:“这光靠劝谕肯定是不成的,盐贩多是亡命徒,定有不少人将本县好意当成驴肝肺,目无王法,继续行那不法之事。故本县这里肯定是要出兵剿捕的,只是县中钱粮不足,出兵之事非本县之力可担全,难免要请动府里驻军,所以这钱粮上的事情须请诸位能够赞襄一二,解本县燃眉之急,另外还要请各家出些壮丁参与此事……”
  大朗这话说得明白,却是要一众乡绅捐银捐粮外加出人了,众乡绅听后顿时一个个露出为难神色,自家钱粮自家好,哪个愿意白白掏腰包呢,这银子和粮食又不是天下掉下来的。
  周大朗看那杨之元,吱唔两声,不肯表态,其余人等要么是左顾,要么是右盼,竟无一人愿为县尊大人分忧。
  县丞邓国望在边上看了,心下着急,朝周大朗使了眼色,欲要出来做这黑脸之人,大朗却是示意不急,只耐人寻味的看着这众乡绅。吃不住大朗这般看法,终是有人站出说话了。
  “县里要捕煮盐的逃人自是好事,可不瞒县尊,如今青黄不接,各家钱粮都是有限,待麦收过后又要忙着置办种子夏耕,各项支出着实不小,这一时半会的怕是难以襄助县里一二,还请县尊体谅一二,待秋粮纳后各家有了宽余,我等必为县尊分忧。”
  说话的是做过登州通判的赵某,此老年纪颇大,又是前朝万历年间的举人,故而资格颇老,虽然出仕时官并不大,可在一众乡绅中却很是有威望。他这么说了,马上就有数人出言附和,都道各家钱粮吃紧,短期内怕是难以襄助县里,还请县里宽容一二。有这众乡绅族长在,里正们又哪个敢乱说话,一时堂中满是搪塞之言。
  大朗心下不快,却是不动声色,沉吟片刻,笑着说道:“本县也知此事难为诸位,也罢,捕拿那私盐贩子暂时倒也不急,本县先往府里报请些便是,总不能真的难为诸位,毕竟本县是亲民官,可不是害民官。”
  此话一出,众乡绅们皆是松了口气,嘴里说着县尊体恤百姓,心里却是想的凭什要我捐钱,你道那些盐贩子好惹得么?逼急了,扯旗造反杀上县城来,你这县官拍拍屁股跑了,还不是苦得我们这些本乡本土的。众乡绅不肯捐出钱粮的另一原因则是他们中可是有很多人名为士绅,实际就是最大的私盐贩子,没有他们这些地头蛇参与这贩盐暴利,你道那些盐贩子能在盐城站住脚?
  为缓和气氛,杨之元等人又说了几句场面话,大朗听着嘴里也是哈哈,心里却是直骂娘。片刻,大朗终失了耐心,再次端茶,邓县丞见了,知县尊意思,忙对众人道:“今日便议到这,你们且散了,回去之后务忘县尊劝谕,一定要叫族中人的收了手,不能再做违法度的事。”
  “如此,我等告退!”
  众人忙起身向大朗行礼,大朗笑着也起了,作势将众人送到堂外后,众人便都道“县尊留步”,大朗客套两句后止步就此,尔后目送众人离开。
  待人全走后,大朗这脸便拉了下来,邓国望见状,上前不解道:“大人,这些老家伙们人老成精,指望他们心甘情愿捐钱捐粮可是很难,不知大人何以不让下官出面恐吓他们一二,非如此,这帮人如何肯捐纳。”
  大朗却是说了番杀气腾腾的话,他道:“府里的公文可是写得清楚,这次整顿盐务是朝廷的意思,是那位齐王亲自操刀,有太平军的虎狼之士在,这帮老家伙敢蹦跶?本县之所以留他们一分情面,只是叫他们回家细想,真要不领本县的情,本县也就狠下心来便是。这新朝刚立,法令刚行,不杀鸡儆猴,你道好做的?”
  邓县丞听后欣然赞同道:“县尊所言甚是,这干老家伙仗着有功名在身,便以为真个可在乡间做威作福,操贩私盐,不将县尊看在眼里,待县尊使出雷霆手段,他们便知道怕了。这就叫敬酒不吃吃罚酒!”
  “这次整顿盐务非是我淮安一地之事,听说齐王派了个盐务大使要到我淮安来,本县刚刚归明,可不敢不慎重,若是有所耽搁叫人给报上去,你我这脑袋可都就不在脖子上了……府里若派兵来,钱粮所耗必不是小数,本县钱粮有数,若不得这帮人捐纳如何能应付得了那帮大兵,但叫他们捐得多了却又难,寻常吓唬怕是难以奏效,这次却须真的要砍上几颗人头才是。”
  大朗说着叹了口气回身去,视线落在堂中所挂匾额,却是“明镜高悬”四字,正待开口与邓县丞交说关节一二,却有兵丁来报,说是抓了个从北边过来的细作。


第952章 大儒遇上兵
  闻听巡防的兵丁竟是抓了一个清军的细作,周大朗大是高兴,他刚刚反正易帜,这便抓了一个细作,正好绑了押到淮安府请功去。
  据巡防兵丁说,那细作是和几个私盐贩子在范公堤北头邻近山阳县那段被抓的,当时此人脑袋上裹着方巾,自称是走商的,可弟兄们眼尖,将那方巾一扯,便瞧见了这细作脑袋上的辫子。一顿痛揍后,这细作自是不敢反抗,很是老实的随着他们回县里。
  周大朗立功心切,便叫邓县丞将那细作押上来,他要亲自过堂,好生从这细作嘴中撬出些情报来,如此也显得他盐城县精明能干,给上头再添好印象。
  细作被押上来后,周大朗瞧这细作乃一中年男子,身上穿着一身读书人的儒衫,不过又破又烂,还有血污,走路也是一瘸一拐,想是被兵丁们打得不轻。
  周大朗不知道是自己眼花还是如何,总觉这细作虽然极其狼狈,可身上却隐约有一股傲然正气,浑不像个藏头缩尾的细作。
  旋即,大朗暗自摇头,自嘲一笑,觉得自己未免太没眼力了,把个细作都能当成大人物。他将惊堂木用力一拍,发出一声清脆的声响。
  “跪下!”
  邓县丞大喝一声,众衙役也是将水火棍在地上敲得震响。
  岂料,那细作竟是没有跪下,而是突然抬头盯着堂上的周大朗问道:“想必你就是本地父母,那可否告知在下,本朝现在是哪位皇帝在位?”
  “呃?……”
  周大朗和邓县丞听了这细作发问,都是有些发怔。既是细作,如何不知本朝现是定武皇帝在位?这连大明朝的皇帝都不知道,算什么细作?那清军总不能派个傻子来吧?
  周大朗觉得有些不对,便问那细作:“你是何人?”
  那细作不答,只道:“我是何人且不必管,且先告诉我,本朝现是哪位皇帝在位?”
  这细作神情无比坦然,丝毫没有惊惧之色,眼神也没有游离躲避之色,且神态越发伟岸,这越发让周大朗糊涂起来,不知对方是何人。他怀疑对方莫不是失落在民间的宗室,闻听大明恢复南都前来投奔,担心得罪对方,当下硬着头皮道:“如今本朝在位的是定武皇帝。”
  “定武皇帝?”
  细作听后先是一愣,旋即露出失望之色,沉吟不语,似是在想什么,半响,又追问了一句:“那永历皇帝何在?”
  “这……本官不知。”
  周大朗说完后看了眼邓县丞,二人目光相对,虽未有言语交流,但心下却都是想到一块去了——这人怕不是细作。
  这时,就听那细作扬声说道:“在下昆山顾炎武!”
  细作这名字一报,周大朗惊得从椅子上“豁”的站起,邓县丞也是失声叫了起来:“亭林先生?!”
  “你当真是亭林先生?”
  昆山顾炎武的大名,周大朗可是如雷在耳,虽然他先前就意识到这细作有些不对劲,可怎么也无法将此人和江南大儒顾炎武相联系。
  一众衙役见了二位大人的模样,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这顾炎武是何方神仙,竟能让县尊和县丞如此失态。
  顾炎武略一拱手,坦然道:“顾炎武就是顾炎武,我假冒他做什么?二位若是不信,且从绑我来的兵身上取出我的私印便是。”
  闻言,邓县丞忙喝令那几个绑顾炎武来的士兵将从顾炎武身上搜去的东西交上来。那几个兵这会也是明白自己怕是得罪了大人物,赶紧将东西交上来。
  邓县丞从中翻捡了一下,果然找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