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526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526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王士元说自己是朱三太子,可却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他的身份,叫人难以相信。不过皇帝去年曾对本帅说过,朱三太子可能隐藏在江浙一带,我曾让你去暗查过,却无三太子半点讯息。我便回奏皇帝说朱三太子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不想,这个时候他却冒了出来。和朱琳玮一前一后,倒是热闹。一个皇帝嫡侄,一个烈皇三皇子,论身份,都是贵不可言啊……张安,你觉得这个王士元是不是真的朱慈焕?”
  张安摇头道:“属下不敢肯定,不过甲申年此人12岁,当有很多人见过他,大帅可以找些当年见过朱慈焕的人来辨认这个王士元的真假。”
  周士相不置可否,又问张安:“此人性格如何?”
  张安道:“属下见他时,此人很是小心翼翼,对属下似有畏惧之意。属下问他什么,都是简短叙述,从不多言一句。根据属下审人的经验,这人要么就是智计过人,要么就是真的懦弱性子。”
  周士相笑了笑:“若我是他,只怕也是小心做人。”说完吩咐张安,“将人秘密送到镇江来,然后你马上去找当年伺候过烈皇皇子的宫女太监,还有见过他们的官员,务必要给我认出这个朱三太子的真假来!”


第1006章 满蒙援军
  开封,额驸石华善在探明吴军在城西方向三十地里的杏花营屯有大量粮草后,不顾河南巡抚贾汉复的劝阻,带领三千汉军骑兵和四百多蒙军出城偷袭杏花营,想一举烧掉吴军粮草,迫使吴军解围退回洛阳一带。岂料,清军才出城十里,就陷入吴军的包围之中。
  吴军先锋悍将王屏藩武艺高超,率其部四千悍卒正面对战石华善部。吴三桂二女婿胡国柱同时指挥兵马封堵石华善的退路,阻截开封城内援军。石华善陷入重围,苦战不得脱,清军阵中不时响起惨烈哀嚎声。蒙古正蓝旗副都统德应被吴军弓弩射中,从马背上一头栽落下来。
  吴军炮火猛烈,伏击之地又挖开许多陷马坑,使得清军骑兵不断坠马,无法机动。石华善左冲右突,结果被陷马坑掀翻在地,几个亲兵刚将他扶起来,却听得铳声大作。黑烟散去后,石华善胸前尽是血洞。
  在陕西降了吴三桂的汉军参领孙思克阵毙石华善后,吴军士气更加高昂,不断将包围圈缩小。在吴军的猛攻之下,失去主帅的清军终是崩溃,纷纷下马跪降。
  得知石华善全军覆没后,河南巡抚贾汉复更加不敢派兵出城,只严令加固城防,坚守等待北京的援军。
  大胜之后,吴军主将胡国柱用豫西等地得来的财物犒赏三军,同时收缩了对开封的包围。六天后,探马来报,说是有一支清军渡过黄河,正向开封挺进。胡国柱当即命王屏藩和总兵郑蛟磷、吴之茗等人率军一万前往阻截。
  开封城内的清军发现城外有一支吴军往北面调动后,立即上报巡抚贾汉复。贾汉复和左右将领说定是朝廷派来的援军,他们必须派兵策应,绝不能让援军被击退。从南阳撤下来的总兵苗成龙请缨率部策应援军,贾汉复同意下来,另出三总兵领军出城伪攻,以牵制城外吴军。
  王屏藩和郑蛟磷等人率部往北阻截增援清军,却在离黄河不远的柳远口突遭清军满蒙骑兵冲击。吴军虽悍勇,但多是步卒,事先又未曾料到清军进展这么快,所以上下都是猝不及防,很快就被清军冲成两段。王屏藩不得不令后撤,后撤途中不少跑得慢的吴军士兵被清军斩杀。撤下来的吴军虽慌却不乱,迅速向王屏藩的将旗靠拢,利用弓箭迟滞清军骑兵的冲锋。连着攻击两次不果后,清军果断脱离和吴军的接触。此战,吴军伤亡两千多,清军遗尸四百余。
  因为遭遇清军都是满蒙骑兵,王屏藩意识到很可能是清廷主力已经向开封逼近,于是下令带着伤员火速退回开封。此刻包围开封的吴军只有不到四万人,其中一半都是新收编的河南清军和马匪、乱民等。若真是清廷主力八旗前来,很可能会导致吴军不得不撤离开封。王屏藩计划和胡国柱会合后,先行撤往洛阳,等待夏国相、郭壮图率领的兵马到来后,再重行进逼开封,和清军决战。
  只是王屏藩部撤退未过多久,又受到清军骑兵袭击,总兵吴之茗率所部骑兵击退了清军的骚扰。但未过多久,退下的清军再次咬了上来。如此反复几次,令得吴军撤退的速度变得极为缓慢。
  王屏藩和吴之茗、郑蛟磷等将领商议,认为清军这是想以疲兵之计拖垮他们。
  郑蛟磷担心道:“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行,走走停停,将士们得不到休整,伤员又多,鞑子好像狼一样盯着咱们,稍有不慎,我军就可能覆没。”
  王屏藩感到忧虑,这时候吴之茗却主动道:“不如这样,我带兵留下殿后,你们带着伤员火速撤退和胡将军合兵。”
  “清军兵马不少,又是真满州鞑子,你的人太少,留下来太危险了。”
  王屏藩不同意留下吴之茗殿后,吴之茗却说不这样做,大伙谁也回不去。再三思量之后,王屏藩只得答应下来,当下和郑蛟磷领兵带着伤员后撤。又反复叮嘱吴之茗万一不行,千万不要和清军死拼,无论如何也要撤下来。
  凌晨时分,清军再次向吴军发起进攻,吴之茗和部下死战不退,但清军却是不断增兵,吴军寡不敌众,终被清军冲进阵中。吴之茗力战不降,带着几个士兵拼死冲出。突围时,吴之茗背部中箭,追随他的士兵也全部战死,只剩一个叫赵强的小卒。等到甩脱清军追击时,吴之茗已经不行,赵强扶着他在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
  吴之茗这时已经难以说话,只不停喘着粗气,他艰难挥手要赵强赶紧逃命,不要管他,赵强却不肯走,誓死也要将他带回。
  吴之茗自知伤重,活不了多久,而清军却随时都会追上来,他不忍看着才十六岁的赵强葬身于此,于是趁他不备,抽出自己的宝剑放到自己的脖子上,用力一抹,倒在树下。
  “将军!”
  赵强落泪大哭,却没有就此扔下吴之茗的尸体,而是把将军遗体背在身上,一路艰难回返,终是在一天后被外出搜索的吴军探马发现,将他和吴之茗将军的遗体一起带回。
  得知吴之茗战死后,胡国柱和王屏藩等人都是悲痛不已,胡国柱命人寻了一口上等的棺材厚葬吴之茗。王屏藩感念赵强之忠义,将他收在身边为侍卫,一心栽培于他。
  清廷满州主力的到来让胡国柱意识到开封已不能再围,否则他便可能陷入被清军内外夹击的险地之中。为此,他一方面派人将清军增援消息告知夏国相,另一方面则着手部署后撤。
  刚刚率军从潼关抵达洛阳的夏国相收到胡国柱送来的消息时,吃惊不小,因为他没想到清廷能够这么快就向河南派来援军,且根据胡国柱信上所说,来援的都是满蒙八旗,战斗力不弱于吴军。为了弄清楚来援的清军到底有多少人,又是何人统帅,夏国相派快马要胡国柱一定要探明,同时要郭壮图马上率部接应胡国柱部后退。


第1007章 谁是螳螂 谁是黄雀
  七月的潼关,连着数日不曾下雨,却偏偏日头也不毒,便使人觉得闷热异常。然而,这闷热却挡不住意气风发的吴三桂召集大小官校阅兵。
  随着战鼓声,一队队吴军精卒在军旗的指引下,集结成队,然后有序的通过潼关。前头是骑兵,后头是步卒,就这么浩浩荡荡往着中原大地开去。
  为了在一众降官面前展示威风,吴三桂特意调拨麾下跟随了近二十年的嫡系关宁军展示军姿。军容也确是威武,队形整齐,森然有序,从上至下都有一股杀伐之气。
  城上诸多降官都被吴军军容震住,胆小的人甚至都不敢细看,只觉这吴三桂的兵马未免也太强了些,便是李国英不曾内应,只怕潼关失守也是早晚的事。
  李国英的表情很复杂,他看着这些不久前还曾是大清兵的明军,甚至当中还有自己的部将时,只觉这世道变化得太快。
  吴三桂没有食言,果然以永历名义授李国英为陕甘总督之职。仅地位而言,李国英和从前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他却难以适应如今的新身份,脸上总有一股说不出的落寞。
  吴三桂与诸将正在笑谈,忽的扭头问李国英:“国英以为本王麾下如何?”
  “王爷所部,当世强军。”
  李国英嘴里如此说道,心下却很苦涩。谋士胡于宣笑道:“总督大人以为如此强军可取中原否?可恢复北京否?可逐满鞑否?”
  “可!”
  李国英并没有违心,吴军势大,清廷势弱,随着潼关失守,吴军兵进中原,战局已是立判高下。只要吴三桂不犯致命性的错误,即便是小挫几场,最终仍会夺取北京,因为清廷现在实在太虚弱了,一场失败就能导致全局尽没,而吴三桂却兵强马壮,根本不虞小小失利。这局面就如当年的李自成一般,大清朝已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等待它的注定是灭亡。
  李国英的回答虽只一个字,却让吴三桂开怀大笑,心中无比舒坦。李国英在那思虑片刻,终是放下了心中的纠结,开口对吴三桂道:“王爷,下官以为眼下当务之急是经营河南,作为王爷立脚之地。”
  “噢?经营河南?”
  吴三桂有些诧异,不知李国英何以劝他经营河南。胡于宣和方献亭等人也好奇的看着李国英,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军长驱北上进逼北京,一举解决清廷才是上策,经营河南实为下策。
  李国英见众人都看着他,便道:“古语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在手,王爷大军进可攻,退可守。以目前情况言,清朝确实如大厦将倾,无力可支。然而战争之事,变化万端,不能不思及意外变故,预立于不败之地。兵法上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国英以为北上固然是王爷首要之事,但王爷却必须经营河南。”
  自李国英归降以来,还是第一次在吴三桂面前进言战局,且所进之言乃是事先他所认为的下策,不由大是不解,但心中却是欢喜。李国英能主动献策,便表明他已经彻底归心。此人,实是人才。
  “国英且细说于本王听。”吴三桂收起笑容,定睛看着李国英。
  胡于宣则道:“经营中原为立足之地,从前我与方兄也曾议过,但均觉不可行。因为河南不像陕西,大部分都是平原,无险可守,四面受敌。从前说是‘四战之地’,所以河南这块地方,利于作战,不利于固守。倘要经营,势必甚难,不如长驱北上,一战平灭清廷来得好。”
  方献亭在边上点了点头,如今大军如箭在弦上,一旦拿下开封,最好的选择就是马上渡过黄河北上,而不是经营河南,那样不但会给清廷喘息之机,也会使大军失了锐气。经营固好,难在负担甚大,收获不及尽夺北地来得大。不过方献亭知道李国英不会无的放矢,便想听听他的看法,毕竟李国英曾为清廷的川陕总督,一些见识要比他和胡于宣要多。
  李国英缓缓开口道:“河南古称四战之地,就地理形势而论,险固不如陕西。但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自古作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吴起对魏文侯论山川形势,反复说‘在德不在险’,实是千古名言。今日王爷大军东进,清廷国力疲敝,满蒙兵马战力虚弱,倘不乘此大好时机,经营河南,更待何时?
  《兵法》云:‘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衙地。’孙子所说的行地就是地广人众,四通八达之地。河南对全国来说,就是衢地,所以自古为兵家所必争。今以河南全省而论,豫东豫中尚不十分残破,人口众多,土地肥沃,宜于农桑,这正是天以河南资王爷。只要布德施仁,百姓拥戴,兵强粮足,处处制敌,便不怕河南是‘四战之地’。正是因为河南居全国腹心,四通八达,控扼南北,所以立足河南就可以制清朝的死命。况河南转输便利,他省莫及。北宋建国,削平群雄,统一江南、楚、蜀,远及岭表,何尝不是以河南为根本?地理是死的,古今不变;人事是活的,时有不同。攻守胜败,重在人事。”
  一气说了这么多,李国英也有些口燥,天气又热,额头满是汗水,他便取出白帕擦拭了一下。因为前些日子才绞断辫子,这位大明朝的陕甘总督赫然还是个光头。
  众人只以为李国英已说完自己的意见,却见他擦拭了汗水后,却又说了句:“最重要的是,经营河南可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吴三桂和方献亭他们都是一愣:谁是螳螂,谁是黄雀?


第1008章 贼秀才先动手
  “王爷可曾想过,若不经营中原,江南太平军北进,王爷如何处之?如今王爷是兵强马壮,可那贼秀才同样也虎视北方,他有唐藩,王爷有燕藩,下官窃以为,如今这争天下的已无满清之事,只在王爷和那贼秀才。若王爷不经营河南,以何阻挡贼秀才,若河南落于贼秀才之手,满清如今之局面又何尝不是王爷日后之结局?……
  王爷大军北上,中原却空虚无比,若下官是贼秀才,必趁此举兵北进,一举拿下河南!届时有江淮可依,攻守皆可者便成了他贼秀才,而非王爷。再者若丢了河南,王爷大军和陕甘云贵亦会被切断,王爷空有北地却失根本,到头了恐怕是为那贼秀才驱虎吞狼了。”
  李国英说的明白,螳螂是谁,黄雀是谁,自是不难分辨。胡于宣和方献亭都是面色一变,一直以来他们考虑的都是比贼秀才抢先一步拿下北京,然后借助光复故都的声势和二十万精兵强将南下和贼秀才一决高下,却不曾考虑过贼秀才会不会如李国英所说,趁吴军渡过黄河大举北上之际,突然出兵河南。若真那样,天时地利就叫贼秀才占去了。
  吴三桂注意听着,但未做声。从前他听洪承畴的劝起兵反清,入川谋陕,却不以为他能很快就兵进中原,但形势变化之快,虚弱的满清和光复北京的巨大诱惑已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