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563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563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世间,什么样的事叫好事,当然是有好处的事才叫好事了。
  好处这东西,嘴上说的,空口白牙都是假的,见得着的才叫好处。
  老话说钱帛动人心,有钱能使鬼推磨,甚至让磨来推鬼,这老话就是放在一千年后,都是至理名言。
  太平军不是人民军队,太平军的将领们也不是有着民族解放觉悟的革命者,本质上不管是最先举义的,还是近期收编的,都是地地道道的逐利者,是这个时代最典型的军人。封建忠义之外,有奶就是娘恐怕是大部分将领的最鲜明写照。
  很自然的,周士相将提高军心士气的解决手段老套的用在了利益二字之上。
  他准备在辽东封土,即所有北上的将领和士卒将来都能在辽东有他们自己的土地,如果他们的本事够大,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奴仆。大到镇将,小到辅兵,甚至是随军的民夫,只要你出了力,都可以获得利益。当然,奴仆肯定不是关内汉人,可以是被俘虏的满州和关外的生女真,也可以是其他人,如朝鲜人、蒙古人等。如果你够厉害,能够把沙俄的哥萨克掳来,照样可以收他们为奴仆。
  这个封土可不单单是如在广东等地推行的授田,而是真正的“封土”——对一片土地上的人和物拥有绝有的主宰权。
  换言之,周士相想在辽东实行欧州人的领主制,大大小小的领主就是此次北上随军的将领和士兵们。只要你们卖了命,立了功,那你们就能成为领主,成为有大明朝廷授予爵位的领主,对你治下的土地和奴仆有完全的权利。
  并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周士相对辽东和关外也是决定大胆放权的,由这些成为领主的军功阶层为大明保障关外,并且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往外扩张,从而一方面能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也能将关外牢牢掌控在大明手中。
  这个设想,周士相很早就有过,当时他的考虑是辽东和关外将来总要重新纳入大明版图,可是那些地方已经没有汉人的存在,而关内的两京十八省又因为几十年战灾和满清的种族屠杀导致人口锐减,恢复自身都难,况大量移民充实关外。
  一个地方再大,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口,那也仅仅是名义上的版图而矣。想要让这片土地彻底和内地结合,就必须有人。
  当地汉人没有,关内移民也不现实,周士相能够想到的,也能够实施的就是将自己变得日益庞大的军队转换成关外的捍卫者和占有者。
  从前明朝在关外实行卫所制,奴尔干都司很大,并且极盛时期,仅辽东就有三百多万汉人。单从人口而论,是远远压倒了关外那些包括满州人在那的生女真。但是这个卫所军户制却没能给普通士兵和百姓带来足够的利益,也没有办法将三百多万汉人转换成一支武装力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逐步糜烂,失去了早期的军事功能,结果才有了后面的辽事。
  某些方面,周士相准备在关外推行的“封土”制和“卫所”制有一些相似,但关键是,周士相给了所有人权利,而不仅仅是将领和官员。
  试想,如果一个普通的水手在关外因为立下功劳,抓获了十几个奴仆,被授予一块可能有一乡之大土地上的产出权,为了保住这份家业,为了壮大这份家业,他肯定会誓死捍卫。想要家业更大,就得不断去立功;想要立功,手下的奴仆就得越多,这样他才能带着他们去掳掠新的奴仆。
  这一点和八旗制度几乎如出一撤,和广东方面武装海商出海也很相似。
  关外,在内地百姓看来乃是苦寒之地,但周士相知道,关外是宝地,有着很多资源,也是一个大粮仓。近年来,气侯已经有了小小变化。崇祯年间,厦门一些海面都会结薄冰,但现在却已然不再结冰。老人们说,这温度在不断提高,用不了多久,北内关外的气侯就会回到万历以前。那时,苦寒之地的关外,将是一块宝地,真正的宝地。
  定下北上作战的计划后,周士相立即召集高级将领会议,在会上将此次北上作战的意图及“封土”制度宣布,虽一些将领还有些想不通,但总体上大多数将领还是接受了北上作战,毕竟“封土”这件事情不光对他们,对手下的士兵也有很大好处。况且还能从朝鲜人那里弄来粮食,这样就有了长期支撑,不必担心缺粮。
  会后,水陆各将各自抓紧时间做战前准备。
  水师要做的准备很多,除了将粮食装船外,还要装载大量茶叶和蔬菜,另外大量的黄豆也从四面八方输运而来。这主要是在海上生豆芽用,水师的人对于豆芽很看重,这能保证他们在海上几个月不会生病。
  另外,水师将领刘国轩、萧拱辰、甘辉等和军部一同研究详细的作战方案,除了济州岛和东江诸岛外,水师还需要在山东和北直隶沿海有一些中转点。这些事情,周士相让刘国轩他们具体研究,并不过问,他相信这些人比自己更在行。
  李瞎子对北上辽东颇是抵触,不止一次在周士相面前嘟囔去辽东就不能杀进紫禁城,见见福临他娘长啥样。终于有一次,周士相实在忍不住,对他道:“不把辽东占了,福临他娘跑了,你到哪去逮她?”
  这么一说,李瞎子倒是有些明白了。
  从金门回来后,周士相便准备先回镇江,处理一下他北上后江南的事情。不过在此之前,他去见了郑森的夫人董娴。


第1081章 郑夫人
  作为郑森的夫人,董娴的存在对于金厦军民和当下局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事实上,也正因为董娴的支持,郑经才得以据金厦和父亲郑森对峙。而也正是董娴的反对,郑经才放弃了远渡日本的打算,最终向太平军投降。
  在大部分郑家人眼中,董娴俨然就是一家之主,郑森在时,郑家的大大小小事务都是董娴在替丈夫打理。如今郑森不在了,但她依旧是郑家的家主。
  在见到董娴之前,周士相对这位郑夫人印象并不好。这主要是因为在他的前世,有个小说家将董娴塑造成了一个偏心,不顾大局的坏奶奶。而事实上,董娴是一个很贤惠、识大体的女人。不管是军情司的人还是郑军那些归顺将领,在他们的口中,周士相听到的都是董娴的好话,没有任何一句坏话。哪怕董娴支持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反目,导致丈夫郁病而死,金厦军民也不曾对她有过指责,反而理解这位夫人。
  周士相也不会指责董娴护子行为,甚至还要感激她。往最阴暗的方面想,若不是董娴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儿子,或许国姓不会就此去世,郑经和郑袭也不会大打出手,那么也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周士相“渔翁得利”。
  单从最终结果来看,董娴无疑是周士相的“福星”。
  退一万步讲,周士相都是不愿和活着的国姓爷大动干戈的,所以郑夫人和她儿子的所作所为,帮助周士相解决了一个很大麻烦。
  作为一个父亲,周士相也能理解董娴对于儿子的保护之情。
  国姓执意杀子的举动,在周士相看来是不合情理,也不顾大局的。毕竟这件事件并非什么十恶不赦之罪,完全可以轻轻放过,而不是引发那么大的变故。倘若图谋金厦的不是他,而是满清,那事态肯定会更恶化。
  国姓太好面子了,或者说太看重名声。
  这是他一生最让人佩服的一点,也许也是让人最遗憾的一点。
  当年在镇江,在南京城下,郑军的惨败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国姓对于虚名的看重。
  刚来金厦时,周士相便有意见一见这位郑夫人,但没顾得上,时间腾不开。现在他要回镇江,无论如何也要见一见这位郑夫人了。
  对于郑家人和金厦军民的安置,周士相有必要听取董娴的意见。北上辽东的事情,他也要听取一下董娴的意见,最好能得到对方的全面支持。毕竟这位国姓夫人虽然没有了权势,但她对于郑家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若对方能够支持自己,会有利于自己对郑家的整合。郑军水师严格来说,是以郑家人为主的水师,那么想要这些郑家人在即将进行的北上辽东之战中发挥巨大作用,董娴这位郑家的“家主”态度肯定十分重要。
  在做了很多功课后,周士相见到了这位比自己大了六岁的国姓夫人。
  从前的延平王府和闽亲王府,如今已换上了国姓府的牌匾。
  看到那块国姓府的牌匾时,周士相特意驻足,他想到了国姓爷这三个字。如果没有他,国姓爷会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做下一件让后人铭记的丰功伟迹。这件事周士相本来想干,现在却干不成。
  接待周士相的并非被夺爵的郑经,而是郑森的次子郑聪。
  郑经此刻已然被囚禁在太平军的军营中。这是一种姿态,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因为郑袭手下有些人此刻可是巴不得要郑经死。周士相无意杀郑经,也不想郑经被别人所杀,结果黑锅背在他身上。将人软禁在军营中,自是十分安全。
  郑聪没有爵位在身,身着孝服将周士相迎进了父亲的灵堂中。因为年纪小,加上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郑聪对周士相有些畏惧,小心翼翼的,唯恐做错了什么引得对方不快。
  周士相进入灵堂后,第一眼就看到了郑森的巨大棺柩。他忍住感慨,恭敬的为这位英雄上了三柱香,尔后下意识的屈下双膝为郑森磕了三个响头。
  这举动让郑聪和灵堂内的一众郑家人感到震惊,因为周士相也是亲王,尔今更是征服者,他根本不必如此。但这位齐王殿下却在灵前一跪三磕了,这个举动对外释放了许多意思。足够让郑家人遐想联篇了。
  从灵堂出来后,周士相见到了41岁的董娴。
  董娴对于周士相的到来没有什么不适或惶恐,对于这位齐王殿下在亡夫灵前的一跪三磕也没有什么疑惑。她淡然的看着这位以秀才之身一跃而为大明亲王的人物,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目光也很清澈,仿佛面前的不是什么齐王,不是什么能够决定自己儿子生死的大帅,只是一个普通人。
  董娴的镇定让周士相有些钦佩,对方比她的二儿子可强得太多。他按惯例向董娴表达了对国姓逝世的沉痛心情,希望对方节哀顺变。之后,却不知如何开口。董娴出言打破了沉默,她对周士相提出了一个请求,便是希望能将亡夫葬于安平。安平是郑家祖宅所在,郑芝龙发迹后在安平筑城,此地一直是郑家人心中的祖宗之地。
  “此事理所当然,本王将亲自安排人于安平为国姓修陵,夫人但可放心便是。”
  周士相自然不会拒绝董娴的要求,他本来也准备为郑森修建陵墓,并请天子下诏表彰这位始终坚持抗清的大英雄。
  董娴点了点头,接着提出她也将率郑家人移住安平,周士相略一沉吟,也一一准了。谈话中,董娴并不曾提及自己那位被软禁在太平军中的长子,也没有说自己的小叔子郑袭的事,她不提,周士相也不提,双方心照不宣。因为这件事到现在,没有什么值得商量的余地。郑经已然不可能取代其二叔成为父亲亲王的继承人。
  周士相将北上辽东的事情对董娴直言相告,希望对方能够在这件事上能够帮助自己,并推荐一些郑家的人材为朝廷效力。董娴答应下来,说稍后会拟一份名单供齐王殿下捡用。
  从国姓府出来时,已经中午,阳光晒在身上,海风吹在发边,让人十分的暇意。和董娴的见面还算圆满,周士相难得胃口大开,叫瞎子李去弄些海货来。瞎子李正要去时,甘辉来求见,说是郑袭想请齐王殿下到他府上吃些金厦的特产。


第1082章 边外李晋王
  瞎子李一听郑王爷请客,顿时大为高兴。
  要说世上还有比满州娘们还让李瞎子动心的,也就是他这辈子没尝过的吃食。
  海里的鱼虾,瞎子李真是没尝过。
  随周士相来金厦虽也有七八天时间,可瞎子李这几天却一直窝在金门,天天陪着周士相开会,哪有空闲去弄海货来尝。现在郑袭这个地头蛇请客,那桌上的海里好东西肯定不少,一想到那满桌自己从未尝过的海味,瞎子李不由自主的就咽了咽喉咙,巴巴的望着周士相,唯恐这位大帅拂了郑王爷的一片好心。
  甘辉本是不想做这个请饭的使者,可郑袭让黄昭和萧拱辰找得他,死活要他出面相请。郑袭毕竟是藩主最疼爱的幼弟,现在又是藩主亲王爵位的继承人,甘辉实在是不好拒绝,也只能硬着头皮来请了。
  “大帅,俺去把马给您牵来!”
  李瞎子兴冲冲的就去将大青马牵了过来,他这是想将生米做成熟饭了。不想周士相翻身上了大青马之后,却对甘辉道:“你回去告诉郑王爷,这饭我就不去吃了。他若真想请客,那就在南都的望江楼包一桌吧。”
  甘辉闻言,怔了怔,旋即应声。瞎子李听后,则是一脸没劲。
  正在府内等侯齐王殿下大驾光临的郑袭听甘辉转述之后,苦笑一声,命人撤下席面,独自一人在厅中坐了许久之后,传下话来,叫府上人马上收拾,他将随齐王殿下去南都。
  ……
  回到军营后,周士相草草吃了几口饭,吃饭时翻看了两份新送到的奏报。
  一份是广西巡抚邵九公从贵阳发来的奏报,上面说了两件事。一是为塔新策、谭弘等原吴军来降将领请功,并请示军部如何安置收编这些降军的事。另一件事则和在边外的晋王李定国有关。
  对于塔新策、谭弘等人的处置,周士相早有安排,他让邵九公将这些降将手下的兵马编成两个二线镇,暂时先承担贵州和川东等地的治安维持,给他们一定的钱粮支持,日后再做具体整编。
  如此做法,自是给这些降将吃颗定心丸,告诉那帮降将们,太平军和周大帅不是说话不算数的人,承诺过什么就一定照单拨伏,绝不会过河拆桥。虽然这样做的后果等于又收纳了一批半独立性质的军阀队伍,其中也是良莠不齐,并不利于这些军阀队伍治下的民生恢复和长久稳定,但这样会对日后和吴军其他将领的政治接触能起到很大作用。周士相对满清是除恶务尽,对吴军,却认为还是有政治解决的可能。善待谭弘、塔新策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