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580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580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唐三水在那一脸为难的思索着什么,于成龙忽的叹息一声,神态缓和许多,道:“若提督大人真有为难之处,下官不过小小知县,自是不敢诘问提督大人,也不敢催责大人,不过却请大人派三两老卒于我,成龙带着他们北上勤王,以全臣节。”
  话音一落,贾大就讥笑起来:“于大人,三两老卒有什么用?莫非于大人这是要老卒为你收尸?”
  宋钱也笑了起来:“三两老卒可护不得于大人,北上勤王这等大事,若只大人和三两老卒同去,那也未免太过儿戏了。”
  于成龙听出他们话中讥讽之意,一身傲骨道:“成龙虽手无缚鸡之力,但一腔忠肝义胆足鉴日月。便是死于勤王之事,也是尽了臣子气节,虽死无憾!”说完,屈膝跪下,恳求唐三水道:“还请提督大人成全!”
  唐三水忙伸手扶他起来,不住说道:“先生这是做什么,快快起来,快快起来,本督何时说过不去归德了?先生至于将事情说得这么悲壮么,便仿佛本督就是那见死不救般。”
  于成龙不肯起来,只问道:“大人可是愿意北进?”
  “我……”
  唐三水也是没了法子,左右都是要去归德的,索性就去吧,等到了地方观望再说,这么想着,嘴里便将齐王殿下写的一首诗给脱口而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今大清国事艰难,河南危急,北方危急,京城危急,身为大清臣子,本督自是要和先生一样尽臣子本份……本督心意已决,这就全军向归德挺进,保卫黄河,保卫中原,保卫大清!”
  “好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5岁的于成龙听了唐三水这番豪言,当真是既感动又感慨,他喃喃自语:“保卫黄河,保卫中原,保卫大清,好,好,好……”
  于成龙走后,贾大傻了:“大人,真要去归德?”
  “不去在这喝西北风?”
  唐三水望着远去的于成龙,没好气的回了句,“走一步是一步吧,好歹归德城里还有粮。”
  ……
  金砺如今名义上是唐三水的副将,不过其却没有本部亲兵,当初随他一起从江南逃回来的那一百多汉军旗将校大半都叫唐三水给调到了其他营中,余下的都战死了。尔今,这位从前的固山额真身边不过两个亲信人,一个是自己的贴身戈什哈穆达,另一个是汉军佐领葛思五。
  跟着唐三水从庐江北上勤王以后,金砺一路上态度十分消极,对勤王之事竟然有些抵触。他曾劝过唐三水,朝廷并没有下旨勤王,他们就应该老老实实呆在庐江,不然一旦他们北上,庐江和凤阳必被安徽太平军谋夺。那时他们就连个扎脚的地方也没了,万一这次勤王不利,说不得这上万人马就成了一支孤军,弄得不好就会全军覆没。
  可惜,唐三水却听不进金砺的劝,非要勤王。没有军权的金砺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跟着北上。还好,这一路进展颇是顺利,忠贞营的那些兵马不经打,他金砺还亲手斩了一个寇首的脑袋,这才态度变得稍稍积极起来。只是,没有人知道,金砺却始终在担心一件事,这件事从他北上起就让他忐忑不安,害怕随时会发生。
  哈穆达和葛思五不知道金砺担心什么,二人得了个消息后就急忙赶来向金砺禀报。
  “大人,于成龙去了提督大帐!”
  金砺愣了下:“那个合肥知县?”
  葛思五猛一点头:“就是他!”
  “他去提督大帐做什么?”金砺有些奇怪。
  哈穆达道:“好像是去质问提督大人为何驻兵不进的。”
  “倒是有胆量。”金砺冷笑一声:“不过却是个蠢货。”
  “大人?”
  哈穆达和葛思五不知道自家大人这话是什么意思。金砺看了他们一眼,没有和他们多说,挥手让他们下去。等二人退下后,金砺就好像整个人被抽空似的,一下瘫坐在那,耷拉着脑袋,定定的看着桌子,不知在想什么。
  ……
  江南右军原先是没有骑兵的,后来一支从江南撤下来的蒙古兵被唐三水收编之后,就有了骑兵。这一年多时间,唐三水又陆续收编了一些马匪,加上从扬州一带逃出来的满蒙散兵,竟然编了一支近两千人的骑兵出来。这支骑兵组建后,唐三水的实力一下雄厚许多,和安徽太平军的几次战事中,这支满蒙骑兵出力不少,立了不少功劳。现在统领这支骑兵的是个蒙军旗的出身的副将,叫那木图,听说他舅舅郭木络是蒙军的参领。
  因为这支满蒙骑兵都是由战场上逃出来的散兵组建,又是唐三水重金养起来的,所以那木图等满蒙军官对唐三水十分忠心,除了唐三水,他们不理会任何江南右军的将领。平日,这些满蒙骑兵也是自大骄横的很,根本不与江南右军接触,就是撞见了,也是动辄用满蒙话叫骂他们。高高在上,真是不可一世的很。
  只是,除了唐三水和他的亲信外,外人并不知道,这支满蒙骑兵的真实统领并非是蒙古人那木图,而是汉人吴重山,这人原先是太平军第三镇的一个安军中使。而这支满蒙骑兵,也并非是什么从江南和江北逃出来的满蒙散兵组成,而是清一色的太平军。除了六百多“货真价实”的满蒙鞑子,余下的都是汉人。
  吴重山自从在江北受了重伤以后,就留下了后遗症,一到阴雨天,伤口那里就会疼的厉害。今日,外面便下了小雨,所以吴重山从早上起,就一直独自呆在帐中。他不想让外面的士兵看到他这个主将满脸痛苦的神情。
  轻轻咬牙,使劲捏了捏胸口的旧伤处,吴重山端起一碗药汤准备喝下去,外面响起熟悉的声音。
  “吴安使!”
  虽然吴重山已经升任指挥使,但那木图依旧喜欢用从前的称呼。吴重山对此也不见怪,反而觉得亲近。当日,要不是那木图他们抢救及时,或许,他吴重山已经成了地底下的一具尸骨。
  “坐吧,喝碗水。”
  吴重山放下药碗,顺手将桌上那根假辫子扔到一边。
  那木图没有喝水,而是急着说道:“唐三水那边传话来,说是一个时辰后全军便向归德出发,要咱们继续走在前面。”
  吴重山“噢”了一声,轻声道:“唐提督不打算再观望下去了?我还以为他要往后面缩呢。”
  那木图嘿嘿一笑:“他不去也不行啊,大帅那里饶不过他。”
  “那就准备出发吧。”吴重山说着起身,将扔到一边的假辫子又接到脑后,突然问了那木图一件事。
  “你说,吴三桂的关宁军和清军哪个强?”
  “说不准。”那木图还真不好回答。
  吴重山笑道:“你和关宁军打过,怎么说不准了。”
  “是打过,不过那是吴军没有防备,所以也算不得正面较量。”
  吴重山点了点头,没有再问。那木图却不解道:“吴安使,你问这个干什么?”
  “大帅说过,咱们迟早要和吴三桂对上手,所以咱们得多了解对方,要不然真对上时,可是要吃亏的。”
  “消灭了满鞑,咱们肯定要和吴三桂这个狗贼干上,不过现在咱们和吴三桂的敌人都是满鞑子,倒不用担心马上就和他关宁军对上。”那木图道。
  “这倒也是。”
  吴重山轻笑一声,胸口突然剧痛,眉头不由皱起。那木图见了,忙关心道:“怎么,伤口又发了?要不要让郎中过来?”
  “我没事,老毛病了。区区疼痛算什么,比起这个,能活下来已经是老天爷开恩,对得起我了。”吴重山示意自己没事,让那木图不必紧张。


第1111章 保卫开封
  江南右军继续向归德进军后,唐三水一直盼着李来亨改变主意来挡他,可直到归德城下,也没见李来亨派兵来,甚至连个探马都不曾见到。 无奈之下,唐三水也只能以“救星”的形象进入归德城。
  江南右军的到来,让归德知府赵诚信欢喜的就差喜极而泣了。他亲自带着城中士绅出城迎接唐三水,喊出“提督大人”时,险些就当场落泪。
  赵诚信是真的感激唐三水,感谢江南右军,他发自肺腑的希望江南右提督大人能够长命百命,希望江南右全军将士都能升官发财。在此之前,他提心吊胆了七个多月,整个人足足瘦了一圈,原先宽大的官服都改小了两号。
  提起这七个多月,赵诚信当真是一肚子委屈。
  自打去年忠贞营进入豫东地区后,赵诚信做为归德知府,便向开封的河南巡抚贾汉复告急求援。在等待援军的同时,他严令各县驻防绿营立即退入府城,一切不能带走的物资全部焚毁,以求达到坚壁清野,迫使忠贞营退出归德的目的。只是,从豫南过来的忠贞营进入归德之后,却没有如赵诚信所愿退走,或转向他方,反而在归德境内打转,不时还向归德府城发起进攻。
  赵诚信不知道,他视为大敌的忠贞营“大寇”们不是不想离开归德,而是实在没地方可去。归德绿营虽然焚毁了各县储粮,但他们时间有限,还没法将乡下也一扫而空。归德一府,在河南各府中还算好的,虽然人口和钱粮不及开封、郑州、洛阳等大府,可比南阳、汝宁等地却是强得多。因此忠贞营在城池以外,还是勉强能够找到一些粮食。当然,这些粮食的背后自然是归德乡民的血泪史了。古往今来,这些乡民的血泪,从来不会被记入史书,无论对他们施暴的是哪一方。
  大寇们不走,赵诚信也只能盼着贾巡抚能发兵来援助归德了。他日日夜夜盼着援军,可是盼了半年,却也没等到一支兵马前来。城中的粮食倒是不缺,归德毕竟是府城,又早早有了准备,就是再守上个一年半载,城中军民也能撑住。可孤城困守的滋味实在不是人受的,盼星星盼月亮却看不到一点希望,就是再坚强的人也总会有颓丧的时候。
  赵诚信没有埋怨巡抚贾汉复遗忘了归德,也不敢怪钦差大人鳌拜抛弃了归德军民,他也是明事理的人,知道十座归德城也及不上一座开封府。大清想要守住中原,就绝不能放弃开封。围绕开封一带的大战,关系也不仅仅是中原的得失,而是北方的归属,是大清的存亡。
  归德,从一开始就是弃子。这一点,赵诚信比任何人都清楚,可是中原的得失,大清的存亡跟他有什么关系,他只想保住性命而矣。说气节,赵诚信身上没有多少,要不然当年他也不会先降闯再降清。可是再怕死,赵诚信也不敢降明了,因为他的家眷都在北京,他若是降了,一家老小就会没命。他不能为了自己一人的性命,就害死自己的儿孙吧。
  从前,清朝有“不死于贼便死于法”的酷令,在这条酷令的震摄之下,各地守城官员都能做到视死如归,甚至于与城同殉。然而,自从太平军崛起岭南,一直挥军打到江南后,这酷令已经没有多少官员再当一回事了,甚至清廷自个也不敢再因为弃地而斩杀守城官员。反而对投降了明朝的官员们暗中许诺,只要重新归降便计往不咎,可是在清廷已经势弱,眼看着就要朝不保夕的情况下,那些投降了明朝的官员们还没有人蠢得再倒回去。如已经归降明朝的原湖广总督张长庚、江宁巡抚蒋国柱等人,都曾经得到过清廷的保证,可他们却不约而同的将清廷的秘信交了上去,并且将送信的细作抓进了大牢。
  识时务者为俊杰,从来不是一句讥讽,而是真理。大势已然在明不在清,这时候,俊杰自应要识时务。
  在当前这个形势,如果继续实施酷法,因为弃地而杀守城官员,所起的效果只能是相反。至少,这些弃地的官员没有投降明朝,比起那些明军还没到就易帜的官员好得太多。所以杀了这些弃地官员,只会让人心更加心寒,对大清更加失望。不能以酷法震摄,清廷便只能采取其它的办法来保证下面的官员不会大规模投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前年腊月的时候,老臣宁完我向顺治上了个折子,提出今后凡出任知府、同知以上官员者,必须将其家眷迁至京城,以此为人质,从而能让那些守城官员们有顾虑,进而能够坚守于城。这个主意相比酷法要委婉得多,且更有效果,毕竟人有亲情,没有人愿意因为自己而害死亲人的。
  顺治果断的采纳了宁完我的主意,叫吏部具体商办。结果,赵诚信很不幸的成了这个新令的第一个受害者,原本在山西老家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连同儿媳、孙子都被迁到了京城。美其名曰是要解官员后顾之忧,但谁不知道那就是人质。
  之所以只要知府、同知以上官员留家眷在京为质,而不是连县令这一级也要留质,倒不是顺治对于那数以百计的汉人知县十分信任,而是因为北京养活不了太多人。几百个县令背后就是几万乃至十数万以上的庞大家眷,这个数字比在京的满州人口都多,北京连满州人的旗饷都快发不下去了,又哪里负担得起这额外多出来的十几万人。故而,县令这一级被排除在外,只以同知为界。同知以上官员毕竟人数少,他们的家眷不过一两万人,想办法总能安置得下。
  没有气节可言的赵诚信就这么因为一家老小的性命,在归德这座孤城做起了大清的忠臣。也算他命好,忠贞营缺少攻坚力量,打不下归德,这才放着这根钉子不拔。换作是更南边的太平军过来的话,只怕一个时辰就能把城墙给炸塌了。
  原以为开郑战事会很快结束,到时开封那边会派援军过来,没想到,开郑的战事竟是持续了几个月。双方大小打了几十仗,却还是没有分出胜负。赵诚信愈发着急,一方面担心开封那边会战败,另一方面又担心城外的忠贞营十几万人马会咬牙攻破归德。这段日子,他在城头看的清楚,城外不时有打着各色旗帜的寇兵经过,甚至有一次他还远远的看到了好像是一面王旗的大旗。
  因为害怕,赵诚信不敢往城外派出探马,所以他不知道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内也是人心惶惶,守城的绿营将领们议论纷纷。赵诚信很怕这些绿营会突然造反开门投降,就在这个时候,江南右提督库恩布大人却带着上万援军赶到,如何不让他惊喜交加!
  这一下,归德有救了!
  赵诚信激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