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590部分

汉儿不为奴-第590部分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占领青岛,消灭只有几十条船的莱州水营,对于庞大的东海水师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但这一次水师大举北上,却是自万历年间抗倭战事以来,明朝水师的又一次庞大集结,更是甲申以来,明朝军队第一次踏上距离北京最近的土地,其性质远比一般海战来得还要大。
  周士相特别要求东海水师只能在青岛周围百里之地活动,绝不能出现在天津沿海一带。如此是为了避免水师把北京的小皇帝和满州权贵们吓到,弄巧成拙。不过要是清廷仅仅因为山东沿海出现了明军水师就吓得仓皇出关,那周士相对此也只能表示无奈,认为自己还是高估了满州大爷们的胆量。
  东海水师从舟山出发,到达崇明补充淡水和粮食时,河南战事的最新消息送到了周士相的案头。


第1126章 吴三桂不过一个阿哈
  河南战报是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六天前,鳌拜率领清军主力在开封西南的宣武卫一带和吴军大将郭壮图展开了激战。此战,最终以郭壮图失利,大将王屏藩战死,吴军死伤超过四万人落幕。
  放下战报,周士相有点神伤。虽然吴三桂的反清并非其本心,而是迫于形势,有极大投机成份在内,但不可否认的是,关宁军已经代替太平军成为了抗清主力。昔年那些追随吴三桂替清廷为虎作伥的将领们,此时也成了反清英雄。他们的战死,多少带有悲剧英雄的色彩。也许,死在清军的刀下,也是他们对前半生罪孽的一种赎罪表现吧。
  某些方面,太平军和关宁军极其相似,其成员大部分都是原先的清军。所以在道德层面上,太平军并不比关宁军高多少。不同的是,太平军从创建之初起,就始终战斗在对清战争的第一线,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汉人武装力量。而关宁军,却是在清廷已经虚弱后才投机反正,重新打起复明旗帜。
  仅这一点,关宁军是远不如太平军的。但不管怎么说,太平军也好,关宁军也好,现在都是反清的汉人力量,并且关宁军顶在了抗清战事的第一线,代替了从前太平军扮演的主力角色。而周士相作为太平军的主帅,作为一直以灭鞑为己任自居的反清英雄,却在背后拖关宁军的后腿,间接帮助满清,无论如何都是不光彩,令人诟病的。
  所以得知王屏藩等吴军将领战死后,周士相多少有些愧疚和神伤。他觉得哪怕将来这些人会和自己为敌,但那是将来的事。现在,这些人是在和清军战斗,是反清的一员,自己暗中做的那些事,总是对不住他们的。
  宣武之战的详细经过也由河南军情司人员禀报了上来,大量吴军高级将领的阵亡让周士相唏嘘,但其中两条却让他很是震惊。
  一就是太平军曾在扬州大战中使用过的“没良心炮”的制作方法不知怎的落到了鳌拜手中,清军几次战斗中都曾出现“没良心炮”的身影,令得吴军伤亡惨重。二就是在陕西向吴三桂投降的赵良栋等人再次降清。
  “没良心炮”是军械局按照周士相给的图纸研制出来的,并且在扬州大战第一次使用,也正是“没良心”的出现,才令太平军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可以排除“没良心”的泄露是在扬州之战前,那么结合清军已经在对关宁军的战斗中大规模使用“没良心炮”来看,可以肯定清军量造“没良心炮”是在过年前后,而得到“没良心”的图纸则应在之前一两个月。
  “有关没良心泄密之事,你让军情司马上查。重点是军械局,让程汉斌那边也马上排察可疑人物,务必将这个泄密的内贼给我揪出来。”
  周士相不恼清军学会“没良心炮”的制作方法,毕竟“没良心炮”的设计极其简单,甚至都没有什么“科技”因素,但杀伤力却极其强大,吃了大亏的清军迟早也会掌握“没良心炮”的制作方法,毕竟现在的清军不是两百年后的清军,他们还是很擅长学习新的战法和运用新的武器的。
  周士相痛恨的是自己的手下有人和清廷暗中勾结,泄露军事情报。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就如那些参与暴乱的江南士绅和举家北逃,组建什么“还乡团”的地主,这些人眼里根本就没有民族大义,有的只有自家利益。为了所谓的士绅特权,他们能够剃发易服。同样,为了士绅特权,他们也暗中支持反清复明。现在,为了失去的特权,他们又将已经绞断的辫子再次接上。反复无常,只为私利,这便是所谓统治基础的士绅面目。
  军械局成立后,相关人员都是由程汉斌招募,因为程汉斌本身就是儒生的缘故,这当中肯定会进来一批和江南士绅有千丝万绥联系的读书人。太平军在江南大力打击士绅阶层,难说会不会打击到军械局中人的利益。
  不过现在还不能确切认定是军械局中的人泄密,还是太平军中泄的密,所以周士相只要军情司和军械局大使程汉斌暗中彻查,不要大张旗鼓,以免引得人心浮动。
  赵良栋这个人,周士相是很耳熟的。当初他还曾特意问过张勇,赵良栋是不是个大胡子,结果把张勇搞得莫名其妙。听说赵良栋投降了吴三桂后,周士相和当初听闻张勇投降了太平军后的吴三桂一样,也都是遗憾的。只是他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已经反正了的赵良栋还会再次掉过头去替满州鞑子效命。
  当日,赵良栋和王屏藩在军前有过一番对话,不过河南军情司的人员在清军和吴军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不可能连这两人说过什么都打探得出来。他们只知道,赵良栋引满州兵包围了王屏藩部,王屏藩宁死不降,最后杀身成仁,成为关宁军反正以来阵亡的最高将领。
  除了赵良栋,临阵再次降清的吴军将领还有不少,如李如碧、王会等人。他们中有的是关宁军将领,有的却是在西南降清的原大西军和明军。
  最先倒戈的苏拜原先就是满清的西安将军,正宗的旗人,他的背叛也许吴三桂想不明白,可是周士相却能理解。
  “吴三桂从一开始就错了。”
  周士相对徐应元说了这么一句,后者听得糊涂,不明白吴三桂何以从一开始就错了。单从战略上看,吴三桂由滇入黔,再出川入陕,取潼关,进中原,趁着太平军和满清主力在江北打生打死之际,一下就尽取西北,兵进中原,可谓是步步抢先,如果不是大帅几方动作,开封只怕早就失守了,何以就错了呢?
  “我说的错,不是吴三桂的部署错了,而是他用人错了。”
  周士相负手走到窗前,外面是犹如飞雪的杨絮。偶有杨絮飘到脸上,让人十分的难受。周士相心头暗骂了蒋国柱一句,因为蒋国柱上任江宁巡抚后,就大力在江南各地广种杨树,结果杨树长成之后,每年花期就杨絮漫天飞舞,烦不胜烦。
  “吴三桂是个枭雄,不过骨子里却还是个奴才。”
  轻轻吹掉落在手上的杨絮后,周士相冷笑一声,续道:“吴三桂起兵反清,其部下本就心存犹疑,拿下西安后,若我是吴三桂,那满城的两万多鞑子正好拿来做手下们的投名状。人人沾血,无有后路,才能随他一路向前。他倒好,不仅没有处置这些鞑子,反而将投降的满兵继续交给苏拜统带。哼,他以为他这么大度,如此仁义对待满州人,满州人就一定会感他的恩,日后打到北京,满人的抵抗也能少一些。
  算盘打的是不错,可吴三桂却没想过,他若能一路高奏凯歌还罢了,稍有挫折,这些满兵还能甘心替他卖命吗?……不要忘了,在这些满兵眼里,吴三桂纵是贵为平西王,也不过是个奴才……噢,对了,差点忘了,满人眼里,我们汉人可是连奴才也不如的。真要说的话,这吴三桂在满人眼里,也就是个阿哈,一个带兵打仗的阿哈而矣。主子们凭什么要替一个阿哈卖命?”
  “吴三桂善待满州人,弊大于利啊。不要说那帮昔日的满州主子不会真心实意替他卖命,就是他手下的那些将领们,也会存有朝秦暮楚之心。嫡系的还好说,非嫡系的,只怕一个个都有观望之意。如赵良栋这种人,若是当日吴三桂驱使他们屠了西安满城,你以为他还会再次降清吗?”
  徐应元想了想,道:“卑职听说当日西安是满兵主动投降的。”
  “难道因为敌人主动投降,就要放过他们,善待他们吗?”周士相白了一眼徐应元,“鞑子进了我家,杀了我父母妻儿,我起来反抗,鞑子打不过求饶,你说我是饶他们还是不饶?”


第1127章 郝摇旗北上
  “这……绝对不能饶!”
  徐应元轻咳一声,为自己的失言心下感到忐忑。
  和周士相对满清的深仇大恨不同,徐应元其实对满清并没有多大恨意,反而因为满清占领广东,他才得以出任增城的知县。如果不是清军在广东的大屠杀,恐怕知县的位子也落不到他这没有背景的举人身上。
  有明一代,举人出仕,大多只能为一县主薄、县丞,亦或学官,很少有直接出任县令的。徐应元的老乡,曾为明朝督师的袁崇焕当年就是考中进士后,才得以出任福建邵武知县。能以举人之身出仕即为知县的,寥寥可数,且多半都是在贫瘠之地下等县。嘉靖年间名气很大的海瑞乡试中举之后,也是在福建南平当教谕,其后才在浙江和江西出任知县。
  因为功名的限制,所以清军未入广东前,徐应元做梦都没想过有朝一日能为“百里侯”,故而和周士相这种与满清有着直接家仇的相比,徐对满清的态度自然要“包容”许多。
  换言之,徐应元当初是被绑上太平军这条船的,如果没有周士相,他现在应该还好好的在增城做他的知县,哪里会是现在的大都督府军务参赞。
  如徐应元这种人,周士相的手下文官中还有不少,如现为盐务总局提督大使的郭绍,原先就是香山的盐巡使。署福建布政使、福州知府桂永智一直在清两广总督李率泰的幕下为僚。数来数去,也就一个“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的董常清可谓“根正苗红”,自始至终都是和满清誓不两立的。
  担任军械局大使的程汉斌也是举人出身,不过却曾动摇过,否则也不会去北京应试。如果没有太平军在广东的崛起,程汉斌多半和他的好友熊赐履一般考了清廷的会试,成为大清进士了。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非进士出身,都是举人和秀才。时至今日,能够主动投附周士相并为他所用的进士,一个没有。考中清廷探花的叶方蔼倒是有心替这位大明齐王殿下出力,可惜现在却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去年定武首届恩科考中状元,后来因为白蛇故事而改姓为许的那位陈状元,倒是难得的在考中状元后主动向齐王府投靠。不想,周士相却看不上这位状元郎,认为此人文采是了得,可除了文采外,似乎也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没有徐应元、桂永智他们的处政能力和经验,因此没有召到身边,而是按明制放在翰林院了事。
  前些时日听说这位状元郎改姓为许后,周士相倒是生了兴趣,授意丁之相和袁廓宇好生看顾一下,在翰林院磨练个几年,看是不是能大用一下。
  “投桃报李”的道理周士相还是晓得的,考中状元毕竟是文人科举的最高荣誉,也是仰望所在。难得这位许状元一心“向往”自己,那便给他一个机会,若是表现不错的话,周士相可不小气给对方扬名立万、功成名就的机会。
  对敌人不能轻饶,周士相的意思很明显,徐应元也听出了,大帅的意思显然是说吴军大量将领的动摇和吴三桂善待满人脱不了关系。
  吴军主力关宁军自崇祯十七年降清以来,一直是清军南下平灭南明的急先锋,长达十六年,关宁军始终是以“汉奸军”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前的。十六年的时间,足以让关宁军上上下下在骨子里烙上对他们主子满州人的畏惧。想要破除这种畏惧,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做到,一是绝他们的后路,二是让他们知道满州人其实并不比他们强。
  吴三桂没有做到这两点,周士相做到了。
  拿下罗定时,为了让那些江西绿营死心塌地跟自己走,周士相在他们的背后烙上了不反也得反的烙印。其后,无论哪一战,周士相都身先士卒,只为带领这些从前的清军在战场上击败他们恐惧的对象。一场场血战,一场场硬仗、一次次屠城下来,太平军的老人越打越少,可是队伍却越来越壮大,以至今日军中竟有多达数千的满蒙将士。这一切,只因为周士相从一开始就让他的部下们“置之死地而后生”。
  反亦死,不反亦死,不如反了。
  没有退路,那就不再去想退路,勇敢的杀出一条前路来。
  为了活命,哪怕再胆小,再懦弱的人也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事实证明了周士相的正确,他用满州人“八旗”方式打造出来的太平军,已经是满州八旗的克星。从前对于满州人的恐惧,现在不少从前清军出身的将领提起来时,总会感到好笑。
  “吴军上下,自起兵反清以来,便从未和满州人打过一场硬仗,堪称顺风顺水就兵临中原了。结果碰上了鳌拜带领的八旗主力,就一下原形毕露了。说到底,走狗做得久了,突然翻身做主人,心态没转变过来。”
  关宁军和八旗的战斗力其实并不相差多少,在周士相看来,吴军的失利完全是人祸,而非战之过。如果一开始,吴三桂就断掉自己部下和降将的“后路”念头,一开始就以血腥剌激起做了十几年满人走狗部下的血性和杀气,开封之战就不会打得这么艰难,以致兵力占尽优势的情形下还屡遭重挫。
  “鳌拜是个人物,那个洋教士南怀仁对我说过,福临留下的这四个辅政大臣,真正能干的就鳌拜一人。张长庚也和我说过,鳌拜是满州权贵中最推崇汉化,最重视拉拢我汉人士绅的。福临对鳌拜也是信重无比,如果不是败在了我手上,只怕这所谓的辅政大臣之首也不会落在索尼头上。不过细想,福临死前选择让鳌拜领军对抗吴三桂,而不是让索尼或苏克萨哈,又或其他人,显然,在福临眼里,真正能扛起他大清半边天的还是鳌拜这个奴才。”
  虽然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