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秦皇纪 >

第182部分

秦皇纪-第182部分

小说: 秦皇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得记得。”牛主忙回答。

“你既然记得养牛十法,为何不能提前发现病情?这是你的罪过,十鞭。”执法吏扯起嗓子喝道:“你可心服?”

“心服口服。”牛主撩起衣衫,露出后背。

执法吏取出一根粗大的鞭子,手腕一振,一声脆响,很明显,他没少打人。

“啪啪啪!”鞭子不断抽下,打在牛主背上,一条条鞭痕出现,血迹宛然。

“呜呜呜!”牛主紧咬牙关,没有叫疼,只是发出一阵呜呜声。

“一二三……八九十。”执法吏一边打,一边数数,十鞭一到,立时停手。

“咝!”牛主直抽凉气,痛得呲牙裂嘴。

村正立时拿着金疮药上来,为牛主涂上,道:“今岁吃了鞭子,要记在心里,切莫再疏忽了。”

“一定记住,一定记住。”牛主忙道。

很快的,验牛就完了,只有这个牛主吃了鞭子。

县曹把竹简一收,道:“眼下是天寒地冻的冬时,你们切莫以为无事可做。过了冬,就是春季,春耕之事,冬季就要做好准备。你们可以多打些柴禾,翻修房屋,尽可能把闲杂事儿在冬日里做完。”

秦异人听在耳里,好一通诧异。

秦国的官员管得也够“宽”的,连这等事儿都管。想想也有道理,战国时代是大争之世,人力有限,要最大程度上合理利用人力,把闲杂事儿在冬季做掉,到了春季就可以一门心思扑在种庄稼上。

“呀!秦国的官吏真是……”赵姬也是头一遭遇到这种事儿,很是惊讶。

要是在山东之地,官使们只会欺负国人庶民,才不会管这些事。哪怕是国人庶民没饭吃了,他们也不会管。

这已经够让秦异人诧异的了,然而,还有让他更加诧异的,只听县曹道:“你们村有五个即将加冠的丁壮,他们的婚事可张罗好了?”

“婚事也管?”赵姬惊讶得张大了嘴,半天合不拢。

“夫人有所不知,按照秦法,成年男子若是不成婚,当罪!到了婚嫁之龄,仍未出嫁的妇人,当罪!”孟昭笑着为她解释一句。

战国大争之世,最紧缺的资源不是金银财宝,不是粮食,不是铁,而是人,是人力资源。想想看,诸侯力征,哪年哪月没有仗打?死伤无数,人口就成了大问题。

商鞅变法时,把婚嫁写进了秦法,到了婚嫁年龄还没有成婚的,要治罪。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增长人口。

毕竟,有了人,才能有钱粮,才能有军队,才能做更多的事。

若是没了人,什么都没有。

然而,这一律法成了秦国暴政的明证,为无数后人谩骂。

“正张罗着。大人放心,不会触犯秦法。”村正忙回答。

“那就好。”县曹点点头,道:“今儿前来,除了验牛,还有一事,那就是查看你们的居所,有没有乱倒灰的,有没有不清扫,跟猪圈狗窝似的。走,我一家一家去瞧瞧。”

“这也管?”鲁句践一双眼睛瞪得老大,惊讶不已。

“这是秦国,不是山东那肮脏之地。”孟昭在他脑袋上敲了一记,道:“秦国国人的居所亮堂堂的,有了好的居所,才能有好的身板。你以为是你这个小奴隶住的那猪圈?”

“呵呵!”马盖和范通齐声大笑,取笑鲁句践。

“不错!不错!”秦异人重重点头,大是赞许。

不讲清洁卫生,没有好的居住环境,能有好的身体吗?这虽是小事,却是关系重大,让人赞许。

第三章 王道气象:道不拾遗

“大人且慢,我是山东士子,欲在秦国入仕。在入仕之前,我想了解秦国国情,想随大人一道前去查看查看,不知可否?”秦异人上前一步,冲县曹笑道。

县曹把秦异人一通打量,微笑点头,道:“原来是山东士子,幸会幸会。敢问仙乡何处?我是齐国人。”

“你也是山东士子?幸会幸会。”秦异人做出一副亲热状,笑道:“我是赵国邯郸人氏,叫赵异。”

“原来是赵兄。我叫许负。”县曹笑得更加亲切了,道:“在入仕之前要多加了解秦国国情,赵兄的想法很好。要是商君当年没有花费数月时间,踏遍秦国的山山水水,也不会有著名的‘强秦九策’,更不会有商君之法,这很有必要。赵兄,随我一道前去便是。”

在秦国遇到来山东士子并不稀奇,因为秦国的官员有三四成来自山东之地,吏员更是高达六七成来自山东之地。不过,同为山东人,毕竟有了共同话题,自然就亲近了许多,许负言笑晏晏。

“谢许兄。”秦异人与许负并肩而行。

他很想亲眼看看秦国的官员是如何处置这些事情,同时他也想亲眼看看国人的居所。

一国之兴衰,可以从国人的居所看出端倪,这机会不能错过了。

许负为秦异人介绍道:“在秦的山东之人很多,秦人不会排挤我们,我们也不必看上官的脸色,只需要把事儿做好就成。我,本是齐国临淄的一介布衣,在齐国很不得志,走投无路之下,不辞辛劳,来到秦国。原本想是碰碰运气,却是没有想到,一到了秦国,方才知道山东之地骂秦国是多么的无知,他们是睁眼说瞎话。我识得些字,办事也还行,到秦国官府一试,竟然被选中了。”

说到此处,略一停顿,颇为自豪,道:“我入秦已经三载了,积功升至县曹。再过些年,积些功,我还会再升的。在秦国做官就是好,只要尽心尽力就成,秦国不问贵贱亲疏,只问才干与功劳。”

他的话很真诚,没有虚假,秦异人相信他说的是真的,笑道:“那我得祝贺你早日升官。”

“呵呵。”许负很是欢喜,笑着问道:“敢问赵兄,是为官,还是为吏?”

官是指官员,吏是指办事的人员,相当于现代的“公务员”,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

“我想谋个郡守之职。”秦异人头一昂,胸一挺,极是自信:“方不枉我一身所学。”

“郡守?”郡守是高官了,秦国极为重视,每一个郡守都是千挑万选,许负好一通吃惊,睁大一双眼睛把秦异人好一通打量,笑道:“失敬了,原来赵兄身负经纬之才。若赵兄真有如此雄心的话,我想你应该去陈仓陈家村瞧瞧。”

“哦。可有说法?”许负特的提起,必是有见地,秦异人忙问道。

“商君当年入秦,就在陈仓陈家村住过。”许负一脸的崇敬之情,笑道:“那里我也去过,至今乡亲们还在传颂商君的一些轶事。若商君不在陈家村居住过,就不会有‘移风易俗’一事了。”

“移风易俗”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竟然与陈家村有关,秦异人的好奇心大起,问道:“许兄能否细说?”

“这……赵兄去亲眼瞧瞧更好。”许负想了想,没有为秦异人解释,道:“商君的移风易俗非同小可,这对秦国影响深远。商君变法之际的秦国,秦国处在亡国的边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国人庶民吃不饱,穿不暖,盗贼蜂起,械斗成风。经过商君移风易俗,秦人民风古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不可能吧?”赵姬大为不信。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王道气象,只存在于《诗》、《书》中,现实中哪会有,秦异人也有些不信。前任在这方面真的没有多少记忆。

“这事千真万确。”许负重重点头,大是笃定。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民风淳朴,道不拾贵,夜不闭户,史书记载得明白。这点,即使那些骂秦国为虎狼、残暴不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比如冯梦龙,难得的在《东周列国志》里感叹了一句,这是王道气象。

正说着,来到一家门前,这家的家主早已在等候了。

秦异人放眼一瞧,只见这是瓦舍,房屋不多,就三间,却是窗明几净,干燥,通风条件好,很适合住人。

进入屋里,只见屋里很是整洁,清扫得很干净,没有灰尘杂物,没有臭味,有着一股清新之气。

“这……要是在山东之地,定是大户人家的居所。”赵姬打量一阵,大是惊讶。

“没错。”秦异人重重点头,大是赞成这话。

“呵呵。”家主大是欢喜,很是自豪,道:“山东之地骂我们秦国为蛮夷,他们才是蛮夷。哦,不,蛮夷都是高看他们了,他们那是猪,他们住着猪圈,他们能有我们这么好的居所么?”

这是自吹之言,却是很有道理。

在秦异人的印象中,山东之地饿殍遍地,穷人多如牛毛,如眼前这样的居所,在山东之地已经是很难得的住处了,非大富人家莫想。而在秦国,这是寻常国人布衣的居所,要不是亲眼所见,打死秦异人也不会相信这是真的。

“秦之富足,由此可见。”秦异人大是感慨。

这家查看完,没什么问题,又去了另一家。这家是茅草屋,家中情形不如适才那家,不过,仍是整理得很是干净,很是舒适,完全没有茅草屋那种猪圈的感觉。

“老伯,瞧你家情形,不象是盖不起瓦舍之家,为何还住着茅草屋?”秦异人的眼光不错,发现这家其实挺殷实的。

“呵呵。”家主笑道:“公子好眼力呢。并非我盖不起瓦舍,而是我没打算盖呢。我家人丁兴旺,我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战死沙场,还剩下老三老四。我把家中余粮捐给了国府,为他们谋得爵位。等他们得爵之后,我再盖瓦舍也不迟。”

“原来如此。”秦异人恍然。

爵位,那是身份的象征,在山东之地,爵位是贵族专有的,国人庶民布衣想都别想了,就算你立下天大的功劳也莫想得爵。

而在秦国,人人可以得爵,没有战功,可以捐粮。正是因为如此,秦人很是努力,打仗拼命,种庄稼同样拼命,是以秦国很富足。

“秦国就是不一样,人人可以得爵。”鲁句践很是艳慕,一双眼里全是美妙的小星星。

他原本是奴隶,莫说得爵,能不能拥有自由都成问题。他早就听过传闻,秦国是奴隶的天堂,如今亲眼得见,果是如此,由不得他不大为感慨。

“小娃娃,你莫要艳慕我,只要你肯努力,得爵算什么,做大官都不是问题呢。”这家家主鼓励一句。

“我一定努力。”鲁句践重重点头。

一家接一家查看下去,居所不一样,有瓦舍有茅草屋,不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整洁,很干净,宜于家居。

“后世那些骂秦国为虎狼的人,应该亲眼来看看,就会知道他们是多么的无知了!”秦异人大是感慨。

以前,他对秦国的印象多是前任的记忆,不甚了解。如今,他亲眼见证,方知传言误人,史书误人,秦人富足,安居乐业,如此国度,竟然被骂为“暴秦”、“残暴不仁”,真是苍天无眼。

这应该叫仁政!

什么叫仁政?不是读书人吹出来的圣贤之道,而是让国人庶民布衣黔首有饭吃,有衣穿,安居乐业,这就是最好的仁政!

查看完之后,秦异人作别,带着一行人,再度踏上了了解秦国国情的道路。

来到大路上,赵姬俏媚眼一转,道:“我就不信真的是道不拾遗,我来试试。”说着,她取出一块上等美玉扔在道路上,道:“若是真的道不拾遗,就会有人给我送来。”

许负说的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还真的有些难以让人相信。

财帛动人心,哪有见了如此美玉不爱的人。

“夫人,你不是秦人,不了解秦人,我敢打赌,这美玉不出三天就会回到你手上。”孟昭冲赵姬道。

“没错。”马盖和范通齐声附和。

“三天?我不信。”赵姬摇头。

秦异人摇摇头,赵姬还真的没事找事,不过,他也想借此机会测试一番,没有阻止。

当天晚上,他们借住在一户人家。到了晚上,秦异人特的留意了一番,只见这附近的人家很少有关门的。结果,这晚上什么事儿也没有发生,一切风平浪静。

第二天,秦异人更加留意,所到之处,只见秦人很是忙碌,忙着打柴禾,收拾家里,为来年春种做着准备。那些没人在家的人户,开着门,一点也不担心。

“难道真的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了?”赵姬的信心有些动摇了。

这天下午,许负的话被证实了。两个吏员骑马赶来,把赵姬的美玉送来。

“你们怎生知道是我的?”赵姬很是惊讶。

“如此美玉,不是等闲人能拥有,我们只需要一查附近有没有贵人便知。”这两个吏员道明原委。

“真的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王道之象!”秦异人大是感慨。

赵姬这块美玉价值不菲,很值钱。若是在现代社会,有如此美事,早就被贪婪的官员们据为己有了。

第四章 吕不韦的阴谋

尽管后世把秦国骂得体无完肤,骂为暴秦,秦国成为残暴不仁的象征,不过,也有明见之士大是赞扬秦国,荀子就是其中之一。

荀子曾游历秦国,见识了秦国的风土人情,大是赞叹,并且预言,统一中国必定是秦国。他的预言成真,真的由秦国统一了中国。也因此,荀子为儒家所不容,曾经一度不被列为儒家,儒家之士不承认他的儒宗地位。

荀子在《强国篇》中写道:“观秦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古之民也。官府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低劣),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官吏)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这很好的道出了秦国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秦国最终才统一了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的转折。

接下来,秦异人带着人接着了解秦国的风土人情,走的地方多了,感慨更多。

……

咸阳,太子府,华阳夫人的房里。

华阳夫人正与一个具有闭月羞花美貌姿容的女人正在谈心,这女人是她姐姐华月夫人。

“妹妹,你听说了么?秦异人立下大功,即将还国,你要如何应对?”华月夫人声音清脆,言来如同珠落玉盘,煞是动听。

“哎。”华阳夫人轻叹一声,道:“这个秦异人还真是深藏不露啊,好深的城府。想当年,我见他很是聪明伶俐,必将成为我的大患。我若是生下一儿,有他在,必然不能得太子欢心,就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