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秦皇纪 >

第333部分

秦皇纪-第333部分

小说: 秦皇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父,不是还有韩非、李斯、蔡泽他们吗?何不召来试试。”秦异人道。

“哦。有理。”秦昭王恍然,立即传旨。

韩非、李斯和蔡泽赶来,三人挥毫写下这八字。然后,秦昭王他们开始点评,韩非的字有些冷,跟他的性格差不多。蔡泽的字有些散漫之气,不能用。

唯独李斯的一手小篆自成一体,神韵天成,众人一瞧之下,眼前一亮,齐声赞道:“好字!好字!”

“如何?”秦昭王惊讶的打量一眼李斯,冲众人问道。

“神韵天成,舍此其谁欤?”范睢第一个赞成。

“我赞成!”乐毅、蔺相如、白起、黄石公、荀子和公孙龙子齐声赞同。

“那就他了。”秦昭王决心下字。

秦异人打量着李斯,颇有些感慨,道:“历史上的传国玉玺由李斯题写,如今还是由他题写,非命运,是李斯这的小篆太棒了。”

李斯的小篆是千古一绝。从秦以后,到如今,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大书法家,可要说小篆,还真没几人比得过李斯。

“用我的?”李斯一脸的震惊,一脸的难以置信。

此时的李斯,不过是一后生罢了,比他厉害的人多了去了,竟然采用他的题字,他就是做梦也没有想到。

第九章 传国玉玺(下)

李斯不过是楚国一小吏,深知在由世家大族把持的楚国没有他的用武之地,这才不得不背井离乡,前来秦国。他虽然很得秦异人欣赏,被秦国重用,可是,他毕竟还很年轻,是后生,比他了得的大有人在。

他万万没有想到,传国玉玺上题字一事竟然落到他头上,此时的李斯一脸的震惊,只觉脑中嗡嗡直响,如同万锣齐鸣似的。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他太过震惊了。

传国玉玺是何等之重要,他不会想不到,不比九鼎份量差。他若在上面题字,他就能名垂传古,史册留芳了,人生若此,夫复何憾?

“呵呵。”秦昭王把李斯那吃惊样儿看在眼里,既是欣赏,又是享受。

欣赏的是,有李斯这样的后起之秀,秦国后继有人。享受的是,作为国君,就不就是掌控他人的生死荣辱吗?能让李斯如此感到荣幸,这正是帝王的成功。

“呵呵!”荀子是李斯的老师,李斯被选中题写传国玉玺,荀子与有荣焉,大是欣慰。

公孙龙子把荀子的欣慰模样儿看在眼里,大是艳慕,自己怎生没有收李斯这样了得的学生呢?

“和氏璧,来!”秦昭王笑眯眯的传旨。

传国器是他称帝的最为重要信物,也是他称帝的最后一关,如今,万事俱备了,只欠雕刻了。只要雕刻成功,他就可以称帝了,成就无上“帝业”。

立时有内侍捧着一个描金匣子,呈给秦昭王。

秦昭王接在手里,先是在描金匣子上摸索,然后打开,只见一片柔和的玉光出现,让人生中舒适之感。

和氏璧大名天下传,名动千古,秦异人是如雷贯耳,就是没有亲眼见过,此时即将见识和氏璧,忙瞪圆眼睛,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如秦异人这般心态的人很多,就是范睢、白起、乐毅、荀子、公孙龙子、黄石公、韩非、李斯和蔡泽他们只是闻和氏璧之名,却未见过和氏璧,无不是瞪圆眼睛,死盯着。

秦昭王小心翼翼的从匣子里捧出一块美玉。美玉一出,秦异人只觉眼前一亮,一种说不出的美感袭来,让他浑身舒畅。

“和氏璧不愧是和氏璧!”秦异人大是感慨。

光是看看就让人浑身舒畅,这是何等了得的美玉了。来到战国时代,秦异人见过的美玉何其多也,就未有一块能有如此功效,能给人如此享受的感觉。

“好玉!”

“卞和真神人也!”

范睢、白起、乐毅他们看在眼里,浑身舒畅,大声赞扬。

和氏璧是由楚国著名的玉工卞和发现,他认为石中有惊世美玉,却是无人信他。不仅不信他,他还遭了无妄之灾,身受酷刑。后来,历经波折,终于剖石得玉,才有和氏璧。

“当年,寡人为了此璧,是费尽心机,却是给蔺卿坏了好事,没有得手。如今,和氏璧终于是大秦的了!”秦昭王一双干枯的手在和氏璧上抚摸着,如同在抚摸情人光滑的肌肤似的,一脸的陶醉。

他说的是“完璧归赵”之事,要不是蔺相如的话,这和氏璧早就成了秦国之物。如今,捧着和氏璧,当年与蔺相如斗智斗勇的情景浮现在脑海,秦昭王大是感慨。

看了一眼站在身旁的蔺相如,秦昭王又是欣慰。

正是因为两人当年斗智斗勇,他吃了蔺相如的亏,这才对蔺相如又恨又佩。如今,蔺相如这个让他痛恨之人已经成了秦国的重臣,他是说不出的欣慰。

“和氏璧害苦的不仅仅是卞和,还有张仪。”秦昭王抚摸着和氏璧,更是感慨万端。

和氏璧第一个害苦的人就是著名的玉工卞和,其次就是张仪了。张仪因为和氏璧,差点被活活打死。

这事要从张仪学成下山说起。张仪和苏秦同为著名隐士鬼谷子的学生,二人交好,同习纵横之道,学成下山后,二人共说大志,苏秦首选之国是秦国,他要入秦出仕。张仪当时无意于秦,他要在山东出仕。

张仪回到老家大梁后,找了些关系,想要见魏惠王,想效力于父母之邦。张仪时运不济,见魏惠王这天正好遇到孟子,孟子是一学霸,把张仪的纵横之道说得一无是处,还出言不逊,痛斥张仪。

张仪怒了,当即骂孟子是“东门里娼”,气得孟子当场吐血。魏惠王是一玩乐君主,没有从这事中品出另外的意思,他怕得罪了孟子,就把张仪轰走了。

自此以后,张仪就不能在魏国出仕了,只能远走他邦。此时的张仪还没有入秦的想法,他想既然魏国不用他,他就在山东列国去看看。先是去了齐国,齐威王隆重迎接他,理由是能气得凭一张利口走天下的孟子吐血,此人必是了得,席间,两人相谈甚欢,齐威王有意要重用张仪,张仪也同意在齐国出仕。

只是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些事,张仪离开了齐国,去了楚国,准备在楚国出仕。就在楚国期间,张仪遭受了他人生中最大的危机,差点死在楚国。

来到楚国之后,张仪为了生存,就投在楚国令尹昭阳门下当一食客。一次饮酒时,昭阳拿出和氏璧来欣赏,说到底,就是想以此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酒酣耳热之际,和氏璧竟然不见了,找来找去找不着,就赖在张仪身上,原因却是张仪最穷了,他不盗璧谁盗璧?

这理由真是够操蛋的了,然而,昭阳这猪头竟然信了,命人把张仪抓起来毒打。张仪宁死不屈,差点被打死。

遭受如此毒打,张仪都没有认,昭阳估摸着可能是搞错了,就放了张仪。张仪回到住处,他的妻子就埋怨他,有事无事的惹事,这下好了,差点把命都丢了。

张仪却是不在乎,指着自己的嘴,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视吾舌尚在乎”。其妻看了看,说“在”。张仪傲然说“足矣”。

后来,张仪入秦,被秦惠文王拜为丞相,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天下,激荡风云数十载,那是何等的了得。

当然,楚国也因为昭阳诬蔑张仪一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楚怀王被张仪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最后还客死于秦国。

张仪之复仇快意若斯,与范睢复仇相比并不差。

张仪受辱之事,是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对于秦国来说,更是人人皆知,因为要不是张仪的话,苏秦的合纵还真能困死秦国。是以,秦人对张仪特别敬重。

一见到和氏璧,秦昭王就想起了这段故事,不由得大为感慨。

“张仪之报楚,与范睢之复仇,皆为天下士之痛也!”范睢有过与张仪相似的经历,听了秦昭王的话,大是感慨。

“然也!”乐毅、白起、蔺相如他们齐声赞同这话。

张仪和范睢都是盘盘大才,竟有如此屈辱的经历,这是天下士之痛,谁能不感慨?

“这也意味着山东之地失人才,大秦方能得人才,这是大秦强盛的原因所在!”秦异人也是感慨,只是他的感慨之言更加有深意。

“没错,王太孙此言极是!”范睢大声附和,道:“张仪与范睢皆魏国大梁人,本有心效力于父母之邦,奈何父母之邦不纳。不仅不纳,还有性命之忧,不得不远走他邦,此诚山东士子之痛也!”

这种感受最为深刻的非范睢莫属了,因为他本人就有过如此沉痛的经历,他最有发言权。

战国时代,魏国的人才最多,然而,就没有几人能为魏国所用,大多远走他邦了。诸如商鞅、孙膑、张仪、范睢,还有尉缭,魏国能用者只有李悝、庞涓和吴起这三人了。在这三人中,能有始有终者,只有李悝和庞涓了。至于吴起,用而不终,最终被逼得离开了魏国。

因此,时人送了魏国一句讽刺之言“魏才人用”。

一块和氏璧,却引起了众人的共鸣,不得不大发感慨。

“如今,和氏璧归秦,这也就意味着天下将一。容天下一统之后,大秦一定不让天下士子再有此痛!”秦昭王豪气万千的道。

这不是吹牛,秦昭王还真有这种底气。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就没有埋没过人才,秦国所用的人才都是山东之地不能用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山东之地没仅没有用武之地不说,有不少人有着屈辱的经历,更有人差点送命。

而他们到了秦国,却是被重用,被委以重任。

“来,李斯,你来写。”秦昭王把手中的和氏璧递给李斯。

秦昭王亲手递来,这又令李斯大为激动。

然而,还有让李斯更加激动的,那就是秦昭王亲自为他研墨。

秦昭王贵为一国之君,亲手为李斯研墨,就是说秦昭王为他打下手,这是何等的荣耀?要是说出去的话,一定会艳慕死很多人。

“寡人的字不如你,不能在传国玉玺上题字,就沾你的光,为你研墨了。后人提起这事,一定会提到寡人吧?”秦异人半调侃半说笑。

“呵呵。”秦异人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秦昭王还有如此调皮的一面,无不是大笑。

这也难怪,传国玉玺一成,秦昭王就能称帝了,成就“帝业”,他的心情非常之好,亲手研墨又何足怪?

李斯深吸一口气,饱醮浓墨,挥毫而就,一气呵成。

“呼!”放下手中笔,李斯重重的吐出一口浊气,浑身一松,仿佛千斤重担卸下似的。

“这……比起适才的字更好了!”秦昭王一阵打量,惊喜的叫嚷起来。

秦异人他们伸长脖子一瞧,秦昭王没说假话,这次李斯写的字比起适才要好上三分。

“臣心中一激动,倍感精神,有一股不得不泄的精气神,这字自然要好上数分。”题词写字,也需要神来之作的,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而王羲之一辈子也只有在兰亭喝醉了酒这一次达到这种境界。

李斯眼下的情形与此相类,要这字不好上数分都不成。

第十章 称帝

咸阳,一派喜庆气氛,秦人奔走相告,欢天喜地,比起大过年还有欢喜。不为别的,只因为今儿是秦昭王称帝的日子。

称帝,这是令战国时代无数人为之目眩的目标。何为帝?帝者就是拥有圣德,拥有大功业的圣人,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令万民景仰的存在,是足以名垂青史的存在。

秦昭王称帝,意味着秦国自此以后就是名正言顺的天子之国了,秦国就能凌驾于他国之上,这完完全全的激发了秦人的热情,让他们快活难言。

今日的秦人着新衣,装扮得整整齐齐,瞧他们这打扮样儿,就是大过年也没有如此整齐过。称帝这种事,数百载未必能遇上一回,自然是要以最好的姿态出现。

“呵呵!君上称帝,称帝了呢。自此以后,大秦就是天子之国,我们就是天子之民,放眼天下间,谁还敢骂我们秦人是虎狼?”

“就是啊,这些山东人胆小如鼠,在战场上打不过我们,就想靠一张嘴骂回来,这是他们无能!嘿嘿,君上称帝,成就帝业,大秦就可以扬眉吐气了,谁要是再敢骂我们大秦是虎狼,哼哼!”

“君上称帝了,成就帝业,大秦名正言顺了,就可以出兵扫灭列国,一统华夏了。我们生逢如此风云际会之世,真是我们的幸运啊,我们一定要勇猛杀敌,建功立业。”

“说得甚好!往昔,大秦虽是最强战国,却不过是一诸侯,想要扫灭列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一打起来,总是招来很多物议,骂大秦是虎狼,残暴不仁。如今,君上称帝,我们再无后顾之忧,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秦人惜时,原本相互见了面就“道路以目”,打个眼色表示问候,今儿却是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说到欢喜处,更是扯起嗓子叫嚷,以此来发泄其欢喜之情。

称帝是一种盛事,很多国君想要称帝,却是不敢。因为在当时,“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必须要拥有惊世功业,还有拥有让人信服的品德,不然的话,谁称帝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就会被天下人攻讦。

历史上,秦昭王就曾称“西帝”,只是他刚一称帝,反对声浪一片,无不群起而攻之,把秦国推到风口浪尖上。压力太大了,秦昭王这样的风云雄杰也是抵挡不住,最后只得去帝号,恢复成为诸侯王。

由此可见,“帝”在战国时代古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了,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如今,秦昭王拥有大功业,在诸侯力征一事上,秦国在秦昭王的带领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打了很多漂亮的大胜仗,比如伊阙之战、河内之战、长平大战、中牟之战;对外,有全歼匈奴百万之众的漂亮胜仗,更有灭林胡、楼兰、楼烦、休屠、浑邪、羌这些异族的奇功,更是征服了西域,拓地万里之广。

如此功业,就是“三王五帝”也没有过,他真的是当得上“帝”之称号,他称帝,秦人打从心里赞成。

为了秦昭王称帝一事,秦昭王下旨,把咸阳重新装饰了一番。当然,这装饰主要是“清洁卫生”的打扫,每条街瞿干干净净,很是整洁,另外的装饰就是有风雨破坏之处加以修整。

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装饰了,更别说奢侈的金银珍玩之类,更是不见踪影。

秦昭王是出了名的节俭之君,即使是在他称帝的大喜日子里,也不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