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凤雏 >

第311部分

大凤雏-第311部分

小说: 大凤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一战而定陈留,寿chūn两地局势!”

    贾诩说罢,曹操连连点头。

    正如贾诩所言,只要固守住徐州一地,使荆襄军马无功而返,曹操此番亲征便达成目的,对河北当下而言最为重要的,便是发展的时间。况且若可连败卧龙凤雏,五虎上将……就算强势如庞山民者,也当再作思索,重新估量曹军军势,而河北军马亦可趁此机会,休养生息,如先前荆襄那般,缓缓蚕食其治下土地……

    想到此处,曹操面上不愉之色尽散,对郭嘉,贾诩二人道:“二位言之有理,此役事关河北存亡,宁可放过些许小胜,也不能耽误我军中大势,今至小沛,曹某观此城已固若金汤,尚可久守,如今曹某只担心一点,若荆襄军马对我城池围而不攻,反袭徐州,青州其余郡县,又当如何?”

    “小沛一城,地势重要,若其围城,我等便可与其城下交锋,拼死一战,若其袭其余州郡,难道就不怕我大军逐退城下兵马,截其后路?”郭嘉说罢,贾诩亦道:“丞相,只要小沛不失,以诸葛亮谨慎,定然不会贸然攻伐其余州郡,即便那庞统欲绕过小沛,攻伐下邳,以及青州诸郡,其也要好好思量一下,若大军归途被截,是何下场!”(未完待续。)

第一章 NO。612 对峙徐州、掘墓河北NO55

    小沛虽小,却为徐州战略要地,四通八达。

    贾诩谋算荆襄军马必不敢绕城而攻,将归路交由曹军手中,这般想法,倒也深合曹操与郭嘉二人的心思,只是三人最为担心的却是小沛城能否抵挡荆襄两路军马的夹攻。

    小城驻军十余万,虽百姓多迁徙北地,然而一座小城屯军巨量,难免被荆襄觅得疏漏,且随着河北援军的陆续到来,如今小沛城外,亦屯两营兵马,且两营军马,皆已过万。

    曹操将这两座大营交由文武双全的张郃,张辽二人执掌,表面看来万无一失,然而曹操深知,一旦荆襄军马抵达小沛,这两营军马的胜败,关乎到此战全局。

    若使其归返城中,不与荆襄军马交锋,那么小沛城内数万曹军难振士气,可若使其与荆襄交手,曹操又担心大战胜败。

    事到如今,唯一令曹操较为安心的是城中尚有足够兵马,应对荆襄兵锋,至少当下营中将士,皆义愤填膺,有与荆襄争雄之心。

    想到此处,曹操对郭嘉道:“奉孝,依你看来,若荆襄军马赶至城下,曹某当与之一战,还是当稳守城池。”

    曹操说罢,郭嘉皱眉思索,许久不言。

    依照常理,荆襄军马远道而来,自然应当趁其立足未稳,交锋一场,且不说可一举逐退来犯之敌,起码也能衰弱对手大军士气,然而郭嘉却是担心,若战不能胜,对小沛守军而言便得不偿失了。

    半晌之后,郭嘉轻叹一声,对曹操道:“郭某建议丞相静观其变,待其合围之势成,再寻其阵势疏漏。”

    曹操闻言微微一愕,再看贾诩,却见贾诩也点了点头,对曹操道:“丞相,非是我等怯战,而是丞相麾下勇将,的确难敌荆襄五虎,且那五虎各具特色,若连结一气,却可互补。”

    郭嘉闻言叹道:“张飞勇烈,关羽孤傲,马超果敢,黄忠老辣,还有那赵云稳健可居中调和,此番五虎齐至,若只论我两军之军中上将,我等这边远逊荆襄……”

    曹操闻言深以为然,笑容苦涩的点了点头。

    河北虽兵多将广,曹操却知千军易得,上将难寻……

    昔日五子良将皆在麾下,尚难与五虎沙场之上正面相争,如今五子已去其二,再作交锋,更是难有胜算。

    见麾下二位军师皆以为当固守城池,静待对手破绽,曹操也只得改变决意,命二人回府早作休息,不日之后,应对来犯之敌。

    又过数日,陈留,寿chūn两路军马并进小沛,于小沛城下相逢。

    遥望对面骤然加高不少的小沛城池,诸葛亮唏嘘不已,与庞统帅帐相见,诸葛亮叹道:“士元,看来丞相坚守之心,甚是坚决。”

    庞统闻言却笑,对诸葛亮道:“莫非孔明以为仅凭我荆襄器械之利,便可破此城池?当今局势,已容不得曹操再失寸土,遭逢这般敌手,才是庞某心中所欲!”

    诸葛亮闻庞统之言,心中一震,微微点头。

    只是相较庞统而言,诸葛亮更为计较战损,每每麾下将士有失,诸葛亮都颇为自责。如今小沛坚城在望,诸葛亮也能想到,此战便是可破城池,以现下他与庞统的军马而言,即便胜了,也是惨胜。

    曹操龟缩城中,城中军马且十万有余,若曹操一味死守,任何计策也是枉然。

    且此处乃徐州要冲之地,若荆襄军马跨过此城,滋扰其他州郡,想必曹操也会拼死断荆襄大军后路,所以在诸葛亮看来,贸然行事,亦不可行。

    庞统见诸葛亮面上忧郁之色不散,轻笑一声,对诸葛亮道:“孔明莫非已一筹莫展?”

    诸葛亮闻言苦笑,对庞统道:“士元又有何妙计?”

    “既然知晓寻常计策已无大用,攻城便是!”庞统闻言笑道:“之前庞某心态亦如孔明这般,顾虑甚多,然而得孟起提点,庞某如今也以为,身为谋者,亦当胸有豪气,孔明也当知晓,若破此城,擒得曹操,这天下乱局,便要结束!”

    “士元只是想过我军大胜,结果如何……可是士元可否想过,若曹操坚守,将你我麾下兵马耗尽,主公便要颜面扫地?”诸葛亮说罢,却见庞统不以为然道:“孔明多虑了,庞某比之孔明更晓得兄长心态,与兄长共事多年,孔明何时见我兄长将重视颜面?我荆襄可有如今辉煌,乃是每每与诸侯交锋,不要颜面,只占好处!”

    诸葛亮闻言哭笑不得,对庞统道:“士元就不怕亮归返襄阳后,将士元这般说辞告知主公?”

    “他自己都说是商贾脾性了,你我还计较那么多做什么?”庞统闻言亦笑,对诸葛亮道:“总之孔明忧虑并无意义,如今五虎皆于你我大军麾下,待翌日天明,你我且会会曹操,再作应对也是不迟!”

    诸葛亮闻言点了点头,忽然间眼前一亮,对庞统道:“士元,亮心中仍有疑惑,为何这般大战,主公却不作亲征?”

    庞统闻言微微一愣,继而笑道:“或许是对卧龙,凤雏,太有信心!”

    “亦可能是主公另有打算。”诸葛亮闻言却道:“主公行事,难以预料……我等还是将眼下之事,尽数做好便是。”

    二人言谈之间,却并不知晓此时庞山民已至建业周瑜府上。

    数月来江东未有战事,只一心一意督造海船,周瑜得知庞山民亲至,心中疑惑,待与其相见,不禁奇道:“山民怎至江东?莫非徐州战事有变不成?”

    “未观战报,庞某亦不知晓战况如何。”庞山民不以为然道:“我荆襄卧龙,凤雏皆至徐州,便是输给曹操,也只能说我曹丞相气运不绝。”

    周瑜闻言微微愕然,继而笑道:“山民倒是好气魄,只是周某不知,山民此番至建邺城来寻周某,所为何事?”

    庞山民闻言笑道:“庞某只想知晓周郎麾下,海船几何,江东军马够不够远赴辽东,肆虐河北,去掘那曹操根基!”(未完待续。)

第一章 NO。613 集结水军、远赴辽东NO55出征

    “前往辽东?莫非沿海水道可至曹操后方重地?”

    周瑜闻庞山民之言不禁大惊,之前跨海赶赴青州,对江东水军而言已是一大壮举,如今庞山民却要让江东水军前往更为遥远的辽东,这

    对水军而言无疑一个是更为巨大的考验。

    思索良久,周瑜叹道:“周某虽知入敌腹地,可令河北大乱,然而山民亦当知晓,大海之上,风浪难测,即便我大军抵达辽东,亦要损失不少,况且辽东苦寒,不宜征战,我军中士卒多生长于南方,水土不服之事,亦难解决……”

    “庞某已筹备大量冬衣。”庞山民说罢,轻叹一声道:“公瑾当知曹操如今屯于小沛,志在死守,便是卧龙,凤雏连番用计,怕是须臾之间难分胜败,为今之际,我等当再拓战场,令小沛曹军无久守之心,如此孔明,士元二人才可寻其破绽。”

    见周瑜微微点头,庞山民又道:“之前青州一役,应对海上风浪,公瑾理当积累不少经验,此战辽东,庞某以为也是江东军马重振声威之时,庞某虽得江东已有半年,江东如今文治虽安,却缺武功,庞某也不希望昔日声威赫赫的江东水军,泯然众人……”

    周瑜思索片刻,点了点头道:“只是若征战辽东,夷州何时开拓,山民之前不是告知周某,若水军南下,还可连得大岛两座?”

    “待平定曹操,再开疆拓土也是不迟。”

    二人计议停当,周瑜便召江东将校,齐至朝堂,待诸将见庞山民亲至后,皆感惊奇,暗道莫非唐王觉得江东有何不妥之处?

    周瑜见诸将心中有异,不禁笑道:“主公此来非是寻汝等罪过,而是欲送汝等天大功劳!”

    “江东水军仍有用武之地?”程普闻言,面上一喜,目视庞山民道:“可据老夫所知,沿江水道由荆襄,江东两家水军把持,连区区水匪都难觅踪迹。”

    庞山民见程普急切,轻笑一声道:“老将军勿要着急,且听公瑾将庞某谋划,尽数道来,此番庞某欲大用江东水军,与此同时,荆襄水军亦一道出征……”

    程普闻言倒吸一口冷气,口中喃喃道:“主公好大的阵仗!”

    两家水军,合计近十万,可统领这巨量兵马,程普只是想想,心中便兴奋不已。

    周瑜见诸将情绪皆被庞山民调动起来,不禁失笑,将庞山民欲远征辽东一事与诸将说过之后,才缓缓开口道:“诸位也当知晓,从唐王手中夺得功劳,并不容易。”

    满堂武将闻周瑜之言,静默少许,片刻之后凌统便道:“既然是连携作战,那敢问唐侯,荆襄水军是何反应?”

    “三日之后,兴霸便引荆襄水军至建业渡口,因其无跨海经验,所以此战统帅,仍是公瑾,至于公绩将军所问,兴霸当时比较兴奋,想必诸位与兴霸交手多年,也知他脾性,只要有仗可打,兴霸可不会管行路多难……”

    想起之前甘宁迫不及待的模样,庞山民嘴角扬起,凌统见状,面色一肃道:“既然荆襄将士毫无经验,亦敢跨海赴往辽东,凌某又怎能让其小觑?还请公瑾都督使末将为先锋,先行出海,青州一役,统已积累不少海航经验!”

    周瑜闻言却连连摇头,对凌统道:“公绩,且勿要着急!”

    “非是凌某着急,而是昔日我等与荆襄水军数年交锋难分轩轾,如今同侍一主,总要再分高下。”凌统说罢,目视周瑜道:“也总要让唐王知晓,水战一道,江东仍可冠绝天下!”

    凌统一言激起不少江东武将心中傲气,纷纷附议,庞山民见状急忙劝道:“诸位莫要如此,这数月来庞某可未克扣江东水军钱粮,如今荆襄,江东皆庞某麾下,诸位这般言辞,莫非是责备庞某处事不公?”

    闻庞山民之言,程普忙道:“非是主公处事不公,主公得江东后,水军待遇比之之前亦提高不少,营中将士皆感主公恩德,急欲报答……况且公绩所言,也无甚错处,曹操麾下虎豹骑与寻常军旅,亦有高下之分,我等江东旧将,也望主公看到,江东水军如今除可纵横大江,亦可纵横大海!”

    庞山民见程普神情真挚,苦笑一声,对程普道:“老将军勿急,这军中事务,老将军可问周郎便是,庞某也未有海航经验,自然不会予诸位安排,庞某此来,除告知公瑾这番谋划外,还要筹备大军后勤,若有军需粮秣一事,老将军倒可询问庞某一二,至于荆襄,江东两路水军如何安排,公瑾一人可作决断!”

    程普闻言连连点头,遂目视周瑜,对周瑜道:“老夫以为廉颇老矣,尚且能饭,主公麾下亦有汉升尚可攻城拔寨,不知公瑾可否信得过老夫,令老夫也往辽东走上一遭,开开眼界?”

    周瑜闻言,忙对程普笑道:“老将军既然对北国风光颇有兴致,周某又怎会让老将军扫兴?且正如诸位所言,荆襄水军无甚海航经验,这军中先锋,自然皆为我江东水军所掌!”

    庞山民见状,白了周瑜一眼道:“公瑾,你就不怕兴霸至时,寻你晦气?”

    “兴霸与周某同船,届时自有用他之时。”周瑜说罢,目视庞山民道:“周某这便筹备大军远赴辽东一战,只是在此之前,还有一事须主公代为解决。”

    庞山民闻言微微一愣道:“何事?”

    “太史子义!”周瑜闻言叹道:“主公勿要忘记,之前征伐青州之时,子义功勋卓著,且无论水战,陆战,子义皆颇有心得,若此役有子义随行,想必顺利不少。”

    庞山民闻言,点了点头,继而苦笑道:“公瑾倒还真看得起庞某,莫非你这数月来,就未去子义府上再劝其入仕?”

    “劝了。”周瑜闻言亦叹,半晌之后却饶有兴趣的看了庞山民一眼道:“只是周某料想,主公面子当比周某更大,况且此战辽东若成,便可使我江东将校扬名于世,如此盛举,又怎可少了子义!”(未完待续。)

第一章 NO。614 子义归心、水军出征

    江东擅水战而陆战平平,其将领之中水陆双全者,除了早已陨落的孙策外,也唯有太史慈可担当大任。

    只是周瑜欲使庞山民劝太史慈再度出山,却令庞山民有些为难,如今他这唐王面子虽大,却难改太史慈心意,之前孙权归降,已令太史慈对于征战天下心灰意冷,如今叫庞山民再劝,庞山民也难想到什么太好的说辞。

    在太史慈心中,征战天下远远比不得侍奉母亲,况且此人已于乱世创下偌大名号,无论是否参与奇袭河北一役,也无损太史慈威名。

    周瑜见庞山民踌躇不绝,不禁笑道:“劝说子义居然在主公眼中,如此为难?”

    庞山民闻言没好气的白了周瑜一眼,叹道:“庞某如今甚至在想,是否召董衡归来,与庞某一道劝子义改变心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