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汉末之最强争锋 >

第27部分

汉末之最强争锋-第27部分

小说: 汉末之最强争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瑁为蔡勋和士卒围攻,渐渐体力不支,连连遇险。

  此时听得那刘磐高声喊叫道:“黄汉升,还不向前助蔡勋一臂之力?”

  黄忠道:“刘瑁势单力薄,穷途末路,何需我黄忠出手?公子自可擒也!”

  刘瑁死在眼前,那黄忠如此猛将,实在不愿如此乘人之危。

  刘磐翻翻白眼,虽气愤,又无奈,回首高声喊道:“文长,吾令汝前去杀之!两人一个不剩!”

  “这……”

  “莫非你也敢违我将令乎?”

  那刘磐正自逞威风,忽听得文长道:“刘公子性命休矣!”

  刘瑁此时力有不逮,挥舞佩剑都难。

  他倒在先生身边,眼看着蔡勋手中大刀落下,心中暗暗叫苦:“莫非天要亡我乎?”

  咻!

  当啷!

  那蔡勋大刀方才举过头顶,一只雁翎箭自蔡瑁、刘磐及士卒身后激射而来,穿过人和人之间之缝隙,刚好射中蔡勋手中大刀。

  那雁翎箭速度奇快,力道甚大。

  蔡勋手中大刀再也拿捏不住,赫然脱手,落于地上。

  在场之人,无不惊叹。

  尚未来得及回头观看,到底是谁射来此箭,又有一只雁翎箭穿过人群,射向蔡勋。

  情急之中,黄忠不顾多想,搭上翠羽箭,拉开画眉弓,斜刺里一箭射出。

  啪!

  就在雁翎箭即将射中蔡勋后背之时,翠羽箭刚好射中雁翎箭。

  二箭相击,双双磕断。

  众人震惊不已。

  蔡瑁、刘磐身后一阵扰乱,士卒匆匆躲开。

  甘宁踏马而来,冲过蔡瑁和刘磐,冲上前来。

  黄忠等人看到来者竟是甘宁,并不上前阻拦,在此狭窄小巷之中,任其通过。

  一时,众人回过神来。

  刘磐嚷道:“黄忠,魏延,二人莫非要背叛主公乎?还不快将刘瑁、甘宁斩杀?”

  “他们并未背叛于我,尔等才是陷我于不仁不义也!”

  未及黄忠、魏延回答刘磐之言,蔡瑁、刘磐身后之巷口,刘表之声传来。

  刘瑁见那刘表过来,方才起身,舒了口气,知道今日之危总算过去了。

  刘表走上前来,对蔡瑁、刘磐叱道:“汝等意欲何为?刘磐,汝乃我侄儿,刘瑁亦为我贤侄也,汝等兄弟,如何便能自相残杀?还不快快退下?”

  “叔父!”刘磐还想争辩。

  “退下!”刘表沉声道。

  刘磐只得退下。

  然蔡瑁并不死心,谓刘表道:“主公,刘瑁小儿,出言无状,辱及主公,若不杀之,岂非令天下人耻笑?”

  “德珪,我刘表乃以仁义治理荆襄,但凭本心而已,如何便要顾忌他人之言?”

  刘瑁觉得,刘表此言,有一半实乃真心之语。

  为了立足荆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贼之时,刘表并不派兵参加。

  李傕、郭汜祸乱京师,天下群雄人人得而诛之,刘表反而派人临朝进贡。

  刘表虽以仁义自居,然每每做事,实为一己之利,鲜为虑及天下苍生。

  言说“但凭本心”,不会顾及他人之言,的确如此。

  若有仁义治理荆襄,那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他用蒯越“臼犯之谋”时,重利诱宗贼五十五人,聚而杀之,降服其众,那时便没有什么仁义好说了。

  蔡瑁见刘表决然,心知一时难以说服,只得带兵回去。

  待蔡瑁、刘磐撤兵,刘瑁方才发现,随刘表而来的还有黄承彦和尹籍。

  此番,刘表向刘瑁告罪,并对他进行慰问。

  刘瑁笑道:“明公乃仁义之士,然荆襄虎踞龙盘,我等外人,久居于此,早安难以自保。请求明公,早早正式会见,令外使呈上我主书信。如此我等也可早日离去,免得烦扰明公也。”

  刘表当即重申,三日后州府大堂会见,并表示会派人前往驿馆保护。

  刘瑁称谢。

  与此同时,刘瑁也对黄承彦和尹籍表示感谢。

  那黄承彦和尹籍只是拱手施礼,并无多少言语。

  刘表看到刘瑁拼死保护之人,不过乃是一位头发乱蓬蓬、身体病怏怏的古怪老头,遂不以为然,拱手告辞。

  沈弥和娄发带领锦帆卫飞奔而来。

  他们听说刘府有变,担心刘瑁出事,这才带领锦帆卫惶急而来,不想已然出事,一路打听追来至此。

  刘瑁和刘表等人告别之后,让沈弥、娄发找车驾来,好生带那昏厥的老先生回馆驿。

  回至驿馆,刘瑁急忙令人请来张仲景为其诊治。

  刘瑁心下甚为忧虑,这老者本已病入膏肓,今日又差点被他纵马踩踏,后又受到兵卒围攻惊吓,此番昏厥,定然危矣。

  在他看来,此时即便医圣张仲景就在身边,恐怕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张仲景诊治一翻,面无表情,立即开了方子,让人前去煎药。

  药煎好后,刘瑁亲自为老先生喂药侍奉。

  虽然那老先生躺在床上,呼吸微弱,嘴唇不动,刘瑁在张仲景的指点之下,还是一点点将药喂下。

  刘瑁实未想到,这医圣开出的药方果真非同凡响。

  汤药灌下之后,不出半个时辰,那老先生竟然悠悠转醒。

  刘瑁便于床前悉心照料,见礼之后,遂问道:“老先生感觉可好些了?”

  那先生道:“公子,休要‘老先生’、‘老先生’这般叫我,我今年虚度三十七,正当壮年,如何便敢称老?”

  刘瑁一怔,简直不敢相信,眼前之人,竟然才三十七岁,如何便显得这般苍老?

  须臾,刘瑁明白了,定然是其长期奔波,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疲累至此。

  值此乱世,又有几人能够安稳度日呢?

  “在下刘瑁,字如意,家父名讳乃是益州牧刘焉。敢问先生尊姓大名?”刘瑁自报家门。

  其实,刘瑁心中清楚,自报家门实在是多余。

  陋巷之中,先生既然能够一言说出是蔡瑁在追杀于他,那定然已知晓他之身份。

  这先生坐于床上,拱手施礼道:“在下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也……”


第56章 原来如此


  “什么?”

  刘瑁顿时震惊了,心想,自己运气还真不错,自从来到荆州,几次三番捡到宝贝。

  其实,益州动身之前,他便有心寻访荀攸此人。

  碍于荆州城中,危机四伏,形势严峻,自保尚且困难,哪有空闲寻访?

  刘瑁之所以存了这个心思,皆因他知晓此时,在荆州地界,有荀攸这个人存在。

  正如荀攸自我介绍的,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人,荀彧之侄。

  荀攸出身于士族大家,祖父荀昙乃广陵太守,父亲荀彝曾任州从事之职。荀攸从小便失去父母。

  十三岁时,其祖父荀昙去世,过去荀昙手下名张权的一位小官吏,主动找来要求为荀昙守墓。

  荀攸对叔父荀衢(qu)说:“此人脸色异常,我料他定是做了奸猾之事!”

  荀衢并不全信,趁夜盘问,果然那张权是因杀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隐藏自身。从此众人对荀攸皆另眼相待。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荀攸抵达洛阳后,拜黄门侍郎。

  是年,董卓之乱,关东兵起,董卓迁都长安。

  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o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谋议说:“董卓无道,天下怨恨,虽集精兵,实乃一个勇夫耳。我等应杀之以谢百姓,后借皇帝之诏令,号令天下,便如齐桓、晋文霸王之举也。”众皆以为然。

  然,事未成便被人发觉,收何颙、荀攸入狱,何颙忧惧自杀,荀攸言食自若,恰逢董卓被杀而得以免罪。

  弃官返归,又被官府征召,考试名列优等,升迁为任城相,并未赴任。

  荀攸因蜀汉地险城坚,百姓生活殷实,遂请求为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停驻在荆州。

  后元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县建都,给荀攸写信说:“当今天下大乱,正是谋士费心劳神之时,而先生却于蜀汉静观时局,岂非过于故步自封耶?”

  于是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

  曹操久闻荀攸之名,与语大悦,对荀彧、钟繇说:“公达不是平常之人,吾有幸与其共商大事,何愁天下不得?”

  自此,荀攸遂成为曹操之军师。

  如此高人,刘瑁怎能错过?

  果然上天不服有心人,还真让他在这荆州之地遇上了。

  既然遇到,他便要一力求之,若得荀攸相助,无异于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也。

  荀攸见他讶然,咳咳两声,笑而问道:“公子莫非知晓老夫?”

  “岂知知晓?”刘瑁道,“先生之名,如雷贯耳!而今相见,实乃上天赐先生于我也!”

  荀攸诧异,惊问道:“老朽何德何能?公子何至于此?”

  “先生勿用过谦,颍川荀氏,一门大贤。先生与令叔父荀彧齐名,瑁久已慕之,恨不能见。如今在此荆州之地,有幸偶晤公达兄,足慰平生也!”

  刘瑁拳拳之心,敬重之意,爱慕之情,溢于言表。

  那荀攸本受刘瑁救命之恩,已然感念在心,不想刘瑁对他竟是如此热情,心中不免激情涌动。

  刘瑁对于荀攸赴任蜀郡太守之事,因尚未上任,外人并不知晓,故而刘瑁也只能装作不知,遂问道:“先生弃官而归之后,不是在颍川么?如何便在此处?”

  荀攸于是将赴任蜀郡太守之事,备细说知。

  刘瑁喜而起曰:“若公欲就任蜀郡太守,瑁愿携众将护送!”

  荀攸从刘瑁言行举止,已然窥测其意,因目下身染伤寒恶疾,虽有心,而无力,便只对刘瑁称谢,并未表露心意。

  刘瑁相信,他亲自服侍荀攸,当面求取,莫非还不如曹孟德一纸书信乎?

  刘瑁存了此心,每日对荀攸嘘寒问暖,早晚侍奉,殷勤备至,令人感叹。

  张松颇为不屑,几次三番表露不快之意。

  刘瑁只作不见。

  所谓文人相轻,刘瑁对荀攸如此,是为求取大贤。

  那张松心中不快,也属正常。

  以后身边谋士会越来越多,岂能仅仅用一张松耶?

  那张松久居益州,只知益州谋士,多不如他,岂知汉末天下,高人遍地,他张松哪里又数得上?

  这便是井底之蛙与九天龙凤之差别。

  刘瑁尽心照顾荀攸不说,再说那日刘府之中,诸葛亮提醒他前去更衣之事,诸葛玄、诸葛亮叔侄回来之后,直说是尹籍告知。

  刘瑁心下甚是感激,果真结交尹籍,好处便在眼前。

  《三国演义》之中,尹籍数次通风报信,救刘备于危难之时。

  此时,他和刘备处境类似,不想竟也受了尹籍如此照顾!

  原本想来,那尹籍便是告密之人,不想当日晚间,黄承彦、黄月英父女和尹籍先后来访,言及此事,他方才知晓一切。

  原来救他性命之人,最初并非尹籍,乃是黄月英。

  当日,刘表起身歇息之后,蔡瑁、蒯越于后室计议,若要将他除去,必要先隔开甘宁,于是再三请求,令荆州武将有幸向甘宁敬酒,而蔡瑁、蒯越密诏侍卫,冲进大堂,斩杀刘瑁。

  不想此番密谋,皆被后室玩耍的黄月英听到。

  那黄月英心中牵挂刘瑁,急将此事告知其父黄承彦。

  原本此乃荆州公事,又是其内弟蔡瑁所谋,黄承彦不便参与。

  然他实在不忍目睹刘瑁惨死刘府。

  此时,黄承彦刚好遇到尹籍,知这尹籍乃仁义之士,遂以大义说之。

  尹籍知晓刘表为人,当即确定,若是刘表知晓,定然不会容许蔡瑁、蒯越二人如此行事。

  如此这般一翻安排,由黄承彦前去告知刘表,前来相救。

  他尹籍不便出面,因知刘瑁对诸葛玄叔侄有恩,那叔侄二人必定会舍命相救,故而将此事暗暗告知诸葛玄叔侄。

  果然,诸葛玄叔侄二人分工得当,诸葛玄将大堂文臣邀请同去向甘宁敬酒,诸葛亮便提醒刘瑁更衣逃走。

  而那尹籍告知诸葛叔侄之后,心知刘瑁从后门逃出,必然要骑马而去。

  因他前几日带刘瑁前往荆州水寨观览之时,刘瑁坐骑和身边锦帆卫士,他都见过,故而跑向前门,让看管马匹车驾之人将马匹、兵器送至后门。

  如此这般安排停当,才促成刘瑁顺利自刘府脱身逃走……


第57章 蔡勋盗马


  刘瑁脱身之后,心想三日时光,展眼便过,只要谨慎自守,当不会再出事端。

  为此,刘瑁严令甘宁等人,无事勿要随意走出驿馆。

  众将领命。

  刘瑁守在馆驿之中,每日和荀攸、诸葛玄、诸葛亮叔侄以及那医圣张机,谈天说地,论及时政,每每众人对其钦服不已。

  尤其那荀攸实未想到,刘瑁其人,竟如此胸怀大志。

  而刘瑁虽知荀攸乃计谋之士,与其亲身交谈,又是别样感受。

  看来史书记载,曹操和荀攸谈论之后,言说“公达不是平常之人,吾有幸与其共商大事,何愁天下不得”?此言非虚。

  经过一番讨论,荀攸似有心追随于他。

  刘瑁适时提出,等他使命完成之后,定保先生前往蜀郡就任太守之职。

  荀攸应允,刘瑁自是高兴不已,恨不得立即便回益州,开始他波澜壮阔的征伐大业。

  自然,刘瑁也极力拉拢诸葛玄、诸葛亮叔侄。

  刘瑁提出要和诸葛亮结为异性兄弟,然那诸葛玄在刘表帐下谋事,小心谨慎,担心刘表猜疑,婉言拒绝。

  刘瑁倍感遗憾,遂拉着诸葛亮之手,言道:“你我暂时不能结拜为异性兄弟,实为憾事!然我已然视孔明贤弟为我兄弟,将来若有用到为兄之处,贤弟自可寻来,兄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诸葛亮受宠若惊,连连道谢,并将刘瑁视为兄长。

  二人日常交谈之中,刘瑁激发诸葛亮眼界气度,望他能够成为最为卓绝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