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最后的三国 >

第138部分

最后的三国-第138部分

小说: 最后的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将都建议乘热打铁,一鼓作气地向东进军,拿下陈仓,直取长安。但冬至过后,几场大雪下来,千里冰封,陇右的天气又是极为地寒冷,这个时候野外用兵,根本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司马昭都很有耐心地等待春暖冰消,刘胤也不可能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去进攻陈仓,尤其是刘胤获悉司马望出任雍凉都督到达长安督战之后,刘胤果断地放弃了进攻陈仓的计划。

陈仓可是魏国在渭河南岸最坚固的一座关隘,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诸葛亮当年攻打陈仓之时,数万大军愣是被郝昭的数千人挡在陈仓城下不得寸进,在这种极度寒冷的天气下,去攻打坚如磐石的陈仓城,几乎是拿士兵的性命来开玩笑。

陇右的局势,进入了一个奇妙稳定期。

金城太守杨欣也递来了降书,这显然也是邓艾的功劳,杨欣同牵弘和王颀一样,都是当年邓艾的帐下之将,牵弘和王颀归降之后,邓艾立刻是修书一封,差人送往金城,劝降杨欣。

虽然金城没有受到天水南安那样的围城待遇,但陇右五郡的失守,带给杨欣的压力还是相当地大,金城郡只有一千人的驻军,这一点微弱的兵力如果同气势正盛的蜀军相碰,那就是鸡蛋碰石头的结果。杨欣知道这是蜀军的先礼后兵,如果拒绝投降的话,他的下场也不一定比杨豹好多少。

杨欣权衡再三,决定遵从邓艾之意,向蜀军献城而降。刘胤的势力范围由五个郡扩大到了六个郡,从雍州跨入了凉州。

相比于雍州,凉州的地理位置就更加地偏僻荒凉,金城郡地跨黄河,与雍州接壤,还算得上是富庶一点的地方,剩下的西平郡深入羌境,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则处于河西走廊,除了零星的绿洲之外,都是大片大片的戈壁和沙漠,人烟稀少。至于西海郡,是废原先的张掖属国后立的,全郡只有居延一城,深处大漠之中,了无人烟。

将势力扩张到金城,就等同于打开了进入凉州的大门,不过刘胤暂时还没有进军凉州的打算,一则天气寒冷不便行军,二则陇上五郡需要整合的地方颇多,刘胤还无瑕抽出空来,毕竟相对于凉州,陇上五郡的位置要更重要一些。

杨欣此次派人送上降书,为表诚意,还送上了五百匹战马,其中两匹还是千里挑一的良驹,一匹红马,全身如火炭一般,赤红如霞,名曰“火焰驹”,虽然比不上当年吕布所骑的赤兔马,但也是不可多的良驹宝马。

刘胤特意地将火焰驹送给了北地王刘谌,在草地之上,刘谌为了激励士气,将自己的战马杀掉当做士兵的口粮,刘胤此时获得了好马,自然不忘给刘谌送上一匹。

至于另一匹白马,刘胤则是喜欢的很,充当了自己的坐骑。这匹白马名曰“照夜白”,浑身上下洁白如雪,如白练一般,连一根杂毛都没有。

陇右诸郡原先的驻军是陇西郡二千人,天水郡三千人,剩下南安、安定、广魏和金城,都只有一千多的驻军,上邽之战时,打掉了五六百人,而广魏的驻军则是逃之夭夭,现在陇右的降兵加起来,也大概只有七千多人。

很显然,这些兵力就算能够使用,可以发挥出相应战力的情况下,依然不足以对抗明年春天魏军的反扑。

刘胤首先想到的就是募兵,陇上的人口虽然不比关东,但曹魏为了有效地对抗蜀国的进攻,一直着力经营陇右,从关东大量地迁移百姓安置到陇右,进行屯田,最高峰的时候,关陇地区拥兵十万,虽然不至于要陇上百姓来供养,但其钱粮,大部分还是出自陇上关中。

所以刘胤的募兵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别说什么国与国对立之事,不论历朝历代,老百姓才不关心什么王朝的更迭的,所谓的气节,也只是些士子子弟才会挂在嘴边的东西,老百姓的生存原则很简单,简单到了只需日求两餐夜求一宿衣食无忧的地步,说的不好听点,有奶便是娘,但这无疑却是真理。

老百姓大字不识几个,让他去分辨旗上的魏汉两个字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所谓的忠君爱国更是扯淡到没边的事,在这个年代,有粮有饷,便可以招募到军队。

刘胤刚刚得了天水粮仓,再加上几个郡府库里的存粮,粮食问题根本就不再算问题,至于钱饷,那就更简单了,在黄皓那儿发了一笔横财,刘胤可没留在南中,费了好大的力气,全部带到了陇西,就是准备在要这儿派上用场。

刘胤的募兵方式,也足够简单粗暴,左面是垛得比墙还高的米袋子,右边的则是一大筐一大筐锃亮的铜钱,凡报名入伍的,每人发一袋米和一贯钱。

陇右地区的民风彪悍,这与当地的环境有关,时常遭遇到胡夷的劫掠,为了自保,许多人都习武艺练骑射,所以雍凉自古多劲旅,一点也不假。

第331章募兵

有着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刘胤的募兵进行的还算是比较顺利。陇右不比南方,粮食一年只能成熟一季,而且陇右土地贫瘠,气候恶劣,虽然地域辽阔,但广种薄收再加上税赋沉重,老百姓的生活还是相当地艰难。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吃粮当兵不吝是一条出路,当年邓艾带往阴平的军队,十有七八便都是出身于雍凉的子弟,雍凉兵骁勇善战,也一直是魏军最主要的兵源所在。

刘胤开出的条件可比魏军优厚的多,除了粮饷之外,刘胤同时还规定,凡入伍的雍凉子弟,其户均可免除一年的赋税徭役,以后的赋税,也减半征收,士卒阵亡或伤残,除了发放优厚的怃恤金之外,其家人赋税永免。

不得不说刘胤这个政策极具诱惑力,三国时代,战争频仍,不管是蜀汉还是魏吴,兵民(注:这里的民指在籍的户口,也指纳税人口,不包括隐户)之比都达到了一比十的比例,也就是说每十个百姓就必须供养一名士兵。其实远不止这个数,各地的官吏加在一起,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仅蜀国治一州就有四万官吏,可见拥有十州之地的魏国得拥有多少官吏,而这些官吏也是由纳税人来供养的。

汉代三十税一的税率早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为了支应庞大的战争需求,加在老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在各级官府的层层盘剥之下,老百姓田里的收成,几乎是十不存一,尤其是雍凉地区,由于地靠战区前线,老百姓的负担更重,遇到旱涝灾荒,老百姓的生活就更为地困苦,民不聊生。

刘胤进入陇右之后,并没有宣布减税减赋的政策,一来蜀军将来所有的军费开支都要依靠当地的赋税,削减税赋就等同于勒紧了自己的裤腰带,二来老百姓都有一种惰性的心理,赋税降下来容易,再想升上去难免会引起民怨沸腾,还不如维持现状。

当然,想要获得赋税的减免,也不是不可能,本着谁付出谁享受的原则,只要入伍当兵,其家庭就可以获得当年减免以后减半的赋税新政,刘胤就是要让老百姓明白,天上是不可能无故地掉下馅饼的,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

刘胤这样的政策无疑就是将雍凉百姓绑上了自己的战车,同时刘胤还规定军功的封赏等级,斩敌一人可得一点军功,集军功可换官爵土地,最低的九等军功可以置换十亩良田或等值的钱帛,最高的一等军功可晋升为将军,封侯拜爵。

秦国之所以强盛,可以兼并六国,就是因为秦国推行军功制,不论出身高低贵贱,凡有军功者,都可以上位,这样一来,为求富贵,秦军将士人人拼命,个个当先,秦国军队强悍的战斗力是其他六国所无法比拟的。

而到了魏晋时代,士族经济把持天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的贵贱就决定了仕途命运,那些寒庶子弟鲜有机会登堂入室,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刘胤打破这种陈规,重新引入秦国的军功封赏,这无疑比减免赋税更能打动人心,毕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之中也不全是逆来顺受,唯命是从的怯懦之辈,草根之中,也会有有理想有抱负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他们渴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渴望能够出人头地。

军功制的推行,必然给这些人带来希望,只有捉住这样的机会,他们才有可能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机遇和挑战也是并存的,入伍当兵固然可以改变前途命运,但也那是刀头舔血,沙场搏命的结果,刘胤想要用军功制告诉每一个入伍者,机会都是均等的,想要获得更大的封赏,想要获更高的地位,那就必须付出更多的东西。

有两大利好政策的支持,刘胤的整个募兵行动进行地很顺利,在十余天的时间内,总共募集到了一万多人,在陇右地区总人口只有四五十万的情况下,能募集到一万精壮之士,也的确是难能可贵。

这一万多人刘胤率先充实到了中军的虎骑营和虎步营之中,会骑马懂骑术的,优先被录用为骑兵,其余的编入了虎步营中。

此次新兵入伍,刘胤没有单独设立编制,全部插入到旧军队的编制之中,用以老带新的方式融入新鲜的血液。虎骑营和虎步营也一分为二,分别设立虎骑左营和虎骑右营、虎步左营和虎步右营,傅佥的两个儿子傅著和傅募从阴平道之战便跟随着刘胤,从军侯做起,一路升到司马、校尉,此次刘胤更是将他们提拨为中郎将,统领虎骑右营和虎步右营,而虎骑左营和虎步左营的营官还是邓朴和高远。

陇右可是曹魏的最重要产马区,几乎一半以上的战马都是出自陇右,刘胤占据陇右之后,已经沦为了步兵的虎骑营摇身一变,又重新地成为了骑兵。除了金城太守杨欣进献的五百匹战马之外,刘胤从陇西天水南安等各郡又征集了近万匹的战马,西凉马的特点就是高大神骏,比蜀中的战马可是要好过不少,虎骑营这回真有鸟枪换炮的感觉。

与益州的地形不同,关陇大地以平原居多,在这儿作战,骑兵乃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一支高素质的骑兵队伍,其战斗能力比超过数倍的步兵,这也是刘胤首先要扩充虎骑营的主要原因,在关陇和魏军作战,必须要以骑制骑,在骑兵上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才行。

对此邓艾却是深感忧虑,高素质的骑兵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组建成功的,邓艾可是见识过虎骑营的作战能力,与真正的雍凉劲骑相比,战斗能力差了一大截,一旦开战,虎骑营是很难敌得过曹魏骑兵的。

不过刘胤却是胸有成竹,因为他手中有着真正的杀手锏,足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虎骑营的战斗力。

第332章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

没错!刘胤的杀手锏就是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

汉末三国的战马也是配备着马鞍和马镫的,只不过所谓的马鞍只是一个小布包垫在马背上,让骑手坐起来舒服一点而已。而马镫只是单边的,很长,悬在马匹的左侧,其作用只是为骑手提供一个上下马的方便而已,骑手骑到马背上,这个马镫就失去了任何的作用。骑手在马背上,必须紧紧地拉住缰绳,用双腿紧紧地夹住马腹,这样才能坐稳在马背上。

所以说,现在的骑兵都是必须经过长时间大强度的训练才可能培养出来,能骑在光溜溜的马背上冲锋陷阵,绝对是一项技术活,马背上的颠簸刘胤深有体会,尤其是战马高速奔驰的时候,更必须全神贯注,全部依靠腰腹腿的力量,手须臾都离不开缰绳,这样才能避免从马背上摔下去。

而高桥马鞍前后高中间凹陷的设计,限制了骑手的前后滑动,为骑手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骑手坐在马鞍上,就如同被卡在里面,除非是战马倾覆,否则不容易掉下来。而双边马镫的设计,则为骑手提供了横向的稳定,骑手的双脚踩在马镫之中,还可以大大地减轻骑乘的疲劳感,为骑兵的长途奔袭提供了可能。

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有机配合,使战马和骑手真正地融为一体,而骑手的双手解放出来,便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可以双手使用武器,可以在马背上射箭——这个当然地进行严格的训练,否则准头肯定会差得很远。

历史上,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出现,是一次最重大的技术突破,让骑兵真正有了质的飞跃,从此骑兵真正地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当值无愧的野战之王。而刘胤的穿越,让这项发明至少提前了一两百年的时间。

其实在蜀地的时候,刘胤就有很希望制作出马鞍马镫来,用以提升蜀军骑兵的作战实力,但蜀地多山,并不利用骑兵的大规模作战,在蜀军之中,骑兵一直就是一支辅助的兵种,那时候即使创造出马鞍马镫来,对于蜀军整体作战力量的提高帮助也有限。

而且马鞍马镫不同于火药,就算是普通的人看上一眼,也会明白其原理结构,抄袭仿制的难度不大。刘胤提前创造出马鞍马镫来,很可能会被魏国的间谍窃取,继而仿制出相似的东西来,这样而言,无异于是一种资敌行为。

所以刘胤一直隐而不发,很“难受”地骑了两年的战马,而现在到达了陇右,拥有了大量的骑兵和战马,而且又面临着与强大的曹魏骑兵交手的压力,想要在短时间内提升虎骑营的骑战能力,就必须要祭出这两件大杀器了。

尽管存在着泄密的风险,就算是保密工作再严实,装备有高桥马鞍和双边马镫的骑兵最终还是要走向战场,迟早要和曹魏的骑兵正面对决,所以这个秘密是藏不住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天下的骑兵都会装备上高桥马鞍、双边马镫,但刘胤也不会后悔,任何科技的进步如果都惧怕被抄袭被复制,那么人类的文明或许将会永远的裹足不前,能领先一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这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更何况,如果刘胤这个时候不率先搞出马鞍马镫来,虎骑营的战力就永远也无法提升,面对强大的曹魏骑兵必将是一败涂地,这个结果是刘胤所无法承受的,关陇之战,将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决战,谁的骑兵可以获胜,谁将可以主宰这场战役的胜利。

当然,先期的保密工作也必须要做的十分到位才行,交战之中是不可避免地会被对手看到,但先期的研发阶段被魏国的间谍掌握情报的话,让魏国同步地研发出来,那对于蜀军而言,就丧失了初战之利,不吝是一个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