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429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29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有那么一些事情也让人看得更加迷糊,不知道是真是假……

“有传言称汉国与秦国也有结盟的意愿,秦国愿意让出巴郡、蜀军、汉中郡,换取汉国的粮秣和兵器,甚至是汉军参与到对匈奴的战争中去。”田荣当初听到这些明显是秦国那边散播的消息也就是一笑而过的态度,随时局势的变幻不定和吕哲一些令人看不懂的策略却是有点相信了。

臧荼看上去更加郁闷了,燕国之所以与齐国结盟是有历史根源存在,另外就是来自于齐国的财帛和技术帮助燕国开发辽东和半岛,这一度是被认为最划算的同盟,可是现在汉国兵锋威逼临淄,田荣也似乎拿定决定要回援但是没有想好该是怎么个回援法?

这天下大势到底是怎么了?前所未有的扑朔迷离外加混乱不堪嘛这是!

第六百五十二章:欢迎来到新时代(七)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思想,因此关于每个时代之间的代沟也就存在更大的诧异性,吕哲的思想与如今的所有人都不是那么相同,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做出来的事情自然是令人捉摸不透。

说是吕哲意气用事也好,昂或者是不按常理出牌也罢,他就是讨厌引狼入室的齐国,连带一直跟在齐国后面瞎转悠的燕国也一同看不顺眼。

不是没人建议过使用什么远交近攻的邦交之策,认为开战之前先破坏齐、燕、赵之间的同盟,拉拢远在辽东的燕国是一个非常“正统”的策略。但是说实话,话是那么说,但是燕国现在十分依赖于来自齐国的资金和技术开发辽东和半岛,汉国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成龙拉拢到燕国?

汉国正是因为与燕国离得太远了,在齐国注资投资燕国的蜜月期内,一没有办法形成武力的压迫,二又无法实质上对燕国起到什么帮助,拿什么来拉拢燕国?难道要光靠三寸不烂之舌去忽悠么,那可就真的把燕国君臣上下当成没脑子的白痴了!

吕哲的思想是从来都不做无用功的事情,再则就是汉国对于出兵北上已经准备了四年,从军队到相关的情报上做好了充足的计划,战争从来都不是依靠投机取巧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一旦战争爆发讲求的是硬实力,阴谋诡计从来都只是一个辅助性作用。

历来也就是实力不如人的时候才会需要用到阴谋诡计,通常意义上来讲这是真正的兵行险招,毕竟使用阴谋谋算他人也要有被计算的心理准备。很多时候明明有硬实力解决的事情来个阴谋诡计节外生枝,结果就是没把人算计到反而掉进了别人设计的大坑中去。一场必胜的战争到最后反而是败了,弄巧成拙的例子可是不少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分清主线与旁枝末节,对于汉国来说消灭复国不久又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齐、燕、赵并不是这场战争的最终目标,吕哲从一开始就确定要出兵北上的最终计划,那就是已经将爪子伸进华夏大地的草原胡人。

一个国家能经得起多久的折腾。特别是这个国家没有真正得到过休息?战争消耗青壮十分恐怖,对于物资的消耗更是需要用到海量这个量词。

吕哲从各个渠道探查的消息无一不是显示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列国,她们的国内是一种毫不夸张的民不聊生现状。

怎么就可能不是民不聊生呢?这里就要从社会现状说起,在生产力严重落后的环境中,军队不断地扩编必定是要集中大量的青壮,青壮又是社会的中坚劳动力。将青壮大规模的抽调进不事生产的军队,对于本来劳动力不足的社会来说真的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样的现象别说是在公元前二一六年,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无解的难题。

别人在打生打死,汉国却是仅仅在南边针对瓯雒这样的小国小打小闹,从大体上来说比较安稳地修生养息了四年。这里已经有巨大的差距。

齐、燕、赵对上秦国完全没有优势,大量精锐被牵扯在三川郡战场,准备了四年的汉军完全有实力在开战后取得重大优势,哪怕是想行使邦交策略对象也不该是齐、燕、赵,该是对于汉国来说比较重要的秦国。

秦国对于汉国来说比较重要很多人会感到迷惑,但是仔细一想就能明白是为了什么。

因为有秦国的存在,列国的矛头一直都是对准秦国,他们是天然上的死敌。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除此之外,在吕哲一连串的进行推演,不管是从实际需要还是关于大局势的变动上。汉国已经认清不能让草原胡人进入秦地并站稳脚跟的事实。

试想一下,要是秦国完蛋,列国就能拿出全部的力量来与汉国交战,同时一旦让草原胡人占据秦地背靠草原的局面形成,那又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首先,越来越需要马匹的汉国会因为秦国的灭亡失去购买马匹的渠道。然后汉国的边境线那么长,秦国不在汉国面对齐、燕、赵、匈奴还有没有可能占据主动?

另外。一旦齐、燕、赵、匈奴四方势力形成北方的一个大同盟,那时就是南北对抗的局势。到时候北方势力只要不傻定会进行任何渠道的封锁,介时汉国不但要失去马匹等牧畜的来源,汉国的商品也再也没有外销的可能。

秦国在,北方就不会全部归于以齐国为首的大同盟,这点是展现出来无可否认的情势,但是秦国现在状况简直糟糕透顶,那么争取一下虚弱且与齐国越来越不怎么对付的赵国,该邦交策略也就有必要了。

让出巴郡、蜀郡、汉中郡换取汉国贸易渠道和出兵北上共抗草原胡人的消息确实是秦国那边在进行舆论操作。

秦国此般操作的用意除了给予列国一定的压力之外,未尝也不是在向汉国释放烟雾,极力避免发生秦汉战争的同时,秦国也在寻找扭转不利局面的办法。

吕哲行事不可琢磨,但是秦国偏偏还就找到了一些有事实依据的脉搏,那也是因为吕哲有过多次每当看见秦国有架不住要崩溃的时候拉一把的行为。

“汉王真的愿意出兵北上参与胡人大战?”尽管早就猜出吕哲一些莫名其妙的举措,可是扶苏仍然为得到这个消息而感到震惊:“怎么……怎么就那么简单呢!?”

秦国朝堂也是感到难以置信,他们为了避免在这个关头与汉国进入战争状态是做出了很多实际的努力,便算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做了尝试。

对于割舍汉中郡、巴郡、蜀郡作为歉意避免开战,秦国是很有把握能够成事,毕竟没有大规模的交战就能达到扩土的目的,汉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理由?但是,提议汉军出兵北上共抗匈奴,那就是出使的王绾当作是天书奇谈在非正式的场合开玩笑一般地向萧何提起,没想到后面吕哲会专门邀请王绾进行商议共抗匈奴的可能性,着实是令人意外又惊喜。

从南陵回归咸阳的王绾其实也不是那么确定事情有没有那么简单,他在阐述的时候甚至是将当时吕哲面部的任何一个表情转换都描述了出来。

“孤……有点不明白,”扶苏似乎是开心也是茫然:“有敲定汉军多少兵马北上吗?”

王绾答曰:“汉王提议是先期三万人北上,除开兵器甲胄之外,战马补给由大秦承担。”

冯劫等待王绾说完,插话道:“汉王此举很有诚意,可是战马好说,粮秣却……”

王绾对此早有说词:“汉王的意思是,除开汉中郡的巴郡和蜀郡都可以有偿购买,大秦等于是用两郡之地从汉国那里换取财帛和其它物资……”

“不妥!”蒙毅实在是忍不住才掐断王绾的发言,他说:“两郡的土地是为了避免战争,也是大秦下定决心毁掉栈道才割舍。若汉王出资进行购买,汉国对大秦的开战理由就不会得到终结,只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扶苏也觉得这里是一个陷阱,他最近没事做的时候就一直在了解吕哲统治国家的策略,能很分明地看出汉国执行的是一种责任与义务相等的治国政策,那么秦国要是答应那么的提议,就等于是吕哲没有完成对治下国民的责任,以吕哲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看来,干出这样的事情纯属是不可思议。

王绾被打断发言也就生气,默然了一会,惆怅地说:“府库已经空了,哪怕是汉国没有断掉贸易渠道,大秦也着实拿不出财帛进行交易。若是采取牧畜交换,汉国的骑军……便会越加壮大。”

汉国向齐燕开战,三个月之内兵锋压迫并威胁到齐国国都临淄,这在汉军已经扫除泗水北部和东海郡齐军之后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在汉国这一次的战争中,汉军的战争策略已经区别于过去的战争模式,那是一种骑军与混编军团的协同作战,秦国敏锐地发现吕哲对骑军的运用已经让战争变得完全不一样,特别是汉军骑兵进行大范围的分割和封锁,其后又进行长途奔袭等战例,那都是秦军将领最近不断在进行讨论和兵棋推演的事情。

汉军那样的战法很恐怖,利用骑军的高速机动性这是华夏过去就明白的运用方法,可是大范围的切割和封锁,又针对敌军进行拦截和消灭,使得一个大战场形成无数个局部战场。在那种一方完全掌握消息传递顺畅和另一方完全是两眼抓瞎的战争态势下,换做孙武处在消息传递完全失联的那方估计也是难以有什么作为。

秦国不止是发现这一新战法对战争的影响,他们还发觉一个难以被察觉的现象,那就是汉军似乎并不重视什么将领的特性。说白了就是指挥作战的将领不需要有多么高的天赋,实际参与作战的将军怎么干都是一些赞画(辅助谋划或赞画戎机,即参谋)在进行群策群力,将军不过是一个执行命令的武将。

联想到汉国不断在建设那个什么军事学院,军方也开始在明确分清各自的职责,那岂不是又开启了一种新的制度出来?R466

第六百五十三章:国祚(一)

军事学院的存在就是量产军官,也是一种针对军官特性进行培养的存在,秦国虽然对这种概念比较模糊,但是大体上还是能察觉得出来。 頂 点 小 说,x。

军官的系统化培养对于军队的基层来说很重要,但是想依靠这种模式印模版一般地教导出一批什么绝世名将就肯定是在开玩笑。吕哲设立军事学院并不奢望能获得多少绝世天才,他是在为以后的一些重要变革在提前打下一个牢靠的基础,这点别说是身在其外的列国武人没发觉,身在其中的汉国武人阶层也根本就没意识到。

军政分离的第一部吕哲在开国之处就已经执行,他重视军队却也忌惮军队,不得不考虑唐末时期节度使割据会在自己的国家重演,因此军队将领的频繁调动也就成了解决的方法之一。

但是呢,在没有足够合格军官的前提下,军队将领频繁调动存在的风险很大,特别是在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的情况下,既有可能让一支原本战力高强的军队变得十分不堪。

当前的军队特性下,每一名将军在上任的时候总是会携带一些熟悉的助手,这些人在该名将军的部队中通常就是作为某支部队军官的存在。结果就是将军一旦被调任,那些部队的军官也随之走了,这样一来军队的战斗力必然是要遭受影响。

吕哲想要改变的是将军上任一大批亲信安插军中的常态得到终止,用系统化的方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军官担任军中的职位,这样或许能改变军队成为某个将军私军的怪圈。

该次秦国提议汉军北上共抗胡人,吕哲的反应让秦国上下皆是有点不理解,并不是说汉军北上与秦军协同作战不可思议,秦国有人自然是能看出汉国想要提前了解胡人的战争模式,这从汉国反过来提议先派一个观察团的举动就能猜测的出来。他们所不理解的是,吕哲并不派什么重将北上。北上的汉军官职最高也不过是校尉级别,卑将、偏将、中郎将、将军这些却是一个都没有。

没有重将随同北上,足以说明吕哲想表达的意思再清楚不过,那就是汉军将归属于秦国将军指挥。按理说秦国对吕哲这么做该是欢欣鼓舞才是,可是他们真的不明白吕哲为什么要这么干,一下子就显得有些迟疑了。

“汉王不怕我们吞并该支北上汉军,或者是特意拿这批汉军去消耗吗?”蒙毅使用的是反问句,他摇着头:“汉王根本就不担心发生以上的事情,现在是大秦有赖于汉国。”

说起来,吕哲吞并的秦军数量可不算少。先是吞并了司马欣所部中的五万,后面有陆陆续续吞掉了大概三四万,吕哲也差不多是依靠这批秦军的优良素质才将军队的框架搭建起来。

现在汉军之中,成为高级将领的秦系军官并不少,司马欣就是一个明显的标榜成了汉国的太尉,军中屯长到别部司马中秦系也占了其中的六成,列国认为汉国一直对秦国态度有别正是因为这点。实际上呢?秦国这边却是很清楚那些归于吕哲麾下的士卒到军官压根就没有重归秦国的想法或是打算。

到目前为止,汉军依然还是唯一一支能够获得军饷的军队,除此之外的秦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哪怕是想执行军饷制度也没有足够的钱财来支撑。行使的还是徭役或者强制征兵的那一套。

汉军一直士气高昂正是出自这点,毕竟他们平时能够获得军饷,参战了还有什么战时津贴,建功有赏的同时战死也有后续抚恤。从待遇上来讲比之汉国之外的军队不知道要优厚多少倍。

在这个没什么民族大义的年代里,利益才是驱使人去搏命厮杀的根本,待遇不如人不说,汉国欣欣日上。秦与列国却是一直在走下坡路,怎么去吸引汉军背叛归附?

汉国向齐燕开战之余,一支汉军也调动到南郡的巫东。相对于汉军北上的几个军团一开始就攻势凶猛,那支番号为第四混编军团的汉军摆出了即将攻击巴郡和汉中郡的姿态,但是一直没有动静。

秦国上下并不是那么清楚吕哲是怎么思考,但是王绾一到南陵提出提议,汉国立刻就拿出措施,很明显就是针对秦国可能做出的策略有了应对。

以购买方式获得巴郡和蜀郡,又接受王绾汉军北上共抗胡人的提议,按理秦国得到所有想要的该是欢庆无比,可是却迟疑了下来并不是秦国这些人不够魄力,要是真的不够魄力也不会拿出如此方案。当吕哲显得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