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463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463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满脸色有些怪怪的,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他真的很想知道汉王哲到底是做了什么安排。

第七百零六章:战匈奴(十)

从实际上来讲,吕哲打从一开始就是秉承着试一试的心理,然后才派人前去劝降与匈奴等胡人待在一块的田假和卫满。

田假和卫满接受劝降自然是极好的事情,他俩合起来的兵力也能有个十多万,虽然不清楚这十多万能给匈奴等胡人造成多大的麻烦,可是能够给匈奴等胡人添堵怎么都是令人愉快的事情。

要是田假和卫满都不投降怎么办?现在吕哲向西移动的军队可是接近五十万来着,其中骑兵的数量足足有十七万,步军的数量也有三十来万,这是一股毁家灭国的力量,哪怕是赢撼的对耗也有把握能够拼掉敌军的三十五万兵马。

自崛起之后,可能是依靠硬实力推进开阔的次数太多了,吕哲除了重视必要的全局谋略,一些辅助于占据的谋略也就不是那么在乎。这一点上吕哲可能是自己没注意到,连带汉国那一方的武将或是谋臣也忽略掉。

现在的大战略是一路骑兵前去切断进入秦地的胡人与阴山那边的道路,余下的步军向着秦地那些敌军迫近。

近一些时间以来,各路回馈的军情都是表明没有出现什么岔子,代表的是各路军队行动顺利,那么不管匈奴是继续南下还是向北撤退都不是那么重要了,至多至多就是改变一下交战的场地罢了,大方向还是没有产生什么变化。

“按照我们所推演的方向,匈奴向北撤退是田假或者卫满那边没有劝降成功,又或者是两边都没有成功劝降,”蒯通扫视一眼在场诸位同僚,最后看向坐在主位的吕哲:“匈奴等胡人向北撤退必然是会走阴山一线。”

吕哲颔首:“哪怕是出现消息延迟,后路被频繁袭击的消息也该送到了挛鞮头曼手里,他现在肯定知晓后路有我军在活动的消息。”

“正是。”蒯通继续介绍:“我们骑兵的大部队正在云中那片区域扫荡,只有少部分轻便的游骑兵突入阴山以南和上郡。阴山那边包括在上郡境内拦截到向北运输的敌军不少,头曼哪怕再反应迟钝也必然知道。”他顿了顿,走到悬挂上郡山川舆图的架子前:“从定阳方向朝被的位置,”他手点着一个标注为沙漠地带的位置,“这里是一大片的荒漠,”,那里是榆中附近,哪怕是在现代都是一大片的沙漠地带,向东一些是秦国在战国时期建造的旧长城的城墙段,现在那些旧长城已经废弃:“我们判断。头曼最可能行走的路线是沿着洛水,然后途经阳周沿着该区域的平原向肤施移动。”

榆中现在是没有经过多大开发的地区,但是从咸阳一直往北,始皇帝在世的时候可是下令修建直道来着。

秦国修建直道是为了服务于长城军团即将北征草原,那个时候似乎就是吕哲穿越过来没多久,他本人还参与了监督直道的建设。

“直道是沿着咸阳一直向北,有不少规模较小的直道连同北境的各个要点,像是高奴、阳周、肤施就有连通大直道,”吕哲回忆了一下。然后继续说:“根据秦国那边回馈的消息,胡人押送战利品回去草原的路线选择的就是直道。他们想要快速回到阴山附近的草原,行走直道是最便利的一条,也是最能节约时间的选择。”

蒯通在不断点头:“所以。我们的步军只有少部分是多举旌旗做出向定阳方向移动的假象,实际上大军是奔着胡人在上郡设立的第二个物资储存点,也就是肤施而去。”

按照反复进行的推演,若是胡人在定阳一线的秦汉部队后撤进行追击。西向的汉军自然是会一个又一个拔除敌军在北境设立的要点,要是胡人不上当进行后撤,汉军就改变动向直接扼守住几个敌军最可能选择的撤退路线。

到目前为止。拥有高速机动性的骑兵基本已经进入应该在的位置,步军在路程上却是落后了一点点,他们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适当的调控,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让骑军放弃袭扰直接去堵住要道。总的来说,哪怕是出现什么状况,几乎都有预备的方案能够递补上去,糟糕也糟糕不到哪去。这就是为什么吕哲这边看起来没什么紧张气氛,相反显得比较轻松的原因。

文明的先进性不就是这样吗?当一个文明的先进性用于战争的时候,集中一些参谋性的人才来设想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针对那些情况再做出提供反应的方案,那么无论是遭遇什么情况都能用最快也是最恰当的应对来做出改变。至于正确的应对方案有没有出现应有的效果,那就看方案执行者的能力了。

吕哲给这个时代带来的东西不少,生活上的一些便利工具,对工业的改良和一些工程器械的出现,用于民生上面的东西可能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效果,可是军事上的很多事务却是能够用最快最短的时间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骑兵的建设超越了一千多年,直接将一千余年之后出现的马镫、马蹄铁存在的骑兵出现在如今的年代,出现的是装备了马镫、马蹄铁的汉军骑兵不断长距离奔袭进而横扫,加快了战争的节奏的同时,首次遭遇这种战法的齐燕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完蛋了。

除了骑兵的变化,吕哲给予这个时代还带来了近现代才会出现的参谋制度。

千万不要小看参谋制度的出现,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将可能出现的状况参谋并推演出来,那该占到多少先机?同时,一旦有了针对各种意外状况的应对方案,在这么个没有无线电的年代里,一支明白遭遇什么情况该做出什么变化的军队,和一支遭遇突变没有得到命令不知道该做什么的军队,有多大的区别需要多说吗?

野蛮在很多时候是能战胜文明,但那是文明自己走进了“岔道”,说直白点就是文明的那一方是自己脑残到一定份上把自己玩死了,不然全面落后的野蛮怎么可能战胜在文化、生产力、制度等等方面都要领先于自己的文明?

汉国现在内部还没有内耗情况,吕哲的野心大到没边,一帮新的利益既得者也还是那种“潮气蓬勃”的“历史层”……好吧,直白点就是任何一支崛起的开阔型团体,他们只要没有自行消停下来陷入内耗,所展现出来的实力必然都是最强大的时刻。

掌控这个团体的吕哲的全局面也不是“土著”能比的,他直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模样,不像“土著”因为种种原因哪怕是视野宽旷也有局限性。

以吕哲的“先知先觉”一旦下定决心要干点什么,掌握雄厚资源和物力之下针对谁进行处处算计,注定匈奴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匈奴那些人发觉到汉军的动向了吗?毫无疑问,有了一点方向的匈奴等胡人已经知道汉军的逼近,必定是会广派斥候在周边不断侦查,而只要是军队行军在地方有心探索的前提下,几乎就没有掩盖行踪的可能性,毕竟军队之所以是军队,那是又大量的个体形成一个集体,人数一多还怎么躲猫猫?

“这该死的,东面确实是有大量的汉军在接近,北面也传来了我们的运输队频繁遭遇汉军骑兵的消息。”挛鞮头曼的语气里是有些愤怒,但是远没有气急败坏的地步。他扫视帐内的各个部落首领:“汉军在迫近,我们向北撤退之后秦军也调头在跟进,现在到了下决定是不是按照冒顿的建议行动的时候了。”

挛鞮头曼话音一落,在那么一刹那各个部落首领就是一片“唧唧哇哇”,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结果就是一大片人声之下谁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玩意。

“安静!”挛鞮头曼指向白羊部的首领:“若鞮熐蠡翻译过来是孝聚落),你来说!”

匈奴现在还没有什么左右贤王的制度,是非常纯粹的部落联合模式,白羊部落在草原上的人口排得上中高层次,但是白羊部落的首领一直以来都是属于比较聪明的那一批,挛鞮头曼这才点名若鞮熐蠡来发表意见。

“冒顿王子建议放弃一些战利品,让一些小部落的人和齐燕两支军队做出继续向北撤退的举动,这些意见有人反对吗?”若鞮熐蠡先是问了这么一句,见没人反对才继续说:“让他们作为幼儿吸引敌军的注意力,主要战力突然向西突进,走秦国的北地郡一线穿越那片的平原,这个计划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说着停了下来,略略有些狐疑:“可是那边没记错的话是有一条非常宽的大河,渡过大河之后除了那条极为狭隘的道路,两边都是沙漠地带,一旦敌军察觉我们的动向,事先在那边设下伏兵,我们还来得及调头走其它路线吗?”

冒顿所说的那条路线是现代的宁夏区域……

第六百零七章:战匈奴(十一)

匈奴?不不不,这是华夏族群对他们的蔑称,他们称呼自己为“有熊之地”,外人对他们的人种称呼其实应该叫“熊人”,目前并没有组建成国家的社会形态,所以哪怕是有统一的称呼那也是指族群而非国家,就像是华夏大地上那么多的列国,可是人种的称呼是一致的。

匈奴这个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大概是春秋时期华夏族群将戎人、狄人、犬人驱赶离开边境,之后从西边迁移来了新的胡人,双方再次敌对上,长久的交战使得华夏族群对于这股新来的胡人没有太好的办法,称呼上就带着侮辱性,称呼这股新的胡人为匈奴,因此匈奴这个名称也就出现了。实话实说,不然谁会在取名字的时候给自己按上个“奴”字,又不是有病。

有着悠久历史的族群非常多,但是能够建立起自己文明的人却是没有多少,至于为什么同样是智慧生物却有这样的区别……天晓得。

熊人……好吧,还是按照华夏的习惯称呼为匈奴,他们没有足够的智慧建立起自己的文明,只是他们的创造力比起其余族群来说不行,不代表他们不知道科技能够增加战斗力和增强生产力。

事实上也是那样,金属结构和木质结构哪个好,锋锐的金属兵器和骨质兵器哪个比较厉害,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都能明白吧?

匈奴此番南下赚得最多的就是劫掠多少财帛,是从华夏大地掳掠了大量的人口,掳掠的人口之中又有着各式各样的工匠。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工匠远要比占领多少土地来得有价值。

其实匈奴人对于土地也不是那么重视,游牧民族对于土地的占有欲一直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那是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什么样的领土才是有价值的呢?观看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对他们有价值的领土是能够放牧的土地,越是水草丰美的环境价值也就越高。

若说没有南下之前,匈奴各个部落对南边的土地感到兴趣,那么第一次在阴山以南挨了秦军建立起来的武城体系一棍子,被敲得有些晕懵之后退到雁门之外的草原,在那边休整期间才从齐燕那边知道更南边崛起了一个比秦国更加强悍的势力,他们对于南下占领土地其实已经不是那么热衷。

另外呢。对于赵地的劫掠和掳掠也让匈奴各个部落的首领产生额外的想法,阴山以南的山地较多,没有草原上的地势平坦,山地多代表难以放牧。而他们的牧民除了放牧压根就不会种地,占领基本都是山地的土地……说实话他们真的没有太大的热情,反而是对于掳掠人口起了绝大的兴趣。

冒顿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一套建议,他认为既然齐国和燕国都说南边新晋崛起的势力十分强悍,齐军和燕军在面对汉军的时候没有多少抵抗之力,且汉军随时都能组织起一支超过百万人数的大军。更有从推测中比草原牧民更加厉害的骑兵,匈奴该好好想象能不能与之对抗了。

草原上包括匈奴在内才有多少人口?虽然他们没有人口普查的条件,但是真要粗略算一算总是能够得到一个大概的数字。他们包括战士和牧民,甚至是连老弱妇孺都算上。拢共也也不会超过八十万的人口,去跟一个随时能组织起百万人数大军的势力交战,有那个必要吗?

冒顿的意思是什么?他认为现在的匈奴不适合参与到华族人传统的领地交战中去,匈奴应该趁这个难得的机会从中原掳掠人口。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口更加应该重视,借从中原掳掠的人口回到草原发展自己的冶铁技术,待在草原看着华族人自己打生打死。

不得不说冒顿十分的理智。看出了以匈奴目前的实力难以在华夏地区久待,他还认为匈奴完全可以抽身回草原处身事外,若是华族人在内耗中虚弱到能够轻易征服并奴役的地步,匈奴自然是要再次提兵杀将而来,要是那个叫汉国的势力轻易消灭其余不服的华族人,那么就形成一个匈奴安心待在草原,有条件了再去劫掠一把的局面。

华夏地区的人口真的太多了,且现在的华族人也不是那种在异族屠刀下被杀怕的群体,他们在面对胡人的时候不吝啬于拼命,往往是被逼急了十来人都敢对着百来个胡人搏杀,可不是后世那种被杀怕了的两脚羊,这点胡人在赵地劫掠的时候可是深有体会。

匈奴与华夏族群交战的历史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很清楚华夏族群对草原没有太大的兴趣,之前双方交战都是在边境,哪怕是匈奴战事不利退往草原深处华夏的军队就不会追,他们认为南方那个新兴崛起的汉国也该是这样。

而冒顿还有另外的看法,他认为匈奴现在完全没必要去与人口众多的华夏族群死磕,匈奴应该做的是消化这一次在华夏的劫掠果实,然后将矛头指向东胡,击败东胡且消化东胡,等待匈奴实力壮大了再来审视是不是南侵,要是条件不允许南侵就将目光盯向世仇月氏人。

头曼不喜欢冒顿,一直都不喜欢,要是喜欢也不会将冒顿送往月氏那边当人质。可是头曼在不喜欢的同时也不得不认同冒顿的想法很对,之前匈奴与华夏族群建立的秦国和赵国不是没打过,双方大大小小的交战没有千次也有那么几百次,似乎大多数都是匈奴吃亏落幕。

匈奴对上秦军和赵军从来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现在华夏族群内乱,忙活着自相残杀,但是匈奴三十万大军南下也没有想象中的势如破竹,不是被秦国的将领……那个叫蒙恬的家伙挡在阴山以南狠狠地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