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召唤无双 >

第18部分

三国召唤无双-第18部分

小说: 三国召唤无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阵沉默,至于此事的真假,已经不言而喻,张燕不耐烦的挥手道:“你走吧。”

    小校早就不想呆在这里了,如蒙大赦,说了声告辞就离开了。

    过了很久,陶升舔了舔干涩的嘴唇,砸吧了两下硬是说不出话来。

    张燕看了陶升一眼:“如果你不愿意将老百姓撤离,选择闭门不出,我是不会拒绝的。”

    “难道冀州牧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行绝户之事,就不怕被天下唾弃?”陶升不甘心。

    “天下之大,华夏广阔,每一个时段都有天灾发生,我们壶关只是承受天威的其中之一,世人只会说韩馥得天地庇佑,谁又会管作为倒霉蛋的我们的生死。”张燕揉着眉头,显得疲惫。

    陶升还想再说什么,却硬是发不出声音。

    “下去安排吧,你率部将城中百姓撤离,愿意离开的都带走吧。”张燕挥了挥手,示意陶升下去。

    陶升看着张燕萧瑟的身影,竟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感觉,轻叹一声离开了。

    第二日一早,陶升安排老百姓撤离,并且派遣兵卒往上堂传递消息,整整花了一日,才只将城中不到半数的老百姓撤离,如此速度,一共耗时三日,方才将所有人员转移。

    这一日,残阳如血,壶关只如一座空城,余者只有张燕和其麾下亲卫三百人,他们立在城头,在金黄的光芒下显得决绝。

    张郃率领大军立在城下,也不急着攻城,这也算是对张燕的肯定。

    城头上,张燕将衣服撕裂,拿出一块黄巾,将其绑在额头,身后亲卫纷纷效仿,春风拂过,带起黄巾飞舞。

    张燕将长枪立起,顿时身后的三百亲卫弯弓搭箭,一副视死如归的姿态。

    张郃深吸一口气,手中黄旗往下一压,顿时漫天的箭雨挥洒而上,三百亲卫也松开了握弦的手,箭矢激射,做着无谓的反击。

    蚍蜉撼树,简直是一面倒的屠杀,三百亲卫很快就倒在血泊之中,无人生还。

    张郃手中黄旗不动,箭矢再次飞射,直接冲向独立在黄昏中的张燕。

    张燕双目紧闭,竟不闻不问。

    就在这时,一杆夹着出龙之势的长枪舞动,数息间将袭来的箭矢被纷纷拦下,城下弓手正欲再射,张郃眼尖,正好看到赵云护在张燕的身前,赶紧抬起黄旗,示意弓箭手后退。

    “你是来送我上路吗?”张燕不用睁眼,这股熟悉的味道自然知道来人是谁:“你不该来的。”

    原来赵云和周瑜坐镇百湖,自有探马来报,十万老百姓和三万余兵卒已经撤离了壶关,赵云和周瑜知道不用炸开百湖放水了,这才飞马来救,从后门而入,正好碰见张燕闭目等死。

    赵云咧嘴一笑:“我草,我可不是来送你上路,我是来接你上路。”

    张燕知道赵云的意思,惨然一笑,摇头道:“赴死之心已决,赵云不用再劝,自我被赶出山门,我们的师门情谊就断了。”说完用枪尖抵住喉咙,想要自刎。

    赵云的武力高了张燕不止一头,轻易将长枪挑飞:“有我在,你死不了的。”

    “那可不一定。”张燕调整了姿势,竟一跃坠向城下。

    而此时,早有一人身骑骏马,流星而来,一跃而下,将下坠之势宛若千钧的张燕拖住,下坠之势一滞,但还是重重落到了地上,不过已然没有生命危险。

    “再兴?”这是张燕昏迷前最后一丝意识。

 第三十章 声泪俱下

    韩馥手里拿着张郃的汇报,此时壶关已经收复,只待冀州大军进驻便可。

    这韩馥是颍川郡人,袁氏门生,文人晋封一方大吏的代表,冀州民殷人盛,兵粮优足,剿灭冀州黄巾时资助袁绍粮草,从不主动用兵,显得优柔寡断。

    而此次依靠李王的助力,成功收复壶关,上堂破城之日也指日可待,他才不管张燕的生死,随手就交给李王做主。

    韩馥吩咐麾下点兵开拨前,先行修书一封,直往宛城而去,上面慷慨陈词,详细讲述了收复壶关的经过,简直如同亲历一般。

    又几日,此时的李王在晋阳城下,等来了刘虞的大军,而刘虞也亲率兵卒兵临城下,这既在情理中也在情理之外。

    “魏郡太守李王(前将军北平太守公孙瓒。),参见幽州牧。”

    “都起来吧。”刘虞身形消瘦,鬓角下颚皆留有长须,一双细目平和,站在那里自有一股威势扑面。

    “李太守,扣城之前,我却是要先恭喜你了。”刘虞抚弄长须,淡笑着看向李王。

    “哦?”李王与刘虞之前并不认识,更谈不上有交集,不知何事要恭喜:“还请州牧大人指点一二。”

    李王站的笔直,并没有怯懦,而是不卑不亢,顿时刘虞心中多了一分欣赏,点头道:“听闻平原太守袁绍,协同北海太守孔融,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大人,向宛城朝廷举荐李大人为并州牧,主持并州军政,这当不当得大喜之事。”

    李王心底一惊,面上却没有波浪,这袁绍现在跟自己八竿子打不到一块,要说瓜葛倒是有一遭血仇,现在竟带头举荐自己,事出反常必有妖啊,不过也来不及多想,赶紧拱手向刘虞道谢,而一旁的太史慈和牛金心底却乐开了花。

    刘虞和韩馥一样,都是文人,为人处世也以实诚勤俭著称,传闻刘虞的官帽缝缝补补多次,数年也舍不得换,但他和韩馥最大的不同是一个喜欢猜忌,一个却摇摆不定。

    公孙瓒脸色一直沉着,直到刘虞笑着离开也没有理他。

    “啪”

    公孙瓒将桌案上的灯盏用力一摔,顿时四分五裂。

    “前将军,为何火气如此大。”李王已经是公孙瓒大营的常客,守卫不敢阻拦,也没有通传,一路畅通无比。

    公孙瓒斜眼瞟了李王,双目阴翳,怒气沉沉的坐在椅子上。

    “可是为了刘虞大军前落了将军的面子?”

    公孙瓒点头,自己好歹是朝廷亲封的戍边前将军,品秩上不低,刘虞却一副趾高气昂,加上他对李王的态度甚好,而且带来了举荐李王为并州牧的消息,更如同雪上加霜,自己勤勤恳恳戍边近十年,却只有一个前将军的军衔,而李王做了什么,竟能加封州牧。

    在汉末,一州之牧就等同于地方土皇帝了,军政大权全在手中,就连敕封将领也可以做主而不用上报朝廷,岂是一个将军所能比拟。

    李王脸色一肃:“前将军有所不知,刘大人没有在阵前数落大人已是手下留情了。”

    公孙瓒压住怒气,冷然道:“如果并州牧大人是来嘲笑于我,那就大可不必了,来人,送客。”

    李王并不生气,笑道:“将军请听我一言,必定能使将军获得刘虞的信任,还能加官进爵。”

    公孙瓒也知道自己失言了,李王数日来奇思妙想,此次加为并州牧也并非其本意,遂压低了语气。

    “李大人勿怪,我也是气急失言,还望大人赐教。”

    “我受朝廷封赏为魏郡太守时,袁绍也受了平原太守之位,原渤海太守之位由袁绍帐下谋士逢纪暂领,听闻刘虞不满袁绍意荐大将军何进,领董卓进洛阳镇压十常侍之乱,可是真假?”

    “我在刘虞帐下,确实听过他怒斥袁绍。”

    “我看刘虞大人对我有些欣赏,等我则个机会,可向刘大人和韩大人举荐前将军为渤海太守,直接兵指冀州东南部,这样大人面前的就是广阔的天地,凭借白马将军的能力,定能一扫袁氏满门。”

    公孙瓒的拳头锤在桌案上,怒气也消失不见,转而还有笑意挂着,不过终究有一丝疑惑。

    “袁本初一门四世三公,光是门生就有冀州刺史韩馥,陈留太守张邈,不知李大人如此设计除他,居心何在。”

    李王闻言笑意瞬间收起,转而变得悲愤,低下头暗自揉了两下双眼,不知道是太干了还是怎么,也没眼泪流下来,倒是弄得双眼发红,也算有效果。

    “将军可知我暂领的常山郡治所真定县前日被一伙强人践踏。”公孙瓒对这事有所耳闻,也关心的问过,遂点头,李王接着道:“经查证,实乃袁绍所为。”

    这事公孙瓒却是不知,好奇道:“袁本初贵为豪门大族族长,竟做下这小人行径?”

    李王掩面失声痛哭,不过眼泪却是粘的口水:“可怜我治下近万老百姓,惨遭毒手,麾下大将王玮也身首异处,袁本初自认做的天衣无缝,竟继续稳坐他的平原城。”

    公孙瓒被李王的声泪俱下弄得不好意思了,赶紧安慰几句。

    “前将军,你说这等不共戴天之仇,我岂能不报。”

    公孙瓒赶紧点头,李王被摆了一道,后门被践踏,能隐忍不发也算难得了,当下也起了几分怜悯之心。

    “我助前将军兵临冀州,实则也是存有私心,不过我敢保证,只要将军兵伐袁绍,我定会亲率大军,与将军左右夹击,剪灭袁绍党羽。”

    公孙瓒欣然应诺,这可是双赢的局面,没有理由拒绝,不过接下来还得派人调查常山郡之事,如果真如李王所说,也可以用它做些文章,就算不能弄臭袁绍也能恶心他。

    这时候太史慈走了进来,疑惑的看了眼李王通红的双眼,拱手道:“主公,壶关发来捷报。”

    壶关收复了?李王赶紧道:“念”,也没避开公孙瓒。

    “云不负大哥所望成功穿越太行山险,截断壶关粮道,驻军百湖,但公瑾临时定计,用书信威慑壶关黑山军,成功逼迫壶关撤军,冀州军顺利占领壶关,此役云不敢居功,手下兵将乡民皆有功绩,还望大哥酌情处理。另冀州刺史韩馥亲率大军入壶关,向上堂方向进军。”

    太史慈话音一顿,看了李王一眼,李王顿时心知肚明,后面还有篇幅不能直接言明,遂点头示意他退下。

    “没成想并州雄关仅三月就被拿下,李大人智计如妖,佩服佩服。”

    李王淡淡的点头,似乎还没从常山之乱的变故中走出来,随意应了几句便告辞了,公孙瓒也没有强留,亲自送李王出了大营,一改初见时的傲慢。

    “主公,书信后面的文字都是私事,请主公亲自过目。”回到帅帐李王还没坐下,跟在身后的太史慈就将书信递上。

    李王接过一看,原来信里讲,赵云和杨再兴在壶关救下张燕后,稳定了他的情绪,在周瑜的游说下,答应投降,但并非奉李王为主,而是要求在赵云帐下效力。

    看到这里李王揉了揉生疼的眼睛,咧嘴一笑,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赵云是老子的义弟,你跟着他不就等于跟着我?大笔一挥,直接同意了。

    继续往下看,原来周瑜有话要讲,大意是说上堂是黑山军的核心,只要率军跟在韩馥身后,就能获得最大利益,必须争一争。

    李王又是挥动大笔,直接拒绝了,唤过太史慈道:“子义,我念你来代笔。”

    太史慈赶紧坐下,静等李王开口。

    “今有幽州牧刘虞带来消息,以袁绍为首的几个诸侯共同举荐我为并州刺史,冀州牧为人实诚,攻伐上堂实为向宛城复命,只要晋封文书一到,必定撤军并州,届时我们自可顺理成章的入驻并州,周瑜此举不可用。”

    李王停顿了一下,看到太史慈写完了才接着道:“至于奇兵天降并州,赵云部下有功之人皆要封赏,由周瑜带我丈量功绩,自行决断。待来日朝廷文书一到,各大将领幕僚,由我定夺后再行封赏,责令将领幕僚口口相传,互相勉励,再创佳绩。”

 第三十一章 麾下大爆

    初平二年四月,张牛角降了,已经绵延半月的大雨仍旧下个不停,韩馥将张牛角的降书递交到了宛城朝廷,毫无征兆,宛如一声惊雷平地炸响。

    只有来至后世的李王知道,张牛角本身就是为了挟持并州,威胁朝廷祈求封赏,号称近百万大军,一朝倾覆。

    宛城,临时征用的郡府大臣云集,曹操也位列其间。

    王允护驾有功,被献帝刘协封为监国之臣,晋封三公之一的他手持诰命,侧立在刘协一旁。

    “奉天子令,加封太尉杨彪为辅国丞相,下辖九卿,骠骑将军张绣,升任大将军,执掌天下兵马大权,曹操修葺洛阳有功,在司录校尉的基础上,加封为侍郎,继续统管洛阳一应事务。”

    杨彪这时候走了出来,弓腰道:“启奏陛下,得袁绍,韩馥,孔融举荐,魏郡太守收复并州有功,请为并州牧,节制并州,总管兵马政务大权,请陛下定夺。”

    王允也没说话,十岁的献帝刘协忐忑的看了眼王允,道:“一切由王司徒做主。”

    “谢天恩庇佑。”王允拱手行礼,转而道:“昔日天子蒙难,李王不远千里前来护驾,诸华雄,退吕布,其心天地可鉴,今日黑山贼暴乱并州,名不聊生,李王辖下缺兵少将,却自请为先锋,每战先登,赤子之心日月为证,便允诺李王自领为并州牧,为朝廷牧守边境,镇压雁门,抵御胡蛮。”

    这时候杨彪使了个眼色,自有一位大臣出列:“启奏陛下,董卓为祸朝廷,朝中大臣锐减,特意请奏陛下,着令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谦等人回来履职。”

    这些事情都是王允和杨彪私下就定了的,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曹操站在角落闭目冷笑,懒得看他们唱双簧,虽然王允二人不似董卓般祸乱宫闱,鱼肉百姓,但专权独大,大臣无不附于尾翼,本质上也没有区别,闭目不闻还乐的自在。

    “尚书令,等等我。”曹操虽然挨着正门,但却是最后一个退朝的。

    荀彧听到身后的呼唤,停下脚步,拱手道:“还未恭喜曹侍郎升官,不知唤我有何事。”

    “不过是无头的称呼而已,不要也罢。”说完亲切的拉着荀彧的手,并肩向外走去。

    “尚书令可知你侄子荀攸不满王允****,愤然辞去官职,在我帐下效力?”

    “这事有所耳闻,公达为人太过刚直,不知变通,虽有满腹韬略,却无处施展,实在可惜。”荀彧摇头遗憾。

    曹操也没在意,说道:“现今我主持修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