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163部分

超级能源强国-第163部分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期建成。

光是想想十多公斤的图纸,就能想象到其中的工作量。提前进行工程测绘,提前计算土方量,提前进行场地分析……

在他们的战略考虑中,双方一旦签约,就是一次建设大会战,要集中上万名工程人员,数千辆工程车和数十万人的工程队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开发,力求最短时间令所有工厂进驻。

为了做到这一点,新兴集团做了很多前置工作,组织力量研究学习乃至模拟了许多工厂的建设。如果海沧计划顺利实施,那不用说,所有投入都有回报。

但是,假如海沧计划不能实施,甚至拖延较长时间,对新兴集团来说就是一次沉重打击了。

垫付的现金没有着落不说,全集团最优秀的人才和装备,都将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浪费时间。海沧特区也许终会利用起来,那是什么时候却很难说了。熟悉海沧地理的张建军知道,这里做一个独立的石化基地是蛮好的,要搞招商引资的特区就太为难人了。此地陆路通往厦门要绕行几十公里,任何企业看到这一点,都会优先选择厦门郊区的。说起来,厦门同样也是个特区。

在军办企业日子难过的时候,新兴集团的状态如何是标志性的。张建军声音沉重的道:“苏董建设甲醇工厂,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吗?”

“大华的资本不够雄厚,否则的话,台塑不上阵,我们自己就上去了。”苏城笑了两声,道:“我们做不起乙烯基地,但是,要做一个甲醇基地,还是勉强可行的。”

乙烯是化工产业的第一原料,也是最重要的原料,高投入高回报,难得的是低风险,尤其是大乙烯,只要生产过程不出问题,生产多少出来卖多少。

但是,乙烯的生产过程需要低温,设备成本高的惊人,像是台塑的海沧计划里,50万吨到60万吨的大乙烯就要占去70亿美元的大部分,期间还未计算国内免掉的土地和基建费用。

甲醇则不然,国内喜欢的煤头甲醇因为机构复杂,还有些小贵,气头甲醇设备却相当便宜。瑞士卡萨利的成套进口加技术转让,才是8000万美元,扩张到50万吨,总投资也许只要四五亿美元。

当然,它的用途虽然广泛,毕竟比不上乙烯,相应带动的下游工厂也要少很多。

“实在不行,这也是一条出路。”张建军拍拍肚子,却道:“建成甲醇基地,能用多少土地?”

“刚开始的话,三五千亩吧。”假如没有了台塑,也就没有了诸多的台商工厂。这是台塑无可取代的地位使然。就算苏城拿出70亿美元,国内估计也会属意台塑,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价值,台塑都太出挑了。

张建军默默算着,最后一咬牙,道:“如果大华能坚持下去,我们新兴支持你们搞甲醇基地。”

就算台塑的乙烯基地最终开建,旁边有个甲醇基地也不是坏事。中东的炼油国家,石化地区全是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的,单位成本反而更低。

苏城和张建军再次握手,笑道:“张总放心,如今的油价攀升,我们的石油卖的很好,资金储备超过预计。”

王胜露出一抹苦笑,仰首看天,心想:抗议像是送礼,必须有些实质性的东西了。就是不知集团总部能否答应。

想到此处,王胜突然又有些高兴,如果集团总部加快脚步的话,海沧计划说不定真能提前实施下来。或者,苏城将天平压下来一些,也能让他所言的第二次要求不再出现。

真要是在这15000亩土地上建成大乙烯石化基地,将深刻的改变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石化产业。

王胜深吸了一口气,暗想:“必须争取这次机会。”

……

第二百六十三章 责任感啊

在海沧一地,新兴集团的力量极强。作为军办企业,它们有跨地区的特权,在批文、计划内物资调拨等方面优势突出。它们在海沧经营两年之久,不仅熟悉特区的地理条件,也熟悉特区的行政人员。大量的装备、资金以及人员聚集,同样有类似属地的好处,像是搬了一个行营过来似的。

在90年代,地方和企业矛盾最突出的交通方面,新兴集团更加出彩。公路且不用说,军车通行不仅方便且安全,距离海沧特区十几公里处的铁路,本没有当地政府什么事,军办企业却能通过上层渠道,在这里设一个小型的客货两用站。在台塑尚未入驻之前,客货两用站是新兴集团独享的,仅此一点,就非常有利于物资流通。

对于要在海沧建立特区的工厂来说,新兴集团就像是机械中的润滑油。没有它的帮助,机器也许能够短时间运转,终究会因为硬碰硬的关系而磨损。有了它的帮助,不仅机械运行的更稳定轻松,产率也会增加不少。有些时候,机械故障用一点点润滑油就能解决。

苏城取得了新兴集团的支持,顿时安心不少,扩产的动作同时加快。大华石化集团内也挂出了横幅,要加快投产的速度。12万吨甲醇每天的产量就有300多吨,早投产一天就有数十万元的营业额,近10万元的盈利,比普通的油井还赚钱,这种时候,“大干60天”一类的词汇就不是卖萌,而等同于卖淫了。

张建军也友好的派了一些人车来帮手。像是吊车和大型平板车一类的大型机械,在运输和安装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借用新兴集团的装备,总比外地借来的便宜。

12月的第一个星期,大华化工公司院内,全是乒乒乓乓的装卸声。

拆解而来的石化装备显的老旧沧桑,体积庞大。将它放在卡萨利公司的装置旁边,就像是粗糙汉子和娇柔美女站在了一起似的。

张建军欣赏的正是傻大黑粗的老派机器,没事就到大华化工公司的工地上来遛弯。他也没别的地方可去,海沧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空地,只有大华化工的厂区人气旺盛,偶尔和苏城聊天,也不至于太过于无聊。

这日再来,张建军走下座驾,突然觉得有些变化。

仔细审视了一圈,张建军才意识到,半空中竟然全是管线。脚边挖开的沟渠也铺上了防渗混凝土,混凝土已经晾干的地方还铺了防渗膜,这可是颇昂贵的东西,张建军在做石化基地的基建的时候,专门考察过此类产品的价格,当时看的很是让人揪心。

绕过一个大罐子,百米外又在打井,做事的工人还穿着军装,正是新兴集团派遣来帮忙的员工。

张建军挺着个将军肚,累哼哼的走过去,好奇的问道:“这个是做什么的井?”

“张总!”认识他的人连忙打招呼,并道:“这是检测井,听说是用来对地下水进行实时取样检测的。”

“检测地下水?”

“据说是一旦发生渗漏,马上就能检测出来,不会污染水源。”

张建军“哦”的一声,怪道:“这是新技术?怎么没听台塑提过。”

工人一晒,说:“台塑什么都用便宜的,哪肯打检测井。这么小的地方就要9个井,还得配设备和工人,得好几百万。”

张建军知道台塑的要求和习惯,人家考察基建的时候,对项目经费就卡的死紧,他颇有兴趣的问工人:“你怎么知道台塑要用便宜的?”

穿军装的工人不好意思的一笑,说:“大华这边每天晚上放电影,还搞培训,说技术也介绍公司,还有各国的风土人情,我去听了几次,正好听到了。”

张建军若有所思的点头,问:“是苏城主持的?”

“是一个黑脸的,副厂长什么的。”

这更在张建军的意料之外。国内企业说起培训,往往就是老总突发奇想而来的培训,没有高层或中层员工对一线员工的培训,更没有常态化的培训。与其说1990年的国企拥有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如说拥有了现代企业的会计制度。能在财务上做到现代化的国内企业已经不容易了,培训和客户等等国外普通企业都难做的地方,才有10年经验的中国企业根本难得涉及。

张建军觉得抓住了些什么,下意识的问:“你觉得有用吗?培训。”

“有,有用。”军装工人连连点头,道:“光是这个滑轮就有好几种,具体举例都有好些。我们以前就用个手拉葫芦什么的,您看大华用的,好像有点复杂,明白了就好用了。”

“你觉得咱们是不是也该搞培训?”

“应该!”军装工人斩钉截铁的说。

张建军惊讶的道:“为什么?”

新兴集团其实也有搞过培训,但那都是应付工作的。好多工人还借故不来,要求严了就睡一觉回家。张建军也想不明白,搞培训能搞出花来。

军装工人说了几句,觉得说不清楚,含混的道:“他们培训过的工人,年轻的很,打井比我们还快。”

军人向来是争一争二的,主动退让的少之又少。张建军似有所觉的点点头,继续鼓励了几句,向前去了。

没走多远,就见苏城在一间平方里忙忙碌碌。房间半身高的位置全是大玻璃,能清晰的看到工地的场景,同样也能看到里面的陈设。

张建军一眼就看到了好几个电脑显示器,眼皮一跳来了兴趣,示意了一下,手下立刻去敲门。

苏城不知在忙碌着什么,等门敲响了两遍,才转身看了一眼,然后笑着将门打开了:“张总来了,正好看看我们的可视化管道。”

一排桌子上的电脑屏幕,闪烁着幽幽的绿光。走近去看,屏幕上尽皆是纵横交错的暗绿色线条。

“这些线条就代表管道。”苏城向张建军介绍。可视化管道就是把管道的状况显示出来,是否渗透是否堵塞是否腐蚀等等状态,都能在屏幕上看到,从而方便进行处理。

“这个技术难度很高吧。”张建军看着电脑屏幕,看着屏幕上的点点星光,觉得像是卫星发射一样的高科技。

苏城确实一笑,道:“只是一些传感器而已,我以前在胜利油田就做过温度传感器的联网,用来防止偷油和漏油。石化厂的管道也差不多,就是要多一个压力传感器,免得腐蚀渗漏。”

实际情况比他说的要复杂一些,但也复杂不到哪里去。管道内运行的液体和气体,往往都有一定的温度。只要分别进行分析设定,就可以在温度超过合理区间的时候报警,从而发现渗漏。这种联网的系统,不会比小游戏难多少。

张建军却不觉得简单,一眼看出关键,说道:“拍成照片的话,谁敢说不是高科技。检测井、混凝土防渗,还有防渗膜和这个可视化管道,报导在一起,大华石化公司就是全中国最环保的公司了。”

苏城呵的一拍手,道:“我要记下来,就让记者这么说。”

张建军也笑了,身子转过来一些,却道:“苏董在环保上投资,能收回来吗?”

“看怎么说了。拆解自巴西的装备,由于年代久远,环保指标落后,非得重新配置一些污染处理环节不可,若是添加到装备购置的成本里面,就按月折旧好了。”苏城说的也不尽其实。重做一套环保体系的成本确实不低,但不光能用在拆解的装备上,还能用在以前和以后的装备上,将环保标准拉的更高。

这一点,短期内看不出效果来,长期的利益不容忽视。做化工厂最难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环境保护。或者说,做化工厂最难花的钱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肯定要投钱,但要投的有效果是一门艺术。空口白牙的说我花了多少钱没有意义。在普通人想来,做石油石化的都是有钱人,花的钱多也是理所应当的。

越是如此,就越要把钱花出价值,花出花来。因为化工企业的环境保护不光是官方关心,民间同样关心。台塑的六轻项目卡壳许久,就是因为他们的环保标准符合政府规定,却不符合民众的预期。这一点,其实是台塑高层都没有考虑到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90年代是一个世界环保的分水岭。

90年代以前,人们尚处于对环保的理解当中,同时也认可环保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非洲某国的部长在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就饱含怨怼的说:“我们变成了世界的动物园,我们的人民却处在饥荒当中。”然后要求降低本国的环保要求,开展大规模的工业。

90年代以后,气氛则陡然一变,成了宁可不要经济发展,也不愿污染一片土地。尤其是经过了西方民主改造的贫穷国家,一边因为燃料不足冻死人,一边把想搞化工厂的官员票选下去。当然,要是化工厂建在别家的城市里,他们是乐见其成的。然而,人人都是如此想法,工厂的选址自然难产。

这种变化是如此的急剧,以至于90年代前后建造的大型化工设备往往要进行二次改造。即使是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化工厂也不得幸免,不仅因为第三世界的环境立法,还因为很多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环保性都有了要求,所谓绿色壁垒是也。

石化基地一旦投产,再停产改造的成本就太高了,苏城因此召集人马,不惜重金打造环保标准,给出的预算也是高于普通标准,低于二次改建的成本。

但在张建军看来,苏城原本不必投入如此巨大,君不见台塑都舍不得打检测井吗?

他望着电脑屏幕上的点点绿色,暗暗佩服:这就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啊。比起来,台塑实在吝啬,落了下乘。

……

第二百六十四章 海沧启航

张建军张总经理是一个很实在的人,看他的将军肚就知道了,那是“有请必到,酒到杯干”培养出来的。让张总的老婆回忆,满纸的辛酸泪啊,当年多俊俏的制服型男,转眼间就成肚腩商人了……

张总虽然到了企业,实在的风格没有变。他陪着苏城在大华的工地上泡了几天,看着各种多层防渗、可视化管道、检测井,还有专用的污水处理厂和氧化塘一步步建成,心中激动万分。

比起其他人,张建军对海沧计划的付出最多,感情最深。他1989年就进驻了海沧,亲自上阵铺平了150平方公里的土地,后来又常驻海沧,将三通一平一项项完成。张建军不仅希望看到海沧计划成功,石化基地建立,他还希望石化基地不要影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碧波海岸。

这样的想法,张建军就算是喝醉了也不会随便说出来的。海沧计划是中央领导决定的事,谁能进驻谁不能进驻,以什么规格确定进驻的企业,都是有专门的机构去谈的,他以具体经办人的身份,只有听命的份。但是,不能说出来的话令张建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