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183部分

超级能源强国-第183部分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秉自从做了石油部的司长以后,就经常有机会到人民大会堂来开会,对里面的陈设早就看腻了,哑然道:“都是好几年的旧东西了,还没有部里的装修好,这么急匆匆的把咱叫过来,台塑今天估计讨不到好去。”

到人民大会堂而不是钓鱼台国宾馆,也能说明上级领导对于这次会面的态度。一方面是告诫王永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会议时间很短暂。东亚政治的细腻性,身为台湾商人的王永庆,估计能够清晰的领会到。

苏城也有所准备,道:“中石化的公关若有效果的话,中央同意台塑100%内销也不奇怪。我觉得,台塑不会在六轻明朗前进行海沧计划的。”

“再拒绝的话就说不过去了,估计会找些什么手段。”刘秉是比较信任苏城的判断,这种政府项目,拖延了两年时间,主观的说不做了,后遗症会相当严重的,所以只能采用外力的手段。

苏城点头没说话。台塑最终是因为台湾当局的强制命令而退出了海沧计划。在局外的时候,他觉得是台湾的政治思维,身在局内,却又有了新的想法。

说不定,台湾当局的政治思维本身,就是对台塑的帮助呢。

他如今思考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没考量清楚呢,毛主任就宣布会议开始。

苏城抬头一看,苏振国等高级领导人一个都没出现,在场级别最高的就是一个毛主任,还是个副的。

与前两次见面相比,台塑的待遇是千差万别。以前王胜来的时候,都有副部级领导接待,如今董事长来了,却是毛主任出面。这种差别化的待遇表现的越明显,对台塑的压力也就越大。

苏城看向王永庆,只觉得他更老了些。胳膊和肩膀处的肌肉干瘪到能看出骨头的程度。他的脸颊也有些塌下去了,只有眼睛显的特别大,但始终是半闭着的样子,说话也由旁边的王克岭代劳。

几句废话过后,进入了正式的会议时间。

就在大家以为会进入谈判状态的时候,毛主任果断道:“王董事长,我在此通知你,你们100%外销转100%内销的要求获得批准。”

“嗯?真的?”王永庆身体前倾,看不出表情。

宣总经理得意的看着苏城陷入深思。

他以为苏城在思考中石化的实力。实际上,苏城思考的是时间和历史。

在苏城的记忆中,台塑和中央就出口转内销的问题交锋多次,要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谈妥此事。

现在,中央提前一年时间批准了台塑的申请。苏城不由要考虑到,此时的改变,是否还会影响到海沧计划日后的发展?

苏城望着王永庆和王克岭,想从他们的脸上看出答案。但两人都是一副正常的模样。

于是,苏城偏头问刘秉:“你知道现在的台湾当局行政院长是谁吗?”

“台湾地区的领导人我知道,行政院长……”刘秉摇了一下头。

前面,毛主任又问:“台塑的态度是什么?”

“感谢贵方对台塑的信任,我们现在就加快各方面的工作,争取在今年进入开工阶段。”王永庆说的非常肯定,好像期待已久似的。

毛主任总算露出一点笑容,道:“台塑能够这样想就最好了。对了,台塑能够得到出口转内销的许可,多亏了中石化宣总经理松口,否则的话,咱们还得谈判多轮呢。”

“多谢宣总经理。”王永庆笑容满面的与之握手。

宣总经理反而有点尴尬。要从官方的角度来说,他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大家都是业内人,他松口的原因是什么,在场的人都能猜到。让台塑继续海沧计划,继而推出大华实业,这多少有点宁予友邦不予家奴的意思,实在不是什么好名声。

而且,中石化也没有要到输的时候。宣总经理只是单纯的借用行政手段逃避竞争而已。

简单的说了几句话,王永庆露出感慨的神色,笑道:“人说十年磨一剑,我从策划六轻到现在,已有12年了,现在,梦想能在大陆实现,真是再好不过了。我明天就回台北,解决手续问题。”

毛主任的态度和蔼万分,道:“如此甚好,我们也会做最后一次检查,确保万无一失。合同签订以后,保证海沧能够立刻开工建设。”

王永庆慢吞吞的表达感谢。

等他说完,苏城也用缓慢的语速问:“王董事长。台塑开工建设后,会有多少设备在国内采购?”

这个问题,一下子攫住了国企众的心。

他们害怕巨额投资,但是喜欢巨额订单啊。

边上的王克岭有些不高兴,道:“海沧计划在两年前就做好了方案,如何进行,自然是按照既有的方案来。”

“台塑以两年前的标准看待大陆,估计会觉得很多设备我们不能生产,其实,国内现在的制造业水平增涨很快,一些简单的设备交给国内来做,也能节省台塑的成本。比如管道?”

“石化基地的管道也有特别的要求,我们会让底下的职员仔细分析的。”王克岭总算没有把话说死。

这个时候,王永庆才回过神来,问:“大华实业有意提供设备?”

“倒也不是,我们只是比较倾向于普通装备向国内采购。其实,一些国内目前不能制造的装备,通过采购和技术转让的方式也不错。”苏城说着缓了一句,笑道:“当然,这是大华做石化基地的思路,仅供参考。”

第二百九十四章 环保标准

“大华实业集团准备在国内采购多少装备?”毛主任饶有兴致。他所在的发改委,发展改革的就是国内经济,一个数十亿美元的项目,若是操作得当,促进一两个省的工业都有可能。

“我们初步做了分析,准备采购大约10亿到25亿人民币的订单。”

“10亿到25亿元人民币,工程还没开始,你们怎么确定?”宣总以行业内人士的口吻,道:“台塑是国际知名企业,他们采购什么装备,有自己的思路,我认为,没必要强求国产化。”

宣总一番话说的众人侧目。

但他的立场是清晰的。基于行业壁垒,如果让大华实业一个私企进入了石化行业,那各省市是不是也能重建公司进入石化行业了?好不容易统合起来的中国石化总公司,岂不是要分崩离析了。

毛主任挥挥手,道:“兼听则明。苏董,你说的订单是否包括现在的甲醇基地?”

大华的甲醇基地正在建设当中,和画出来的大饼是不一样的。

苏城微微点头,道:“我们大华实业集团自始至终都在做国产化,现在也已经放出了很多订单了。”

他说着话,俯身拿起地上的公文包。

公文包是纯黑色的,装的满满胀胀,比字典还厚。苏城从里面掏出了数百页的文件,交给了毛主任。

毛主任诧异打开来,只见里面的采购清单不仅包含了订购的装备类型,而且有国内外同类装备的性能价格比较,还有要求更新装备或更新指标的。除此之外,采购清单还包括了数种不同的建设路径,按照时间罗列了不同的装备列表,并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令人一目了然。

一本文件分门别类的装订成了五个部分。毛主任于是将之分发给了其他人,王永庆也得到了一份。

文件不是纯粹的装备订购书,而是对整个乙烯工程的量化分析。只看了几个数字,几位领导就说不出话来了。

在1991年的中国,所谓的分析就是领导的经验判断,量化分析什么的,在国内仅仅是个概念,在国有大型公司都未曾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乡镇企业家就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哪个公司的管理层懂这些东西。就是在国外,对500强以外的公司来说,量化分析也是新鲜事物。

王永庆虽然年龄大了,但报表是看熟的,约莫对照了几个自己所知的数字,他就奇怪的道:“这么全面的资料,不是一天两天能收集齐全的吧,大华用了多久?”

“一年多时间吧。”苏城表现的很正常。

王永庆眼神一凝。一年多以前,海沧计划还进行的如火如荼呢,谁会想到取代台塑?

其他人也想到了类似的问题,看苏城的眼神都变了。

这家伙简直是处心积虑啊。

宣总惊讶的张大嘴,问了出来:“你一年多以前就开始分析海沧计划了?会不会太早了?”

“如果不能做海沧计划,做点零件也好。”苏城言不由衷的说道:“总而言之,乙烯工程是大华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不是海沧计划,总有别的什么计划。”

“见微知著,大华的准备确实充分。”王永庆放下文件,看不出喜怒。

他对苏城和大华的感觉有点奇怪。一方面,大华和台塑的关系已不复竞标油田时的密切,另一方面,他也为苏城的眼光和毅力叫好。

中国大陆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是越来越多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塑料制品意味着乙烯的需求越来越多,大棚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发展,也对石化产生了新的需求。可以说,最近三五年的功夫,中国对乙烯制品的需求就要翻一倍。如果国内不能生产,就要从新加坡、马拉西亚之类的国家进口……

台塑提出出口转内销,既有拖延时间的因素,其中也有真实因素在里面。

王永庆不止一次考虑,是否将海沧计划进行下去。

“啪。”

毛主任合上了策划书,问道:“这么说,10亿元人民币的订单,大华是真的有所计划了?你们对订单企业有什么要求?”

“只要是中国企业,愿意合作进行国产化的尝试,都可以参与。地方上的国企,或者中石化和中石油都可以,私企也没有问题。除了订单之外,我们还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技术改造。”苏城说的很轻松。大华实验室已经扩张到普通企业难以想象的程度,他们不光能自己做研究,而且有能力输出技术了。

其他人并没有意识到苏城无意间透漏出的实力。

几个人都琢磨着苏城的意思。无论是中石油、中石化还是台塑集团,或者毛主任本人,都不是第一次和苏城打交道了,他们有平分秋色的时候,但很多时候,还是在苏城手上吃亏了。

这些人物,完全不会考虑到苏城知道历史的走向,他们只能暗地里猜测,苏城是对大势的分析够好。

如此一来,苏城提出一个新的计划,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有没有陷阱。

其他人都不说话,宣总经理却不想这个会议继续下去了,他清咳两声,就道:“既然台塑要回去准备,咱们也回去准备吧,空耗着有什么意思。”

“王董事长还没有回答我的话呢。”苏城拦住了,又问道:“王董事长,台塑是否会在国内采购装备?”

“王董事长刚才说了,会考虑的。”王克岭瞪着眼睛。

苏城一笑,道:“台塑准备海沧计划两三年时间了,准备六轻十几年了,我不相信你们没有考虑过设备的问题?难道说,要等签署了海沧计划的合同,你们才做最初的准备?”

这个质问直指拖延,王永庆不能再被扣上帽子,主动道:“台塑购买了不少技术资料,我记得,有2000多万吧……”

“2700万美元。”王克岭补充了一句。

王永庆点头,道:“你看看,2700万美元,就是为了海沧计划中的设备,所以,我们不是没有准备,但要说我们是否最后决定了,我只能说没有。”

“王总这么说我就放心了,看来,大华实业已经赶上了台塑集团的脚步。”苏城好像真的很欣慰的样子。

许多人都觉得奇怪。赶上台塑集团又如何?

宣总暗暗发笑,都懒得再说话了。台塑集团能做海沧计划,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相同的。不是一家企业拿出几十亿美元就能做海沧项目的,就现在看来,它必须要有几个条件:世界五百强,台湾的企业,石化的企业,又是在中国被西方世界封锁的情况下……

这些条件加到一起,就只能是台塑集团。宣总对海沧计划不积极,一方面是他没有看到海沧计划的前途,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了解的政治环节太多了,多到吓阻了他判断的地步。

苏城毕竟年轻,一腔热血的光是往前冲。

他也看到了海沧计划的难处,但在中国做石油石化行业,除了难处还能有什么?

中石油和中石化少说也是皇亲国戚的待遇,要在他们屁股后面觅食,首先得挥刀自宫才行。

宣总做惯了皇亲国戚,自然难以理解苏城的心理。

苏城等众人想了几十秒,稍微提起声量,再问道:“王董事长,台塑准备以什么样的环保标准来做海沧计划?”

“等设备选定了,我们会确定标准的。”王克岭再次代为回答。他不能让王永庆来回答。

在石化行业,环保是相当尴尬的命题。即使是21世纪的石化工厂,都免不了造成污染。传说中的零污染化工厂确实是存在的,但它是高资金高技术的混合体,一个石化工厂要是做到一丝一毫的污染都没有,它亏损的几率几乎是百分百的。

而且,石化工厂还有升级的问题。几十亿美元建成的石化基地,不可能用十年二十年就废弃了,它往往要用三五十年,在此期间,新技术的应用必然对环保技术整体产生影响。

当然,要想做一个环保标准高的石化工厂还是可能的,欧洲的企业由于税赋重补贴多,往往能做到,美国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石化工厂就相对困难了。

台塑也不例外,他们的环保标准与他们的盈利能力是不相匹配的。这些业内秘辛,大家心知肚明,但谁都不会提出来。

苏城却一定要提出来,他追问道:“海沧计划的环保标准,比六轻的环保标准如何?”

“当然是一样的。”王克岭肯定的回答。

苏城“哦”了一声,道:“但我听说,有不少台湾岛的居民,是以环保标准低,来反对六轻的?”

王克岭勉强道:“他们只是不懂而已。”

“这么说,如果我拿到和海沧计划标准相同的六轻计划的环保设计书,交给专家分析的话,会得到环保标准高或者普通的结论吗?”苏城知道不会,因为台塑是有名的吝啬,尤其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几乎是能省钱就省钱,这种态度能做好企业,却不能做好环保。

王克岭求救的看向毛主任。

但是,毛主任本人的表情却很专注。他从苏城的话里,嗅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

第二百九十五章 一个水平

“我们会尽可能快的完成手续,让海沧计划进入正规,请毛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