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220部分

超级能源强国-第220部分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收到消息的莫斯科小贩,提前一天一夜就排好了队。

他们和百货大楼的队伍,形成两个并行的长队,引的排队购物的莫斯科人不停的问:“你们这里是买什么?”

大家都在排队,又都排的无聊,于是正在排队的俄罗斯大妈热尼娅解释道:“这家银行能贷款中国的钱,人民币。”

“中国的钱有什么用?”排队购物的莫斯科人很不理解。

热尼娅大妈轻轻一笑,问:“你们排队买什么东西?”

“买牙膏。”

“雪花牙膏是吧?”

“对对,你也听说了?很难得啊,我印象里,百货公司有两个月不卖牙膏了……”

“听说了,而且我还知道,雪花牙膏是中国产的。”

“中国产的?怪不得都是奇怪的字。”莫斯科人的日用品一天比一天贫乏,早在8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就大量进口中国商品。当年的倒爷贩运进入苏联的小商品,大抵是给俄罗斯的商业部门拿走了,他们可没有个体户的说法。

热尼娅大妈得意的一笑,道:“中国产的商品,如果用中国的钱来买的话,肯定比卢布便宜。而且,中国的钱值钱,今天什么价,明天还是什么价。”

莫斯科人被他说的非常心动,顾不得队伍的整齐,又凑过来一点问:“中国钱怎么卖?”

“你可想好了,中国钱只能买中国商品,美国人和欧洲人是不认的。”

“中国商品多吗?”

“比百货大楼的多。”热尼娅与有荣焉的道:“他们不光贷款,而且也汇兑,就是用卢布换人民币。怎么决定,就看你自己了。”

“你呢?你是来贷款还是汇兑?”

“贷款。”

“贷款以后怎么还?”此时的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差不多,虽然不讲究无债一身轻,但也是倾向于储蓄而非借贷的。恰恰是苏联解体所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才将俄罗斯人的储蓄观念打的粉碎。

热尼娅大妈笑而不语。他们这些火车工人的主业,早都变成小商贩了,贷款来的人民币,用来购买中国人的商品,再交给家人出售出去,自然形成一个循环,还贷压力小的可怜。

对面的莫斯科人好奇的看着热尼娅大妈,但再怎么问,都问不出结果了。

两条队伍缓慢的向前移动,快到百货大厦的时候,才明显的分开了。

热尼娅大妈紧紧抱着前面人的腰,担心在最后时间被挤出了队伍。后面的人同样抓着热尼娅大妈的肩膀,这样自然没有抱住腰来的结实,但也没办法,热尼娅大妈的腰肢太粗壮了,不是想抱就能抱住的。

一名又一名的俄罗斯人,用准备好的贷款文件,换走了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人民币。司空冠又是高兴又是担心的道:“希望俄罗斯不要再发生大的变化了。否则,咱们血本无归的回去,受处分不要紧,给国家造成损失就不好了。”

和他一起的银行团成员也是表情严峻的点头。他们都没有出国贷款的经历,对于是否能够收回贷款,本身充满了疑虑。

苏城简单的道:“有俄罗斯国家银行背书,你们怕什么。”

“怕俄罗斯国家银行倒闭了。”司空冠很实在的道。

苏城摇摇头,对此无法解释。

银行门前的人流,是越聚越多,拿到贷款的俄罗斯人,兴冲冲的直奔雅罗斯拉夫火车站而去,没有拿到贷款的,只能怅然离开。

深发展的贷款标准是向俄罗斯国家银行看齐的,除了抵押物之外,良好的信用记录也有用。苏联虽然崩溃了,俄罗斯总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曾经禁锢社会的关系网络,如今就变成了信用网络。另一方面,深发展以信用为单位放出的贷款数额很小,平均每人仅数百元,就单体而言,并没有什么危机。

尽管如此,深发展也引起了俄罗斯方面的注意。

在今天的俄罗斯,外国银行林立,但敢于向俄罗斯人释放信用贷款的绝无仅有。因为没有哪个外国银行家能够确定,这个新生的俄罗斯是能够活下来的。假如战乱频发,或者干脆天上一个核弹砸下来,这些贷款就收不回来了。

这种系统风险是外国银行竭力避免的。因此,即使俄罗斯政府曾经邀请外国银行释放信用贷款,对方也说的天花乱坠,到头来,仍旧是一毛钱都没见到。

在国外银行眼中,缺乏信用体系的国家,根本就缺乏释放信用贷款的条件。

只有像是苏城这样的,既确定俄罗斯政府的未来,又相信非信用体系国家的人,才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放出信用贷款。

比起大额信贷,这种方式放出的资金总量一点都不小,对社会的帮助则更大。

柯基列夫很快又来到了中国大使馆。这一次,他用一张充满了笑容的脸孔面对苏城,请求中国银行团多开辟几个窗口,因为百货大厦附近的人流,已经拥挤到影响交通了。

苏城自不会拒绝。

就连司空冠等人,也没有强烈的反对。

银行团每天放出去的人民币是有数的,就最近三天来看,几乎是每放出1000万元,就有950万元回到了他们的手中。

因为贷款的俄罗斯人,都会尽可能的将人民币花出去。在俄罗斯的环境下,人民币只有购买中国商品才有意义。

对苏城来说,这笔钱只要花出去了,它一半的价值就已经产生了。由于中国商品的成本往往只有售价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笔钱经过一轮回收以后,剩下的只能说是利息。

要是有什么生意还能称得上稳赚不赔的话,这种贷款生意就一定是了。

和中国银行团的贷款相对应的,是俄罗斯国家银行给予中国银行团的贷款。苏城原本计划将他们贷给俄罗斯人,以赚取差价,但在银行团的名气还没有打响之前,他干脆用这笔钱购买俄罗斯商品,然后用空载的火车运回国。

而他购买最多的,却是俄罗斯的废旧钢铁。

这个善于制造傻大黑粗的装备的国家,占地面积巨大的工厂和大吨位的机械随处可见,成吨的废弃原料更是数不胜数。

如今,工厂停工了,机器和原料也就没了用处。不用苏城四处寻找,自然会有人送上门来,要求用废旧钢铁换取日用轻工品。

交换的单位,也从外汇美元单位,迅速的过度到了“吨”。

1吨袜子换50吨钢铁的事儿,每天都在这个国家上演。

……

第三百五十三章 资金与技术

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专门建了一个拆解中心。

通过火车运抵的废旧钢材,许多都是设备部件,或者干脆就是完好的设备。来自大华实验室的研究员以及来自济南动力机厂的数百名工人,首先对设备进行的分析,然后再决定是将它继续作为废旧钢铁处理,还是作为旧设备来处理。

如果是旧设备的话,它就会得到一套减震装备,并用木箱装运。如果是废旧钢铁的话,就只能和其他废旧钢铁堆到一起,然后运抵北京后,再行决定命运。

对苏联装备有兴趣的人并不少,但能像大华实业这样深入苏联的公司少之又少,能够每天运回两三火车装备的中国公司堪称凤毛麟角。于是,对苏联装备有兴趣,又没有资源去苏联挑选装备的人,就会到大华的霍昌来“淘金”。

确实也只能算淘金了。完好的设备肯定会被大华挑走,有昂贵部件的设备也会被单独罗列出来,只有极生僻的设备,才会用白菜价出售给其他工厂。要指望大华实验室的技术员和一线工人同时走眼,这种情况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在有出售装备的苏联工厂名单的情况下,装备的价格差不多都会得到一个差不多的评价。

尽管如此,来自苏联的装备毕竟便宜。而且,大华也确实不准备通过这种手段来赚钱……降低关联企业的成本,提高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能力,对大华实业本身就有着不容忽视的提高。

一家企业的深度,不一定会表现在盈利上,但却会表现在抗亏损上。有着数千家企业的支持,有着不断降低成本的技术努力,这样的企业才能长久的活下去,而且最大限度的抵抗政治运动和经济气候的影响。

俄罗斯人看着一车又一车的轻工产品运进来,一车又一车的废旧钢铁运出去,大都没什么感觉。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仍然相信西方国家的休克疗法。包括国家上层的许多官员在内,大家都相信苏联的经济痛苦是因为意识形态所引起的,只要转换意识形态,俄罗斯人立刻就能富裕起来,像是欧美国家的人一样。

正是这样的念头,支撑着俄罗斯人度过了许多艰难的岁月……漫长的漫长的艰难岁月……

而在此之前,很少人去关心,某些拆解下来的机器能不能用。反正工厂都不生产了,它们的好坏又有什么关系。

当然,总有一些负责任的工人,或者别有用心的官员会竭力保留工厂,但在混乱局势中,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少之又少。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留下来,不是因为管理层有多努力,而是因为拆解它都不划算。

大华实验室同样组织了一支技术团队,在苏联境内挑选设备。不过,既能拆卸走的,又能看上眼的,并没有苏城想象中的那么多,也就是每天几台设备的样子——当然,在技术员们的眼里,这些设备已经够多的了。

与支出相对应的,是不断增加的小额存款。

这是中国银行团和苏城都没有预料到的。因为小额贷款的缘故,深发展等中国银行在俄罗斯的名声相当不错,以至于吸引了不少人存款到银行,其中有不少人在完成贷款以后,不仅把钱存在中国的银行里,还会多存一些,以方便使用。

到了3月,俄罗斯国家银行第一次普查全国银行的时候,赫然发现,深发展的存贷款数量已经进入了银行100强,紧随其后的还有其他几家中国银行……

此时的俄罗斯,银行多如牛毛,外国银行如冬笋一般又多又滥,进入百强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非西方国家的银行,实力本来就弱,又失去了许多的政府门槛,对发达国家的银行,几无抵抗之力。

深发展的成功,一下子激起了其他银行的兴趣。

没有耽搁多久,如梅纳特帕银行也开始经营相同的业务,就连苏城,经过红场的时候,都能看到路边的广告牌,上面有人的头像和俄文的大字。

“写的是什么?”苏城坐在伏尔加内,问旁边的司空冠。

后者眯着眼睛看了会儿,笑道:“是银行的广告。我是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为你们的未来担保,买梅纳特帕银行的股票吧!梅纳特帕是一家商业银行。”

“未来大名鼎鼎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啊。”苏城叹了一句,说不上是褒奖还是贬低,更多的,只是一句纯粹的赞叹。

作为俄罗斯七个金融皇帝之一的霍多尔科夫斯基,自第一桶金以后,就在金融业和石油业上大放异彩,一度被认为是俄罗斯工业的希望。然而,他终究是做了普京的祭品,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另一个公众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他发家的速度,比苏城还要快。他赚钱的资金,以及在国家经济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更是远胜于苏城。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结局,也令许多人唏嘘不已。

眼下,苏城见到的广告牌,却是蹒跚学步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正踌躇满志的迈开自己垄断寡头的第一步。

苏城不禁唏嘘。

同车的司空冠不解的看看苏城,又看看外面,问:“尤科斯石油公司?是俄罗斯排名靠钱的石油公司吧,和霍多尔科夫斯基有关系吗?”

“我听说,他对尤科斯石油公司有兴趣。”苏城这样解释就足以打消司空冠追问的念头。

后者果然不多问了,只是摇摇头道:“尤科斯石油公司价值数十亿美元。这是最低估计了,梅纳特帕银行哪里拿的出来。或者,是你有兴趣?以大华的资产状况,买下尤科斯石油公司,还是有可能的。”

苏城心动之余,还是摇了摇头,道:“局势动荡,这样的投资太大了。”

如果俄罗斯没有一个妖孽的普京,他也许真的就动手了。但克格勃出身的普京,委实不是什么好鸟。他在推进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重新国有化进程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一片反对的声浪中被逮捕关押,尤科斯公司的外国高管飞机失事,记者和政府官员枪击身亡……俄罗斯环境监察官和特殊检察官横行全俄,他们甚至创造了一些模式来进行国有化,以刑事罪名威胁的肢解型尤科斯模式,较为和平的低价赎买是西伯利亚模式,还有曾经用在壳牌和英国石油公司身上的氦模式——官员声称某地储藏有世界级的氦,经营执照就有可能被吊销……

这种重新国有化的政策完全没有道理可讲,能源公司不仅在俄罗斯遇到过,也曾在委内瑞拉,埃及或者沙特阿拉伯遇到过,是公司经营中的战略风险。苏城如果不知道也就算了,现在既然预见到了国有化的发生,那自然不能如莽牛般的冲过去……以英国石油公司的经验来看,不管获得了多好多大的油田,最终离开的时候,能拿回几亿美元就不错了。算上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有没有赚到钱都是两说,更别说浪费的精力和时间了。

司空冠只是随便说说,听苏城说“局势动荡”,不禁转过头来问道:“还以为你看好俄罗斯的局面,如果是局势动荡,咱们的贷款可就危险了。”

“只是能源产业方面的动荡。俄罗斯的外汇收入,主要依靠石油和天然气。政府现在对各家企业无能为力,也没有什么执行力。但终究是有的,这和金融投资不一样,石油产业一旦进入,十年二十年里就退出,别说盈利,能不亏损就不错了。”

听他这么一说,司空冠点头道:“我还以为大华实业会学那些外国石油公司,入驻俄罗斯的。看来,苏董不会这样做了?”

“如果只是技术和资金入股的话。也不是完全不行。”苏城微微笑了一下。自90年代开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慢,每年都超过了5%。在这里面,能源和金融寡头的收入是翻倍的。若只是以股东的名义出现,虽然没有获得一整块油田的利润高昂,但也能少去许多麻烦,且影响力不变。

至不济,到2000年前后,退出俄罗斯也就罢了。在普京露出獠牙之前,俄罗斯的金融寡头们钱多的发狂,肯定是乐意之至的。

司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