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我是秦二世 >

第290部分

我是秦二世-第290部分

小说: 我是秦二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秦校尉以上的将领先前也许可以不会写字,但是却绝对不会有人不认识这方小小的印信。

这是大秦二世皇帝随身携带的印玺。除皇帝腰间挂着的那方印玺外,这天下绝对不可能会有第二方这样的印玺存在。

右下角的印信已经清楚的告诉蒙阔,这封看似简单的信报,却是大秦皇帝胡亥亲笔所写。

潦草的字迹显示出皇帝在写这六个字的时候心情定然有着极大的波动。信报边缘那一大团墨渍,可以清楚的看出这是写完之后扔下毛笔才能造成的墨渍。

那么这波动就绝对不会是高兴,而是愤怒。

送信的信使是蜀郡郡丞府上的人,连续奔驰了两天一夜才赶上蒙阔。已经下去休息。蒙阔已经知道这封可以说是诏令的信报其实是从陇西转道蜀郡,然后由信使一路急赶接力送到这手中。

事情如此紧急,显然是有自己不知道的情况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剩余的不到五万人的南下大军拔寨启程沿着由无数袍泽用躯体铺就的大道开始回返蜀郡。

四天之后,蒙阔回返蜀郡的大军碰到了那五位由咸阳出发一路南下而来的佩戴金色腰牌的龙卫府亲卫。

“蒙阔,带上所有阵亡的虎贲军和百姓遗骸快点给朕回来,少了一名阵亡勇士的遗骸朕要你的脑袋!”

寥寥数语,却让蒙阔通体生寒。

尤其是当蒙阔得知这五名总是随侍在皇帝身侧的龙卫府亲卫日夜不停连续赶路七天七夜从咸阳一路疾驰南下来传诏之后,蒙阔知道自己有可能误解皇帝的意思了。

蒙阔总算不是太笨,倒是想对了。

胡亥当日在灞宫收到的信报是蜀郡郡丞章程偷偷将蒙阔这路南下大军的情况如实上报给的胡亥。原本作为郡丞章程是没有直接给皇帝送递奏章的权力的。

但是,胡亥召集天下各郡郡守、郡尉、郡监齐聚咸阳奏事,各郡的日常事物都由各郡郡丞代领之后,章程自然就有了这个权力。

蜀郡负责蒙阔这路南下孤军的粮草和辎重。每一次运送辎重的人回来都会将南下大军的情况带回来一部分。原本蜀郡的郡守莫成同样也知道蒙阔大军的情况,但是他一直以为这是皇帝的命令,所以胡亥没有提及莫成也就不会多此一举的质疑皇帝的旨意,只是尽心尽力的维持好蒙阔大军的后勤补给。

莫成离开蜀郡,携郡尉、郡监前往咸阳奏事。蒙阔大军的后勤补给重担就落到了章程的头上。

可是在这一次负责押送补给的官吏回来后,无意中将蒙阔大军急剧减员的情况说了出来,再加上跟随蜀郡辎重兵一道返回蜀郡的数个断了手脚的龙卫府死士,让章程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

不过章程原本的想法只是因为龙卫府死士在南下过程中有折损,而龙卫府在皇帝心中的分量章程很清楚。如果继续装聋作哑,章程担心将来皇帝彻查龙卫府死士折损的时候查到自己头上,所以章程就一五一十的将自己了解的情况用红色信报上奏给了胡亥。

他自然不会想到,他这胆小之举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胡亥在看到章程的信报时,再一次感觉到了秦人的傻。傻的可爱的秦人。同时深深的自责开始充斥胡亥全身。他知道,那近两万人的虎贲军和百姓埋骨他乡,都是因为他一个草率而又模糊不清的命令而已。

章程只知道上个月的蒙阔大军伤亡,并不知道如今蒙阔大军确切的伤亡数字已经快超过三万人了。

他的本意是让蒙阔领着五万虎贲军探探路,然后护送着农家几位老人看能不能找到越南稻的野生稻种,带回大秦加以培育好在大秦种植,顺带修修路为将来做准备。

这修路不是主要目的,如果事不可为,他以为蒙阔会将困难报告给自己。而蒙阔一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胡亥也就一直以为蒙阔进展的很顺利,只是让蜀郡郡守莫成负责好蒙阔大军的一应后勤补给。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蒙阔这八万大军竟然年余时间一直在修路,修筑一条从严道一直南下的大道。

第四十三章 嬴真

这是大秦,不是后世。没有挖掘机,没有火药,没有水泥,没有电力工具,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有的只是秦人勤劳的双手和并不宽阔的肩膀。

鲜有人踏足的原始丛林中有多少未知的危险,胡亥很清楚。即便在后世,亚马逊的原始丛林带依然少有人类能够深入。更不要说在两千余年前的大秦。

蒙阔这是在那秦人的命堆积出一条将来大军南下中南半岛的通道!蒙阔这是让自己成为千夫所指的昏君!

因为蒙阔大军南下距离咸阳太远,而飞的不太高的信鸽在原始丛林中只会成为老鹰的食物,所以胡亥基本上算是同蒙阔没有任何能够直接联系的渠道。

唯一能够知道蒙阔消息的渠道,就是每次蜀郡运送补给的时候。而蜀郡郡守莫成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上蒙阔错误领会的意思,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想明白了事情的始末,胡亥心中最开始对蒙阔擅自行事的愤怒慢慢散去,留下的唯有自责。

他第一次如此深刻的明白,自己也许一个非常不经意的想法或者简简单单的命令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几千、几万乃至数十万人的生死!

……

在新的大秦历法颁布不久,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重阳祭祖敬老,胡亥希望从大秦就要做起。而将如元宵、中秋、重阳这样意义深远的节日写进新的大秦历中,不仅要让华夏大地后世无数的人牢记,更不用担心会在某一日被一些也许在后世会得势的国家给厚颜无耻的抢占。

一大早,胡亥就在嬴腾以及一干宗室老人的陪伴下前往咸阳城北的皇族宗庙进行祭祖。

而这一天,包括三省六部在内的所有府衙,包括各郡各县衙门在内的所有大秦吏员,都将放假一天,好让他们能够回家祭祖,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尊敬老人。

祭祖结束后,在胡亥的授意下,所有嬴氏一族的子弟无论老弱妇孺,都被召集到了宗庙前的广场上。

这一次是胡亥第二次召见宗室子弟。

同第一次解除对嬴氏一族宗室子弟不得从政不得入伍的限制的那一次召见不同的是,这一次胡亥召见的宗室子弟不再仅仅是适龄的男丁,而是所有身具嬴氏一族血脉的族人,无论男女。

偌大的宗庙广场上,密密麻麻聚集了差不多千余名赢氏一族的老少族人。

经过十余年前的那个血色夜晚,嬴氏一族真正的族人也就剩下这么点人口。相对于偌大的帝国而言,千余人算什么?

看着广场上衣衫或华美或一般或简陋的老少族人。胡亥心中微微有些复杂。

自己那个雄才伟略的便宜皇帝老子,有时候真的下手挺狠。

不仅杀了那么多的族人,还限制了大多数族人谋生的手段,他们只能靠宗室那点微薄的供奉生活。衣衫华美的不用想胡亥也知道,大多都是跟自己一个老子的兄弟姐妹们。衣衫一般的大概应该是在宗正府中有个一官半职的宗室老人府中的子弟。

至于衣衫简陋的,自然是当初想要坐山观虎斗没有选择的嬴氏族人们了。在始皇帝坐稳皇位后,他们这些原本想要择机而投的族人们,过的应该是最为凄惨的。

当然,至少他们还活着!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也称敬老节。胡亥作为族中晚辈先给族中的叔伯婶婶、兄长姐姐们见礼了!”胡亥说着躬身微微一礼!

“陛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折煞我等!折煞我等!”

……

宗庙广场上原本肃立的人群因为胡亥这一突然的动作突然变得闹哄哄一片。

作为皇帝的胡亥可以对他们在九九重阳这一天对他们行礼,那是因为皇帝尊老!但是皇帝可以尊老,可以行礼,又有几个人敢真正的就这样生生受皇帝一礼?

正是因为想到这一点,所以胡亥的这一礼只是微微一揖,他知道如果自己真的来个大礼,怕是地上就要跪上一片了。

胡亥双手轻抬,见皇帝不在行礼,喧闹的宗庙广场上逐渐变得安静。

“诸位叔公婶婶、兄长姐姐、弟弟妹妹们可知道我嬴氏一族如今在民间被称为什么吗?”胡亥没有继续谈论尊老这个问题,话锋一转,回到今天的正题上来。

宗庙广场上先是一片寂静,随后一些十几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开始叽叽喳喳的说起来。

有的说是皇族,有的说是嬴氏一族,等等反正不一而是。说什么的都有。

“神之一族!”

一个娇脆的高喝陡然响彻整个宗庙广场!

偌大的广场瞬间落针可闻!

千余双眼睛齐齐看向人群正中那个已经及笄穿着一件浆洗的发白皂袍的年轻女子。

“是嬴真!”

广场上窃窃私语一片,显然这女子在宗室中很有名,大多数人都认得她。

站在高台上的胡亥早在这女子说话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她。

原来叫嬴真!胡亥心中暗暗留意。

“不错,嬴真说的不错,天下百姓如今都称我等嬴氏一族为神之一族!但是我想问问你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神之一族否?你们说说你们,能被叫做神之一族否?”

没有人知道年轻的皇帝想要说什么,但是神之一族四个字显然已经调动起了所有嬴氏族人心中的自豪感,让他们的呼吸都开始急促。

“陛下是天子,减赋税轻劳役,叩天地求雨水,平叛乱免严刑撤峻法,天下万民感激陛下之恩德,所有将我嬴氏一族称之为神之一族!我们能不能被称之为神之一族,民女不知,还请陛下解惑!”

依然是嬴真!

如果说第一次只是让胡亥对这个名叫嬴真的宗族女子的胆子有那么一丝欣赏的话,那么如今胡亥真的对嬴真有些好奇了,如此女子,在宗室中应该极为有名才是,为什么自己没有听说过?

想到这里,胡亥朝嬴腾看去。

却不曾想,嬴腾发现胡亥看来却将脑袋偏向了别处,似乎在有意的躲避着胡亥的问询!而且神情似乎极其的不自然。

有古怪呀!

第四十四章 神之一族

“嬴真说的不错。”

胡亥给了站在人群中的嬴真一个鼓励的眼神,接口道。扫视一圈重新安静下来的宗室族人,继续道:“神之一族啊!你们知道朕初次听闻关中百姓对嬴氏一族给上一个这样的称呼时是什么感觉吗?”

宗庙广场前落针可闻,只有原本一眨不眨盯着台阶上胡亥的嬴真在听到胡亥的话之后,脸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沉甸甸。那重量似有泰山压在朕肩头一般。你们可明白?”胡亥看着宗庙广场上的千余宗室,朗声道。

宗庙广场前依然是死寂一片,绝大多数的宗室都是一脸茫然的看着台阶上的年轻皇帝。让胡亥不禁微微有些尴尬。

“神之一族,关中百姓是这样称呼我嬴氏一族的,如今甚至山东、江南、江北等等各地百姓也有流传。你们每个人都是嬴氏一族的一份子,身体内流淌的都是我嬴氏一族的血脉。因为种种机缘巧合,关中百姓将神之一族这沉甸甸的四个字安在了我嬴氏一族的头上,如今更是在大秦各地流传让天下万民知晓。

这四个字是褒奖,是敬畏,是信任。但是同样更是对我嬴氏一族的鞭策。你们就没有感觉到这四个字那比泰山还要沉重的分量吗?

走出去吧,不要再呆在咸阳了,神之一族的声名仅仅靠朕一人永远也无法让天下万民心悦诚服。口口相传固然可以,但是不能进入百姓心中,一切都将如那天上浮云一般。”

听到皇帝说让他们不要再呆在咸阳了,宗庙广场上的嬴氏一族宗室们瞬间喧哗起来。显然他们以为皇帝是要将他们都赶出咸阳。

“哼!”嬴腾微微一哼,广场上喧闹的大秦宗室再次逐渐回复安静。

作为宗正,嬴腾在宗室中的威望自然是无人能及。

“朕不是要将宗室都赶出咸阳。朕只是让你们代表朕、代表嬴氏一族走出去,行走天下或为小吏或为兵卒,为天下万民真正做出点合符神之一族四字的事情来。

你们的父母,你们的儿女,朕都会替你们照顾好。户部会在近日专门对宗室俸禄进行酌增。朕会让你们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先秦时代,如果说想要开启民智无异于对牛弹琴。民治的开启需要数百年乃至上千人的发展,这需要顺其自然,而不是依靠自己强行的推行什么共和什么选举。

推行惠及全国百姓的教育,只是一个开端。

只要帝国稳定,那么留下种子,让他自然的成长为参天大树,水到渠成才是最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这个前提就是帝国需要稳定。

而要维持帝国的统治,依靠国家强制机器进行高压永远不是长久之道。

在鬼神之说盛行的先秦,在崇尚君权神授的时代,建立一个服务于帝国的宗教,显然是可行的。即便在后世,各种教义依然为世界上无数的人所信仰。

胡亥最初确实想要建立一个宗教,但是宗教在帝国大力推行的过程中,需要耗时良久,更会滋生一些可能存在的隐患。

政教合一很少有能够长久的帝国。当宗教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宗教就会想着怎样控制这个帝国,怎样收纳更多的信徒。

那个时候,宗教不仅不再是大秦长治久安的工具,反而会成为大秦覆亡的勾魂人。

不过当龙卫府将关中百姓乃至山东等地的百姓因为种种机缘巧合之事将“神之一族”四字安在嬴氏一族头上的消息放在胡亥案头的时候,一个全新的想法无端的出现在胡亥脑内。并迅速的滋生,然后逐渐成型。

何必再建宗教?何必自讨苦吃?直接在民众中以神之一族的声名开始,让神之一族彻底的根植在大秦每一个百姓心中,这远比宗教要来的容易的多,也要安全的多。

以老秦人对嬴氏一族的信仰,再以如今自己的名声,配合上已经被安上的神之一族四字,只需要继续操作下去,那么短短的一代人或者两代人,嬴氏一族“神之一族”的名声将传遍整个大秦,并深深的烙印在天下万民的心间。

就算将来这天下会易主,至少嬴氏一族的血脉将不会断绝。不过只要神之一族的名声坐实,那么这天下想要易主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用皇室来建立天下百姓对大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如今的大秦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自然而然的,胡亥就将主意打到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