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235部分

三国第一强兵-第235部分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史慈一边抱怨,一边甩着胳膊,随即又深吸了一口气,感受了一下深秋时节清凉的气息,这才笑道:“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正是厮杀的好天气。公明,你看好了,等我擒了那个黑大个,你就率军杀上去,咱们就赢定了。”

徐晃神情冷峻的摇摇头:“不好说。”

这话太史慈可不爱听,脸一板,反问道:“怎么不好说?”

“别忘了主公的话,曹军并非无备,就算我军不动,他们今天也很可能会发动全面攻势,形势相当严峻。这场仗也不知要打多久,子义,你还是留着点力气的好。”

单挑的结果,对大战形不成决定性影响,决定战局走向的,还是双方的运筹。王羽和贾诩对自己商量出的策略信心满满,但徐晃却持谨慎的保留意见,那个策略太复杂了,如果硬要说的话,就是近乎于随机应变的策略。

策略越复杂,执行起来的难度就越高,就越容易出现意外。

徐晃倒是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的意思,但这场大战关乎青州的存亡,他怎么也做不到王羽那么云淡风轻,也没法象贾诩一样泰然处之,更别提和太史慈一样什么都不想了。

“放心,放心,别说打一仗,就算一直打上三天三夜,俺也不会皱一下眉头。”太史慈拍着同僚的肩膀,大咧咧的笑道:“公明啊,饶是曹操、刘岱奸似鬼,也得喝主公和军师的洗脚水,你就别想太多了,好好看俺怎么旗开得胜吧,哈哈。”

太史慈的用词太奇葩,徐晃也是哭笑不得,摇摇头,走开了。于禁不在,行军布阵的职责就落在他身上了,他可没空在这里和太史慈闲扯。

“文和,你觉得曹操中计没有?中了的话,是哪个套路?”中军处,几辆马车并在一起,拼出了个半人多高的高台,权当指挥台,王羽和贾诩也在进行着内容很奇葩的对话。

“看样子,像是要战,真打。”从两军互相接近开始,贾诩就一直眯着眼睛观察敌阵,此刻已经有了结论。

“曹操布的是冲轭阵,能同时迎战前、左、右三方来的敌人,打的是先防后攻的主意。他将吕旷兄弟的冀州军布置在了右前翼,显然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我军纵有奇兵,也不可能从那个方向出现。”

贾诩指点着敌阵,解释道:“统率左后翼,也就是最容易遭到突袭方向的将领是乐进,此人用兵的风格与文则相似,布阵严密得很,有他在,纵使遭到突袭,想必也能顽强抵抗,给中军赢得反应的时间。”

冲轭,就是车前方的横木,呈X形。X阵型,是王羽很熟悉的阵型,因为后世的特种部队也经常采用这个阵型进行小队作战。

从形状上就能看出这个阵型的优点,任何一个方向攻来的敌人都会同时面临两个侧翼的兵力攻击,是最有效的防守反击阵型。

缺点则是阵型比较复杂,指挥的难度比较高,对士兵的训练程度和主帅的统率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这个阵型也可以变,变起来的门道还不少,最大的玄妙就在于侧翼与中军之间的配合,这可以通过旋转和回缩来实现。

曹操在乐平待了大半个月,一直在操演阵型,显然就是为此做准备了。

他将配合还不太精熟的冀州军布置在前军,看似是想拿他们当炮灰,实际上却是在保护他们。战场在漯水北岸,无论王羽的奇兵从哪里出现,都打不到曹军的右前翼。

这场仗,曹操的确可以将冀州军当炮灰用,不过那样就会形成软肋,只要王羽重点打击两军的结合部,就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战果。如果奇兵存在,将出现时最猛烈的一击打在冀州军身上,很有希望一举击溃冀州军,进而驱溃兵冲阵。

所以,曹操把友军放在了这个似危实安的地方,将最擅长防御的嫡系乐进,布置在了最危险的位置。王羽有奇兵,就作为防线,没有的话,就当成预备队用。

另一侧的后翼,主将是曹仁。此人目前尚且名声不显,但在后世名声却不小,是曹魏八虎骑当中的头号人物,在赤壁之战后,曾在曹操率主力返回许昌,孙刘联手逆袭时,和周瑜打得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虽然最后丢了江陵,但却守住了包括襄阳在内的北荆州。

前军的另一翼,主将是夏侯渊。对王羽来说,又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夏侯渊的战功主要是在西凉平马超时立下的,此人用兵擅长长途奔袭,应该是个擅用骑兵的将领。

不过,王羽记忆最深刻的不是夏侯渊的生平,而是他的归宿。只可惜……黄忠不在,否则就有趣了。

“那就是丙计划了?”王羽点点头,又摇摇头,叹口气道:“可惜,可惜。”

王羽的计划,和程昱猜的差不多,不过比他猜的要复杂很多,应该算是对张颌那场心理战的延续。

大体上就是:进兵,看敌人如何应对,根据敌人的反应,采取相应的克制手段。

两个敌人中,曹操是当世枭雄,刘岱却是个庸才。

用人比袁绍还不靠谱,所以他麾下的幕僚、将领,大多都是那种名过于实,只会高谈阔论的名士。让他们纵论天下,指点江山,那是一个顶俩,让他们运筹帷幄可就抓瞎了。

所以,王羽必须先得遏制住曹操,让他不能自由行动,才能展开后续的计划。

根据曹操的应对,贾诩准备了相应的反制手段,按照甲乙丙丁排列。

王羽最期望的能应用的,当然是甲字号,这是对战局最有利的计划。可问题是,曹操似乎没有配合的意思,连乙计划可能都用不上,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贾诩倒觉得这样不错,笑道:“这样也好,舍易取难,本也不是兵法正道。”想了想,又一脸担忧的补充道:“怕就怕,他看破了计策,却佯装不知,拼着损失惨重也要拉着我军,那就麻烦了。”

曹操不是张颌,他的情报也没有张颌那么闭塞,所以,想把他当成张颌一样对付,肯定是不行的。实际上,王羽虽然很有信心,但贾诩却一直有些忐忑,丙计划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

这个前提当然有其道理,但曹操顾全大局到底会顾全到什么程度,却很难讲,贾诩再怎么能洞悉人心,也无法百分百的确认这一点。

“放心,放心。”王羽大咧咧摆摆手,曹操顾全大局的程度,贾诩不知道,他却很清楚,计划的前提,不会有错的。

徐晃打了个手势,示意准备就绪,王羽点点头,抬头眺望时,只见对面阵列严整,旗号分明,只有些许地方还在进行微调,显然也准备就绪了。

考虑到冲轭阵布阵本身就比较复杂,曹操的统率力应该比徐晃要高些。

“差不多可以开始了……”烈烈风中,王羽缓缓抬起了手,众将无不屏息凝气,只有太史慈一脸兴奋。

就在这时,敌阵忽然旗门大开,一队骑士簇拥着一名红袍将军离阵而出。走不多远,又有一骑加速驰来,将将进入射程时,他在马上将双手张开,纯以双腿控马,一边高呼,一边横向奔驰。

“是使者!”徐晃做出了提示,张开双手是表示没有武器,显然对方有话要说。

“听听他说什么?”王羽有些好奇。

“要打就打,说那么多干嘛?”太史慈十分不耐烦。

徐晃自动过滤太史慈的吐槽,传令阵前,令人上前答话,双方的效率都很高,信息很快便反馈回来了。

“曹操欲请主公阵前相见!”

第317章 永不退避

阵前对答和武将单挑一样,都是春秋时代的规矩。

那时战争的规模不大,对战双方通常会在阵前讲几句话,内容无非是宣讲大义在己,邪恶为敌的道理,以达到鼓舞己方士气,压制敌人士气的作用。

从某个角度上来看,那个时代的战争是很有章法的,先斗嘴,斗不赢就单挑,单挑完了还是不服,就群殴,有个明显的升级过程。

然而,随着战争规模的日渐扩大,这些一板一眼,没有实际意义的规矩渐渐被抛弃了。到了兵圣时代,战争崇尚的已经是兵不厌诈,拘泥不化,因循守旧者如宋襄公,不再是道德的标杆,而是天下人的笑柄。

太史慈和典韦的单挑,属于狭路相逢,对战双方不约而同的派遣了头号猛将为先锋,遭遇上来,自然是要打一场的。

但阵前对答,就没这种必要了。

凭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事,就算是张仪、苏秦复生,也不可能做得到。不过,对口才有自信的人,倒是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用言辞动摇对方心志,打打心理战,运气够好,说不定还能得到有关于对方战略部署的重要情报。

问题是,发出邀请的人是曹操,对手是王羽!

前者不是盲目自大的人,后者则是天下公认的危险人物!

王羽一直很喜欢在开战前,邀敌军主将来聊聊,然后借着快马武艺,来个擒贼先擒王什么的。但自从他突袭了华雄之后,就再没能遇见肯配合的好人,所以说,闷声发大财才是王道,亮出来的本事,谁都会防上一手,再用就不灵光了。

现在,当他自己都放弃了的时候,终于有好人出现了,曹操居然自动送上门了!

“有趣,真有趣!”王羽乐了,不愧是曹操,确实非同凡人,着实的让自己大大的意外了一场,或者说惊喜更贴切些。

“走吧,子义,随我去会会曹军群英。”他挥了挥手,示意亲卫去牵马。

“喏。”太史慈本来就准备就绪了,他知道王羽的本事,对自己的武艺更有自信,自然也不会担心或是劝谏,痛快的应诺一声,跳下高台。

“嗯……曹孟德颇有智谋,主公还是要仔细些才好。”按照职责,贾诩应该提出劝谏才对,但他熟知王羽的脾气,知道那些话说了也白说,只是提醒王羽要小心。

“某省得了。”王羽翻身上马,点点头,算是答应了,然后与太史慈兵骑出阵,迎了上去。

看到这边动静,那红袍将军身边骚动了一阵子,似乎发生了争执,不过很快恢复了平静。最后,疑似曹操的那红袍人带着两名随从远远迎了上来。

“只有两个?曹阿瞒倒是很有自信么。”太史慈带住马缰,压低声音提议道:“主公,那个黑大个就是典韦,此人武艺虽高,但骑术一般,若是……”

“不要急,看看再说。”王羽不觉得曹操会留下这么大的破绽,让自己利用,他带了两名护卫,一方面是不示弱的意思,同时也应该是有所准备。

自己和太史慈联手的威力虽大,但曹营也是卧虎藏龙,自己造成的蝴蝶效应改变不了天下大势,但很多人和事都变了,眼下王羽也无法确定曹操另一名护卫的身份。

万一是个强手,自己突袭不下,反倒动摇了士气,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反正是白得的机会,有机会一劳永逸当然不能放过,没机会也无须勉强,跟老曹这样的名人聊聊天,未尝不是一桩趣事。

相距差不多五十步左右,对面的三骑拉住了马。这个距离上,已经可以互相看清脸上的表情,说话大点声也能听得见,为了安全计,没有再前进的必要了。

“王君侯,当日酸枣一别,悠悠已近两载,见君侯雄姿勃发,风采更胜从前,操实不胜之喜。”曹操远远的一抱拳,语气中大有不胜唏嘘之意。

王羽拱拱手,朗声回应道:“见笑,见笑,故人远来作客,羽这个主人却未能远迎,失了礼数,还请孟德兄勿怪。”

“鹏举贤弟此言,未免太见外了。”曹操的问候当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王羽的答话同样也是暗藏机锋,听王羽以主人自居,曹操却也不恼,而是顺着王羽的话头,换了称谓,然后话锋一转道:“操此来,实有良言相赠。”

“哦?”王羽眉毛一挑,笑道:“孟德兄的高见,却是不能不听,愿闻其详。”

“自中平元年以来,天下大乱,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今年河北大战之后,冀州必然又是一片疮痍,遥想大汉当年之兴盛,吾等汉家臣子无不摧断肝肠,涕泪俱下啊!”曹操语气沉痛,一脸的悲天悯人,即便以王羽的眼力,也难知真假。

“恢复大汉荣光,亦是羽所愿,然则形势逼人,不得不战,时也命也,为之奈何?”一时揣测不出曹操的真实意图,干脆顺着对方的语气叹了口气。

曹操的语气愈发诚恳起来:“若是鹏举贤弟有意,操倒是愿意做个中人,居中调解,化解青、幽与冀州之怨。令各家暂息干戈,各守疆界,既免去了刀兵之险,亦免除了生民之苦,岂不为美?”

“嗯?”王羽很是意外,他原以为曹操冒风险见自己,是想刺探情报呢,没想到却摆出了一副中间人的架势。

调解,应该不是曹操的真实意图,悲天悯人什么的同样不着边际,难道,他是打算借此来刺探自己的战意有多高,进而推断自己的底牌么?

心念电转,王羽决定暂时不表态,先等曹操表演完了再说。

“鹏举贤弟的眼光之高,义气之重,皆早已名满天下,毋庸操多说。然则,眼下的形势已不可为,贤弟为何还要继续坚持?岂不知再打下去,也改变不了大势,徒增生民之苦么?”

“所谓兵势无常,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如果只是比比双方兵马众寡就能分出胜负,那古往今来的名将们岂不一直在做无用之功?”

“贤弟见识虽高,但此言却是差了。”曹操摇摇头,问道:“敢问贤弟,河北大战因何而起?”

“呃……”王羽微微一顿,这个问题还真有些不好回答。

深层次的原因,当然是自己要争鼎天下,河北这块地盘自然不能放过。但这话却不好明说,单说表面的原因,自己是来增援公孙瓒,为青州建立一道屏障,赢得发展的时机的。

盟友之间,其实也有主从之说。

界桥之战前,王羽就是来摇旗呐喊的,所以过河的时候,他连兵都未曾多带,联军的战果都是公孙瓒的,他顶多拿些谢礼罢了。

等到龙凑之战的时候,双方就变成平起平坐,并肩作战的盟友了,和前世历史上的孙刘抗曹差不多,打下的两个郡,双方也是平分的。

这种联盟关系看起来很美,但稳定性却比界桥之战前差了很多。没有主从分明的关系了,随着形势的演变,很快就会失去平衡。

正如赤壁之战后的孙刘关系一样,反攻荆州之初,孙刘一直并肩作战,配合默契。等到刘备取了江陵,两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