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军事历史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337部分

三国第一强兵-第337部分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一路宣传过去,只消那些名人们不是聋子,没住在杳无人烟的深山之中,就会对自己和青州有些概念了。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认同自己,也不是每个认同自己的人,都会千里迢迢的跑来投效,但只要十个里面有一个,自己的人才库就会爆满了。

何况,以王羽所知,其中有那么一些值得重点关注的人物,是很有几分闯劲的。

在淳于琼的随从中,潜伏着几个青州谍报司的密探,手中拿着名单,会在有所发现后,进行进一步的接触,这才是王羽计划的全貌。

望着桌案上的舆图,想着未来麾下人才济济,名将如雨,谋士如云的场景,王羽嘿嘿的笑了起来,连贾诩进帐都没发现,倒是他那古怪的笑容,把后者吓了一跳。

“我说主公呐,您这是又想着算计谁了?”贾诩好奇问道。

“哪有?咳咳,文和,本将好歹也是朝廷栋梁,一方雄主,有你说的那么不堪么?”

“嘿嘿,朝廷栋梁?自古以来,被称作朝廷栋梁的,哪有几个好人 ?'…'表面上都是道貌岸然,私下里还不是……”

见王羽脸色不对,贾诩连忙话锋一转:“咳咳,当然了,主公您当然不一样,不过你暗地里算计人的时候,可不比那些老奸巨猾的家伙差,那徐和不就是被您算得死死的?把自己卖了还得帮您数钱呢。”

“你这是在夸我?”王羽苦笑不得的看着贾诩,见后者居然大力点头,他摆摆手,不说这茬了:“得,我不跟你贫,这么晚来找我,有事?”

“刚刚受到的回信,刘虞答应了您的邀请,已经从蓟县动身南下了。”

王羽眼中精光一闪,略带讥嘲的反问道:“从蓟县南下?那应该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吧?”

平原决战之前,刘虞就已经多方插手了,一方面笼络焦触等冀州武将,另一方面他也调遣了大军南下,试图渔翁得利的心思一览无遗。

王羽不确定刘虞最后是因为发现没有胜算,还是观望太久,决断力不足,没有及时加入战团,但他觉得,这样重要的决战时刻,他怎么也应该在现场总揽全局才对。

既然一度在战场附近出现过,现在再说什么从蓟县南下岂不可笑?

“主公,这次却是您料错了。当日大举南下的,只有王门和幽州的两万郡兵,主持大局的则是幽州上将阎柔,刘虞自己则安坐于蓟县城中,等消息呢。”贾诩语气中也带了一丝讥嘲之意,但却不是冲着王羽的。

“他没亲自来?那阎柔却是何人 ?'…'”王羽大是意外,就算袁绍这种信奉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世家子,关键时刻,还是要亲身临阵的。他当然不会冲锋陷阵,但现场指挥调度,总也是要的啊。

那一战对整个河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刘虞没道理会这么沉着吧?还说是,这个阎柔有什么特别之处?

“此人乃是广阳人士,少年时被乌丸、鲜卑所俘,卖为奴隶,后来鲜卑内讧,他在混乱中救了东部鲜卑的大帅素利,进而得其亲近信任。后来归汉,借鲜卑之力,杀了护乌桓校尉邢举,并取而代之,在边地的杂胡之中极有威望。”

带着三分不屑,七分鄙夷,王羽轻轻吐出一个新名词:“原来是个汉奸……”

“啊?”贾诩微微一怔。

“没什么,你继续。”王羽摆摆手。

“此人的品性固然不堪,但武艺和军略却非同一般,主公不可小觑了他。”贾诩看出了王羽的轻鄙之意,但还是尽职的提醒了一句。

王羽点点头,肃容道:“我知道了,反正近期也不会对幽州用兵,幽州军将的脾性,大可慢慢研究,先说正主儿。”

贾诩的来意本就是这个,沉声道:“刘虞此人,和袁绍有些相似,却不尽然相同。从先前的举动中可以判断,他有心在冀州掺上一脚,却不肯亲自指挥。以某观之,他未必不是存了必得之心,之所以不肯亲身前来,很可能只是为了顾全名声。”

“顾全名声?这又从何说起?”王羽一愣。

“嗯。”贾诩微一沉吟,看起来,对刘虞的评价,对他的形容能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首先,主公您要知道,刘虞不是普通的地方官员,他是宗室,而且不是一般的宗室,而是宗正!赴幽州上任之前,他已经官居太尉,董卓入洛阳,总揽朝中大权时,也不敢轻慢与他,请旨封其为大司马,进襄贲侯。”

宗正就是亲族之中,管理皇族事务的官员。放到宋明时期,这个官倒也就是那么一回事,可在汉朝,皇族的权力是很大的,单以汉末的形势而论,以宗亲身份执掌一州的诸侯,就足有五人之多,宗正的影响力自然也水涨船高。

再加上他本身的官职,可以说,就算加上王羽,把河北的各路诸侯绑在一起,官职都没刘虞一个人大。

当然,现在是乱世,起决定作用的是实实在在的拳头,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名声、官职。不过,当一个人的名声地位大到一定程度,就算是势力远胜的实力派诸侯,与其为敌之前,也得先掂量掂量。

“刘虞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不在武力,所以对自身的名声异常重视。他与公孙将军的不合,天下皆知,公孙将军几乎每次吃的都是暗亏,完全抓不到对方的把柄,外人看来,却只见公孙将军的跋扈。”

贾诩一脸凝重的介绍着:“这种作风,已经成了习惯,所以,前次决战,他虽然窥伺在旁,却不肯亲身临阵指挥。事败后,他可以撇清和王门的关系,事成,他也可以说是部下因义愤而擅自行动,不会让人将阴险、狡诈一类的印象和他联系起来。”

最后,贾诩郑重告诫道:“总而言之,与此人争锋,最大的麻烦不在战阵之上,而在政略之间,主公务必慎之又慎才是!”

王羽郑重点头:“我知道了,会小心的。”

第453章 欲静风不止

关于刘虞的话题,王羽已经和不同的人,谈过了不止一次。

其中包括了与之为敌,最有切身体会的公孙瓒;辛评等和刘虞打过交道的冀州降臣;老丈人蔡邕曾和刘虞同殿为臣,也算是有些了解,给王羽也提供了不少意见参考;最后就是贾诩刚刚所说。

印象从模糊而清晰,但王羽始终没想到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法。

对方是个标准,不,应该说是个极为优秀的政客。强力将其压倒不难,本来历史上这人就死在公孙瓒手下,可因此而来的后果却很烦心。

边地的杂胡肯定会以此为由生事,草原上虎视眈眈的鲜卑、乌桓自不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虽然辽东有公孙度牵制,但后者并非青州的附庸或下属,一次、两次是帮忙,多了,谁也不能保证。

何况辽东路途遥远,若是等事发后才联系公孙度,请对方出兵助战,时间上的延误也是没人能承受得起的。

按照王羽和将军幕府制订的中期规划,近年内,青州应该以休养生息为主,尽量减少战事,特别是大规模、绵延日久的战事,更是在极力避免的范畴。

厚积薄发,一次大规模战役,至少要彻底解决一家强敌,这就是王羽的既定方针。这种打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消弭战乱对中原的伤害,就算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也要避免拉锯战在己方领土内发生。

百战强兵在手,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唯一,也是最大的障碍就是后勤补给了。青州未来几年的生产、建设,既是为了恢复民生,但同样也是在为未来的大规模战役做准备。

如果在没完全准备好之前就动兵,河北大战末期的窘迫,就会再一次重复,所以,刘虞这个统一河北的最后障碍,一时半会儿还真就不好去硬扳。

除此之外,刘虞的名声虽然无形,却也是个很恐怖的大杀器。

如果没拿住他的把柄,就向他动手,自己的名声也会大大受损。名声受损,看起来没啥了不起的,但实际上的影响却很可观。

历史上的赵云为何会受到刘备的拉拢,而不是对公孙瓒从一而终?在河北之战初期,赵云在公孙瓒麾下一直很活跃,后来不知怎么就突然向公孙瓒辞行,回真定老家去了,直到公孙瓒覆灭,刘备去河北依附袁绍时,赵云才重新出仕。

王羽前世读书,只是观其大略,或者说看个热闹,并不会认真思考细节问题。但这一世,容不得他不多思考,以目前的情报而论,王羽猜测,赵云很可能是因为公孙瓒杀刘虞而不满,故而萌生去意。

想想看,刘虞身为宗亲,天生具备大义名分;为官多年,官声也很好,地方豪强交口称赞;另外他个人的名声也很好,简朴啦,仁义啦,诸多光环笼罩于一身。这是个很完美,也很有迷惑性的形象。

王羽在前世看多了政客的种种,当然很清楚,在政治人物身上,越是表现得光鲜亮丽,光彩照人,私底下八成就更加龌龊。反倒是那些公众形象比较普通,甚至有些负面的人物中,更容易出现能臣干吏。

原因很简单,只要做事,就会涉及到种种的利益问题,总会有人不满;只有不做事,才能谁都不得罪,让大家都满意。

能臣干吏都是要做事的,没人吹捧的话,形象肯定会比较差。反过来,什么都不做,就凭个身份照耀,混个好名声那是相当简单的。

王羽明白,并不代表每个人都明白,特别是平均年龄低得吓人的青州众将。除了黄忠之外,青州上将之中,年龄最大的就是于禁,可也只有二十八岁,徐晃、太史慈都还不到二十五,赵云、徐庶更是只能算是少年。

王羽招揽众将所凭借的,除了自己的武功和人格魅力之外,大义之名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旦和刘虞冲突,从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事情就会变得很棘手了。

自己麾下的将领,总还有个解释的机会,不至于眼睁睁看着人走了,那些还没招揽到手怎么破?八成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就被人家当成乱臣贼子和坏蛋了,岂不是很冤?

所以,王羽暂时不打算对幽州动武。

如此一来,这次高唐会盟就很重要了,这是唯一能和刘虞面对面过招的机会。错过这次,说不定就要步公孙瓒的后尘,一直忍受刘虞接连不断的小动作了。

王羽可不是能忍气吞声的人,在这次会盟中,他必须要激怒刘虞,为将来翻脸留下伏笔。借以警告对方,搞小动作也不能太过分,否则会出大事的。

当然,想达到这个目的不会很容易,特别是尺度的把握,王羽知道,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自己恐怕都要为此而犯愁了。

王羽自觉烦恼多多,可实际上,这天下间比他烦恼得人多着呢,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烦恼,正是因他而起。

最为集中的,正是魏郡。

作为冀州治所所在,南依大河,境内水网纵横的魏郡,可说是天下一等一繁华的所在。然而,随着袁绍兵败身死,消息传至,魏郡的繁华景象转瞬间就消散了。

曾经视河北为乱世桃源,移居来此避难的司隶、兖州的世家都傻眼了,特别是从河内迁移来的那些人。他们与泰山王家的恩怨,还要上溯到老王匡身上,因为前仇旧怨,在袁绍兴兵与青州开战的过程中,他们没少在明里暗里兴风作浪,推波助澜。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冀州降臣不少,没人敢确定,以前做的那些事能否逃过王羽的眼睛。能确认的就是,新仇旧怨,加在一起算账的话,谁也承受不起。

于是,战后的魏郡,呈现出的是一片末日般的景象。

聚集在邺城的外地世家纷纷举家南逃,由于人太多太集中,引发了广泛的恐慌。连很多与王羽没什么仇怨的本地世家,也加入了逃亡的行列。

外地世家本就是迁移而来,队伍规模相对还小些,这些本地人一经加入,逃亡队伍顿时成倍数的增长,像是滚雪球一样,偌大的官道被挤得水泄不通,连根针都插不进去。

袁谭得到前线的消息后,先是大哭,继而暴跳而起,叫嚣着要集结残兵,与王羽死战,为父报仇。结果还没等他展开行动,军心就被恐怖的逃亡大潮给搞得崩溃了,三停兵马中逃散了两停,剩下的只有袁家本身的私兵及一些家在邺城,无处可逃的杂兵了。

虽然袁谭表现得还很坚强,依然叫着要与邺城共存亡,但他身边却连一个支持者都没有。一度‘袁公子’‘袁公子’叫着的那些名士们,到了危难关头,跑的比谁都快,袁谭还不敢拦着,否则单是这些豪强的私兵就能把邺城给抢占下来。

也就是司马家的仲达公子还念了几分旧日情分,临行前,到府中拜会了袁谭,安慰他说:至少在高唐会盟之前,邺城是安全的,就算在会盟之后,袁家也未必没有保全的可能,只要公子忍辱负重,将来说不定还有报仇的机会。

袁谭倒是没怎么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一个尚未行冠礼的少年,能说出什么针砭时弊的大道理来?不过有一句话倒是没错,这时候只能以忍辱负重为上,卧薪尝胆,等待报仇的时机。

只是到底要怎么做,袁谭就没什么概念了。

幸好,老爹袁绍养士以百计,门下数千,总算是还有那么几个靠得住的。就在彷徨无计之时,郭图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郭图当时的形象,别提有多狼狈了,哪怕是与他非常熟悉的袁谭,一时也没认出来。

儒雅的文士长袍不见了,代之的是一袭脏兮兮的棉袄,上面打着好几处补丁,让那件棉袄看起来像是拼接起来的一样。下颌上,郭图一直引以为傲的长须也是不翼而飞,唯一能证明那东西曾经存在过的,就是他下巴上那些乱糟糟的胡子渣。

这些还都是小事,最让袁谭惊讶的就是,郭图手中拄着一根树枝,看他举步维艰的模样,不像是纯粹因为疲累而用,而是因为他的右腿已经瘸了!

“公则,你怎地,怎地闹得如此狼狈?”

“唉,公子,一言难尽啊……”在袁谭眼中看到了久违的关切,郭图心中一暖,只觉这一路的艰辛的逃亡算是值了。

他是在随袁绍逃亡的时候从奔马上坠落,落在雪地上,直接滚下了一个斜坡。当时袁绍身边的随从还有不少,幽州骑兵倒也没顾得上追杀他,最后一起逃亡的三人中,反而只有他逃出了生天。

作为袁绍的头号心腹嫡系,郭图根本没做其他打算,悄悄爬出雪坑后,就往鄃城追了上去,最终却只听到了袁绍被骂死,辛毗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