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宋时明月 >

第194部分

宋时明月-第194部分

小说: 宋时明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乐城之战中俘获的将士交还宋朝。宋朝即可放弃米脂(今陕西米脂)、葭芦(今陕西佳县)、安疆(今甘肃华池东)、浮图四寨之地,将这些地方归还给西夏……1090年春,西夏不费一兵一卒收回了四寨领土。
  朝堂上的得得失失没有影响赵兴,赵兴只关心眼下的学校。这座学校教授地东西都不是科考内容,但有苏轼、秦观这两尊大佛坐阵,倒也吸引了一些外人加入。总算让学校凑足了九十个人。
  看着学校学生穿着新校服,背着学校配发的双肩书包,手里拎着赵兴配给的饭盒,兴高采烈的走入教室,赵兴很欣慰。旁边的陈伊伊却颇不以为然,她咯咯笑着说:“九十名学生,六十名是我们园子里的孩子和一赐乐业人的孩子,剩下的人鼠头张目,一看都不像好人,兴哥乐什么乐。”
  赵兴还在乐。廖小小最近跟陈伊伊走的很近,她也脆声附和:“我看啦,这些人来上学,纯粹是冲着这座园子来的,我们茉莉园现在闭门不见外客,这里地景致外人很好奇,有花有草。四季花香不断,亭台水榭,歌舞声声,那些人哪是来上学的,我看上学期间。还有些人鼠头张目的窜到水榭里,张望侍女。”
  赵兴这座家学纯粹是按照现代教育制度办的,他每小时一节课。上午四节,下午则全部是劳作与体育。许多学生贪恋赵兴园子里的景物,趁着下课时溜到园子里玩耍,这园子又太大,一旦学生跑开了,老师根本抓不住。
  “那就封闭那片墙楼,整个上午禁止他们下楼玩耍。课间休息只准在楼道里。下午的劳作课,三次点名不到直接开除。”赵兴懊恼地说。
  停顿片刻。赵兴又问:“梦溪先生身边的侍女安排好了吗?”
  陈伊伊知道赵兴问什么,她伸出两个指头比划着:“那两个人寸步不离,保证梦溪先生不会向外面传递什么不好的消息。”
  赵兴想了片刻,又补充一句:“两个不够,再加两个,要保证他不向外面传递片言只语。”
  沈括这人就像一个随时要爆炸的炸弹,他那喜欢告密与栽赃陷害的习惯太可怕了,赵兴自认没什么可以被告发的,但沈括无中生有的本领让人想起来就胆寒,所以必须把他盯紧了。
  陈伊伊点头记下赵兴地吩咐,廖小小突然伸手搓着赵兴,提醒:“炎师在下面喊你呢?”
  赵兴低头一望,高俅夹了个卷宗在下面拼命招呼,赵兴犹豫了一下,招手让高俅上来。
  赵兴所在的位置是墙楼的楼顶,这楼顶经过几年的装修,顶部布满了一些暗孔与固定螺栓,显得极不平整,平常楼顶是不允许人登上的,高俅也是第一次爬上楼顶,他顾不得观赏楼顶地风景,一上来就低声说:“离人,你被告了。梦溪先生的夫人张氏到县衙递状纸,说你囚禁了梦溪先生。还说你早有心报复梦溪先生对苏公的出卖,所以特地诱拐了他,并将他软禁起来。”
  “啊?!”赵兴吃了一惊:“没想到,我左防右防,还是吃了沈括一个哑巴亏。”
  沈括地妻子张氏喜欢告状,这赵兴知道,但他没想到张氏翻出旧账来,要求沈括回家。这样一来,沈括就会脱离赵兴的视线了。
  谁又知道沈括离开后,会说点啥?
  高俅担心的问:“离人这里没啥事吧?”
  赵兴慢慢的摇摇头,又问:“杨祖仁杨大人什么意思?”
  高俅一笑:“张氏递状纸的时候,杨大人恰好在府衙,可他说昨夜宿醉未醒,头痛的厉害,要回去躺一会。说罢,竟自走了。”
  赵兴笑了。
  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59章 替他人做嫁衣?
  在杭州这片地界,苏轼算是个董事长,赵兴算CEO,高俅算行政总监,秦观那厮算是公关经理,主要通过吃喝玩乐来建立苏轼集团的企业形象,杨祖仁就是这个集团的监事,监事睡觉了,要想在杭州这片土地上,投诉以苏轼为首的执政团体,即使这在宋代,也是一个笑话。
  高俅顺手将张氏的状纸递给赵兴,劝解说:“我早知道这是个灾祸,你快快让他走吧,这人留在身边,太危险了,比如你园中那些弓弩……”
  赵兴接过投诉自己的状纸,乐了:“那些弓弩不算什么,沈括家中也有弓弩,他说了,他还在家中测试了弩的望山。况且我这园子里还住了十名步弓手,你忘了,杭州城大多数步弓手是由我的学生担任的。他们持有弓弩,那是合法的。我这城堡还有100名挂名大将,他们持有弓弩,也是合法的,所以我不怕。”
  高俅苦笑:“别惹事了,沈括那张嘴,他要随意一说,那还不是一场牢狱之灾,他家拥有的弩,你猜他还会告诉别人吗?也就你了!可他给别人说你家有弩,会顺便说自家也有吗?”
  赵兴长长的吐了口气,无奈的说:“也罢,你说的对,哪怕是一场敷衍了事的调查,我也折腾不起——让他走吧。可惜,我原有很多活打算委托他干。”
  正说着,下课的钟声敲响,赵兴叹了口气,邀请高俅:“走,下去看看。”
  赵兴与高俅顺着楼梯走到二楼,木匠们正在二楼的楼梯旁边钉木栅栏,孩子们冲到楼梯口。看到这情景,都遗憾的堵在楼梯口观看。沈括阴沉着脸,腋下夹着一大叠卷宗走过来,驱赶孩子回教室,等孩子们散去,他将腋下的那厚厚一摞书稿递给赵兴,直愣愣的说:“我的书写完了,你给我出版。”
  赵兴接过那叠书稿,扫了一眼书皮上的名字,惊奇地说:“写完了?《梦溪笔谈》写完了?这才两年时间?”
  沈括脸上的肌肉跳了一下。没有回答,转身就走。赵兴连忙喊住他:“梦溪先生,张夫人来这里找过你几次,最近她去府衙告了我,说我软禁你。这样一来,我这里留不住沈先生了……请见谅。我马上派人给沈先生收拾行李,今日正午就送你梦溪先生回家。”
  沈括脸上的肌肉抽搐的厉害,许久,他又问:“离人想要仿制水运仪象台,到底为了什么?”
  赵兴小心翼翼的回答:“传动装置,我对那上面的机械传动装置非常感兴趣,弄清了这些传动装置的作用原理。那对大宋的机械水平将是个极大的提高。沈括阴着脸问:”离人打算把它用在何处?“
  赵兴答:“比如,纺织机械,这座水运仪象台上的传动机械远比现在地纺织机要复杂,如果弄清了它的传动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水力机械来纺纱。这样,纺纱机就会日夜不停,一两个人就可以照顾数十台这样的机械。那将是一注大财,沈先生有没有兴趣?”
  沈括脸上僵硬的表情松动了一下:“好,我必会帮你完成这物事,你且等我的信。”
  “如此,我便再派几个人伺候沈先生,让他们帮沈先生做记录,可好?”
  沈括点头。而后一言不发的走下楼梯。向城堡门口走去,两个伺候他地倭女迈着小碎步尾随到城堡门口。沈括回身交代几句,那两个倭女鞠躬送别。而后,沈括孤独一人走出了茉莉园。
  赵兴站在二楼,看着沈括的身影没入城门洞,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书稿,诧异的向高俅说:“两年,他罢官回家才两年,竟然写完了这部《梦溪笔谈》,简直令人震惊。”
  《梦溪笔谈》是一部巨著,它涉及到大宋的各个层面,沈括居然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了,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罢官回乡的沈括唯一地乐趣就是书写了。
  “看来,给他配几个书记员,这事真是做对了,瞧,这写作的思路,简直是快枪手。”赵兴有点自鸣得意。
  赵兴是从印书想到印盘子,从水运仪想到水力棉纺机的人,有着水力棉纺机他接着又想到水磨,水力冲压机,接着,他的思绪又跳到风车,风力磨坊等等。这一切都是源于一个原理——动力传动。
  水力冲压机发明出来了,如果把水利设备转换一下,转换成蒸汽冲压机,又如何呢?
  想到这儿,赵兴的嘴角挂上了微笑——沈括地潜能远远没有挖掘够,需让孩子们看紧了。
  孩子们没有心机,也跟沈括没有利益冲突,他们只是被沈括的博学所倾倒,在于沈括的交往当中,这位老先生地抑郁症得到稍稍缓解,或许,研究水力织布机的活还能将他的注意力专注到自己的所长上。
  这一切或多或少会延长沈括的生命。
  赵兴想了片刻,低声吩咐陈伊伊,让她给沈括家中送去一份契约,契约上写明他出资赞助沈括研究水力织布机,一旦研究成功,沈括可以凭借他的研究成果,占织布机械厂三成股份。
  “利益是最大的,有了这份契约书,相信沈括会把嘴夹紧,而张氏看到这份契约,有钱可赚,她会对沈括地逼迫略微少点”,赵兴说。
  高俅也表示赞同:“不错,有了这份契约,张氏必不会再追究沈括在堡里地那段日子,还有,送契约的人干脆就在梦溪园住下,帮沈括进行研究,顺便盯着他,别让他到处乱讲。”
  陈伊伊连忙按高俅地意思去召集人手,赵兴与高俅边走边聊,两人来到院子里的水榭坐下,高俅仰望一下水榭边伫立的雕像叹息一声:“离人。恐怕我们今年要闲下来了,刚刚接到朝廷的邸报,朝廷公布了《放夫令》,今年所有的工作都需停下来。”
  放夫,这里的“夫”不是指“丈夫”,是指“民夫”。
  “放夫数额是多少?”赵兴问。
  “十六万,十四万人属差役,二万人属雇佣。朝廷谕令:当此久旱之际,更重困民力。罢去大役,实慰群情。宣喻各州县。尽放得十六万夫,伏乞传宣催促,尽令放散。
  贴黄曰:方今农作之时,正借人力,况农家一岁之望,正在寒食前后。今夫役以二月十二日兴工。一月了当,人夫得归。“
  《放夫令》地原由赵兴知道。正月时,由于久旱,黄河的水位降到了历史最低。宋代黄河北方是分岔的,有两条大支流。这样做原本是为了分流黄河,降低水灾。但由于持续的大旱,其中一条黄河支流在这一年干涸了。基于此。御史中丞梁焘、谏议大夫朱光庭便建议“罢修黄河”。为此,政事堂又经过一番争吵,有人坚决反对,因为修黄河是个捞回扣的机会,梁焘等人这是断人财路。但最后争执的结果,就是这《放夫令》。
  政事堂认为连年旱灾,这时候应该让百姓进行休养。以便恢复民生。
  “政事堂兖兖诸公的脑能量,不比一条鲶鱼大多少”,赵兴摘下一片新发的嫩叶,在手里撵动着,嘲讽的说:“天不下雨,放百姓回家,百姓吃什么。吃泥地里的土吗?这时候正应该把百姓组织起来。给百姓一口饭吃,让百姓以工代赈干点活。可惜……”
  高俅摇头苦笑。
  评心而论。这不能指责政事堂地官员,他们是想让百姓休息。比如诱发这件事的主要原因是河监李伟。这人招募农夫,只给农民发二百文钱的工钱,政事堂派人调查,发现百姓做了河工,还要往里头自己补贴一百文。于是,政事堂怒了,指责李伟修黄河一年花了六千贯的巨额资金,却让一郡百姓痛苦不堪,于是才有了这道《放夫令》。
  “李伟的钱太少”,赵兴评价说:“虽然修黄河只干了一个多月时间,但六千贯能做成啥事?上面拨的钱太少了。”
  高俅笑着回答:“我看李伟手下是少个会经营地赵离人,我们这二十万民夫干了整整两年多,前后花了几十万贯,李伟才雇了两万人,当然他要省着花了。
  不过,诏谕:夫役以二月十二日兴工,一月了当。今天是二十七,我们也只剩下十来天的功夫,以遣散民夫。离人,要早做规划。“
  诏谕要求从二月十二号开始,一个月的时间把所有民夫遣散。这意味着赵兴这里只剩下十来天的时间。
  宋朝遣散农夫,不是一声号令就让农夫回家的,太宗皇帝规定了,农夫遣散的时候,每人要发二百文钱,酌量给予一定的米作为补偿。二十万人挨个发钱粮,确实时间够紧地。
  赵兴摸着下巴,若有所思的说:“我们可不可以做点手脚,比如《放夫令》规定的是遣散农夫,可我们干活的主力是厢兵,厢兵应该不包括其中。更何况我们杭州发的工钱足够,厢兵们干活,也算是养家糊口。真要遣散回去,他们以何为生?”
  高俅劝解:“离人,这风头上,不要顶风硬上了,今年不能大兴土木,即便是由厢兵做,也是不妥地。”
  赵兴满脸的遗憾:“再有两个月,再有两个月就能村村通上石板路,可惜……这是不是也意味着,老师想开挖通海运河的事情,根本不可能被批准。”
  高俅也学着赵兴地样子,揪下一片嫩叶,在手里揉着回答:“当然,刚才传来的消息,苏公的奏章在两浙路就被打回来了,已有官员向我暗示,若是苏公打算绕过两浙路直接上奏,他们就要弹劾。”
  赵兴扔下手里揉碎的叶片渣,叹了口气:“这也意味着,胶州大运河的事,根本不用想了。”
  “当然!”高俅回答的很坚决。
  其实,苏轼在杭州做的事情,也就是现在所谓地“投石效应”。他先用官府投资向灾害严重地市面上投下一笔钱,利用这笔钱刺激经济的复苏,而赵兴过去提到地胶州大运河的事,也是基于这个想法。在这个灾害连连的年代,迫切需要其中一个大型投资项目。但……
  最初倡导胶州大运河的范锷已经贬官到了黄州,任黄州知州。现在李常也贬了。但胶州大运河的运作实际上并没有平息,自范锷提出这个想法后,民间资本都在测算这条大运河的可能收入……但现在,黄河一条支流干涸了,仅剩的那条支流水浅的也行不了大船。所以,许多商人已经开始打退堂鼓。
  而《放夫令》一发,又从官方层面堵死了胶州大运河的最后出路,这个宏伟的计划看来除了具有军事意义外,已经不具备获利空间。
  “不行,杭州地道路必须完成。为山九仞,不能差在最后一筐子土上,大工程他不让搞,我们就肢解,反正还有一笔工程款,沿途的道路都已经规划好了,就让他们分包。将土地分包给个人,把修路工程化割为一小段一小段。
  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