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龙的传人 >

第17部分

龙的传人-第17部分

小说: 龙的传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地下的金帛,掘出来没收。攻下洛阳之后,起义军又顺利地攻克潼关,881年初,进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唐朝皇帝逃奔四川。
  黄巢起义军流动作战,走过了今天的十二个省: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行程在两万里以上,在这些地区播下了起义的火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就在黄巢率军从广州北进的路上,经过了瑶族聚居的广东北部和湖南南部,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黄巢起义军的部将鲁景仁,因病率领一千人留在连州(今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地区,同瑶族的起义领袖蔡结、何度的军队会合。他们共同组织了几千人马攻占了连州。后来,鲁景仁又联合郴州(今湖南郴县)的陈彦谦和零陵的唐行旻(min民)领导的起义军,在湖南一带的瑶山“完垒自守”,长期坚持斗争,打击了唐朝在地方的封建统治势力。宜章黄沙峒的黄巢庙,大约就是在这时期修建起来的。
  三十、“江边黄鹤古时楼”
  ──唐朝诗人和黄鹤楼
  王宏志
  在武汉著名的蛇山头上,新近矗立起一座古雅迷人的五层飞檐楼阁,高四十九米,四望如一,这就是重建的闻名天下的黄鹤楼。最早的黄鹤楼据说是三国时期所建,后来在战乱天灾中,历经变迁,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是在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遭火灾焚毁的。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可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美好的故事。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鹤经过这里。唐宋时,又传说三国时蜀国的费袆(hui灰)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此休息。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店主人仍旧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主人送上西瓜。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墙壁上飞了下来。这样就招徕许多酒客,每天在千人以上。几个月之后,酒店主人赚钱达几百万。他用钱酬谢吕洞宾,吕洞宾不要。店主人就修建了这座楼,以示感谢。
  黄鹤楼的这些动人的传说,招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墨客,到这儿吟咏题画。其中以唐朝诗人崔颢写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他们写出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的,仅《全唐诗》一书里,就有近五万首。这些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律诗,是唐朝新出现的体裁。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就是七言律诗。崔颢(?──754年)生活在盛唐时期,留传下来的诗作并不多,但质量却比较高,以《黄鹤楼》为代表作。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读了崔颢的诗赞叹不已。传说他脱口读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诗句,遂搁笔不题。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李白(701—762年)是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他也生活在盛唐时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长期的漫游生活所受到的大自然陶冶,使他写出大量描绘祖国锦绣河山的诗篇。他的这些诗,豪迈奔放,感情真挚,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语言生动轻快。以描绘祖国山川景致著称的大诗人,怎能不写到黄鹤楼呢?当然写过,而且他的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象脸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其中的一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此外,李白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等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黄鹤楼的眷恋之情。不过,他专写黄鹤楼的诗确实没有。这大约正是由于崔颢的诗写的太好的缘故吧。据说李白受崔颢这首诗的影响,写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以同《黄鹤楼》一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晴天外,二水中分白鸳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首诗在唐朝描写景物的诗里,的确可以互相媲美,也都堪称佳作。
  和崔颢、李白同时代的孟浩然、王维、贾岛等人,都有吟诵黄鹤楼的诗。象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
  中唐时期的诗人,韩愈、刘禹锡和白居易等,也有讴歌黄鹤楼的诗歌。白居易的《芦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就是一首写黄鹤楼的好诗。
  江边黄鹤古时楼,劳致华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醉来堪赏醒堪愁。
  白居易(772—846年)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逐步衰落,政治腐败,战祸连年。目睹着腐败动乱的现实,他提倡用诗来描述民生的疾苦,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唐诗有了新的发展。他一生写了许多使权贵为之变色的讽谕诗,象著名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等,就是白居易讽谕诗的代表作。他也写过不少刻画景物的待,前面引的这首写黄鹤楼的诗,就是其中的一首。这诗虽是答谢主人的应酬之作,但没有一般应酬诗的俗气。诗中不仅写了登黄鹤楼所见的迷人景致,还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
  唐朝大诗人中没有写到黄鹤楼的,似乎只有一个杜甫。杜甫(712—770年)生活的时代,比白居易早一些,比李白晚一些。正是唐朝由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也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诗充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他的诗艺术性也很强。他自己说“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写的咏怀古迹的诗,相当出色。象《明妃村》一首,开头一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其中的一个“赴”字,就写出山势婉蜒随水而流的景象。可以想见,杜甫若留有一首写黄鹤楼的诗,一定会同崔颢的那首交相辉映。
  晚唐诗人中被誉为“小杜”的杜牧,写过涉及黄鹤楼的诗。杜牧为什么被人称为“小杜”呢?杜牧(803—852年)生活在晚唐的多事之秋,统治愈加腐败,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诗人关心民生的疾苦,对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他象杜甫一样,用自己的诗,反映了那个没落时代的历史。同时,他的诗艺术性也相当高,又有自己独创的风格。所有这些,大约就是他被称为“小杜”的原因吧。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抒情的七律和七绝。他通过写景的画面,表达自己豪爽的情思。象著名的《山行》《泊秦淮》《江南春》等等,就是这类作品,读之使人感到余味无穷。他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
  唐诗里写到黄鹤楼的真是不少,而且,还不只唐朝,宋朝以至今天,都有不少诗人写到黄鹤楼。读者有兴致,可以去武昌登临重建的黄鹤楼,那时就可以鉴赏出描写黄鹤楼的诗中,哪一首最好了。
  三十一、佛国和人间
  ──东方瑰宝敦煌莫高窟
  何珍如
  举世闻名的敦煌,地处我国西北,在甘肃省西部,是沙漠里的一个小小绿洲。敦煌之所以闻名世界,不仅因为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而且还因为在那里有我国瑰丽的艺术宝库──莫高窟。莫高窟在敦煌县东南二十五公里,坐落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这个石窟群创建于366年,传说有个叫乐僔的和尚来到敦煌鸣沙山,看到对面三危山上夕阳西下的余辉金光万道,金光中仿佛有千佛的形状,决定在鸣沙山的岩壁上开凿一个洞窟,这就是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他在窟内绘制壁画,塑造佛像。自此,历代都有人来修建,石窟越来越多,规模日益宏伟。据说唐朝时,这里的石窟已有一千余个,所以莫高窟又称“千佛洞”。究竟莫高窟一共有多少石窟,现在已弄不清楚了。因为年代久远,这里风沙又大,许多石窟已荡然无存,保存至今的石窟尚有四百九十二个,其中有十分之六,七是隋唐时候开凿的。这些石窟象蜂房一样,密密层层地分布在长约两公里的悬岩绝壁上。据说,当年每座石窟的外面,都架设了木构檐廊,檐廊由婉蜒曲折而又悬空的阁道相连,远远望去犹如一片巍峨的宫殿群。可惜,现在多数石窟的檐廊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五座檐廊。
  走进石窟,五彩缤纷的壁画令人眼花镜乱,应接不暇。据初步统计,保留至今的壁画,大约有四万五千平方米,如果以壁画的自身高度,把壁画连接起来,其长度可达三十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画廊。窟内还有许多精美的彩塑佛像,保留至今的佛像有两千四百一十身,成为巨大的彩塑馆。众多的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里不仅是我国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也是世界古典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内容是佛经故事,此外还有供养人画像、建筑彩绘和藻井等等。佛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尸毗(pi皮)王割肉救鸽”的故事,就是描写释迦牟尼的前生──尸毗王,为了救一只被饿鹰追逐的小鸽子,割下自己的肉喂鹰。“摩诃萨埵(duo朵)舍身饲虎”的故事是说,摩诃萨埵太子看到山中有一只饥饿的母虎,身边还有七只嗷嗷待哺的小虎,由于小虎的纠缠,母虎无法寻觅食物,如果再没有东西可吃,母虎就要吞食小虎。为了拯救七只初生的小虎,摩诃萨埵太子让母虎把自己吃掉。佛教宣扬逆来顺受,甚至宣扬残害自己躯体以求得佛的宠爱,求得死后进入极乐世界,这是荒唐的。
  但是,在莫高窟壁画上的佛经故事中,也有许多动人的画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颂正义、谴责邪恶的。故事说:在恒河边的茂密森林里,有一只九种毛色的鹿,它的毛色鲜艳,鹿角洁白如雪,美丽极了。它与乌鸦是好朋友,形影不离。一天,恒河里传来了一个人凄惨的呼救声,九色鹿急忙赶去,它与恶浪搏斗,终于救出了将被恶浪吞噬的人。被救的人叫调达,他庆幸自己的再生,对九色鹿说:“你对我的恩惠胜过我的爹和娘,我要做你的奴仆,报答你的救命之恩。”九色鹿谦和地说:“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踪,免得有人来伤害我。”调达马上对天起誓:“如果我忘恩负义,就叫我浑身长满烂疮,嘴里发出恶臭。”
  当地有个国王,娶了个漂亮而贪心的王妃。一天,王妃突然梦见了九色鹿,它的毛色光彩夺目,引起王妃的贪欲。王妃要国王把九色鹿捉来,用它的皮作垫褥。国王立即派人张贴布告:“谁能报告九色鹿的行踪,就赏给谁大片土地和大碗金银。”调达看了告示,乐得心里发颤,感到富贵从天而降,不顾九色鹿的救命之恩,向国王报告了九色鹿活动的地方。于是,国王率领军队,让调达带路,包围了森林。包围圈逐渐缩小,树上的乌鸦看到了国王和他的军队,急切地催促九色鹿赶紧躲避。九色鹿没有躲藏,神态安详。等国王和他的军队靠近,它从容不迫地对国王说:“我常年住在这人迹罕至的森林里,无人知晓,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国王指着调达说:“是他带的路”。九色鹿十分气愤,斥责调达的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九色鹿的陈述感动了士兵,也感动了国王。国王下令:“从今以后,谁也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时大家都以愤怒的目光看着调达,只见调达身上长满了脓疮,流着脓和血,嘴里也发出令人窒息的恶臭。从此大家远离开他,谁也不愿意接近他。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生动地表达了这一故事。
  尽管壁画所描绘的是一些虚幻的佛的故事,宣传的是佛教的宗旨和戒律,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人们不能离开自己的经历去设想天堂和地狱。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三头六臂和千手千眼的菩萨,但是,在这些佛、菩萨的形象中,又有真实的人的活动。在壁画中,有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场面,描绘了生产工具和生产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同时,从壁画中也可以看到统治者雍容华美的服饰,富丽堂皇的殿阁,奢侈豪华的生活。这不正是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反映吗!“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所描绘的是五百个“强盗”被官军俘虏受审的场面:一个峨冠博带的官吏正在宣判,被俘者在被剜出双眼,这不正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真实写照吗!虽然这个故事的结尾,加上了一个佛使他们双眼复明,他们出家为僧的尾巴,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社会的阶级状况。壁画中还有许多交通工具、古代建筑、各族服饰、音乐、舞蹈等场面,这些都是现实生活的记录,是研究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我国著名大型歌舞“丝路花雨”,就是根据敦煌壁画编制而成的。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此,一向是各族争夺的目标。每次战乱都要给莫高窟带来灾难。但是最严重的灾难莫过于帝国主义者的浩劫。这要从1900年说起,那时莫高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