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唐 >

第124部分

兴唐-第124部分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敬则皱了下眉头,道:“殿下,不能hún淆,侵并之事,只可以王化治之。却不可以与重利hún为一举。”
  “朱补阙,王化乃是国家之本,但以儒家治国,却用律法惩之凶徒。非是儒家之举也,乃法家本义。何也?一些凶人,儒家王化,已是对牛儿弹琴了,对树儿高歌了。如果不是将士奋勇,请问,朱先生,对吐蕃,对高丽,对突厥,能不能王化治之。或者请几位大儒手持一本九经正义,前去宣读,然后万国来朝?”
  文臣皆皱眉头,不过武将出身的官员皆是窍笑。
  “固然以将士征之,亦以王化教化,此乃真正对蕃外化邦之根本。殿下,重商重武,此苗头不可兴也。臣听联殿下今天一番议论,甚是忧虑。”
  这倒是主流想法。朝廷对各个蕃胡,也主动攻打的,但攻打后,还是让他们来朝臣服为主。然后下嫁公主,送书籍,送工匠,让他们“王化”,大多数时候,对大一统确实有帮助,可对有些蕃胡,却是养虎为患。
  但李威不敢对这个命题深说,再说,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要说父亲会恼羞成怒,陪行前来皇庄的官员当中,就有许多是胡臣胡将。所以朱敬则提及于此,李威只好话题一转,说道:“王化固然是国家之本,然而治国杂以法家,治番杂以兵家,同样是立国之本。”
  说得极其婉转,可有的大儒不住的摇头。杂以法家,只能放在心中,大臣也许能说,可作为皇太子,连说都不可。李威看着他们表情,更是苦闷,这是主动jiāo税,还挂了一些大义的神马,为什么如此之难?
  又说道:“什么王化,儿臣不知。什么大义,儿臣不知。儿臣心中只知道百姓过得好,就是王化大义,过得不好,就是所谓的王化,亦不是王化。有钱的户家不去征税,富的越富。穷苦的百姓却去征税,穷的越穷。每户人家多征一石税,一年之中,总有一些地区收成不好,就会有许多人家卖儿卖nv,流离失所,或者卖地于大户人家,以求苟活。少征一石粮食税务,就能多活多少百姓,多少人家团聚。或者富裕人家少了一份吞并的机会,或者少了一份用钱买良家子为奴婢的乐趣,或者少了娈童。朱先生,或者你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
  这又是一理,朱敬则有些不好回答了。
  李威又说道:“儿臣也知道,国家以儒治国,以仁治国,乃立国之本。可是征税,非是奖励,何惧之有。惧的是sāo扰天下,每征一样税种,牵扯却是士大夫与权贵许多利益。所以国家不征。但太宗皇帝说过,民能载舟,亦能覆舟,此民非是士大夫也,乃是千万贫苦的百姓。至少儿臣不知陈胜吴广张角之流,是谓何士大夫也?然梁陆二人之举,诚敢父皇母后大义,主动贡税,此糖只此一家,别无瓜葛,何扰之有。如若为天下商贾做一榜样,一年国家能得多少税务,就能免去多少百姓税务。至少儿臣听闻朝廷谋利利贷之举……父皇请三思。”
  朱敬则叹息道:“殿下仁爱之心,臣钦佩。只是此举一开,非是殿下所想的那样……”
  可是朱敬则却没有李威的理由充分,因此辨解不得。
  李治不置与否,扭过头,看着阎立本与郝处俊问道:“郝卿,阎卿,你们意下如何?”
  还是很心动的。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之贵。儿子说得对,如果有钱了,何必放高利贷。只是征税嘛,再说又是主动jiāo税,代表的也只是独此一家。比放高利贷名义总是好听一些。
  或者有一个十家八家的,主动jiāo税,连敛财的高利贷都省去了。
  郝处俊也是沉yín,其实都是心动,不知道获利多少,有比无好,太子刚才说的一番话,又很有道理。天大地大,人命最大。但有了商人二字,任何人都不敢开口。越是清流,越不敢开口。最后慢慢地回答道:“此例可开一次,但亦仅此一次。圣上下旨优奖一番,至于官爵则不可能授。”
  朱敬则叹道:“只怕此例一开,就非此一次。”
  李威心中窃笑,当然不会仅此一次了,有了此例对比,以后就会好办得多。但没有想到会遭遇到朱敬则如此强硬的阻拦,连吃在嘴里的糖都不甜了,带着深深的苦涩。
  当然,李治也很苦,让大朱扫了兴。
  ………………………………
  但糖的事,终于在京城流传开来,听闻江南出了一种好糖,比太子糖更好。
  其实两种不同而语的,砂糖不仅是作于零食的,用场更多,用量更大。李威也不会说,于是众人翘首以待,这一点略略没有让李威失望。
  就到了十月末,加冠礼。
  很繁琐,这一次李威没有逃过,礼必躬亲,一天折腾下来,两条tuǐ都软了。
  “来,替孤捶捶背吧,”李威无力地趴在chuán上很暖和,盖的没有棉被,但有细毾、máo罽、氍毹,比棉被保暖xìng不差一些。只是老百姓会不会用得起,不得而知了。身上也有许多皮制的袍裳,倒不会冻着。
  几双xiǎo手伸了过来,连韦月也在看着碧儿,用xiǎo锤头擂着。技巧是没有的,力气更是没有力,不会痛,也许正好敲到xùe位上了,也很舒服。李令月坐在chuáng头嘻嘻地笑。
  “弘儿,你倒也有惫懒的一面。”
  李威一下子跳起来,说道:“参见母后。”
  然后用眼睛瞟着旁边的太监,武则天摆了摆手说道:“不用怪他们,是本宫不让他们通报的。自家人,通报什么,非要生疏不可?”
  “是。”
  “你们且出去。”
  连李令月都让武则天撵出去了,武则天才说道:“本宫已经运来了棉huā种籽。”
  “恭喜母后,此举善莫大矣,千家万户以后身穿暖衣,chuáng盖暖被,将会对母后感谢万分。”
  “休得虚言,本宫只是很担心。”
  “勿用,母后敬请放心,儿臣会全力相助。”
  “成更好,不成本宫无可奈何。只是本宫也想百姓好些。”
  “母后仁爱,儿臣一切皆是学习母后的。”
  “你这个孩子,病了一场后,心思重了,嘴也滑了。”
  不知是夸奖,或者是讽刺,生生让李威不知如何回答。
  武则天又说道:“但本宫前来,是有事与你要谈的。”
  “请母后指示。”
  “你终于chéng人了。”
  “儿臣在母后面前,永远还是一个孩子。”说着要拉武则天的手。
  武则天则将手缩回去,说道:“不可再拉,你chéng人了,需要注意一些的。”
  李威无语了,难道母亲也会害臊?武则天又说道:“但有些事本宫一直放在心间,想说,没有说出口。”
  “母后指示。”
  “江碧儿,至今还是一个云英之身,是吧?”
  “是,”终于明白了,母亲这是担心自己“不正常”,说道:“母后,非是儿臣之故……只是碧儿年太xiǎo,儿臣病一直没有康复。因此,儿臣也向碧儿说过,等她及笄之后,那时候儿臣病更痊愈一些。才是同寝之时。再说,父皇chūn秋正盛,虽然也有顽症缠身,不是有母后在旁协助吗。儿臣的子嗣倒是不急。”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于是暗示一句道:“岂止是父皇,就是儿臣他日,只要母后在人间一天,儿臣也会请母后协助一天。母后英明聪慧,岂是民间市井坊民能得知的。就是朝中宰相大臣,都不及母后万一。”
  不过对这个儿子忽冷忽热,武则天终不大相信。只能说比以前好些,xiǎo“yīn刀子”使个不停,但也学会了安慰哄骗自己。略略有些进步了。可是棉huā,自己想立功,却需要儿子的。
  “你不要哄本宫开心了,有了心,本宫终是看到的。但东宫之中,没有子嗣,少了许多乐趣。其实本宫年已近huā甲,也想抱抱孙子。”
  李威不由抬起了头。
  自己这个母亲想抱孙子,好事啊好事。不怕她想抱孙子,就怕她杀孙子。但这个孙子怎么抱,迟疑地说道:“碧儿终是xiǎo了些。并且儿臣看母后,huā甲不是,却多似三十才略略出头。”
  “三十那有本宫活的,”武则天抑头说道,但脸上带着笑意,对容貌还是很自矜的,又说道:“其实碧儿十四岁,不xiǎo了。”
  李威不知如何说,让碧儿同房,还想碧儿生xiǎo孩子,看了看外面碧儿的身影,很是无奈,试探地问了一句:“那么狄仁杰的两位nv儿呢?”
  与碧儿同房,有些罪恶感的,但与狄蕙狄好二人同房,肯定没有罪恶感。再说,母亲说自己chéng人了,就要做chéng人要“做的事”,其实有时候自己身体也会燥动的。但多年的教养,还没有让他会饥不择食。
  “不行,你是太子,国家储君,她们是什么人?且不说东宫的长孙长公主,就是以后,她们进东宫,本宫都在思考当中。”武则天断然拒绝。碧儿生孩子,虽然出身低了些,又不想做皇太孙的,终是一个良家nv,其祖父还是一个xiǎo官吏,勉强能拿出手。狄仁杰那两个义nv是什么身份
  李威又不知说什么好。倒是有一个好消息,对狄蕙狄好进东宫,没有那么排斥,只是要等,等到自己有子nv,甚至有可能要与太子妃大婚过后。不过碧儿……
  但听到母亲话锋一转,说道:“是xiǎo了些。”
  “是啊。”
  “这样吧,本宫过几天在宫里看看有什么样的宫nv是出自良家子的,品行端良,将她送到东宫来,做一个良媛。”
  “不可,”李威立即说道。再送,自己牵涉的nv子未免太多了些,这不算,反正自己后宫是赖不掉了。就是少,以后十个二十个,恐怕是“起步价”。当然,这要顺利过渡,如果这个母亲一心想到nv皇,什么都不谈。但这个nv子是不能收的,她安排的人,天知道,是不是母亲派过来的耳目。本来自己做的一切,就不大保密了。再有一个耳目,一举一动,放在这个母亲眼中,万一了,连跑路都休想了,只能束手就擒。
  “为何不可?”
  “母后,儿臣还是选碧儿吧。旧人儿臣看得舒服些。”
  武则天也没有勉强,说道:“将江碧儿与xiǎo公主传进来。”
  两人进来,武则天对李令月说道:“月儿,听说你天天缠着你大哥睡觉?”
  “是啊,母后,大哥身上很暖和。”
  “这可是不行的,你大哥及冠了,陪寝的需是妻妾。”
  “为什么?”
  “你大哥大了,需有子嗣。”
  “那我天天陪寝,为什么没有子嗣?”
  李威与江碧儿目瞪口呆,武则天也是语塞,再聪明,不能向蛋大的nv儿解释,此陪寝非是彼陪寝。
  第一百六十八章 送美发簪 再度监国
  第一百六十八章送美发簪再度监国
  无可奈何了,武则天也不是神人,普通中国家长的一套使了出来,叱咤道:“去,胡说什么,再胡说,你以后东宫都不要来了。”
  “为什么?”李令月问了一句,可看到母亲脸上都挂起了寒霜,立即退下去。
  武则天将脸一扭,看着李威,说道:“看看,都你妹妹宠成什么样子?”
  李威只是低头窃笑,论宠,你们都差不多,不过母亲这一句话,都不是太生气。姜还是老的辣,刘仁轨说了一句,上屋chōu梯,人xiǎo力大,确实从某种意义上,缓和不少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但这个生理卫生的知识,呵呵,不要说自己xiǎo妹,就是上官婉儿这么聪明,也是一知半解。
  xiǎo孩子的话,别当真。但看到母亲盯着了碧儿,立即说道:“儿臣都想起了一件事。”
  “说说。”武则天对自己这个长子,从来就没有xiǎo看过。
  计谋不算太高,可xìng格绝没有象表面那样仁厚什么的神马。当然这些xiǎo计策在武则天眼里很幼稚的,但不同了,自己得到的只有丈夫的宠爱,大义,却什么没有占到。
  不过儿子病后,某些方面不及以前,然而却让她mō不透了,mō不透,反而让她感到害怕。
  所以现在很古怪,李威很害怕自己这个母亲,母亲却有些也害怕他。当然了,现在母子二人,局面都不大好,暂时算联手。但不能不承认李治的三国政策,收到了效果。
  李威说道:“母后,儿臣与魏元忠曾经谈过。天下以丁摊税,贫者日贫,富者日富。可是以地摊税,要么动用免税的田地大户,否则还是在原来摊税的薄户上征税。没有收效,天下反而汹汹。”
  武则天额首。
  知道,都知道。但不能动,从朝中官员,到宗室子弟,都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如果一动,震dàng的是整个国家jīng英集团,引发的后果,谁也承受不起。不算很复杂的道理。只是李威一直不知。
  李威继续说道:“可是草棉这一事物,我们华夏千古罕有,又是母后引了进来,与世家与官宦与庶族,皆无半点关系。母后,儿臣想过了,是不是可能这样做一做?凡种植棉huā者,皆以地入税,做一个草制。百姓愿意引进,削去丁税,摊于地税。无有免税与不免税之分。用此来减少田地吞并加重的现象。”
  “不妥,棉huā普及,兴盛天下,是谓桑麻,这样做,却与商人无异。动革一次,天下震dàng一次,”武则天立即否决。做为大义,棉huā足够了,当然,这个前提,得有儿子所说的产量,如果象岭南或者西域那样的产量,连引进都不必了。但如儿子所说,从摊丁入税变成了摊地入税,那怕只是用棉huā开一个头,争议都会很多。不要说自己了,就是丈夫,未必敢惹起这个麻烦。
  儿子为什么要这么说,说完了,迟疑地看着李威。
  “母后,以地入税,还可能防止吞并现象,否则不久,为害则大。现在挽救,并不为晚,等到子孙挽救时,恐已来不及。又是自棉huā入手,就是有争议,不会很大。其实有一些大户开明人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旦实行,百姓称赞,许多大臣称赞,主要是以后史书会铭载此事,大书特书。母后请三思。”
  其实现在的已经有了义仓税,就是一种地税,不过是地方设置的,与常平仓xìng质相仿佛,与国家正式的税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