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唐 >

第307部分

兴唐-第307部分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不急,既然本宫奈何不了这个孽子,为了平衡朝堂,本宫是不是该向陛下讨要一些好处?”
  好看的小说尽在,告诉您的朋友
  第四百零四章 竿旗过市(三)
  无弹窗小说网,万名书迷同时在线没有几天,李治就下了一份诏书,将武承嗣重新召回京城担任太常卿。
  拘于几个儿子的条件,小六成了帝国的最好人选。可小六的心肠,让李治很心寒。自己万一死了,眼一睁看不到,可自己活上一个二十年三十年,以小六的手段与急吼吼的心态,必然将自己“做掉”。还是妻子让人放心哪。
  所以神马的帝王心术又来了。
  张大安拿着李治这封诏书,就有些急,雍王本来让皇后逼得走投无路,再让武承嗣返回京城,那还了得?
  其实武则天借着李治扶持李贤与长子争嫡时,已悄悄安排了六七个武进入朝堂,官不尊,位不显,属于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做法,因此,有许多大臣反感,却无可奈何。
  虽说外戚专政,终是国家一害,可作为最尊贵的天后,娘家没有一个人在朝中为官,同样说不过去。
  但无论是武三思,或者武攸暨,皆没有这个武承嗣刺人眼睛。只因为一点,他顶着周国公这个大帽子的。
  可自己不好出面的,这两位圣上正在痛恨着自己。于是看了看诸位宰相,裴炎、王德真、刘仁轨、崔知温是不想指望了。戴至德与张文瓘谨小慎微,同样不指望了。薛元超这一次回到朝堂上似乎成了隐形人,大约也指望不了。于是看着郝处俊与李义琰,说道:“郝相公、李相公,国事为重啊。”
  郝处俊讥讽道:“你还知道国事为重?”
  “请郝相公公私分明,顾全大局。”
  “是顾全你的大局,还是要顾全这个国家?张大安,昔日你也不错的,然而这几年……郝某与你共处政事堂,深耻之。”
  说完了一拂衣袖走到一边。
  势与势不同,原来是反对天后的,虽说有可能从国家角度考虑雍王是不错的人选,然而心肠太过歹毒。一旦此人登基,有许多人必然不放过的,自己这群太子党必然难逃一劫。就是自己死了,子孙都未必能放过。还有东宫中的那几个女子,太子的儿子。
  形势看不清,但无论是皇后,或者雍王执政,他们皆不想的。其实想一想,周王倒不错,可是从国家角度考虑,又不是很好的人选。于是选择缄默。
  王德真摇着头,说道:“张相公,我也不大明白。仅是一个太常卿,就碍着国事了?太子生死不明,却是理所当然的。正人君子哪,这就是一些人自夸的所谓正人君子。戴相公与张相公执相多年,德高望重,都不敢自称正人君子。居然正人君子冠于一群最卑鄙的小人头上。孔夫子何在?孟子何在?我很想放声大哭啊!”
  李义琰蹙了一下眉,说道:“按理说,当年周国公有错,贬得也不过份。不过皇上既然下诏,我们还是商议,是不是应当的。”
  “还是李相公说得对,国事是国事,太常卿是九寺正卿,又岂能用一个仅字?当年之贬既不为过,既然召回,试问周国公有何政绩,需让朝廷召回?”
  “那么我问张相公一句,周国公既然没有资格召回,那么雍王又有何资格监国,难道凭借一本《后汉书注》吗?那么的话,你不如辞去宰相职位,让大儒李善前来担任宰相。至少他在修书著学上,远胜过你十倍。”
  李贤闻听,眉头皱了一下,头低下去,眼中却闪过一道凶光。心想,这个王德真该杀!
  是想杀,可人家一个宰相,那么好容易杀的?
  崔知温久未插言,这时候终于说了一句:“虽然有商榷之处,可过了这么多年,当年虽然周国公不大好,让宫中一些小人误会,导致周王妃身亡,可处罚也处罚过了。并且也不是周国公直接授意的。依我看,召回可以。毕竟天后的外戚过于单薄。”
  这句话不仅是作为宰相,也是作为李显立场来说的。
  两个哥哥太强势,太子是不想去与他争,可太子凶多吉少了。雍王必须争的,想争,就必须依靠皇后。
  皇帝诏书未正式颁发之前,可以驳回的。但需要诸位宰相一致同意,现在宰相倒是很多,整整十位宰相,但一人一个主意。严格来说,太子党一方宰相最多,可大家立场又不一样。刘仁轨是见风掌舵,戴张二人缄默,郝处俊对雍王隐隐带着仇视,李义琰虽然性格刚烈,可多少顾全着一些大局。这五人就没有办法统一了。
  况且还有崔知温、薛元超、裴炎、王德真。
  没有办法阻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诏书正式颁发,让武承嗣从江州召回。
  主要还是太子逃出来晚了,早逃出来,多半大多数宰相不同意的。
  武则天得到最大的好处,可仍然不甘休。
  哭泣道:“陛下啊,当初臣妾召侄子为官,虽后来发生了一些事让弘儿不满,可开始时弘儿还是很高兴的,甚至亲自出了东宫,恭贺侄儿搬迁新居。就是做错了事,这么多年过去了。召回长安有什么不妥?为何要鼓动宰相反对?难道比青海数万将士,比弘儿的性命更重要?”
  不要说李治,就是武则天对军事同样不懂。
  实际上这一战,李威输了,战争非得在战场上厮杀?那么也没有善战者无赫赫战功这句话了。看一看裴行俭在河西担任大都护那么多年,发生过几次战争?看一看王方翼在肃州担任刺史发生过几次战争?
  但不懂的人,就认为不是太子输了,是李敬玄与刘审礼,以及某些人在中间使了手段,才导致李敬玄大败。否则以太子的本领,这一次说不定连大非川乌海都收拢回来。
  就是李治心中也后悔的。
  听了武则天的话,说道:“朕心中有数,你莫要急,只是一个太常卿,就是六部尚书那又如何?”
  武则天只是哭,李治越发气愤,当然,也产生了一个错觉,皇后是自己的,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于是觉得歉意,对身边太监说道:“传各位宰相谨见。”
  十宰相到来。
  李治问道:“朕只问你们一件事,朕数子当中,那一子能够真正继承朝廷未来?”
  李治八子,李忠被李治杀了,李孝早死,李上金与李素节不用考虑了,要么就是武则天的四个儿子。李义琰老老实实地答道:“能继承帝国将来的,最好人选只有太子。”
  “那么朕问你们,为何太子被围困到今,为何你们一无良策?”
  一个个不敢作声。
  实际上自从李威在东女羌冒了一个泡后,朝廷也下达了诏书,务令各个相关的州县必须派出斥候察看,甚至不顾今年山东河北的旱情,拨出大量的粮草到相关各州,就是为了营救太子的。若没有这个大义,青海战到现在,唐朝伤害同样很重的,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反驳?
  但那有那么好救的?
  “你们商议一下,若是吐蕃放我儿,给予他们一些条件。”
  这是主动向吐蕃议和了,做了一个了不起的让步,要知道吐蕃两次请和,李治理睬一下都没有过的。而做出这个让步,正是为了太子。可以想像,一旦议和,吐蕃人必定会狮子大开口。
  从另一个角度,李治对李贤同样也很不满意了。
  事情的引发,正是张大安阻挠武承嗣回京。
  几个宰相欲言欲止,想进谏,特别是刘仁轨,更是心中清楚,议和大约论钦陵欢迎的,但让他放过太子,大约不可能。就是将整个青海割让出去,都不可能!
  否则这一次李敬玄能不能逃回来,都未必可知。
  可是看到李治的满脸怒容,那一个敢说?
  但事情到此为止,并没有结束。
  李贤既然不将武则天当作母亲,武则天也不会将这个儿子当作儿子。所以这时候很怀念李威的,不管怎么说,讲道理还是能讲得通的。或者自己向这个次子说,我怀胎十月不容易,若是没有我在后宫撑起一片天空,那有你们现在的光景?
  讲得通么?
  又一个杀手锏使了出来。
  几天后,整个长安扬起一片谣传。
  这几年风调雨顺,两渠第四段工程将要结束了,好米一段时间下降到十几文每斗,劣粮每斗一度降到几文钱。这时候老百姓能想什么?还想住小别墅,开宝马?粮便宜了,能吃饱穿暖,心满意足了。但今年自春起,河北山东河东大部地区又再度出现了旱情。就连河南道都遭到了波及,不及关中那一年严重,可旱情规模不小。
  不遇到旱情心情还好一点,一遇到了特想念太子。因为推广了一些新的种植方法,还有新犁,这一次旱情虽重,危害并不大。而且因为丹水渠的开挖,至少能到龙驹寨,不是大船,附近的水源还没有引过来,即使挖得再深再广,没有充足的水源,更大的船舶还不能驶过。毕竟比原来的好,特殊情况,关中好一点,可青海收成没有上来,要调粮食过去。还有太原幽州三个粮仓,关健时候又起了作用。
  因此,比历史上危害要小,可还有些危害。关中的粮价涨到了每斗二十几文。心中一个个很后怕的,若没有太子举措,粮价又成了什么样子?
  谣传便从这里开始的。
  为什么风调雨顺的,太子受到某些人陷害后,天又降下灾祸?
  在后世是笑谈,可在这时候,就说不清了。
  谣传传开,李治与武则天又将诸位宰相以及李贤召到宫中,李治说道:“贤儿。”
  “在。”
  “当初旱情严重之时,你大哥受命监国,想出了一些主意,解决了旱情的危害。朕听许多大臣说你的才能不亚于你的兄长,说说看,你有何良策,挽救一下今年的旱情给国家带来的危害?”
  好看的小说尽在,告诉您的朋友
  第四百零五章 竿旗过市(四)
  无弹窗小说网,万名书迷同时在线这个说法……嗯,很不对的。
  其实李贤资质真的不差,差的就是阅历,自小到大,就没有想到自己忽然会变成了夺嫡的竞争者。
  李威除了在某些方面,那说起来,全天下的人也不如他。可基本的,若是李贤磨练两年,两人对批奏折,李贤未必遑让多少。
  当然,心态不同的,若李威不是一个仁和的讲师,而是某些养着七十几奶的官员穿过来的,未必有这个心态,因此对待有本事的臣子,对待百姓,二人心态也注定不同。
  区别就是这两点,其他的有可能还能找到李贤一些长处。
  但至少在解决旱情上没有作为,李贤能想出来的,无非向神灵祈祷,或者节衣缩食,老生常谈的办法,没有新意。也没有说出来的必要。
  于是李贤悲催了,嚅嚅道:“儿臣,儿臣……”
  这时候,很想放声大哭一场。
  武则天在帘后说道:“说仁爱,无过于陛下。本宫多有不及,可本宫也算是兢兢业业,唯识大体。你哪里象你父皇与本宫了?”
  至少这句话说出来,李治开心,李治相信。
  可抛开一些手段外不提,武则天确实也能称得上兢兢业业,唯识大体。
  不仅如此,正好宫里宫外有谣传扬起,说李贤非皇后所亲生。这一句话出,更让人想入非非。
  戴至德闭上眼睛,心里想到,还争什么争,争个屁?看到没有,皇后几个小推手使下来,稀里哗啦,败得一塌糊涂了。还是原来太子好啊,无论皇上与皇后怎么相逼,安如泰山,甚至还能做出一些反击。
  外面谣传种种,他是知道真相的。可是太子与这个雍王确实不象一个爹妈所生的,差距太大。
  这样想又错了,差距不大,主要李贤过于急切,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去了道义的高度,又是人臣,又是子,于是被武则天招招推手打得体无完肤。
  木然地回去,连怎么回去的都不知道。
  夜晚到来,搂着房氏大哭。输得冤枉啊,当初大哥不幸的消息传来时,他的声望达到了巅峰。尽管父母知道,可没有证据,如张大安所说,舍我其谁,认为父母亲一定吃下这个亏不能言了。事实后来某一段时间,也确实按照他所想的发展,朝中一半大臣几乎倒向了他。
  在那段时间里,他几乎认为太子之位垂手可得了,然而仅是几个月,就出现了如此多的变化。
  “殿下,殿下……”房氏拍着丈夫的后背,在这一刻,她也无言以对。
  想辞去监国之职,可是皇上在皇后授意下坚决不肯,非得让丈夫在这火架上烤。而且还是丈夫与张相公自己一头钻进去的。
  好吧,那么我就无为而治,不批阅政务了。可想无为而治也不行,民间谣传又掀了起来,皇后在后宫又苦苦相逼,就是逼得你有为而治。可怎么有办?批阅奏折明显不行了,皇后的本事,想挑剔简单太容易,或者能想出什么解决旱情之策,好象又不大可能。除非……想到这里,房氏毛骨悚然,忽然知道皇后想做什么了,说道:“殿下啊,这时候真的不能急啊,要忍耐,忍受,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连说了四个忍字。
  岂止是一个忍字所能化解的,在后宫之中,武则天说道:“李首成,现在周王表现如何?”
  “奴婢也不大好说,但这段时间在崔氏兄弟以及妻子督促下,周王终于放弃了游猎,开始认真读书。其他的不知。”
  “这个崔氏好啊,才是真正的名门世家,大家闺秀。”
  “是,五姓七家,皆冠于中华,清河崔家当为翘首。”
  “鲁王呢?”
  “鲁王也不错的,识了不少字。”
  小李潞同样很悲催,这才蛋大,整天被一群大儒教导经义,现在一看到那群大儒到来,就象见到一群活阎罗王一样。但在这种悲催的强制性教育下,确实填鸭子似的,识了一些字。
  可也有一门好处,自从武则天大闹雍王府,金内侍畏罪自杀,东宫却成了难得的一片净土。不然东宫这群可怜的小女子,必然卷入这层大风浪中,苦苦挣扎。
  但李首成说完后,脸上十分迟疑,就算鲁王资质不错,可是年龄太小,出身又薄……不过不敢说。
  “嗯,那是,他是弘儿所生,想来不差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