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唐 >

第373部分

兴唐-第373部分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开心。看小说就到~”一张俏丽的脸带着一丝稚幼之气,看上去很是天真无邪。
  但李威没有放松警戒,后宫诸女,碧儿他是最安心的,狄蕙狄好是最省心的,上官婉儿有可能是最有帮忙的,可是这个萝莉,也许再过几年,长相无一人能及,连杨敏都未必及上,却是他最担忧的。
  “们待在东宫,欠好随便收支,也是很辛苦。比及平和平静下来,我再会给们一个惊喜。”
  还有一些年夜型的娱乐活动,好比在击鞠的基础上改一改,将球从两个改成一个,修改一下规则,就是足球运动,或者做一个蓝球,以现在的技术,还是能成功的。
  这样,枯闷的东宫与内宫,就会有更多的生机。
  但这是年夜型活动,怕有争议声,现在欠好推广出来。
  “陛下,我们已经很欢喜了,国事为重。”
  “咦,不简单嘛。”
  “嘻嘻,我也长年夜了,不是以前的孩子,”韦月又是嘻嘻一乐。然后低声道:“陛下,让我也与同房吧。”
  “不可,再过两年,还,同房早,对身体欠好。”李威立即答道,然后又道:“不过今天我也很高兴,不是因为国事,是看到们和睦相处,这才是我最年夜的开心。”
  ……
  太阳渐渐接近西山,天空中还有一团团火烧云。
  依然热。
  刘仁轨一行人到了东宫,请礼后,刘仁轨坐在胡上道:“陛下,裴炎掣肘,终是不妙。可听到裴郎出行之事?”
  “听到了。”李威还是不急。
  上官婉儿得对,父母亲还是不甘心。父亲不考虑的,母亲的心放得太久,无论自己怎么做,也收不回来。只是没有对上官婉儿。
  “裴炎可恶”李义琰恨恨地道。
  论资历,在朝中诸相傍边,刘仁轨见义勇为地在第一位,然后就是他与薛元超,可是这个裴炎短短几年时间,就将他掀翻下来,又因为立场的不合,李义琰对裴炎几乎没有半点好感。
  “李卿,这是极品人物,每一朝一代,总要出那么几个。”
  听李威用极品人物形容,几个人皆是一笑。
  让宫娥端上来茶,李威又道:“上午在政事堂,我还有一句话没有。我朝货币不足,不克不及不消布帛取代货币jiā易。从民间到朝廷,每年因此损耗严重。”
  仁杰道。
  这几年贸易量ji增,货币问题更重。朝廷每年都铸造十几万缗铜币,然而放在庞年夜的唐朝经济中,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还不断地有商民,继续将铜币融化,制作铜器。甚至新罗、倭国都在用唐朝铜钱,这更致使国家钱币不足。
  对此,朝廷一直没有想出好的解决体例。
  “也不是没有体例取代,继续jiā易,得不到几多铜,可以获得更多金银。前几年,我同母后就过此事。母后若官府公开铸造金币银币,会多有i人伪造,良莠不齐。又少,苍生年夜大都不克不及辩白真假,反而会苍生带来困扰。于是我那时就没有再。但如果是国家有了年夜量的金银呢?民间金银会渐渐流动,朝廷不去管,让民间自发地流动。到了一按时候,朝廷可以用金银取代税务,那么就会获得更多的流通货币。倭国不产黄金,可是产白银。”
  李威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用白银作货币的,究竟在那一朝不年夜清楚。
  可是现在不可,白银还没有黄金硬通,连黄金都不是货币。要到柜坊换,价格也不等,缺的时候,一两黄金能换八千文,不缺的时候,只能换四五千文钱。
  几人默默点了一下头。
  金银贵重,又便于携带,真做了货币,有很多好处的。随着胡应一行,带来了年夜量使者,也知道了西方一些国家,已经正式用了金币与银币,在做货币。众人其实不排斥。不过在政事堂却是不克不及出来的。
  让裴炎听到,还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文章。
  又道:“我明天接见倭国使者,让他们早点回去,以免夜长梦多。刘卿,晚上辛苦一下,去放置放置。”
  “喏。”
  李义琰摇了摇头。
  无论同不合意,这也是国家的策略,居然担忧会泄这是何等的讥讽?
  “此事不去管他,可是我的十条,必须要通过年夜部,否则我即位所的话,会成为一个笑柄。”这是李威将几人喊来的主要用意。
  “是,此乃当务之急。”刘仁轨道。
  李威击着桌子,想了一想,道:“但不急,一条一条来。先是计划,必定会有争执。刘卿,先让一让,裴炎这人是一个假道德君子,可是内心却渴望争取更年夜的实权。制订计划,也是分派落实权利的一个机会。至少他会在概况上独霸一下年夜义,先让他。不要因为掣肘,让第一条又成为一纸空文。”
  “是,陛下。”
  “第二条招人纳贤,我的策重点,是普及寒减少寒与苍生的怨望。裴炎必不会同意,也不要争执,争执到最后,甚至引起各年夜世家对我的怨恨。”武三思与武承嗣想到了名世家的力量,李威没有想到?早想到了。
  “其实名世家也没有那么不堪,各地庶族吞并同样严重,”李义琰道。
  李威在他手上拍了拍道:“李卿,我对名世家没有敌意,一直以来,我想的是双赢之道。但吞并肯定要解决的。”
  “是,”李义琰脸一红。他是魏州人,可确确实实是陇西李家的后代。在陇西李家的族谱上,还能找到他以及他父母的名字。
  “但必须通过,欠亨过,何谈什么恩惠膏泽整个天下苍生。所以可以含糊带过。”
  具体的怎么做,让刘仁轨思考去了。
  “胡蕃,裴炎既然要以德待胡,此事jiā给裴炎去做。”
  几人一阵窍笑。
  裴炎用李威的矛对李威的盾,刻意曲解。可是李威也没有怯懦,反将了裴炎一军。别以为裴炎在政事堂风轻云淡,此时心中一定很是伤神。他是道德君子,名世家的代表,然而名世家为什么清高,正是因为血统全是汉人,是正统,礼教严格,所以才能连皇室也敢轻蔑。向来对胡人十分轻视排斥,可以想像的,此时裴炎一定陷入两难之地。
  但还是含糊地解决,这一条牵涉的多,好比移民,何为纠纷,何为叛变,如何移民,如何安设汉人官爵。张柬之的诸葛亮平孟获也是不对的,诸葛亮前面一死,南部诸蛮还时有叛产生。不完全汉化,无论是软,还是硬,皆不是体例。可不克不及明出来。
  “纳谏的事比较容易解决,恐怕是某些人恨不得的。节俭,我只筹算放一批宫婢,其他的不克不及动。”
  “陛下英明,臣正想此事,若是克扣太紧,内宫必有怨言。内宫不稳,也非是国家吉兆。”裴行俭道。
  “不急,先通过,以后慢慢解决。虽然皇室,也不克不及奢侈。己不克不及为,何能教人为之。”
  “陛下此言年夜善。”
  “立法之事,年夜约不成了,可以草诏,没必要去急,惹起风波。”
  “是,”几人立即道。对李威的十条,最否决的恐怕就是这一条。用意是好的,是给了天下人一个公平受法的机会,但实施起来,难度更年夜,争议声也年夜,甚至所有权贵城市暗示否决。
  “备军少战,朝堂中懂阴谋的人多,懂军事的人少,即使某些人也不会争执。重农,相信也不敢争执。赎出部曲与奴婢,他们只会在国库上做文章,可是善政,相信也不敢公开争论。”
  这一来,十条就能勉强的通过八条。在面子上,李威不会输几多。
  裴行俭叹了一口气道:“陛下,早知如此,应当同意臣的上策。”
  “裴卿,倒也未必,虽然难些,能连结国家平稳过渡,也不会给后人佼仿的机会。”
  “只怕未必。”
  “一步步走吧,已经到此了。”基本上要的话也了,李威正准备送他们离开。狄仁杰忽然道:“西翀要回秦州,让臣拦了下来。他原来准备上书,粮价有些贵,让朝廷暂时各仓没必要储粮,以免造成损耗。可是臣一想,若是北突厥谋叛,国家必定会年夜用兵。现在不备粮,到时候粮价会立即飞涨。”
  这个连狄仁杰都欠好的。
  若是这一两年内东突厥有变,现在就要备粮。若是没有变,现在备粮,就会有严重的损耗。青海一战,国库亏损很厉害的。谁提的建议,最后会找谁的麻烦。
  李威欠好答,用眼睛看着裴行俭与刘仁轨。
  裴行俭想了一下,道:“还是备得好。陛下,想一想,为什么西突厥会谋若不是殿下将计划提前,西突厥必定成为青海的掣肘,去年七月份就没有那么辉煌的战绩。论钦陵这人不成视。他们吐蕃一国不是我们年夜唐的敌手,必定会派出使者蛊突厥人,不但仅是西突厥,东突厥力量更强年夜。”
  “裴卿言之有理,刘卿,我写一份制书,明天在政事堂提出,若有人不合意,请他承担后果。”
  “喏。”
  狄仁杰又道:“臣昨天会晤了二人,颇有些才学,虽然迂阔。还写了两封疏章,请陛下过目。”
  将徐有功与张柬之的奏折递给李威。
  看了看,没有在意,徐有功以道德治人治国,自己何尝不知。可几个人能做到,以法治国,自己理想化了,可至少让法令进一步完善,能杜绝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张柬之羁糜地区以无为为本,认真无为了,就是上策?
  然而眼睛却盯着了名字。
  徐有功他不知道,可是张柬之可是知道的。这个人胆量年夜,对李唐很忠心,似乎历史上自己母亲就是这人掀翻的。不是需要人与母亲作对,是要一些果敢的人,将裴炎这股邪风压住。
  道:“麻烦狄卿,通知二人,让他们到东宫一叙。”
  亲自谈一谈,看一看这个张柬之倒底有多牛,居然不知不觉地将自己母亲顶翻
  ……
  第七章 春归如过翼(一)
  第七章n归如过翼(一)
  “陛下,不是不能立法制,还是人治啊,”徐有功说道。
  李威有些愕然,这句话怎么这么耳熟呢?
  不过对此二人他颇为欣赏,换作一般的人,就算张柬之是一个县丞,并不是京畿要县的县丞,南方一个小县丞,在他面前,与平民百姓并无什么区别。然而见到自己不拘束,侃侃而谈,单凭这份气度,就非是常人。
  “继续说。”
  “比如陛下昔日为太子时,曾为逃兵向太上皇央求过,但是不立法制警告,逃兵现象会很严重。”
  “嗯,是一理。”
  请求宽大处理逃兵与自己无关,是李弘做的,可在外人面前,却是一个人。以法做警告,处理时宽大,是仁爱。可以兼并实行,但这样一来,就不能以法治人,而只好以人治法了。
  “逃户也是这样。大唐律中,对逃户处理很重,可实际上,朝廷很少真正用严法处执过逃户。此为一也。为什么陛下恩准党项人为我大唐羽翼?”
  “形势需要,还有他们知错能改。”
  “是如此,再比如偷盗,若是家中不缺衣少食,那一个百姓愿意偷盗?为什么百姓会缺衣少食,是朝廷还没有做得完善,官员没有做得更好。”
  “这也是一理,可是徐君,我问你一句,若是国家没有法制该得如何?”
  “那也不行,以人为本,以法为辅,这才是治国之道。”
  “但我再问你一句,如何让每一个官员做到公平执法,以人为本,以道德化民?”
  “陛下……”
  “徐君,勿得多言,”李威转过头,看着张柬之,问道:“你说国家不应当与胡人争地,更不应当置兵置官移民,减少纷争。”
  “是,不相信陛下看,青海过了几年后,都会有纷争出现。”对此张柬之一直很反对,认为是无用之功,徒增麻烦,还费了国家大量财政。若仅是为了屯兵之举,还可以的。但再到西域,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不是青海,中原各地就没有了争执?”
  “那是不同的,中原再怎么争执,也是唐朝的百姓。边境蕃夷一旦争执,有可能兵戈立起。”
  “此言错矣,就是中原,若是百姓无衣可穿,无粮可食,也会立即揭竿而起。边境蕃夷,治理得好,也会忠心不二。关健还是一个治字。”
  “刚才陛下也说过,不能保证每一个官员,都能做到公正道德,况且到边境的官员,多是朝廷犯错的贬官。除了朝争……大多数官员,都因为品行的错失,贬放到边境地区的。官员更是良莠不齐,边境的情况又比中原复杂……治字,是纸上谈兵。”
  这一条说得倒很有道理的。
  可是情况再复杂,也不能阻止李威的移民计划。比如青海,比如西域,再比如辽东,若百分之八十以上皆是汉民,或者汉化的各部胡人,一个个从游牧生活方式,改成农耕的生活方式,会不会再出现以后历史上一次次的伤痛。
  还有一个古怪的因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漠北在冷兵器时代,几乎出了世界上所有最强大的军种。比如匈奴人,仅是一脉,去了欧洲横扫无敌。这样说,有些牵强附会,毕竟那时候匈奴又经过了两百年的发展。但现在的鲜卑人与突厥人种,比如阿尔瓦人,能有多少战士,居然让整个欧洲感到头痛。再比如宋朝的西辽,仅是辽国残余的一支军队,却横扫了西亚。再比如元
  羁縻,能羁縻到什么时候?
  这是妥协的方法。
  若不是nv真人与元的入侵,以宋朝的商业与技术的发展,会不会给后人带来一次机会?就是明朝很黑暗的,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然后nv真人入关,什么都没有了。疆域倒是大,关去闭起来了,海也封锁了。然后虎一声炮响,最大的一场悲剧上演。
  这说得长远,就是唐朝,有安史之为什么有安史之多种因素,若不是幽州一带有许多胡兵奚兵,安禄山能不能调动所有汉军反叛?
  移民,誓在必行
  任何人都阻止不了李威这个计划,无论多难,更不要说张柬之了。
  “张县丞,你说的这一点,我都没有考虑过?朝中诸卿没有想过?”
  “陛下……”
  “有的事,不是你所能知道的。”
  “是,可是陛下,移民之举,还要小心谨慎。”
  “别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