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唐 >

第377部分

兴唐-第377部分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退吧,本宫还希望也能象黑齿常之那样建功立业。”
  “谢过太后。”
  可是武则天坐在椅子上想了一会儿,将手中的事务丢下,来到李治身边道:“陛下,臣妾有一件事想要禀报。”
  “看,”对朝堂上产生的事,李治也听了一些。可是病情没有康复,也懒得过问。再,儿子似乎知足常乐,也就不计较了。
  武则天道:“陛下,国家几年没有科举了。”
  “下诏吧,明年重新科举。”
  “不单是科举,臣妾还想到了一件事,这些年国家重将青黄不接。好比北方若有事,陛下派何人为将?”
  青海诸将各有其职,不年夜好调动。就是那样,李谨行还好些,薛仁贵才是真正高龄。裴行俭前去西域,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来。似乎是没有可靠的年夜将可以征用。放在以前无所谓的,经过李敬玄之败,李治也醒悟过来,不是每一个年夜臣都可以用来做三军主帅的。
  “皇后的意思是……”到现在,李治依然称武则天为皇后,也明他心几多有些不甘。
  “臣妾有一个想法,朝廷可以办一个军务监,以及科举时,设立武举,招一些武贡生。”
  “军务监,武举?”
  武则天将自己想法出来。
  “这会不会有争议?”
  “是为了国家,有争议又有何妨?”
  “还是招诸相进来商议一下,”李治犹豫未定地道。
  “是,”武则天应了一声,对太监道:“传诸相到上阳宫议事。”
  几个宰相喊了进来,武则天道:“青海一战,李敬玄之败,诚为可惜。”
  诸位宰相面面相觑,不知道太后又将这件事翻出来有何用意。
  “诸卿,再想一想,若是吐蕃、工具突厥同时用兵,国家有没有足够的主将之人?朝廷诸将已是青黄不接,因此,太上皇与本宫有一个想法,设一监,请精通军务的年夜将教授青年将领军事知识,就是刘卿,也可以ou空教授。另外各地将领提拨,多用荫,淹没了一些人才。所以在科举的同时,可以设一个武举,考弓马箭术以及武略,纳入军务监中,与一些有功将士受训,为国家储蓄更多的将领。这也是太宗皇帝的备武之道。诸卿意下如何?”
  完了心中窃笑。自己提出来的意见,裴炎他们不敢不合意的。刘仁轨他们同样也会同意,不单是备武,这也是破格替朝廷招纳人才,是儿子法的延伸。但建议是自己公开提出来的,以后这些将领无疑是等于受到自己的恩德
  刘仁轨懵然不知,他还没有听到裴行俭带来的消息,自然不知道武则天这个主意的出处,似乎是一个好主意,但不克不及是好主意自己就会立即同意,关健太后这个主意背后又包含着什么意思?
  裴炎与薛元超等人已经伏下,道:“两位圣上此策甚妙,臣等附议。”
  刘仁轨欠好再什么。
  “那么各位散吧,起草一策递上来。”
  “喏。”
  年夜臣立即散去,刘仁轨与李义琰在路上相互看了一眼,李义琰道:“去东宫。”
  李威正在批阅奏折,听到刘仁轨与李义琰到来,迎了出来,道:“刘卿,谢过了。”
  “臣不敢当,但臣与李相公前来,有一要事禀报。”
  “何事。”
  刘仁轨将事情经过了一遍,李威愕然,然后立即道:“传程务ing谨见。”
  “陛下,怎么程务ing与此事有关?”
  “不是程务ing,是我的话……”李威十分无力,母亲这个举措太那个……都欠好出口。
  ……
  第十章 一去无迹(一)
  第十章一去无迹(一)
  西南风吹来,虽然天è;临近黄昏时分,但一团团的燥热随着晚风,继续不停地从地面,从天空鼓腾起来。西边天际尽头是大片绯红姹紫的晚霞,象是火烧一样,火光压在高大的皇宫各个宫殿上面,于是连绵的宫殿群。披上了瑰丽的红烟紫云。
  天还是很热,很闷。
  窗外,各个宫nv耐不住热,一个个身穿着单薄的绸裙,里面只系着一道抹iōng,在柳树下或者槐树下嬉戏,散步,因为衫裙的布料薄出一大片粉白再加上裁去了上了岁数的宫nv,看上去很是养眼。
  盯着外面,但李威绝不是看这些美丽的宫nv,他在想着心事。
  唐朝有许多优点,不会象后世那样,矫枉过正。一个七品的县令,都能对岳飞这样的节度使傲慢指责,有效的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唐朝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包容,当然,这种开放包容,骨子里却是矜持,对待各个胡人夷人态度更是傲慢之极,那怕是强大的大食与拜占庭使者来访,都将他们当作了夷人胡人。自信心过了头。
  可是这种自信心,却能保证了将士,甚至整个民族的血
  这才是李威最喜欢的地方。
  还有对新事物的接受,也比其他朝代容易。比如胡人的衣着、音乐、风俗,唐朝都包容地吸纳进来。再比如野辞明月,没有正式册封,再加上默契,放在东宫,也没有大臣强谏。
  但有一点,利益。
  那一朝一代,作为一个统治者,都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就是因为利益没有处理好,王安石变法才会失败。在唐朝,利益更是重中之重,各大顶尖世家,都可以傲视皇室。还有庞大的功勋后代,就是皇帝了,也不能不考虑到这些jīng英人士的利益。
  任何一个变动,都会牵涉到各种利益。比如两渠,最简单的,要做一些水坝与陡还有为了延缓河渠的陡度,必须开挖之字渠,这些之字渠不可能开山凿岭,必须顺着山谷绕道行走。一些农田必然淹没,这就是利益的受损者。
  更远的,修建码头,建造客栈货仓,都会牵及到庞大的利益。
  两渠所带来的利益纠纷,还是少的。以后若有种种的变革,利益纠纷更大。自己的手段还嫌软了,这就需要母亲的帮助。
  刘仁轨又问了句:“陛下,这是你的主意。”
  “是。”
  刘仁轨还不怎么明白,为什么陛下产生这个想法,自己作为陛下的心腹不知,让程务ǐng得知。但李威不用再解释,裴行俭也听闻了此事,来到东宫。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然后不服气地说道:“陛下,太后不能这样做啊。”
  “太后怎能这样做呢?”李义琰也jī愤地说。
  “李卿、裴卿,莫急。”李威说道:“此事没有那么简单……无论是母后提出,或者我提出,只要执行,都是为了国家强大……若不是为了权利与争斗,母后执行种种变革,我内心很欢迎。想要国家强大,对今天朝廷的政策要做一些修订,只要有修订,必然有许多人不满……朝堂上有人掣肘,就是我看到它的好处,也不敢实施,母后去做,反而更好。”
  “陛下,不是你想的……”李义琰有些急,太后与皇帝相比,长处是权谋之术,手段果敢毒辣,短处则是大义与作为,特别是作为。所以无论皇后什么手段,在民间舆论中,几乎所有老百姓都支持皇帝的。然而太后若是将皇帝的种种想法实施下去,那么皇帝只是想法,皇后则是作为,想法重要,还是作为重要?
  天平会进一步地倒太后倾斜。
  “莫急,我们等一等程务ǐng……既然母亲想改革,那么就让母亲先行改革。”
  “陛下……”李义琰依然担心。
  但裴行俭终于明白李威意思,说道:“李相公,陛下说得对,还是让太后先带这个头吧。”
  上官婉儿站在旁边,吃笑起来。
  李威心里叹了一口气,作为资质,李义琰是差了,甚至连上官婉儿都不如。
  程务ǐng就带了进来。
  李威让他坐下,责问道:“为何我对你与裴郎说的话,你传达给了母后?”
  “陛下,太后召臣谨见,然后顺便问了几句,臣不敢隐瞒。没想到……臣有罪啊。”程务ǐng一下子伏于地上,说道。
  “你起来吧。”
  “臣惶恐不安,不敢起来。”
  “你起来,我不怪你。其实无论是我,或者是母后实施此项法令,对国家都有好处。但是我心中还有一些想法,请你过来,大家一起商议一下。”
  对程务ǐng李威与裴行俭戒心皆不高。他是武则天提拨的,武则天询问一下,肯定知无不言。再说,他只是一个武将,不能动摇李威根本。倒是裴炎,会成为李威最大的绊脚石。
  程务ǐng重新坐下,李威说道:“母后很聪慧,举一反三,想到了武举,比我的想法更加完善。但实施起来并不易,武举有何目的,与我当初提议一样,是为了提拨更多的人才。所以母后说,考弓马策略。但是不是如此呢?比如弓,有良弓与劣弓之分,世家子弟与贫民手中用的弓会不同,就算朝廷统一用弓。那么马呢?马厮里的马匹同样有良劣之分,如何保证公平地使举子统一用马?这都是次要的。主要是策略,世家弟子,换作当初裴郎参加武举,能写一笔好字,贫困弟子,能有多少学习?就算肚子里有些韬略,未必能有才学将它写出来,写出来也未必会有一手好字。甚至有的人连字都不会写。”
  “陛下,言之有理,如果让臣去参加这个武举,臣写的字同样也拿不出来。”程务ǐng道。
  “不但武举的写策,科举同样有许多弊端,每年都有许多贡生前来两京游学。家庭情况好的,不会在意,就当自己的儿子出外散散心,见见世面。家境不好的,又有几户人家能承受到这个经济压力?科举的录用率又很低,越是家境不好的,游学的效果越差。本来我朝设立科举,是为了最大限度笼络人才为国所用,也为一些人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可此项制度的种种弊端,很有可能让一些家庭承受负重,坏的妻离子散。”
  李世民曾经进入科举的考场,看到考场里,从青年才俊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曾得意地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尽入我的囊中。”
  这些有本事的人,将心思用在科举上,也没有功夫琢磨如何谋反了。所以李世民有此一说。可是李家开国,多以英雄豪杰相入,或者名世家相助,比如河东裴家、薛家、太原王家等等。因此,从本质上,延续了西汉的士族制度,也就在于此。
  种种的政策,也在照顾世家的利益。包括这种游学制度,太原王家的弟子来了,那么一定是青年俊杰,崔家的弟子来了,更不用说了。其实还好,这时候名世家还是很清高的,到了晚唐时,朝堂上经常出现郑半堂、崔半堂、卢半堂、李半堂。
  于其说是将天下英雄尽入囊中,不如说是将名世家大多数俊杰入囊中,平民得到的实惠却是很少的。
  “这是事实……”刘仁轨沉思道。
  若是没有一个强大的第,纵然才华似王勃与骆宾王,也未必能如愿以偿地高中榜上。比如西翀,若不是遇到陛下,纵然他才学再好,想考中进士,也是如同登天一般。
  或者象他自己,立下多大的功劳,多久才进入政治核心?
  “办法还有一个的,”李威站了起来,踱了几步说道:“无论文举或者母后所说的武举,是为了国家吸纳人才的,而不是为权贵提供更多弟子荫进的机会。一是叮嘱考官勿得泄lù;试题。”
  这一条做得很好的,唐朝举行了几十次的科考,虽然以第在录取进士,但试题从来没有任何官员敢向外泄又道:“二是糊名制。”
  “糊名制?”
  “嗯,就是将举生的姓用糊上,以试卷内容录取,等到结果出来,再将糊去姓名的地方打开,公开榜单。但与文举不同,武举不能着重字迹秀丽与文章流畅,而是着重方略,可以用武将为考官,才能避免更多的弊端。”
  “这个主意好啊,”程务ǐng大声道。
  不但他认为是好,李义琰与刘仁轨也认为是一个好办法,默然看着李威。
  “是我的一个临时想法,现在不急,还有许多比这更重要的事要立即去做,比如裴郎出征西域。”
  “是。”
  “程将军,你也退吧,既然母后想设立军务监与武举,为了国家,你也可以想一想办法。”
  “喏。”
  看着程务ǐng退下,李义琰急切地说道:“陛下,为什么要告诉他?”
  太后只是说了军务监与武举,但没有说出大约的具体方略,李威这一说,也没有说具体的做法,可是大方向已经制订好了。根据这个大方向,太后就能立下一件大功。
  “李卿,一切为了国家……”
  “可是……”李义琰话没有说出来,刘仁轨拽了他一下胳膊,道:“李卿,方法是好,可会有许多的麻烦。”
  李义琰猛然会意。
  ……
  程务ǐng离开了东宫。他身上惊出一身冷汗,虽然有一些军事天赋,但他不是裴炎,身为顶尖的世家子弟,一向清名吏治之名在外,皇帝虽然生气,气到一度用刀架在他脖子上,也拿裴炎无可奈何。
  皇帝要对付自己,太简单了。
  好在自己装傻卖疯过去。
  不过皇帝这个主意好啊,一个糊名制,不仅是武举,都能解决科举的许多弊病。不行啊,太后将提议摆了出来,让所有大臣去想,裴炎多半是想不到此节的,若是刘仁轨抢在前面说出来,再说这个主意本来就是皇帝想的,可让太后争了功,太后不但不能立功业,反而被皇帝与刘仁轨、李义琰他们掌脸了。
  立即找到裴炎,对武则天他也谈不上什么忠心,倒是与裴炎关系莫逆。他开始在上位,武则天破格提拨是一方面,主要还是裴炎的引荐。
  因此,找到裴炎,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糊名制?”裴炎听了后,愣了大半天。
  “是啊,裴相公,这个主意很好。”
  “程将军,某知道好,可为什么皇帝知道你会通知太后,还要说出来?”
  “皇帝也想群策群力吧。”
  “你低估了皇帝。”
  “我没有低估皇帝,他很有能力。”
  “程将军,主意是好主意,可绝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裴炎皱眉道。
  “我还是不大懂。”
  “是利……益。你先回去吧,待我禀明太后。”裴炎将程务ǐng送走,来到上阳宫。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裴卿,你认为呢?”
  “方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