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唐 >

第494部分

兴唐-第494部分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思温又让好监察御史薛仲障求职于扬州,再令串超诬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囚之。过了一段时间后,又矫诏说高州酋长冯子献谋反,发扬州兵讨之。开扬州府库,就钱坊,录工匠囚徒授甲,夺城,开三府,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府。李敬业自立为扬州大都督,匡复将,唐之奇、刘绍之为左史长史,李宗臣、薛仲障为左右司马,庞中泰与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起兵讨武。旬日之间,得兵十几万人。
  而且扬州与史扬州不同,因为航海的出现,扬州更加富裕。
  虽说朝廷是在苏州设港的,这时候因为后世的海与苏北南通等地,大多数在海面以下,扬州离海口很近,海潮影响明显,船舶可以借助潮水来去自如,节省人力帆力。同时扬州又有大运河之便,处于海运与漕运的交叉河。一直到唐末,瓜洲江沙增多,船舶的卸载才渐渐转向润州。相对而言,苏州就没有扬州那么多便利。因此许多船舶在苏州港做了检查后,连货都不御载,直接就驶到扬州来了。
  李威听后,那个肉痛啊。
  没有办法,是母亲嘛,这是大义所在。母亲辛辛苦苦地为朝廷处理了近二十年的政务,无罪,自己不好将母亲怎么样的。只好采用了没禄氏的苦肉计。然而牺牲太大了。
  李敬业又找了一个与李贤相像的人,冒充李贤,说李贤没有死。
  这也能理解。
  虽然李贤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可他终是正牌皇子。
  就象西汉时,准南王刘长杀宰相,在封地胡作非为,然后又要谋反。汉文帝拿这个弟弟没有办法,只好将他流放到蜀地做一个平民百姓,吃点辛苦,磨练一下,过几年懂一点事了,再召回来。
  刘长当年远比李贤恶劣多了,汉文帝做法很是仁义。可刘长这小子认为自己造反了,还有理了。在路用拒食抗议,活活饿死。于是民间有说法,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只好做深刻的检讨。
  这就是现在百姓的看法。
  当年有错,可关也关了,又流放到巴州那个苦哈哈的地方,几年来担惊受怕,算是处罚过了。其死不当,对此,老百姓很抱有同情心。所以,李敬业将李贤拿出来做了挡箭牌。
  骆宾王又写了一篇檄文,因为李威出现,略有不同。不过大约意思差不多,文章华美之极。特别是后面一句,请着今日城中,竟是谁家天下!武则天看后,大半天没有作声,最后才问道:“这是谁写的?”
  侍臣答曰是骆宾王。
  武则天又说道:“他曾为粱积寿记室,受我儿影响,文辞阔大,可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此才华未得重用,以至沦落为贼,岂非宰相之过,我儿之过。”
  李威躺着也中了枪。
  不是不用,裴行俭与李威也说过这个问题写文章是写文章,做官是做官做人是做人,不能合二为一。所以他对初唐四杰,就没有看好一个的。这使李威又想到了李白,整天自比谢安。若真让他做了宰相,然后太白先生来到政事堂,左手拿着小酒杯,右手拿着大酒壶,喝得眼睛都眯缝起来然后看着如山一样高的奏折邸报,东摇西摆的翻看,岂不是要误大事?这是理性的做法,因此与骆宾王攀谈了几句,对他才华表示了欣赏。可后来事多,就渐渐忘了。
  就是用,也不会给予他重职,大不了让他到国子监担任司业。
  武则天有可能曰为出身的关系,对文学的追求,同样到了病态的地步。象她设立的北门学士人品无所谓,首先一条得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出来。看了拨文,是起了爱才之心。
  将诸位宰相重臣喊了过来大事发生了。短短数天时间,就聚敛了十几万人。照这样发展下去,还了得啊。
  武承嗣与武三思却是觉得机会来了,李敬业打了匡扶李唐的旗号,他有什么资格能打这个旗号?别要忘记他这个李是赐姓,原姓是徐。所以这是李唐宗室投使的,要处置韩王元嘉霍王元轨等宗室子弟。
  这一回,武则天没有作声。
  想要再一层楼这些人还是要杀的,但不是这时候。她的地位还没有稳固到无懈可击的地步,自己几大跳,跳得已过了火,不能再跳了。要停一停,过几年再说。
  裴炎也立即表示反对。
  武则天听到裴炎一句一句的辨驳着两个侄子,心中很不乐意,裴炎不表态,自己也不会同意这个馊主意的。可是裴炎的态度,让她不大舒服。在帘后问道:“那么裴卿有何高见?”
  “逼青海交出皇帝,都过去近一年辰光,为什么皇帝不回来?”
  武承嗣划才让裴炎一顿说得哑口无言,一听裴炎提及皇帝,又来了劲,扭头看着狄仁杰,问道:“纳言,皇帝倒底有何居心?”
  太摞撅了,居然用了居心二字。
  不过武则天也需要答垩案,没有斥责。她观察了很久,没有看到狄仁杰有异样,东宫中也派人秘查了一下,暗无天曰,一群娇滴滴的妃子们整天哭哭啼啼。但还是不放心,狄仁杰曾是儿子首席幕僚,应当知道一些底细。
  这个是生,还是死,影响巨大。生有生的做法,死有死的做法。若是死了,自己步子迈得小,控制就不得力。
  若是生,自己步子迈得大,儿子回来后,结果不堪设想。
  狄仁杰摇了摇头道:“武相公,我也不知。不过当时陛下不是传过口谕吗?既然先帝遗诏说让太后决策军囯大事,囯内的事务由太后处决,陛下好不容易去一趟西方。西方不安定,前功尽弃。相信西方事务处理完了,陛下应当回来。”
  “是有此事,然而陛下到底在哪里?黑齿常之在青海,魏元忠与郭牙振在龟兹,唐休螺在碎叶,李谨行在于阒,王方翼与契芯明在岭西。陛下呢?”裴炎复又问道。在李威问题,他暂时与武则天是一致的看法。
  秋仁杰一摊手,愁眉苦脸地说道:“我真不知。”
  武则天端详了许久,大约狄仁杰是有可能不知道了。既然狄仁杰不知道,那么之前的推测也就是正确的。正事要紧,在帘后问道:“裴卿,其次有何策?”
  追问得很紧。叛军里有许多名字她很熟悉的,唐之奇、庞中泰曾经是羽林军将领,似乎还是程务挺的好。薛仲璋是裴的亲外甥。这让她觉得很不安心。
  裴炎也在思索,薛仲障的事,他很清白的,从来就没有考虑。
  想得久,武则天有些不耐烦,难道自己连贬刘景先与魏玄同,让这个野心很大的宰相,起了不诡之心?但不想让裴炎听到她内心的担心与害怕,用一种很平缓的声音问道:“你是顾忌你的外甥?”
  “太后言重,臣为官多年,从未谋私过自家亲情,若非如此,薛仲障都不会犯事被贬,投于叛军之中。”
  武则天稍稍色寒,可裴炎下一句话立即让她脸表情变得冷若冰霜。
  裴炎徐徐说道:“叛军之所以短短数曰时间,就聚集了十万大军,无非陛下生死不明,前面庐陵王被废去皇太子,百姓不知真相。然而重立相王为皇太子,却幽禁于深宫之中,遗人口实。只要太后还去一部分政务给皇太子学习处理,叛军不战自溃。”
  武则天脑门子一股热血冲了来,但打击还没有到来。
  裴炎伏下说道:“请太后释皇太子!”
  是释!!!
  一句说完,大殿里静悄悄一片,恍惚一根针落在地,都能听进。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一百三十四章 春雷(六)
  裴炎说这句话是考虑很久的……
  刚才又做了反复的考虑。与武则天合作关系一直很良好,将他从一个小小的盐铁使,提拨为黄门侍郎,然后做宰相,他想做侍中就给他侍中做,想做中令就给他中令做,并且将政事堂都搬到了中省。
  太后待他不薄,尽管太后也借助他强力大手,一步步地将权利揽在手中。但没有太后,自己在皇帝反感之下,什么也不是。但自己待太后更不薄,替她拿下李贤,替她搞定智慧似妖的裴行俭,拉下了不听话的李显。也是自己,一直使太后没有游离权利之外,甚至不惜篡改了先帝的遗诏。
  扪心自问,自己付出的,远胜过自己得到的。
  然而太后一步步紧逼,接二连三地断去自己手臂,这还是皇帝生死,未必的状态。若是皇帝死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他不是没有听到过。
  并且自己一直以清名博得诸位大臣与将领倾心的。这近一年来,自己几乎不发一言,许多人都失望了,包括郭待举这个最好的朋,与自己关系越来越冷漠。
  因此,要适当的站起来。
  武则天过了大半天,才是反应过来。扬州烽火燃起,兵锋十万,正是她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刻,裴炎拿捏了。好心机啊,好时机啊。但是武则天没有发怒,在儿子消息没有确认下来之前,先放过他一马。转过头,向秋仁杰问道:“秋卿,你意下如何?”
  对裴炎的话秋仁杰没有当真。
  这小子根本就没有安过好心。
  之所以放出这句看似很耿直的话语,有他的用意。
  一直不作为,许多人不相信他了。放一两句话证明自己的清名。
  主要还是权利的分配。秋仁杰到现在,才看清裴炎用意,先搞七搞八的,最好将皇帝搞下去。太皇一死,英王李显没有作为,相王李旭轮年幼,孤儿寡母的,那么他在朝堂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了。未必去做皇帝,可以做一个千古未有的权相。
  然而他太低估了太后。太皇一死,皇帝下落不明,局势对他很有利,可他与太后的智慧,以及权谋手段,差了不是一个等级。太后屡屡施手,裴炎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难得的机会,逼太后放手,然后扶持相王,利用他在朝堂的威信,与军方的影响,与太后相抗衡。
  秋仁杰心中在冷笑这些小伎俩,就想对付太后?若不是顾忌着陛下,今天你的拿捏,明天就是你的死期。
  对敬玄起兵,秋仁杰看法很简单。什么李贤啊,早死了,难道鬼魂,在扬州?至于那个匡复唐室更是一牟幌子。是这小子受了一些委屈,心中不平衡又自以为自己象祖父那样厉害,兵法无敌。唐朝动荡,乘机会就象萧衍、刘裕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失败了,许多百姓为之生灵涂炭,皇帝回来肯定要收拾一大堆烂摊子但不能让它腐烂到全国。成功了,这小子当真匡扶唐宗室?到时候还不得自己称帝称王?
  因此毫不犹豫地说道:“禀太后,虽然叛军来势汹汹,然是一群乌合之众并不足惜。朝廷只要派一个能将率军前去,能很快将叛军镇压下去。”
  秋仁杰这一句合了武则天的心意。
  沉吟了一下,说道:“那好,哀家就让你领军前往。”
  “不可,术有专攻,臣对军事不懂,若选一将前去,程务挺是最佳人选。”就是懂,也不能去。自己能看出来李敬业是图谋不诡,可几个老百姓能看出来?否则都不会让他聚集了那么多叛军。自己作为皇帝的心腹,替太后出兵镇镇压,都是什么事儿?不过他这条理由也能说得过去。
  武则天立即说:“不妥,神都乃是全国重心,需要程将军坐镇看守。还有突厥一直虎视眈眈,不可不防。这也要程将军随时侧应。”
  实际是武则天不放心了。
  一旦程务挺率军前去倒戈,大事已去。况且还有青海的军队,让武则天寝食不安。
  “那么臣推举刘敬同将军。”
  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将领。
  这段时间唐朝诸将的勇力不及开国之初,再加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论钦陵巨大的魔影下,星光失色。但还有一些出色将领的。王孝杰不能算,安西大捷,那是噶尔家族与赞普正在国内较劲,忽视了安西。与契丹一战,又将王孝杰打回原形。
  魏元忠、李孝逸、娄师德镇守边关,在民事很出色,在军务,也就那么一回事,只能说比韦待价之流要好得多。真正的将才,小一班当中,有郭元振、唐休璟、张知愿,各有所长,很难说他们那一个更出色。然而前面笼罩着论钦陵的魔影,后面又笼了默啜的魔影。还有薛讷与王晙,薛讷比王瞪稍强,仍然达不前再三人高度,所以才会数次大败。之所以在他率领下,唐军取得了真正意义第一次对吐蕃的大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不过此五人天资皆很不错,加以适当的载培,会比历史更有成就。
  刘仁轨与李谨行都年老了,李谨行还能蹦达一下,刘仁轨快到入土的时候。他们这些老人不算。
  正当年的,首先就是黑齿常之与王方翼。黑齿常之看似功绩更高,实际他自百济时,就与唐朝精锐部队作战,甚至与苏定方斗得旗鼓相当,那是一个又一个战役生生磨练出来的。王方翼多会过战场?西域数战,那纯是天份。这两人天份差不多。要么就是程务挺。
  剩下来还有两人,张虔勋与刘敬同。刘敬同比张虔勋天份又要偏高,历史铁勒在突厥人挑唆下分成两派,一派亲唐一派亲突厥,两派相攻,刘敬同与田扬名率十姓西突厥从居延海进入铁勒击败了亲突厥派的铁勒各部,然而率部不严,十姓对回讫等亲唐部族也大肆的烧杀洗掠。结果亲突厥的部族打残了,回纪等部也让自己人弄完了。武则天一怒之下,将二人免职。十姓不得谨见。
  总之,两人很会打仗,但只是将才不是帅才。
  可对付李敬业,足矣!
  但刘敬同名位太浅,因此武则天立即下诏,让李孝逸与刘敬同发天下三十万兵讨贼。
  李孝逸乃是李神通之子,李神通乃是李虎的孙子,他没有皇位争夺权然而却是确确实实的宗室子弟,论辈份,还是李威的亲叔尖。
  并且他还是武则天心腹,因此武则天让李孝逸为主帅,刘敬同、武则天的亲信马敬臣、李知十为副帅,共同征讨李敬业。
  正牌的皇叔V早牌的皇子。
  大战一触即发。
  裴炎自知再劝说没有用了,况且秋仁杰也不可能替他说话的。
  诏已下各人走出来。
  郭待举走到裴炎身边,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