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兴唐 >

第69部分

兴唐-第69部分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S:今天星期六了,离上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本来想回报一下各位支持,却不成想,成了上架最早的一本书。下星期看能不能拖上一两天,再放一些公众版。唉,又没有存稿,上架啊,月票订阅的神马,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到时候是弹电脑,还是弹脑袋……
  第九十二章 和尚吃肉 狄公归来
  侍卫翻身下了马,禀报道:“她,自称是徐舍人家的小娘子。”
  早认了出来,李威道:“将她们放下来。”
  徐俪站起来,愤愤不平地说道:“你们为什么要抓我们?”
  洛阳离长安说近也不近,说远也不远,终南山的案子轰动天下,众人一听是徐家小娘子,立即心知肚明,一个个窃笑不语。却没有一个人回答。
  李威又问道:“你们为何出现在这里?”
  “参见殿下,我们去少林寺进香。”
  去少林寺进香?那么巧?看着扮成男生,脸上涂着污垢的徐俪,大家心中再次感到好笑。也是无辄,太子可以去少林寺进香祈福,为什么不能让她去少林寺进香?
  “那两个对句可是你写的?”
  “正是,殿下,你可对出来了?”很期盼的表情。
  “对出来如何,对不出如何?这些对句钻研文字游戏,已失了文是述意的真义。纵然难度更高的对句,也不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或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得隽永。落下乘了。”
  也不一定如此,不过让百姓传扬的名对,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义的。这一点颇象现在的赋文,一味追求对仗押韵,于是用一些华丽空洞无味的词藻堆砌,看上去朗朗上口,好文章却是很少。即使是后代编集古文精选时,选择的大多是骈文没有盛行前,或者韩柳之后古文运动的文章,这段骈文风气盛行时文章选择的都只有几篇。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出自何处?”徐俪先是失望,但隐隐知道有可能太子知道答案了,不然不会这么说的。可立即被这一句吸引。海内存知己,是知道的,太原王家的王勃写的。很有才华的一个人,十五六岁就授于了朝散郎,十七岁授于李威老二李贤王府侍读,侍读等于半个先生,再说李贤本身才华就很了不起。但两年后,老二李贤与老三李显斗鸡,他兴致勃勃写了一篇朗朗入口的《檄英王鸡》,斗鸡亦无不可,可李治一听恼了,你这是挑我儿子不和嘛,一下子赶出王府了。但前面一句,徐俪却是没有听说过。
  “无可奉告。”解释这一句,必须将晏殊那首《浣溪纱》显摆出来,说不定又要传扬天下,敛名都来不及了,再显摆?
  知道对句是徐俪留下的,也知道是虚惊一场,于是大队人马再次开拨。
  徐俪与丫环莼儿将马讨了回来,已经捉住了,就大大方方在后面吊着。李威也无辄,就不是便装出行,也不能不容许大道上不走别人,大不了需隔开一段安全的距离。
  不过天色快晚了,李威心想,看你怎么办?
  谁知道他看到那个小丫环骑着马离开了,好一会儿回来,带了一个大包,打开了是一顶帐蓬,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大约是从前方草市上购买来的。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也将帐蓬搭了起来。
  于是大队人马,古古怪怪地带着两个小尾巴,到了少林寺。
  当初达摩一苇渡江时,少林寺只是一个小寺庙,经过了隋朝,唐朝,现在规模很大了。只是没有后来闻名的塔林。少林寺的大和尚们,方丈、主持都迎了出来。
  不管是不是世外高人,或者是不是能替李治真的祈到福,太子来到,好处不会少的。大一包小一包的绢、绫、茶叶、香油,甚至还有金银,以及铜器,就搬了下来,搬得一群大和尚们眉开眼笑。
  安顿下来,风景很好,嵩山西面的少室山三十六峰,竹深林茂,不是很缺水份,于是许多山峰上都有山溪,潺潺地流淌下来。少林寺就座落在其中的五乳峰下,禅院一直连到了山腰。让李威他们安顿的禅院就在山腰上,环境很幽静。
  然后送上来膳食,大多数是素菜,不过还有几盆牛肉、羊肉,味道不知如何,但看上去,很美味。
  李威很愕然,指着这些荤腥道:“这……”
  主持笑咪咪地说:“武德年间,鄙寺十三武僧,曾助过太宗皇帝之力,有劳太宗惦念,封了寺中前辈昙宗法师大将军之职,并特允鄙寺僧众开杀戒,吃酒肉,这几十年一直相传下来。不过寺中修道高僧都是不开杀戒,不食酒肉的。殿下要为陛下祈福,需从明天起斋戒数日,时间长些终是诚意足些,有恐肚肠不适,今天破例一次。”
  李威有些无语,他记得前世小时候看卧龙生小说时,说女人都不允许上少林寺,可现在却是公开破杀戒,食酒肉,还有酒肉招待客人。小说当真,能误导许多人的。
  “那么大师,一道坐下来食用一些吧。”
  “这个,老衲却是不食的。”‘
  食不食,天知道了。
  李威又说道:“大师,听闻贵寺有一本《易经筋》?”
  “这是有的,菩提达摩离开鄙寺后,留下一个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两本书,一本是《易筋经》,一本是《洗髓经》。二世法祖慧可大师带了《洗髓经》云游天下,寺中僧众根据此两本经书,创造了一些武学,可因为不懂梵文,你翻他译,造成武学多如牛毛,直到慧可大师回来,才发现两本书是一体的。如果殿下要看,老衲吩咐人将它拿过来。”
  “那么有劳大师。”很好奇的,后来武侠小说,将它渲染得太过神奇。
  拿了过来,一本是经义,一本是拳法,拳法也不是纯粹的拳法,也要配合呼吸吐纳,这一点倒象八段锦。只是八段锦偏软,偏于养生,易筋经偏硬,偏于壮体。
  其实大和尚还有一句话没有说,易筋经修到大成时,才能练习洗髓经。不过洗髓经是寺中不传之秘,纵是李治亲自前来,也未必拿出来,寺中知道的僧众也秘而不传此事。
  而且现在的易筋经更着重硬功,后来的易筋经已经在明朝时加入更多道家导引之功,变得面目皆非,与佛家的关系已经不大了。
  “大师,可否让孤看上数日。”
  “敬请,这是鄙寺之幸。”
  大和尚走了,李威很是激动,明知道武侠小说不可信的,可是易筋经哎……
  ………………………………
  寺中的日子过得很安闲。
  或者到少室山到处转一转,却有很多美丽的风景的。这个时代环境破坏得不恶劣,风景美丽也好,不好也罢,倒是原汁原味的。
  或者坐在禅院里,听数声晚钟,看云开云合,松柏苍翠,似乎心儿就静了,人便出尘了。
  或者练习一下八段锦、易经筋、太极拳、五禽戏。
  后面还有一个小美女相陪。上官婉儿长大后也是不错的,可是让李威直接无视。但李威主动保持着一段距离。不是美人不想的,正如碧儿所说,徐家这个小娘子长得好看,又有些才气。可关健是他的婚姻,未必能让自己做主。除非登基后,那不知还要等到那一年,徐俪会等下去吗?
  只是苦了若干侍卫,斋戒,开始吃素了,不单单如此的,还要许多格律,比如戒杀生,狩猎肯定不成了。当然,为了表示对伟大的陛下尊重,少林寺全寺上下,也开始斋戒。
  练了一趟易筋经,没有那么玄乎,可也不能小视之。寺中武僧练习武艺时,可是亲眼目睹的,拳能碎青石的武僧大有人在,挑着一担大木桶水,足有一百多斤,从山下而来,健步如飞,气都不喘一下。
  问了一下薛讷,薛讷想了半天,说道:“如果马上交战,寺中武僧不及我,如果用弓箭射杀,更不及我。但放下战马弓箭盔甲,寺中胜我人却有不少。”
  这可是后来鼎鼎大名的薛丁山说的话。
  更引起了李威的兴趣,不过他就是苦练,现在终是迟了些……
  洗了一下澡,不象在东宫了,只有一个小浴桶,虽然大和尚们很有力气,毕竟是从老远的山下,一担一担挑上来的。换了衣服,正准备要看书,忽然金内侍进来禀报,说道:“并州狄仁杰求见。”
  “快,快让他谨见。”李威开心地说。
  连魏元忠他们也迎了上来,魏知古他们好奇地看着这个太子幕僚,本来一个小法曹,不会引起多少人注意的,可沾了太子,不同了,一些事迹就传扬开来。
  当然,李威将狄仁杰引到室内时,除了魏元忠他们三人留下,都自动退出。人家是太子四大亲信嘛,打老远的赶过来,肯定有私事的。
  李威问道:“狄君,不是你到了万里之外?”
  “也没有到万里之外,只是代替同僚出使了一下边疆。但臣没有到地头,就让圣旨追了上来,将臣召入东都。不过听闻了一些事情,没有进入东都,就绕道嵩山来了。”
  敢情好,不但魏元忠他们被押入东都,连远行的狄仁杰也押入东都了。但这一点父亲却是不错的,估计多半狄仁杰也能得到升迁。其实对魏元忠很不公平的,因为后来的电影电视,在李威心中,一直将狄仁杰摆在第一位。
  狄仁杰又问道:“殿下,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吧?”
  “正是,”李威将这段时间来发生的事,简要的说了一遍。
  狄仁杰皱了皱眉头,说道:“恕臣斗胆说一句,你来少林寺,是来为你挑选将来的侧妃,还是为陛下祈福的?”
  “是为父皇祈福,狄君何来此言?”
  “为什么徐家那个小娘子跟过来了?”
  就是你不存这个心思,但外人怎么想,这分明是在泡美妹吗。
  第九十三章 大风不利 妾身等你
  魏元忠正色道:“狄君,我都疏忽了此事。”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魏御史,不必自责。狄某想到这些,也是因为一件事。如果没有这件事发生,一切都无所谓。不但是徐家的小娘子。就是这一次,什么诗也不能够作了。去广成泽可以,侍卫可以狩猎,但殿下也不能参与进去。”
  “发生了什么事?”
  “前几天刮的那场大风知道么?”
  魏元忠点了一下头,那一天他们正赶向少林寺,突然起了一场大风,许多农田里割好的,正在让太阳晒的麦子,都刮跑到了天上。魏元忠还感慨地说了一句:“这一年的年色真的不好。”
  “就是此事,这一场大风很大,从东都一直刮到西京,沿途都刮断了许多大树。”
  听到这里,魏元忠感到事态麻烦了。
  狄仁杰又说道:“正常一场大风,天灾**,任一个贤明圣君在世,也在所难免的。可偏偏在陛下大雩祭之前,刮了这场大风……”
  李威也明白了狄仁杰的意思。自己在籍田祭时,天还是很旱,可没有其他的变故,又让一个新犁,一俊将百丑遮住。但到了自己父皇手中,当然,这是巧合。可如果有人偏要往上面引……
  狄仁杰又说道:“不但如此,臣一路前来,旱情依然很严重,不但关中,河东与河南许多地区,也许久没有落雨了。现在夏收时季,百姓不觉,可是夏收结束了,都知道灾情会变得更严重。臣还没有到达东都,就听闻东都有传言,陛下正在为大雩祭该不该举行,犹豫不决。”
  儿子籍田祭,来了一张新犁,推广到全国。他大雩祭,大风警示,然后再来个久不降雨。自己身体又不大好,这中间的意味很浓的……父亲犹豫不决,也在情理之中。
  李威又是苦笑。
  “但殿下,还没有皇后来得艰难。”
  “为何?”
  “大灾大祸,上下议论纷纷,总要找一个人担待罪过的。殿下又避开朝堂,皇后的权就会重了。陛下只好从朝堂上着手,将权利分散开来。并且臣听闻朝中郝相公他们对皇后,早就很不满。”
  如果旱情再延续下去,不是不可能,父亲要找替罪羊,利用不到自己,只好利用各个宰相分去母亲的权利,再说几个宰相本身对母亲不满。三条合在一起……
  李威眼睛亮了一下,可随后眼睛又灰暗下去。
  这是早就不满的,他未穿之前,郝处俊他们就不满了,他的到来,也不会影响天灾**,可是母亲还是挺过去了。现在自己努力,顶多与原来太子一样,这时候落井下石不成,仇恨真的结大了。
  再说父亲何年何月驾崩,又不知。这些年,自己父亲会不会容忍自己一枝独大?
  所以灵魂不同,他对父母孝顺,却是很难办到。
  这场大风,这场延续的旱情,不但使百姓生活艰难,甚至秋后全国性的粮食涨价。而且也让政局存在着无数的变数。因此,狄仁杰绕道嵩山,就是提醒他们,得做好一个准备。
  “孤如何去做?”
  “臣也不知,只能继续关注。徐家小娘子是必须送走的。那个诗也不要作了,还记得臣说过的一句话,不学子建,当学子桓。当年曹孟德出征时,曹子建写了多少文章?”
  “狄君,孤明白了,”正在脑海里搜索,肯定找不到一模一样的诗作,不过将其他的诗作改一个头换一个面,总是有的。但就是找到一首合适的诗,这类诗本身很难出彩,比起曹植写的诗,不会好。如果改头换面,换得不成功,反而更失败。狄仁杰这个主意让他茅塞顿开,何必费这个脑细胞,只要祈福时,装作悲伤担心的样子即可,最好能挤出两滴泪花。
  至于到广成泽,牵挂父亲身体,还有心思打猎?不过隐居在广成泽,倒是可以,这是远离朝堂。牵挂是孝顺,远离是李治疑心所逼,两回事,不相干。
  原来不觉,现在处进去了,才知道持助太子上位,是何等的不容易。固然是一场大富贵,可得熬很多年,中间又有许多凶险。但李威的态度很让他们满意,并没有认为自己是太子,就了不起,听从劝导,而且天份也不笨。这才是他狄仁杰与魏元忠产生斗志的原因。
  还有话要说,就是许敬宗。
  魏元忠出的主意,让王彩年故意在武则天面前那样说,一是为王彩年避嫌,二是给武则天一个印象。如果许敬宗打小报告的什么,马上武则天就会反应过来。这个许敬宗对我儿不满意了,不是忠臣。怎么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