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759部分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759部分

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福晋点点头,打发人赏了任嬷嬷钱封,带她下去收拾五格格的东西,又打发两个嬷嬷,过五格格婆家探望。
  安排完这些,她也有些乏了,就打发其他女眷散去,只留下初瑜说话。
  “只盼着你五妹妹能有你的福气,一举得男,往后的日子就好熬了。”七福晋拉着初瑜的手,长吁了口气,说道:“明儿额娘就使人去广化寺舍银子,为你妹妹积福。额娘这辈子,也没别的盼头了,只望你们都好。”
  “五妹妹是有福的,额娘就放心吧。”初瑜柔声劝道。
  “等你妹妹生了儿子,剩下的,额娘就盼着天佑娶媳妇,天慧出嫁了。”七福晋不想初瑜以为自己偏心,将话转到外孙、外孙女身上。
  初瑜带着恬静的笑容,陪着嫡母说家常,心中却是在叹气。
  在七福晋心中,能被当成孩儿的,只有初瑜同亲生的五格格,连弘曙这个七阿哥默认的继承人,七福晋也只是面上过得去。
  说了几句话,见初瑜真心为妹妹高兴,没有不开心的地方,七福晋也就放了心,打发她去侧福晋房里。
  离了七福晋的屋子,初瑜的笑容就有些挂不住。
  方才王府女眷到福晋房里看她,其中并不包括初瑜的生母侧福晋纳喇氏。
  不过王府中本没秘密,想必这会儿功夫,纳喇氏也该得了消息。五格格怀孕,除了嫡福晋之外,对王府其他女眷来说,无所谓欢喜不欢喜;可是纳喇氏这,却是容易触景生情。
  毕竟,二格格比五格格大两岁,又早出嫁一年,至今还没有怀孕产子的消息。
  到了生母房里,初瑜小心翼翼,还想着该如何劝慰。没想到纳喇氏神色平常,并没有不快之色,反而将下人都打发下去,拉着初瑜,笑眯眯的将一张药方子搁在她手上。
  初瑜大概扫了一眼,上有当归、首乌、百合、女贞子这些,就猜出个大概齐,道:“额娘,女儿一直用药调理,不用换方子吧?”
  纳喇氏摇摇头,说道:“之前的调理身子的,滋阴的,这回却是易受孕的。额驸再过两月,就要出孝,趁着年轻,再给天佑添个小兄弟才是正经。虽说你们府里孩子多,到底都不是自家血脉。天佑一个亲兄弟都没有,实在单薄了些。就算你不着急,你婆婆也会急的。与其到时候装大度,给额驸屋子里添人,还不若生在你肚子里。”
  说到这里,她顿了顿:“这方子早就得了,之前没敢给你用。她用这方子用了半辈子,也没养出个小阿哥来,我只当是不顶用。没想到五格格用这方子调理身子,还真就怀上了。我早已问过太医,这方子主要是以滋阴暖宫为主。咱们女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这方面的毛病,用这个方子,总是没坏处。过些日子,使人照方子抓了药,给你二妹妹也送些去。早知她们那边缺药材,当初的嫁妆中,就该多预备些这个。”
  虽说她没有明说,但是初瑜也听出这方子,就是七福晋使过的。
  薄薄的一张纸,她觉得沉甸甸,不堪重负。
  生母“借方子”的手段,未必光彩,却是拳拳爱女之心。不愿去想嫡母,为何这些年,也没想过将方子给自己,而在五格格出嫁半年后,就使人过去侍药。
  养恩,生恩,都是恩。
  做儿女的,唯有感激。两相比较,不仅失了恭敬孝顺之心,还让自己心里发堵,何苦来哉?
  这世上,不仅做家翁的有时候需要糊涂,做儿女的有时候也糊涂些好……
  紫禁城,阿哥所。
  虽然十六阿哥说要同十六福晋一起“坐月子”,但是十六阿哥总不好真留在十六福晋屋里。倒不是怕旁人说闲话,而是他臀部的伤厉害,不愿在妻子面前多露行迹,省得她担心。
  最后,十六阿哥就安置在书房中。
  现下,他虽然趴在软榻上,但是面如寒霜,狠狠的盯着跪在地上的七月,道:“当初到底是什么情形,给爷再仔细说一遍。若敢有一个字假话,小心爷剥了你的皮!”
  七月跪在地上,只觉得嘴里发苦,眼泪已经出来,忙磕头道:“主子,奴婢对天发誓,所言句句是实。二爷走后,福晋主子就动了胎气。传太医前,福晋主子就吩咐了奴婢们慎言,不要让旁人扯到二爷身上,省得疏远了母子情分,使得主子难做,让外人看了笑话!”
  这后头几句,却是合着十六福晋平素的性子。
  况且,七月并不是十六福晋的陪嫁,而是宫女,这些年来也算懂事尽心,没道理搬弄是非。
  十六阿哥摆摆手,打发七月出去,沉思片刻,对赵丰道:“弘普素来乖巧孝顺,没人撺掇,断不会如此行事。去传我的话,段氏、金氏照看小主子不尽心,打五十板撵了;二阿哥身边侍候的宫女、太监,都关了,随后发到内务府处置。”
  段氏、金氏是弘普的乳母,现下照看弘普起居。
  赵丰听了,心下一颤,不说旁的,就是二阿哥身边侍候的小太监多保,是他亲自带了多年,管他叫“师傅”。
  如今十六阿哥这一清理,多保在这宫里就再无前途可言。被主子驱逐的下人,哪能得了好去?
  “爷……一下子处置这些人,动静大,还不知会引出什么难听的。要不先私下审审,看看是哪个黑心奴才嚼舌头,也好揪出来给福晋主子出出气?”赵丰斟酌着,小声说道。
  “不必。随别人怎么说,干爷底事?”十六阿哥摆摆手,道。
  心中虽恼,但是一边是嫡妻,一边是素来疼爱的长子,十六阿哥沉声道:“也好让弘普长长记性,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前门外,德兴胡同,尚书府。
  四阿哥与十三阿哥奉了康熙口谕,探病出来,赵申乔的儿孙们,亲自送出大门。
  四阿哥转过头,又仔细吩咐了几句,才同十三阿哥一起上桥。
  众人跪送,心中都松了口气。之前,他们兄长与大伯原太原知府赵凤诏弄出的贪墨案,朝廷追缴贪墨的银两,将赵府上下都清空了。
  如今,老父病重,都是典当官服朝珠什么的,才得以抓药。
  要是再追缴下去,他们这些人,就算都要官卖为奴,也未必能偿还干净……
  第882章 祭酒
  康熙的恩典,不仅没有延缓赵申乔的生机,反而使得他放下心事。
  熬了没两日,他就已显油尽灯枯之相。
  回光返照之时,看着跪了一地的子孙,赵申乔不禁老泪纵横,半晌方道:“遗祸子孙,我之过也。我去之后,尔等回乡守孝,恪守中庸,耕读传家……凡我子孙,三代之内,不得出仕……”
  官宦人家子弟,谁不想谋个科举晋身?赵申乔的儿孙们听了这话,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应承。
  赵申乔见众人不说话,不由大怒,喝道:“逆子逆孙,刀斧加身,方知畏矣?”
  众人不敢担“违逆”之名,忙叩头应是。
  赵申乔眼前浮起儿子凤诏的身影,凤诏之祸不在贪,而在官宦门第、巡抚长子,心无畏惧。
  想到这里,他又望向次子赵熊诏。
  这个儿子,是康熙四十八年的状元,有治世之才,却是受父兄之累,在翰林院挂个闲职。
  “我儿勿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赵申乔沉声道。
  赵熊诏膝行几步到床前,已是哽咽出声,道:“儿定尊父命,远离朝堂,安心做田舍翁,还盼父亲体恤儿的孝心,早已康健,长命百岁……”
  他已经五十多岁,因受兄长贪墨案牵连,费心劳神,变卖家产以对朝廷追缴;这些日子,又侍疾在床边,寝食难安,如今瘦骨嶙峋,叫人不忍相看。
  赵申乔心中一痛,已是嘎巴嘴说不出话,一口气没上来,身子已经歪了过去……
  尚书府内外,在一片哭声中,变成素白……
  因为赵申乔是黄昏时没的,曹颙在庄子那头,得了消息时,已经是次日下午。
  官场上的应酬,其他人家的,曹颙不用亲自露面,派个管家去就行了;这赵申乔却是他丁忧前的上峰,又是他父亲生前故交,于情于理,他都要露面。
  赵家近况,在官场中并不是秘密。自赵凤诏定罪后,太原官衙与常州赵家老宅,都被抄了个干净。
  饶是如此这般,也没有将赵凤诏“贪墨”的那三十万两银钱补请,这两年还在追缴中。
  如今虽说康熙有恩典,不用再追缴,但是赵家这一大家子马上办完丧事,就要扶灵回乡,生计也是问题。
  出仕多年,曹颙在官场也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地方督抚也好,六部尚书也罢,其中观感最复杂的就是这赵申乔。
  直到赵家老宅被抄,赵申乔古稀之年,还忍着康熙时不时的申斥,兢兢业业时,曹颙心中只剩敬佩。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赵申乔在浙江任巡抚小十年,在户部做堂官七、八年,这两处一处是天下富庶之地,一处是六部中最肥的衙门。
  赵申乔不用伸手,锦上添花的人,大有人在,但凡有一分私心,有个三、五十万的家底,并不是稀罕。
  然后,就算为督抚堂官十多年,儿子背负“贪墨”恶名,赵家也没有抄出几万两银钱。
  就连曹颙,不缺银钱,出仕之后,也不过是随波逐流,不愿挡了别人的路,平白添怨尤。
  赵申乔,真风骨。
  曹颙除了使人预备相关奠仪,另外预备了一百两金子,在“接三”这日,早早的离了庄子进城,亲往尚书府拜祭。
  官场上,最不乏的就是“人走茶凉”四字。
  不过,因为赵申乔还有状元出身的翰林儿子在,所以大家多少还留有三分余地,即便不前来致祭的,也多使人送了奠仪过来。
  尚书府前,停了不少车马,不算冷清。
  只是以赵申乔的身份来说,来客的品级都低了些,多是赵熊诏翰林院的同僚,与户部的司官们。
  曹颙这个和硕额驸一来,竟成了吊客中品级身份最高之人。
  不少户部司官,认识曹颙的,少不得近前请安见过,曹颙皆拱手回礼,随着赵熊诏先到灵前祭拜。
  赵熊诏心中也忐忑,这个和硕额驸平素与自家也不过是面上的交情,今日“接三”他就来吊祭,甚是给赵家面子,却不知所为何来。
  实不是他妄自揣测人心,而是被兄长的遭遇吓破了胆子。
  能出面告首他兄长贪墨,还能举出“铁证”的,岂能是陌生人?
  在官场上,有时候“故交”比“宿敌”更可怕。
  曹颙却没有多说什么,在灵前祭拜完,坐了半盏茶的功夫,就起身想要离去。
  这期间,他看到前来吊祭的顾纳。
  顾纳是赵熊诏的同年,两人也算是忘年交。见到曹颙那刻,他只是躬身致礼,没有多说什么。
  曹颙也没有多话,毕竟在外人眼中,顾纳不顾曹家养育之恩,弹劾曹家的姑爷孙珏,与曹家“交恶”。
  熟面孔,还有在户部为郎中的李卫。他素来热心,见赵家下人手,子弟人手不足,就跟着做些杂事。
  曹颙见状,眼中添了柔和。
  就算官场是染缸,出来的人也不都是黑心的。李卫的发迹,凭借的绝对不是运气。
  虽说按照学识来说,大字都写不好的李卫比不得那些孔孟弟子,但是论起人品,他强过那些人太多。
  没等曹颙离去,官祭到了。
  这是天子遣祭,众人皆跟着赵家子弟跪迎。
  奉旨来祭奠茶酒的,是内大臣辅国公振衡与刑部左侍郎张廷玉,还有侍卫十人。
  赵申乔的谥号也下来,谥“恭毅”,这只能算是中上,文臣谥号向来带“文”字为美。
  “守正不移”为恭,“既过能改”也为恭,赵申乔“教子无方”的过错,避无可避;善行不怠曰毅,温仁忠厚曰毅,能纪国善曰毅,英明有执曰毅,一个“毅”字,也算是赵申乔这一生的写照。
  等官祭完毕,振衡他们走后,曹颙没有多留,同赵熊诏别过,告辞离去。
  赵熊诏亲自送出门外,就有赵宅老管家疾步赶来,将赵熊诏请到一边,附在赵熊诏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赵熊诏闻言一愣,看着曹颙神情变幻,上前两步道:“曹伯爷还请留步!”
  曹颙转过身,静静的看着赵熊诏。
  看着这平静无波的目光,赵熊诏突然生出几分不自在。他本是性格温厚之人,从不愿恶意揣测别人的心思。
  面前旁人还好,面对眼前这个缄默少言的年轻伯爷,赵熊诏不禁为自己的揣测羞愧不已。
  身为曹家子、二等伯爵、郡王府的大额驸,远比风雨飘摇的赵家有分量的多,实不用算计赵家什么。
  “伯爷好意,在下心领。只是奠仪贵重,在下受不起,还望伯爷体恤。”赵熊诏红了脸,带着几分恳切道。
  京城里的规矩,是不好在奠仪上多给的。
  权贵往来,都有规矩,在奠仪上攀比,是令人鄙薄的浅薄行为。曹颙不是不知世情的毛头小子,如何不知道这个。
  他怔了一下,看了旁边的老管家一眼,对赵熊诏道:“赵大人误会了,那百两黄金不是奠仪,是曹某提前送上的程仪。曹某在汤泉奉母守制,鲜少回城,这次就将程仪一道奉上。因怕赵大人误会,还专程使家人说之。”
  赵熊诏闻言,看了老管家一眼,见老管家点头,晓得曹颙所言不假。
  他忙躬身,道:“是在下失礼了!”
  曹颙看着他佝偻着身子,道:“无碍,赵大人不必放在心上。请赵大人留步,曹某先行一步……”
  赵熊诏仍是送出大门外,看着曹颙骑马远去,才转身回来。
  老管家跟在旁边,倒是松了口气,道:“二爷,有了这一百两金子,也能将寿材钱同法事钱先结了……”
  赵熊诏脚步一迟,看着已经人影寂寥的胡同口,说不出什么滋味。
  这年轻伯爷真是为了省事,才将奠仪、程仪一起送来,还是顾及到赵家的窘迫,无力治丧……
  揣测别人的恶意,让这位落魄的状元郎难受;猜测别人的善意,也使得他心里沉甸甸的。
  赵家子弟三代不出仕,若是人情,也无力偿还了……
  从尚书府出来,天色尚早,曹颙没有急着出城,而是往金鱼胡同十三阿哥府来。
  进了十月后,十三阿哥的宿疾复发,虽听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