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书库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1998大洪水 >

第26部分

1998大洪水-第26部分

小说: 1998大洪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林和中幼龄林面积有所增加,但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有重要生态效益成熟林、天然林却仍在遭到砍伐,残存的天然林也处于退化状态。
  植被遭到破坏直接带来了两个危害:其一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致使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了河流的行洪压力;其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据统计,30多年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大量泥沙涌人江中,抬高了河床,加剧了河道和湖泊的淤积,这样即使水量不大也会形成较高的水位,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
  湿地数量和面积减少也是长江流域生态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方面。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遗憾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长江流域的湿地资源不断减少,持水、蓄水和调洪能力大大下降。
  除此之外,对湖泊和河床的不合理利用也对长江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集中分布区域,众多湖泊成为长江水的自然调节区。然而盲目的围湖造田导致了湖泊萎缩和生态退化。50年代汉江湖群的湖泊数为1056个,到90年代初减少为182个,建国后几十年间,洞庭湖水面减少了46%,鄱阳湖围湖垦殖和淤积使湖面缩小五分之二,损失水面2116平方公里。据统计,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丧失面积约1200万公顷,丧失率达34%,以致蓄水量越来越少,调洪能力越来越低。另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为占用河道开辟耕地、修建房屋、工矿企业向河道任意排放尾矿、矿渣等工业垃圾的现象也十分严重。这些,都使河道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今年的洪灾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中 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必须注意生态效益,否则 人类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全书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